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政經一百年)
內容簡介
《中國時報》自二○一○年一月一日起,推出「民國99.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獲得廣大迴響及平面出版媒體的注意,更獲得第二十四屆吳舜文新聞獎。
面對中華民國百年,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此專題報導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民國99.台灣久久」的十二大主題,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正是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在編輯與作者重新整合下,十二大主題及三百多則子題將分為三卷,以軟精裝開本、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三卷主題內容如下:
【玩樂一百年】:呷飯.看戲.遊玩.摩登
【人文一百年】:讀冊.運動.生死.拜拜
【政經一百年】:起厝.創業.投票.風雲
我們期待能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起回顧台灣社會變遷的關鍵階段,重新認識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紀錄,並喚起美好時代的向上精神,重燃台灣新世代的希望與熱情。
選書緣起
《中國時報》自2010年1月1日起,推出「民國99 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引發廣大讀者迴響,並獲吳舜文新聞獎的肯定。此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
我們在民國百年的現在,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本書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面對中華民國百年,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此專題報導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民國99.台灣久久」的十二大主題,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正是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在編輯與作者重新整合下,十二大主題及三百多則子題將分為三卷,以軟精裝開本、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三卷主題內容如下:
【玩樂一百年】:呷飯.看戲.遊玩.摩登
【人文一百年】:讀冊.運動.生死.拜拜
【政經一百年】:起厝.創業.投票.風雲
我們期待能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起回顧台灣社會變遷的關鍵階段,重新認識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紀錄,並喚起美好時代的向上精神,重燃台灣新世代的希望與熱情。
選書緣起
《中國時報》自2010年1月1日起,推出「民國99 台灣久久」的大型專題,引發廣大讀者迴響,並獲吳舜文新聞獎的肯定。此專題從多數人經歷過的庶民生活出發,以台灣這片土地為敘述主體,整體刻畫過去一百年的人民情感與共同記憶。
我們在民國百年的現在,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此刻或許有些尚未歸於平靜,然以回歸庶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解釋權與話語權,做為本書的主要精神,別具意義。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天下文化出版眾多現代重要人物的傳記論述,但這只是歷史拼圖的一塊;《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內含更多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與切片,從報紙見刊到書籍出版,天下文化與《中國時報》的合作,希望透過書籍的出版,將台灣的百年記憶補足完整。
目錄
台灣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政經一百年
【起厝】
★中西融合,形塑建築文化 001
導論執筆 / 黃哲斌
●昔日軍營今日古蹟,詩人見證滄桑
採訪 / 黃哲斌.林欣誼
○國父紀念館與烏紗帽 001
採訪 / 吳垠慧
○刻龍柱擺香爐的教堂 001
採訪 / 洪榮志.陳易志
●迪化街鄉愁,聚散兩依依 001
採訪 / 黃哲斌
○南北銀座:榮町、末廣町 001
採訪 / 石文南.黃文博
○台南神農街,暗藏三百年史蹟 001
採訪 / 黃哲斌
○西市場布市繁華落盡 001
採訪 / 黃哲斌
●蓋自己的房子,活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王秀蓮 001
採訪 / 黃哲斌
○夢幻豪宅高不可攀 001
採訪 / 黃哲斌
○老工匠兄弟,重現失傳竹籠屋 001
採訪 / 黃哲斌
●蓋房子是所有人的事 001
採訪 / 高有智.張立勳.吳政峰 整理 / 黃哲斌
●一磚一瓦都是情 001
採訪 / 邱祖胤.曹婷婷.陳權欣 整理 / 黃哲斌
●大宅門的變遷 001
採訪 / 王志宏.吳進昌.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老街住商合一,忙裡有閒 001
採訪 / 吳敏菁.黃文杰 整理 / 黃哲斌
●亭仔腳宛若時光長廊 001
採訪 / 林欣誼.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見證權力起落的神社 001
採訪 / 黃如萍.甘嘉雯 整理 / 黃哲斌
●時間彷彿在此凝固 001
採訪 / 黃哲斌.黃文博 整理 / 黃哲斌
●高密度的同儕生活空間 001
採訪 / 吳垠慧.洪榮志.盧金足 整理 / 黃哲斌
●離巢單飛,尋找家的感覺 001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公寓傳奇 001
採訪 / 邱祖胤.林郁平.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抽籤搶住國宅 001
採訪 / 蕭博文.黃文博.林佩怡.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摩天樓與極速電梯 001
採訪 / 黃文博.曹婷婷.曹秀雲.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玄關、和室、榻榻米 001
採訪 / 林欣誼.王志宏.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紅磚建構的記憶 001
採訪 / 林宏聰.簡光義.馮惠宜 整理 / 黃哲斌
●方寸之間淬煉永恆 001
採訪 / 李維菁.蘇瑋璇.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人生百味,全在灶腳 001
採訪 / 呂素麗.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不只方便,更要摩登舒適 001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壁紙營造的萬種風情 001
採訪 / 陳宥臻.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椅子寫就的生活史 001
採訪 / 唐嘉邦.曹婷婷.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灰色巨廈間營造一方綠 001
採訪 / 吳垠慧.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留住木香與溫暖 001
採訪 / 林欣誼.洪祥和.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消失的古蹟,破碎的記憶 001
採訪 / 石文南.周曉婷.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老房子溫柔甦醒 001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逐夢,打造自己的房子 001
採訪 / 黃文杰.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民宿的奇幻之旅 001
採訪 / 莊哲權.林欣儀.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蓋在文化反思的泥土上 001
採訪 / 梁鴻彬.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以過客心情,將厝地還給大地 001
採訪 / 林郁平.蕭博文.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創業】
★創新求變,台灣產業寫傳奇 001
導論執筆 / 謝錦芳
●古法烘出百年茶香 001
採訪 / 謝錦芳
○百年來台灣出口明星 001
製表 / 謝錦芳
○末代「腦長」有女傳承 001
採訪 / 謝錦芳
●巨大擦亮台灣自行車王國的招牌 001
採訪 / 謝錦芳
○小螺絲立大功 001
採訪 / 謝錦芳
○回首糖金歲月,滿滿甜滋味 001
採訪 / 謝錦芳
○益全香米飄芋香 001
採訪 / 吳進昌
●停止創新,就是走向死亡 001
採訪 / 謝錦芳.林上祚
○繳了最多學費,現在最快樂 001
採訪 / 林上祚.謝錦芳
○捉緊雲端商機,別被邊緣化 001
採訪 / 林上祚.謝錦芳
●老香鋪裊裊香火傳七代 001
採訪 / 吳敏菁.鄭光宏 整理 / 謝錦芳
●水果打造的王國 001
採訪 / 張立勳.洪榮志.潘建志.吳進昌 整理 / 謝錦芳
●百年糕餅薪傳文化 001
採訪 / 吳敏菁.陳可文.陳大任 整理 / 謝錦芳
●白米產業新風貌 001
採訪 / 簡光義.廖素慧 整理 / 謝錦芳
●柔軟卻堅韌,竹工藝重生 001
採訪 / 廖志晃.廖肇祥 整理 / 謝錦芳
●蘭花國際爭豔 001
採訪 / 王莫昀.黃力勉.呂妍庭 整理 / 謝錦芳
●原鄉文化的傳承與再生 001
採訪 / 莊哲權.鄭光宏.吳江泉 整理 / 謝錦芳
●從銀元到電子貨幣 001
採訪 / 黃琮淵.沈婉玉.洪正吉.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你我的好厝邊 001
採訪 / 曹秀雲.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另一場紙業革命 001
採訪 / 潘欣彤.廖肇祥.王宗彤 整理 / 謝錦芳
●翻開台灣電話史 001
採訪 / 鐘惠玲 整理 / 謝錦芳
●百貨高度發展,展現消費力 001
採訪 / 曹秀雲 整理 / 謝錦芳
●道不盡的金融興衰 001
採訪 / 黃琮淵.洪正吉.沈婉玉.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股海浮沈錄 001
採訪 / 王宗彤.陳易志 整理 / 謝錦芳
●台灣首富名人錄 001
採訪 / 洪正吉 整理 / 謝錦芳
●百變家電讓生活更繽紛 001
採訪 / 林上祚.王宗彤 整理 / 謝錦芳
●有土斯有財 001
採訪 / 王莫昀 整理 / 謝錦芳
●讓台灣和全世界做朋友 001
採訪 / 曹秀雲 整理 / 謝錦芳
●夢想巨輪滾動 001
採訪 / 黃琮淵 整理 / 謝錦芳
●傘與鞋的傳奇 001
採訪 / 廖嘯龍.張立勳.楊宗灝.吳敏菁 整理 / 謝錦芳
●紡織業依然極具競爭力 001
採訪 / 曹秀雲.黃文博 整理 / 謝錦芳
●逆境創業不退卻 001
採訪 / 王莫昀.黃如萍 整理 / 謝錦芳
●食品業創造無限可能 001
採訪 / 曹秀雲.林上祚 整理 / 謝錦芳
●節能減碳,綠能產業茁壯 001
採訪 / 王宗彤.周曉婷 整理 / 謝錦芳
●他們以科技征服全球 001
採訪 / 林上祚.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把所有想望帶到眼前 001
採訪 / 張舒婷 整理 / 謝錦芳
●新一代創業者的熱情 001
採訪 / 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投票】
★前仆後繼,爭民主喚自由 001
導論執筆 / 楊舒媚
●台灣人自覺,蔣渭水燃火種 001
採訪 / 楊舒媚
○蔡惠如一千五百圓換民主無價之寶 001
採訪 / 楊舒媚
●寒夜焚香者──郭雨新維繫民主薪火
採訪 / 楊舒媚.呂妍庭.管婺媛
○中壢事件與黃信介東征 001
採訪 / 楊舒媚.管婺媛
○見不得光的選舉實錄 001
採訪 / 呂妍庭.楊舒媚
●李登輝搏驚濤駭浪,完成寧靜革命
採訪 / 楊舒媚
○推倒萬年國會,野百合寫歷史 001
採訪 / 朱真楷.楊舒媚.秦惠媛
○澎湖博弈公投,人民作主漂亮翻盤
採訪 / 羅融.陳可文
●上山下海,人人搶著去投票 001
採訪 / 廖素慧.管婺媛.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從選舉公報看民主變遷 001
採訪 / 管婺媛.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文宣戰寫就繽紛選舉史 001
採訪 / 秦蕙媛.羅融.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王牌助選員 001
採訪 / 朱真楷.楊舒媚.曾薏蘋 整理 / 楊舒媚
●宣誓與承諾 001
採訪 / 李坤建.單厚之.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政治不歸路,常勝常敗都要選 001
採訪 / 單厚之.周敏煌.楊舒媚.曾薏蘋 整理 / 楊舒媚
●為民喉舌,發揮民主制衡功能 001
採訪 / 張朝欣.鄭光宏.羅融.朱真楷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政經一百年
【起厝】
★中西融合,形塑建築文化 001
導論執筆 / 黃哲斌
●昔日軍營今日古蹟,詩人見證滄桑
採訪 / 黃哲斌.林欣誼
○國父紀念館與烏紗帽 001
採訪 / 吳垠慧
○刻龍柱擺香爐的教堂 001
採訪 / 洪榮志.陳易志
●迪化街鄉愁,聚散兩依依 001
採訪 / 黃哲斌
○南北銀座:榮町、末廣町 001
採訪 / 石文南.黃文博
○台南神農街,暗藏三百年史蹟 001
採訪 / 黃哲斌
○西市場布市繁華落盡 001
採訪 / 黃哲斌
●蓋自己的房子,活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王秀蓮 001
採訪 / 黃哲斌
○夢幻豪宅高不可攀 001
採訪 / 黃哲斌
○老工匠兄弟,重現失傳竹籠屋 001
採訪 / 黃哲斌
●蓋房子是所有人的事 001
採訪 / 高有智.張立勳.吳政峰 整理 / 黃哲斌
●一磚一瓦都是情 001
採訪 / 邱祖胤.曹婷婷.陳權欣 整理 / 黃哲斌
●大宅門的變遷 001
採訪 / 王志宏.吳進昌.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老街住商合一,忙裡有閒 001
採訪 / 吳敏菁.黃文杰 整理 / 黃哲斌
●亭仔腳宛若時光長廊 001
採訪 / 林欣誼.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見證權力起落的神社 001
採訪 / 黃如萍.甘嘉雯 整理 / 黃哲斌
●時間彷彿在此凝固 001
採訪 / 黃哲斌.黃文博 整理 / 黃哲斌
●高密度的同儕生活空間 001
採訪 / 吳垠慧.洪榮志.盧金足 整理 / 黃哲斌
●離巢單飛,尋找家的感覺 001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公寓傳奇 001
採訪 / 邱祖胤.林郁平.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抽籤搶住國宅 001
採訪 / 蕭博文.黃文博.林佩怡.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摩天樓與極速電梯 001
採訪 / 黃文博.曹婷婷.曹秀雲.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玄關、和室、榻榻米 001
採訪 / 林欣誼.王志宏.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紅磚建構的記憶 001
採訪 / 林宏聰.簡光義.馮惠宜 整理 / 黃哲斌
●方寸之間淬煉永恆 001
採訪 / 李維菁.蘇瑋璇.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人生百味,全在灶腳 001
採訪 / 呂素麗.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不只方便,更要摩登舒適 001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壁紙營造的萬種風情 001
採訪 / 陳宥臻.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椅子寫就的生活史 001
採訪 / 唐嘉邦.曹婷婷.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灰色巨廈間營造一方綠 001
採訪 / 吳垠慧.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留住木香與溫暖 001
採訪 / 林欣誼.洪祥和.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消失的古蹟,破碎的記憶 001
採訪 / 石文南.周曉婷.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老房子溫柔甦醒 001
採訪 / 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逐夢,打造自己的房子 001
採訪 / 黃文杰.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民宿的奇幻之旅 001
採訪 / 莊哲權.林欣儀.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蓋在文化反思的泥土上 001
採訪 / 梁鴻彬.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以過客心情,將厝地還給大地 001
採訪 / 林郁平.蕭博文.黃哲斌 整理 / 黃哲斌
【創業】
★創新求變,台灣產業寫傳奇 001
導論執筆 / 謝錦芳
●古法烘出百年茶香 001
採訪 / 謝錦芳
○百年來台灣出口明星 001
製表 / 謝錦芳
○末代「腦長」有女傳承 001
採訪 / 謝錦芳
●巨大擦亮台灣自行車王國的招牌 001
採訪 / 謝錦芳
○小螺絲立大功 001
採訪 / 謝錦芳
○回首糖金歲月,滿滿甜滋味 001
採訪 / 謝錦芳
○益全香米飄芋香 001
採訪 / 吳進昌
●停止創新,就是走向死亡 001
採訪 / 謝錦芳.林上祚
○繳了最多學費,現在最快樂 001
採訪 / 林上祚.謝錦芳
○捉緊雲端商機,別被邊緣化 001
採訪 / 林上祚.謝錦芳
●老香鋪裊裊香火傳七代 001
採訪 / 吳敏菁.鄭光宏 整理 / 謝錦芳
●水果打造的王國 001
採訪 / 張立勳.洪榮志.潘建志.吳進昌 整理 / 謝錦芳
●百年糕餅薪傳文化 001
採訪 / 吳敏菁.陳可文.陳大任 整理 / 謝錦芳
●白米產業新風貌 001
採訪 / 簡光義.廖素慧 整理 / 謝錦芳
●柔軟卻堅韌,竹工藝重生 001
採訪 / 廖志晃.廖肇祥 整理 / 謝錦芳
●蘭花國際爭豔 001
採訪 / 王莫昀.黃力勉.呂妍庭 整理 / 謝錦芳
●原鄉文化的傳承與再生 001
採訪 / 莊哲權.鄭光宏.吳江泉 整理 / 謝錦芳
●從銀元到電子貨幣 001
採訪 / 黃琮淵.沈婉玉.洪正吉.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你我的好厝邊 001
採訪 / 曹秀雲.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另一場紙業革命 001
採訪 / 潘欣彤.廖肇祥.王宗彤 整理 / 謝錦芳
●翻開台灣電話史 001
採訪 / 鐘惠玲 整理 / 謝錦芳
●百貨高度發展,展現消費力 001
採訪 / 曹秀雲 整理 / 謝錦芳
●道不盡的金融興衰 001
採訪 / 黃琮淵.洪正吉.沈婉玉.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股海浮沈錄 001
採訪 / 王宗彤.陳易志 整理 / 謝錦芳
●台灣首富名人錄 001
採訪 / 洪正吉 整理 / 謝錦芳
●百變家電讓生活更繽紛 001
採訪 / 林上祚.王宗彤 整理 / 謝錦芳
●有土斯有財 001
採訪 / 王莫昀 整理 / 謝錦芳
●讓台灣和全世界做朋友 001
採訪 / 曹秀雲 整理 / 謝錦芳
●夢想巨輪滾動 001
採訪 / 黃琮淵 整理 / 謝錦芳
●傘與鞋的傳奇 001
採訪 / 廖嘯龍.張立勳.楊宗灝.吳敏菁 整理 / 謝錦芳
●紡織業依然極具競爭力 001
採訪 / 曹秀雲.黃文博 整理 / 謝錦芳
●逆境創業不退卻 001
採訪 / 王莫昀.黃如萍 整理 / 謝錦芳
●食品業創造無限可能 001
採訪 / 曹秀雲.林上祚 整理 / 謝錦芳
●節能減碳,綠能產業茁壯 001
採訪 / 王宗彤.周曉婷 整理 / 謝錦芳
●他們以科技征服全球 001
採訪 / 林上祚.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把所有想望帶到眼前 001
採訪 / 張舒婷 整理 / 謝錦芳
●新一代創業者的熱情 001
採訪 / 謝錦芳 整理 / 謝錦芳
【投票】
★前仆後繼,爭民主喚自由 001
導論執筆 / 楊舒媚
●台灣人自覺,蔣渭水燃火種 001
採訪 / 楊舒媚
○蔡惠如一千五百圓換民主無價之寶 001
採訪 / 楊舒媚
●寒夜焚香者──郭雨新維繫民主薪火
採訪 / 楊舒媚.呂妍庭.管婺媛
○中壢事件與黃信介東征 001
採訪 / 楊舒媚.管婺媛
○見不得光的選舉實錄 001
採訪 / 呂妍庭.楊舒媚
●李登輝搏驚濤駭浪,完成寧靜革命
採訪 / 楊舒媚
○推倒萬年國會,野百合寫歷史 001
採訪 / 朱真楷.楊舒媚.秦惠媛
○澎湖博弈公投,人民作主漂亮翻盤
採訪 / 羅融.陳可文
●上山下海,人人搶著去投票 001
採訪 / 廖素慧.管婺媛.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從選舉公報看民主變遷 001
採訪 / 管婺媛.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文宣戰寫就繽紛選舉史 001
採訪 / 秦蕙媛.羅融.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王牌助選員 001
採訪 / 朱真楷.楊舒媚.曾薏蘋 整理 / 楊舒媚
●宣誓與承諾 001
採訪 / 李坤建.單厚之.楊舒媚 整理 / 楊舒媚
●政治不歸路,常勝常敗都要選 001
採訪 / 單厚之.周敏煌.楊舒媚.曾薏蘋 整理 / 楊舒媚
●為民喉舌,發揮民主制衡功能 001
採訪 / 張朝欣.鄭光宏.羅融.朱真楷
序/導讀
親近歷史、展望未來
呂理政
我是一專職的博物館人,因緣際會擔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必須思考如何從博物館觀點來詮釋臺灣歷史。歷史的基本精神是「執中」,我認為:臺灣的歷史就是臺灣這一片土地的歷史,也是所有臺灣人民的歷史。進一步說,臺灣的歷史是以「臺灣」這一塊土地為舞台,以先來後到的「臺灣人」為主角,所建構臺灣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歷史並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源源不斷的長流;民主時代的歷史,不能統一論述,而是開放的公眾論壇,而且歷史仍然有待不斷的發現和詮釋。歷史的內涵包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民俗與生活各個面相,歷史的詮釋必須兼顧學者與民眾的觀點,在時間長河中,穿越統治政權,展現持續的文化與生活,呈現不斷裂的歷史。
九十八年十一月,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的五人記者團隊約我見面,說明他們提出的建國一百年專題報導企劃案,這是一個持續整年、規模前所未見的專題報導,需要許多資料,因此他們希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能夠協助提供相關資料,支持這一整年的專題報導。或許是一個巧合,本館九十八年四月創刊的《觀台灣季刊》是以社會大眾為對象的臺灣史推廣刊物,創刊的第一個系列就是連續十二期的「臺灣百年系列」,內容是從庶民的、親切的觀點,敘述百年台灣現代化的歷程。
我們一見投緣,很快就建立專題的共識:從庶民生活的觀點,廣泛的講述許多臺灣人的故事,層面包含多元族群、百工行業,並表現臺灣人在百年歷程中所表現的正面意涵,如多元、自信、尊嚴、勤勞、民主、創新等。專題定名為「民國九九.臺灣久久」,並如期從民國九十九年元旦開始刊載。
整整一年之間,中時和臺史博團隊,溝通順暢合作愉快。中時團隊經常專程到台南和我討論每月的專題架構,進出本館典藏庫查閱館藏文物圖像,並由本館研究人員負責協助提供資料及歷史知識諮詢。在這過程當中,讓我深深感受中時團隊的專業執著和認真態度,令人佩服。
「臺灣久久」專題報導的用心和努力,獲得廣大讀者的迴響,並榮獲第二十四屆(民國九十九年) 「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得獎評語為:「以難得一見的規模,有系統地報導百年來臺灣各族群、各領域庶民攜手共建的台灣文化精髓及其內蘊的核心價值。」實至名歸,值得道賀。
在整整一年的合作期間,我最高興的是可以結識中時的這一群記者,真誠為友,當然也很高興有許多讀者在一年間不斷的輕鬆閱讀庶民的百年臺灣史。天下文化出版社共襄盛舉,使「臺灣九九」從報紙專題有機會彙集成書,相信更能惠及廣大讀者。
我個人一直以為:臺灣歷史可以很生活、很輕鬆、很有趣、很容易親近。期望本書的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中親近歷史,從庶民生活的角度回顧百年來臺灣人走過的路,看見多元創新的臺灣精神,挺起胸膛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呂理政
民國一百年元旦
台灣久久,久久記憶
莊永明
海峽兩岸一線牽;這條線是一塊海域,古早時,稱為「黑水溝」,以後則名「台灣海峽」。
兩岸雖各有海防,但文化面相、歷史糾葛、政治觀感、社會脈動,需從多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討。
一百年以前,中國民國肇造,彼時台灣已被舊王朝的滿清政府出賣了十七年之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雖然在「唐山」已是民主政體,殖民當局還是以「清國奴」來鄙視台灣人。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唐山過台灣」的漢族,當局以「本島人」和華僑來區分,「本島人」就是日籍台灣人,而華僑就是以中華民國國籍來台謀生的「唐山人」,大家在島嶼上共同生活,必然在習慣上「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日本人先後以「同化」、「延伸政策」、「皇民化」,企圖使台灣人蛻變成「大和民族」,雖利誘威嚇,仍是技窮。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正式納入台灣為三十五省分之一;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遷台,日治留台的「華僑」,加上百萬的「新移民」,使台灣成了南腔北調、南俗北風的大熔爐。初期本省人以「阿海」自視,而叫大陸人為「阿山」,甚而將日治時期有「祖國經驗」的人稱「半山」。時過境遷,而今,所身處的山河,都是這塊島嶼的地景風貌,自然日久之後,山海無隔,「番薯」(台灣人)、「芋仔」(大陸人)一家親。
各方「人馬」,雲聚台灣,和「原住民」生死與共,生活習慣、不同口音,和各有宗教信仰,在相互包容、互相尊重、構成了多元文化的面貌。
中華民國一百年,寫在台灣的歷史,超過建國的原點大陸時期。海峽兩岸也因政體不同,「政治史」的解讀,難免「各自表述」。「社會史」也必然論述有別。
「民國九九.台灣久久」,是《中國時報》在民國九十九年所製作的專題,而專題的標題正是我向編輯團隊所建議的題目。
如此「懷舊」的題目,確能令人興思古之幽情,三百六十五天見報的專題,天下文化以《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結集成三冊書出版,第一冊:玩樂一百年,包含:呷飯、看戲、(□日)□、摩登,庶民生活的眾生相,給予了活生生的文字、圖像紀錄。
以前的「歷史觀」是「改朝換代」、「政黨輪替」,而今多元文化下,社會生活史也是歷史重要的一環,擺脫政治,切入生活的歷史,正是「新歷史觀」,這不正是「主權在民」,人民是主角的最好說明嗎?
台灣住民群聚在島嶼,在生存共同圈,凝結成生命共同體,生活方式雖有不同、生活態度或有殊異、生活程度仍有差異,但共同的記憶,已經深深烙印在心中深處。
「玩樂一百年」以生活面的呷飯、看戲、(□日)□、摩登四大主題,用「生活記憶」來剖析「前世今生」的生活變化,也可說是老老少少談論最多的現實話題,也必然是談不盡的題目。
以飯食來說,以台北市近年來所推動受矚目的「牛肉麵」節來說,是上一代,也就是百年前匪夷所思的一項活動,何況又是令人垂涎三尺吃「禁忌的東西」。老台灣人基於對耕作夥伴的感情,告誡後生晚輩不可吃牛肉,現在不僅大街小巷牛肉麵店處處可見,竟然還玩起烹煮牛肉的比賽。
再以米飯為例,「在來米」吃膩了,改用「蓬萊米」,而今某某號改良米種,池上便當,各種米食,多到難以辨識。老人家訓誨的:「一粒米,百人汗。」年輕人不是已當耳邊風嗎?
小時候的點心,麵茶、杏仁茶、米奶,竟然會成了懷舊的鄉土小吃,而且還得提著燈籠去找賣家,上一代真會笑掉大牙。
看戲這個議題,道盡台灣人的娛樂生活,以本土劇種歌子戲為例,從「落地掃」、野台戲,電視戲,各有看頭,目前在國家劇院,也可登台,可不是當年被視為「廟埕戲」可想像。
「(□日)□」、「摩登」,我就不再多說了,欲知細事,請看本書分解。不用仔細觀賞,只需偶爾瀏覽,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都可以勾勒出一段盛情,一段溫馨。
台灣久久,共存共榮的基石就在揮不去的久久記憶!
一首民間大合唱
陳柔縉
那是二○○九年的一個傍晚,記者一天所獲的新聞紛紛回籠,報社的燈火慢慢繁亮,利用回社與坐定的交接空檔,中國時報幾位資深記者何榮幸、謝錦芳、黃哲斌與高有智要開個討論會,我受邀參與,一起討論如何在報上做出台灣人的百年生活史。
「台灣人百年生活史」,這麼簡單的八個字,卻是無邊界的題目,如何將之具象,如何捏塑出曲線,要貼上甚麼樣的銅釦或蕾絲,材料怎麼採買,誰負責上色,千頭萬緒。非我發言之際,我旁觀著這場討論,猶如目睹一個「密謀」,我有點擔憂,此謀能如何周密?
不了幾天,啪啪啪,他們分頭把相關題目的企劃書,傳進我的信箱。哇哇哇,這幾個好傢伙,竟然已經換裝完畢,該拿的工具握在手上,藍圖也都畫得漂漂亮亮了。具體一點說,他們把相關該讀的書籍都蒐集、快覽、做過筆記了,綱要子題也都整齊在表格裡了,大約就只剩採訪和寫出來而已。而我,其實就是他們密謀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沒多久,中國時報「台灣久久」專題已經開跑,宛如馬拉松,天天見報了。
這種快速進入一個新題目,快速抓到重點的能力,雖說我看得佩服不已,卻也是不意外的。這就是記者,如何把複雜的新聞,用簡要的幾百字說完,讓讀者清楚明瞭,還自然一口氣讀完,本來就是記者每天在鍛鍊的基本功夫。何況,何榮幸原是政治記者,謝錦芳財經記者出身,黃哲斌跑過社會新聞,高有智熟悉醫療院所,各個浸淫多年,還是新聞獎的常客,對相關領域本來就經絡清楚,通古知今。
我想,記者和台灣史兩個概念的結合,就是這本書最特別之處了。而且這裡所謂的記者,還不是他們三、四個人而已,而是《中國時報》傾全社之力,把分布在各縣市各路線的記者統統納入這個任務編組,彷彿師團大作戰,有師長,有團長,有兵,有飛機,其靈活、氣勢、廣度與攻堅速度遠非個人作者所能及。《中國時報》的記者就是這樣善用了採訪與寫作能力,深入社會各角落、各階層、各行業,把人民的故事找出來,匯集而成台灣人的百年生活經驗。
這種以民眾個人的故事為本體,自然別於一般史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拿這本書的幾個分題來說,「起厝一百年」意在追尋台灣人與房子的感情,從人的角度切進去,而不似一般冠名「建築史」的書籍,以建築物為對象,講型式、建材與年代,論美學與設計師,因而讀者在這本書聽到的是作家吳音寧笑談她受三合院之害,老家的三合院不用鎖門,讓她初到都市生活時,經常忘記帶
呂理政
我是一專職的博物館人,因緣際會擔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必須思考如何從博物館觀點來詮釋臺灣歷史。歷史的基本精神是「執中」,我認為:臺灣的歷史就是臺灣這一片土地的歷史,也是所有臺灣人民的歷史。進一步說,臺灣的歷史是以「臺灣」這一塊土地為舞台,以先來後到的「臺灣人」為主角,所建構臺灣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歷史並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源源不斷的長流;民主時代的歷史,不能統一論述,而是開放的公眾論壇,而且歷史仍然有待不斷的發現和詮釋。歷史的內涵包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民俗與生活各個面相,歷史的詮釋必須兼顧學者與民眾的觀點,在時間長河中,穿越統治政權,展現持續的文化與生活,呈現不斷裂的歷史。
九十八年十一月,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的五人記者團隊約我見面,說明他們提出的建國一百年專題報導企劃案,這是一個持續整年、規模前所未見的專題報導,需要許多資料,因此他們希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能夠協助提供相關資料,支持這一整年的專題報導。或許是一個巧合,本館九十八年四月創刊的《觀台灣季刊》是以社會大眾為對象的臺灣史推廣刊物,創刊的第一個系列就是連續十二期的「臺灣百年系列」,內容是從庶民的、親切的觀點,敘述百年台灣現代化的歷程。
我們一見投緣,很快就建立專題的共識:從庶民生活的觀點,廣泛的講述許多臺灣人的故事,層面包含多元族群、百工行業,並表現臺灣人在百年歷程中所表現的正面意涵,如多元、自信、尊嚴、勤勞、民主、創新等。專題定名為「民國九九.臺灣久久」,並如期從民國九十九年元旦開始刊載。
整整一年之間,中時和臺史博團隊,溝通順暢合作愉快。中時團隊經常專程到台南和我討論每月的專題架構,進出本館典藏庫查閱館藏文物圖像,並由本館研究人員負責協助提供資料及歷史知識諮詢。在這過程當中,讓我深深感受中時團隊的專業執著和認真態度,令人佩服。
「臺灣久久」專題報導的用心和努力,獲得廣大讀者的迴響,並榮獲第二十四屆(民國九十九年) 「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得獎評語為:「以難得一見的規模,有系統地報導百年來臺灣各族群、各領域庶民攜手共建的台灣文化精髓及其內蘊的核心價值。」實至名歸,值得道賀。
在整整一年的合作期間,我最高興的是可以結識中時的這一群記者,真誠為友,當然也很高興有許多讀者在一年間不斷的輕鬆閱讀庶民的百年臺灣史。天下文化出版社共襄盛舉,使「臺灣九九」從報紙專題有機會彙集成書,相信更能惠及廣大讀者。
我個人一直以為:臺灣歷史可以很生活、很輕鬆、很有趣、很容易親近。期望本書的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中親近歷史,從庶民生活的角度回顧百年來臺灣人走過的路,看見多元創新的臺灣精神,挺起胸膛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呂理政
民國一百年元旦
台灣久久,久久記憶
莊永明
海峽兩岸一線牽;這條線是一塊海域,古早時,稱為「黑水溝」,以後則名「台灣海峽」。
兩岸雖各有海防,但文化面相、歷史糾葛、政治觀感、社會脈動,需從多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討。
一百年以前,中國民國肇造,彼時台灣已被舊王朝的滿清政府出賣了十七年之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雖然在「唐山」已是民主政體,殖民當局還是以「清國奴」來鄙視台灣人。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唐山過台灣」的漢族,當局以「本島人」和華僑來區分,「本島人」就是日籍台灣人,而華僑就是以中華民國國籍來台謀生的「唐山人」,大家在島嶼上共同生活,必然在習慣上「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日本人先後以「同化」、「延伸政策」、「皇民化」,企圖使台灣人蛻變成「大和民族」,雖利誘威嚇,仍是技窮。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正式納入台灣為三十五省分之一;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遷台,日治留台的「華僑」,加上百萬的「新移民」,使台灣成了南腔北調、南俗北風的大熔爐。初期本省人以「阿海」自視,而叫大陸人為「阿山」,甚而將日治時期有「祖國經驗」的人稱「半山」。時過境遷,而今,所身處的山河,都是這塊島嶼的地景風貌,自然日久之後,山海無隔,「番薯」(台灣人)、「芋仔」(大陸人)一家親。
各方「人馬」,雲聚台灣,和「原住民」生死與共,生活習慣、不同口音,和各有宗教信仰,在相互包容、互相尊重、構成了多元文化的面貌。
中華民國一百年,寫在台灣的歷史,超過建國的原點大陸時期。海峽兩岸也因政體不同,「政治史」的解讀,難免「各自表述」。「社會史」也必然論述有別。
「民國九九.台灣久久」,是《中國時報》在民國九十九年所製作的專題,而專題的標題正是我向編輯團隊所建議的題目。
如此「懷舊」的題目,確能令人興思古之幽情,三百六十五天見報的專題,天下文化以《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結集成三冊書出版,第一冊:玩樂一百年,包含:呷飯、看戲、(□日)□、摩登,庶民生活的眾生相,給予了活生生的文字、圖像紀錄。
以前的「歷史觀」是「改朝換代」、「政黨輪替」,而今多元文化下,社會生活史也是歷史重要的一環,擺脫政治,切入生活的歷史,正是「新歷史觀」,這不正是「主權在民」,人民是主角的最好說明嗎?
台灣住民群聚在島嶼,在生存共同圈,凝結成生命共同體,生活方式雖有不同、生活態度或有殊異、生活程度仍有差異,但共同的記憶,已經深深烙印在心中深處。
「玩樂一百年」以生活面的呷飯、看戲、(□日)□、摩登四大主題,用「生活記憶」來剖析「前世今生」的生活變化,也可說是老老少少談論最多的現實話題,也必然是談不盡的題目。
以飯食來說,以台北市近年來所推動受矚目的「牛肉麵」節來說,是上一代,也就是百年前匪夷所思的一項活動,何況又是令人垂涎三尺吃「禁忌的東西」。老台灣人基於對耕作夥伴的感情,告誡後生晚輩不可吃牛肉,現在不僅大街小巷牛肉麵店處處可見,竟然還玩起烹煮牛肉的比賽。
再以米飯為例,「在來米」吃膩了,改用「蓬萊米」,而今某某號改良米種,池上便當,各種米食,多到難以辨識。老人家訓誨的:「一粒米,百人汗。」年輕人不是已當耳邊風嗎?
小時候的點心,麵茶、杏仁茶、米奶,竟然會成了懷舊的鄉土小吃,而且還得提著燈籠去找賣家,上一代真會笑掉大牙。
看戲這個議題,道盡台灣人的娛樂生活,以本土劇種歌子戲為例,從「落地掃」、野台戲,電視戲,各有看頭,目前在國家劇院,也可登台,可不是當年被視為「廟埕戲」可想像。
「(□日)□」、「摩登」,我就不再多說了,欲知細事,請看本書分解。不用仔細觀賞,只需偶爾瀏覽,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都可以勾勒出一段盛情,一段溫馨。
台灣久久,共存共榮的基石就在揮不去的久久記憶!
一首民間大合唱
陳柔縉
那是二○○九年的一個傍晚,記者一天所獲的新聞紛紛回籠,報社的燈火慢慢繁亮,利用回社與坐定的交接空檔,中國時報幾位資深記者何榮幸、謝錦芳、黃哲斌與高有智要開個討論會,我受邀參與,一起討論如何在報上做出台灣人的百年生活史。
「台灣人百年生活史」,這麼簡單的八個字,卻是無邊界的題目,如何將之具象,如何捏塑出曲線,要貼上甚麼樣的銅釦或蕾絲,材料怎麼採買,誰負責上色,千頭萬緒。非我發言之際,我旁觀著這場討論,猶如目睹一個「密謀」,我有點擔憂,此謀能如何周密?
不了幾天,啪啪啪,他們分頭把相關題目的企劃書,傳進我的信箱。哇哇哇,這幾個好傢伙,竟然已經換裝完畢,該拿的工具握在手上,藍圖也都畫得漂漂亮亮了。具體一點說,他們把相關該讀的書籍都蒐集、快覽、做過筆記了,綱要子題也都整齊在表格裡了,大約就只剩採訪和寫出來而已。而我,其實就是他們密謀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沒多久,中國時報「台灣久久」專題已經開跑,宛如馬拉松,天天見報了。
這種快速進入一個新題目,快速抓到重點的能力,雖說我看得佩服不已,卻也是不意外的。這就是記者,如何把複雜的新聞,用簡要的幾百字說完,讓讀者清楚明瞭,還自然一口氣讀完,本來就是記者每天在鍛鍊的基本功夫。何況,何榮幸原是政治記者,謝錦芳財經記者出身,黃哲斌跑過社會新聞,高有智熟悉醫療院所,各個浸淫多年,還是新聞獎的常客,對相關領域本來就經絡清楚,通古知今。
我想,記者和台灣史兩個概念的結合,就是這本書最特別之處了。而且這裡所謂的記者,還不是他們三、四個人而已,而是《中國時報》傾全社之力,把分布在各縣市各路線的記者統統納入這個任務編組,彷彿師團大作戰,有師長,有團長,有兵,有飛機,其靈活、氣勢、廣度與攻堅速度遠非個人作者所能及。《中國時報》的記者就是這樣善用了採訪與寫作能力,深入社會各角落、各階層、各行業,把人民的故事找出來,匯集而成台灣人的百年生活經驗。
這種以民眾個人的故事為本體,自然別於一般史書,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拿這本書的幾個分題來說,「起厝一百年」意在追尋台灣人與房子的感情,從人的角度切進去,而不似一般冠名「建築史」的書籍,以建築物為對象,講型式、建材與年代,論美學與設計師,因而讀者在這本書聽到的是作家吳音寧笑談她受三合院之害,老家的三合院不用鎖門,讓她初到都市生活時,經常忘記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