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問題員工完治寶典:333招搞定80種辦公室麻煩人物
內容簡介
                        
  《問題員工完治寶典》是在提供333種能馬上實際運用的管理技巧,讓企業管理者可以針對80種公司裡常見的「麻煩人物」對症下藥,讓他們在「痊癒」後,變成既有能力,又能有效為公司所用的出色員工。                        
					
				目錄
						推薦序 有問題,就沒問題/吳秉恩
推薦序 知道問題是主管的第一課/何飛鵬
前言 別讓小魔鬼變成大厲鬼
目錄
如何閱讀本書
第一章 能力篇
※速成主管塾1:稱讚員工十要訣
第二章 態度、想法篇
※速成主管塾2:責備員工十要訣
第三章 信用、品德篇
※速成主管塾3:與員工溝通十要訣
第四章 性格、情緒篇
※速成主管塾4:開除員工十要訣
第五章 群體篇
※速成主管塾5:面試員工十要訣
第六章 習慣篇
※速成主管塾6:提振士氣十要訣
第七章 職場行事篇
※速成主管塾7:受員工敬重十要訣
第八章 基層主管篇
※速成主管塾8:工作授權十要訣
					
				推薦序 知道問題是主管的第一課/何飛鵬
前言 別讓小魔鬼變成大厲鬼
目錄
如何閱讀本書
第一章 能力篇
※速成主管塾1:稱讚員工十要訣
第二章 態度、想法篇
※速成主管塾2:責備員工十要訣
第三章 信用、品德篇
※速成主管塾3:與員工溝通十要訣
第四章 性格、情緒篇
※速成主管塾4:開除員工十要訣
第五章 群體篇
※速成主管塾5:面試員工十要訣
第六章 習慣篇
※速成主管塾6:提振士氣十要訣
第七章 職場行事篇
※速成主管塾7:受員工敬重十要訣
第八章 基層主管篇
※速成主管塾8:工作授權十要訣
序/導讀
						  有問題,就沒問題
吳秉恩
凡組織,則必有疑難;有員工,則必有問題。
松下幸之助先生累積了多年的管理經驗,在其經營的企業特別揭示「造物之前先造人」的首要理念,並且力行不悖,因而卓然有成。IBM及HP等公司亦均重視對員工尊重與禮遇,深信「有優秀的員工,才有成功的企業」。
源由──今日問題之果常非僅昨日之因
員工問題,多數在主觀意願與客觀能耐方面出現狀況,其一指實際績效與目標已有差距;其二為工作行為與規定顯有不符,兩者互相關聯,彼此影響。
由於員工問題紛雜,今日問題之果常非僅昨日之因,未及時處理,可能已日積月累,漸呈痼疾。先了解員工問題本質,以系統方式分析,找出癥結,探求根因,才能紮根處理。一般組織之各類事端不一而足,相信各企業內或多或少,時斷時續,必然都發生過,可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老問題。只是僱主或主管平時若不付諸關懷,適時處理,便容易使問題惡化,而致一發不可收拾。因此,主動而精確地診斷員工問題根源,了解問題本質,並且掌握管理基本精神,適當施予激勵,方能真正解決問題。
實質上,組織有問題是必然,其能否適時而有效解決,除合理機制外,亦需機緣。如何診斷徵兆,須靠垂直思考之邏輯能力(仰仗科學方法);而研提解決方案與處理,則應靠水平思考之創意(運用藝術巧思)。
一般學者研究員工問題,多數正襟危坐,嚴謹待之,必然依循程序循本探源,搜集資料建立架構並分析因果,推導結構關係。而本書則突破學術窠臼,尋求見招拆招之動態靈活,頗具創意與立竿見影之效。
本質──員工問題性質複雜且變因多元
實質而言,員工問題具有以下幾項特性。
(1)持續性(continuity):員工問題有持續遞延現象,不易完全消彌,因為員工抗爭權益或情緒反應之本質不變,持續努力,不斷採取「階段性」處理是必要的。
(2)變異性(variation):員工問題會持續,但時機不同,情境因素改變,員工問題內涵及訴求主題會有差異,因此更「多元化的處理途徑」及「專業性」的認知,更有必要。
(3)互動性(interaction):員工問題產生,原因非只一端,可能涉及不同層次,交織盤錯而引發,不宜草率處理,宜以「系統觀」方能處理得當。
(4)複雜性(complexity):由於員工問題之成因具有互動性,因果關係不易釐清,長短期目標之權衡亦難,非常複雜,因此「逐步法」由外而內,由廣而狹逐步縮小範圍,抽絲剝繭,才能診斷無誤。
(5)中立性(neutrality):本質上,任何員工行為不符合企業要求,並不全然對組織有害,憂慮的是不採取疏導回應之措施,否則應能減少負面影響,因此宜以「平常心」對待。
徵兆──員工問題源於不為、不能與不法
員工行為不符合組織要求,通常是績效或士氣下降,也可能心存怠惰,甚至違法犯紀,這正是員工問題表現了力有未逮、心有不願及行有抗命之癥兆。
這些問題源於員工個人能力、意願、認知或情緒所引起,通常包括:
(1)員工能力問題:譬如員工在從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基於才識、精力及時間限制,無法配合工作需求,產生「能力缺口」力不從心,無法勝任工作。其次則有些員工工作意願低落,無心戀職,尤其屆退休年齡的員工,最容易發生這類情形,此時藉口最多,但無一是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其實這常是能力退化,尋求合理化解釋之障眼法。
(2)事業發展問題:一般言,每位員工都有追求事業發展之慾望,但經過25歲至34歲之奮鬥努力,在35歲至44歲之間,常面臨生涯之十字路口,難以抉擇,一方面是人生目標之再思索,重定位,另方面則是長期投注工作後對休閒的渴望,再方面則是多重角色調適而發生迷惘。而在尋求事業第二春的歷程,矛盾、焦慮與困頓如影隨形。
(3)家庭生活問題:員工在工作能力表現或許相當傑出,但難免因投身工作而疏忽家庭,因而產生家庭糾紛,譬如:婚變或由於家人變故打擊,債務纏身無法自拔,進而影響工作表現,這是「事業」與「家庭」未能得兼之困境。諷刺的是,企業越來越重視對員工工作生活品質提昇的今日,卻又更多因事業而礙及家庭美滿的事例,員工問題的處理不得不慎了。
(4)心理狀態問題:員工由於工作能力、事業發展及家庭生活壓力,而引發心理失衡之情事,根據國外研究,此種現象有愈來愈多之趨勢,但心理學家也提出警告,這些表面源於外來壓力而引起心理病態,常是「自尋苦惱」,也就是說,其根因是「知覺」而來,不過這也是長久以來,處理員工問題最困難的地方。
當然除了上述現象,由本書中可以瞭解更多問題類型,文中列舉多達80種麻煩人物。
解決──方案易讀易解,見招拆招具速效
組織成員有同質亦必有異質,偶有不當思維或不是行為,應屬常態;不利徵兆出現,只要同事與主管應對得宜,倒是檢視改進的最佳機會,所以『有問題,就沒問題』。而對於處理員工問題,存乎一心。嚴明不苟或網開一面;快刀亂麻或事緩則圓;明察秋毫或睜左閉右;介入調和或旁敲側擊…,拿捏分寸,實各有巧妙。作者擺開學理框架,務實切入,雖無先驗牽絆,卻能找出理論蛛絲馬跡,頗有見地。
本書涵蓋廣泛,共分八篇,泛及個人與群體、細分外在與內在、區別主管與部屬以及分析內隱特質與外顯行為,可說包羅萬象,鉅細靡遺。每章更分別依狀況分析與解答以及行動綱領,逐項分析,生動有趣,且篇幅適中,利於閱讀吸收,而333帖行動方案多簡潔有效,確有『完治寶典』之實。綜觀全書文字流暢,釋例通俗易懂,耳熟能詳,一般員工或主管人員均可受用。
作者為正科班管理研究所畢業之MBA,於其受業時筆者即發現,作者雖是話不多,卻想得深,做得實,而且是創得奇,用得妙的年輕人,天賦異稟。今日樂見其工作有成之餘,學以致用著書立說,造福職場同仁,堪可肯定,個人得有幸先讀為快,願為序推薦與大家分享。
(作者現任輔仁大學學術副校長,曾任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管研所所長暨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常務理事)
 
					
				吳秉恩
凡組織,則必有疑難;有員工,則必有問題。
松下幸之助先生累積了多年的管理經驗,在其經營的企業特別揭示「造物之前先造人」的首要理念,並且力行不悖,因而卓然有成。IBM及HP等公司亦均重視對員工尊重與禮遇,深信「有優秀的員工,才有成功的企業」。
源由──今日問題之果常非僅昨日之因
員工問題,多數在主觀意願與客觀能耐方面出現狀況,其一指實際績效與目標已有差距;其二為工作行為與規定顯有不符,兩者互相關聯,彼此影響。
由於員工問題紛雜,今日問題之果常非僅昨日之因,未及時處理,可能已日積月累,漸呈痼疾。先了解員工問題本質,以系統方式分析,找出癥結,探求根因,才能紮根處理。一般組織之各類事端不一而足,相信各企業內或多或少,時斷時續,必然都發生過,可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老問題。只是僱主或主管平時若不付諸關懷,適時處理,便容易使問題惡化,而致一發不可收拾。因此,主動而精確地診斷員工問題根源,了解問題本質,並且掌握管理基本精神,適當施予激勵,方能真正解決問題。
實質上,組織有問題是必然,其能否適時而有效解決,除合理機制外,亦需機緣。如何診斷徵兆,須靠垂直思考之邏輯能力(仰仗科學方法);而研提解決方案與處理,則應靠水平思考之創意(運用藝術巧思)。
一般學者研究員工問題,多數正襟危坐,嚴謹待之,必然依循程序循本探源,搜集資料建立架構並分析因果,推導結構關係。而本書則突破學術窠臼,尋求見招拆招之動態靈活,頗具創意與立竿見影之效。
本質──員工問題性質複雜且變因多元
實質而言,員工問題具有以下幾項特性。
(1)持續性(continuity):員工問題有持續遞延現象,不易完全消彌,因為員工抗爭權益或情緒反應之本質不變,持續努力,不斷採取「階段性」處理是必要的。
(2)變異性(variation):員工問題會持續,但時機不同,情境因素改變,員工問題內涵及訴求主題會有差異,因此更「多元化的處理途徑」及「專業性」的認知,更有必要。
(3)互動性(interaction):員工問題產生,原因非只一端,可能涉及不同層次,交織盤錯而引發,不宜草率處理,宜以「系統觀」方能處理得當。
(4)複雜性(complexity):由於員工問題之成因具有互動性,因果關係不易釐清,長短期目標之權衡亦難,非常複雜,因此「逐步法」由外而內,由廣而狹逐步縮小範圍,抽絲剝繭,才能診斷無誤。
(5)中立性(neutrality):本質上,任何員工行為不符合企業要求,並不全然對組織有害,憂慮的是不採取疏導回應之措施,否則應能減少負面影響,因此宜以「平常心」對待。
徵兆──員工問題源於不為、不能與不法
員工行為不符合組織要求,通常是績效或士氣下降,也可能心存怠惰,甚至違法犯紀,這正是員工問題表現了力有未逮、心有不願及行有抗命之癥兆。
這些問題源於員工個人能力、意願、認知或情緒所引起,通常包括:
(1)員工能力問題:譬如員工在從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基於才識、精力及時間限制,無法配合工作需求,產生「能力缺口」力不從心,無法勝任工作。其次則有些員工工作意願低落,無心戀職,尤其屆退休年齡的員工,最容易發生這類情形,此時藉口最多,但無一是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其實這常是能力退化,尋求合理化解釋之障眼法。
(2)事業發展問題:一般言,每位員工都有追求事業發展之慾望,但經過25歲至34歲之奮鬥努力,在35歲至44歲之間,常面臨生涯之十字路口,難以抉擇,一方面是人生目標之再思索,重定位,另方面則是長期投注工作後對休閒的渴望,再方面則是多重角色調適而發生迷惘。而在尋求事業第二春的歷程,矛盾、焦慮與困頓如影隨形。
(3)家庭生活問題:員工在工作能力表現或許相當傑出,但難免因投身工作而疏忽家庭,因而產生家庭糾紛,譬如:婚變或由於家人變故打擊,債務纏身無法自拔,進而影響工作表現,這是「事業」與「家庭」未能得兼之困境。諷刺的是,企業越來越重視對員工工作生活品質提昇的今日,卻又更多因事業而礙及家庭美滿的事例,員工問題的處理不得不慎了。
(4)心理狀態問題:員工由於工作能力、事業發展及家庭生活壓力,而引發心理失衡之情事,根據國外研究,此種現象有愈來愈多之趨勢,但心理學家也提出警告,這些表面源於外來壓力而引起心理病態,常是「自尋苦惱」,也就是說,其根因是「知覺」而來,不過這也是長久以來,處理員工問題最困難的地方。
當然除了上述現象,由本書中可以瞭解更多問題類型,文中列舉多達80種麻煩人物。
解決──方案易讀易解,見招拆招具速效
組織成員有同質亦必有異質,偶有不當思維或不是行為,應屬常態;不利徵兆出現,只要同事與主管應對得宜,倒是檢視改進的最佳機會,所以『有問題,就沒問題』。而對於處理員工問題,存乎一心。嚴明不苟或網開一面;快刀亂麻或事緩則圓;明察秋毫或睜左閉右;介入調和或旁敲側擊…,拿捏分寸,實各有巧妙。作者擺開學理框架,務實切入,雖無先驗牽絆,卻能找出理論蛛絲馬跡,頗有見地。
本書涵蓋廣泛,共分八篇,泛及個人與群體、細分外在與內在、區別主管與部屬以及分析內隱特質與外顯行為,可說包羅萬象,鉅細靡遺。每章更分別依狀況分析與解答以及行動綱領,逐項分析,生動有趣,且篇幅適中,利於閱讀吸收,而333帖行動方案多簡潔有效,確有『完治寶典』之實。綜觀全書文字流暢,釋例通俗易懂,耳熟能詳,一般員工或主管人員均可受用。
作者為正科班管理研究所畢業之MBA,於其受業時筆者即發現,作者雖是話不多,卻想得深,做得實,而且是創得奇,用得妙的年輕人,天賦異稟。今日樂見其工作有成之餘,學以致用著書立說,造福職場同仁,堪可肯定,個人得有幸先讀為快,願為序推薦與大家分享。
(作者現任輔仁大學學術副校長,曾任輔仁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管研所所長暨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常務理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