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島嶼的另一種凝視

歷史無法回頭,但勇敢真實的凝視所來之路,我們當能創造一個包容、開創、充滿生命力的新台灣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紙本絕版書 Readmoo 電子書
  • 263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從凱達格蘭族、台客到新台灣之子,我們生活在這一片相同的土地上,為什麼卻如此陌生?

凝視島嶼的過往,那看見而且觸摸到父祖心靈的感覺,讓人感到一種既溫暖又孤獨的歡喜。

歷史的核心是人,是人性、是人的命運。在每個關鍵時刻,個人如何抉擇、如何參與、如何改變歷史,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從消失的凱達格蘭族,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在大時代颶風中飄盪的簡娥、湯德章,年頭日本徵兵年尾國軍來臨的一九四五,二二八沉默的母親林江邁……這一段段鮮活荒謬,溫暖悲哀的歲月,彷彿也印證了歷史總是在冷酷中有溫暖,毀滅中有希望。

 

歷史無法回頭,但勇敢真實的凝視所來之路,我們當能創造一個包容、開創、充滿生命力的新台灣。

目錄

(推薦序)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張作錦

(序)有溫度感的台灣史

 

1.最後的凱達格蘭人  

2.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 

3.《風中之葉》──兩個人、兩個民族的命運交響詩 

4.一九四五,巨變下的台灣容顏

5.《尋找二二八的沉默母親──林江邁》

6.二二八的六個最基本問題

7.以大歷史的悲憫,看二二八 

 

海洋之心──新台灣人的故事  

序/導讀

自序】有溫度感的台灣史

 

一 、

一九八三年秋天,陽明山上陽光燦爛,下午的山風開始有微微的涼冷。

我在圖書館裡,把古老的《台灣民報》找出來,一大本一大本的抱著,到窗戶邊的桌子上,就著斜斜的光,一張一張的翻閱,一頁一頁的尋找,所有與文化活動、戲劇表演有關的報導,都不要放過。

 

報紙是如此的老舊,蒙著濃濃的一層灰塵。在窗戶邊的桌子上,老報紙翻開的瞬間,那些夾在內頁裡,沉埋了幾十年的灰塵都飄了起來,一粒一粒,晶晶瑩瑩,像許多記憶的精靈,在空氣中飛舞。

 

古老的印刷字體,雖然被時間沉積得有些蒼黃,微微模糊,依舊可以辨認。

 

「……且時間迫切,又降雨連綿,不得已演劇終止,而變易為文化講演,以免辜負民眾之熱誠,是夜雖大雨,而聽眾不下千人,其熱心可嘉也。翌夜七時起在媽祖宮內開該地有志者大懇親會,定刻,會員不論何種職業,冒雨紛紛而來會者不下千人,著席後,先由陳煌氏敘禮,次會員五分間演說,來賓演說,餘興有奏樂文化劇(彰化留學生文化劇團一行)第一齣演《社會階級》,第二齣演《良心的戀愛》,至十二時,劇畢,由周天啟氏代表一行述謝,連太空氏吟詩以為告別,最後郭戊已氏述文化劇之精神為閉會辭。當演劇中有柳川巡查部長正式臨監,而無持詳細之腳本,對照取締,亦能得平穩通過,可見當道之刁難證據充分也。」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一日《台灣民報》)

 

 

即使隔了六十年的時空,那時代的反抗熱情動人心弦:至十二時還未曾休息的演講會,在紛紛雨中觀看文化劇而不願離去的上千人的眼睛,如晶瑩之光,在陽明山秋日的空中飛舞。

 

一九八三年的台灣,台灣史研究依然是禁忌,我想做的「日據時期台灣戲劇運動」,只能靠著有限的資料,甚至從舊報紙中,拼拼湊湊,把無政府主義運動、黑色青年聯盟、張維賢、張深切等人的作品與行跡,依照時間,慢慢連結,構成一幅一九二○年代台灣社會與文化運動的形貌。

 

從秋天到冬天,整個過程雖然很艱辛,資料也難尋又敏感,但重新看見歷史而開展的視野,尋找到台灣文化人心靈的知心感,以及了解自己的父祖之輩,曾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曾參與如此深沉而壯烈的反抗運動,曾和日本的、世界的社會運動合流,一起脈動,那種看見而且觸摸到父祖心靈的感覺,讓我常常獨自徘徊在陽明山的冬雨中,感到一種既溫暖又孤獨的歡喜。

 

然而,麻煩也來了。我找不到指導教授。研究歷史的學者是有的,但他們不知道戲劇運動要如何著手;研究戲劇的學者是有的,但以傳統戲曲為主,與社會運動結合的戲劇研究,實未曾有過。幾度碰壁後,終於有一位老師指點我說,有此開創氣魄的學者,可能只有曾永義老師。所幸,在曾永義老師的指導下,順利通過論文和口試。

 

一九八六年之後,環保運動捲起台灣社會運動的浪潮,隨後的解除戒嚴、本土化,讓台灣史與台灣研究成為顯學。然而,一如歷史所見證的,所有過度的壓制一旦放開,就會反彈到對立的一面,直到力氣耗盡,才會再平衡回來。由於戒嚴時代對台灣研究的壓制,它果然走向反面,在「過度喧囂的吶喊」中,台灣、台灣史、台灣文化、台灣意識逐漸變成一種反抗的政治符號,它不再是我最初在陽明山上所感受到的那種來自古老的情感與溫暖,而是一種缺乏溫度的、尖銳如劍的口號。

我知道有些什麼溫暖的情感正在失落,永遠也回不來了。

 

二、

任何歷史,一旦變成政治符號,就失去了真實性;任何研究,一旦變成媚俗,千篇一律走到相同的結論,就失去了探究的樂趣;任何理念,一旦變成政治的召喚,就失去思想的獨立,而只是動員的工具。台灣史的悲哀在於此。在統獨言論霸權的爭奪中,它不再是父祖的血脈故事,而是交鋒的利劍。

 

一旦成為利劍,即再無真實的考究,更遑論人性的理解,世情的悲憫,歷史的寬容。可失去了寬容與理解,歷史還有什麼感動人的力量?

 

例如:〈凱達格蘭大道〉。當政者為了表示對威權的反抗,用〈凱達格蘭大道〉取代〈介壽路〉。但凱達格蘭人在北台灣的生命史,有人去關心嗎?那個曾經和我們生活在這一片相同的土地上,只是和我們隔了百年時空的人群哪,為什麼我們如此陌生?

 

是以本書中,我特地選了〈最後的凱達格蘭人〉為開頭,試著用文學的筆觸,描述這個消失民族的歷史。他們曾是北台灣最活躍的族群,像南島語系的民族一樣,幾千年前,他們流浪而來,定居台灣,有著自己的傳說和語言。直到大航海時代,來了許多漢族移民和歐洲人之後,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至清朝,終至於在山上的原住民與平地開墾漢族的夾縫中,艱難抉擇。他們無由自主,打不過山上的原住民,只能生存於平地,最後是「我族歸順清廷」,完全同化於漢族社會中。

 

許多「台灣民族論」者喜歡用血統論,來證明台灣是一個「新興民族」,有別於漢族,以取得台灣獨立的正當性。而其依據即是移民來台的漢族、不分閩南人、客家人,以男性居多,必然與平埔族或原住民通婚,所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嬤」,以此顯示通婚之後,台灣絕大多數人都有原住民血統。如此就不是純種漢族。

 

表面上看來它尊重了、甚至認同了原住民的母系血統。但從凱達格蘭族的立場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漢族不僅娶了他們的女性,同化了凱達格蘭族,連同他們的血統代表性都要據為己有,這樣,就可以號稱代表了台灣,擁有台灣。明明是一個外來移民者,卻號稱代表這個土地的原來主人;不僅霸佔了土地,還要霸佔他者的民族代表性,這未免太過份、太不厚道了吧!

 

即使是美國人,已經獨立了的國家,那些歐洲來的移民後裔,也不敢聲稱他們是新興民族,他們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統,所以他們是美洲原來的主人,可以代表美洲的原住民族吧。

 

寫作這一篇故事,是為了向這片土地上,台灣原來的主人致意。雖然他們已經永遠消失了,但生活在這土地上的我們,還是要存著深深的感念之心。

 

三、

在日據時期台灣的文化運動時,我曾看見了台灣的反抗運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一九二○年代全世界左翼運動風潮同步,包括文化啟蒙、無政府主義運動、農民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等;但當時我最感到好奇的是,會員高達兩萬多人的〈台灣農民組合〉甚至和日本的勞動農民黨、農民組合串連,互相支援,共同反抗日本右翼軍國主義的壓迫。但這些活生生的反抗,卻很少在台灣史研究範疇之內。某些人更熱衷於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或者「日本如何在台灣辦了第一場博覽會」「建了嘉南大圳」之類的。

 

是直到二○○四年認識日據時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的公子──簡明仁先生,通過簡吉,我才了解農民運動的完整歷史。

 

簡吉,日據時期的農民組合創建者,組織起全台灣二萬四千農民,齊力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日本軍國主義興起而鎮壓社會運動後,他組織〈赤色救援會〉,協助坐牢的政治犯家屬,繼續抵抗,直到他也被捕入獄。光復之後,他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維持政權輪替之時的台灣社會秩序,後來參與二二八事件,在嘉義組織「台灣自治聯軍」;二二八之後「潛行」於北台灣建立地下組織,反抗國民政府的統治。最後在恐怖時期被槍決。這整個貫穿台灣反抗史的過程,他全程參與。這大約是台灣人之中絕無僅有的一個。

 

然而,歷史總是冷酷中有溫暖,殺伐中有人情,毀滅中有希望。即是是反抗者,也充滿傳奇的故事。

 

日據時代農民運動的三大美人──簡娥,她的父親是西來庵事件的受害者,但她的同父異母哥哥卻拯救了當時被殺的日本派出所所長的兒子,那個兒子,就是後來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殺害於台南,示眾數日而不得收屍的湯德章。湯德章的媽媽是原住民,所以姓湯。簡娥與湯德章的命運交響曲,彷彿是台灣與日本命運交織的寫照。那複雜的程度,是任何編劇本的人都難以想像的吧。

 

四、

當然,最複雜的是二二八。有關二二八的討論,已被簡化為外來政權的壓迫、族群的衝突、軍隊的鎮壓、清鄉的殘殺……。相關的真相已經很難冷靜討論。更麻煩的是它被去除了歷史的脈絡。

 

例如:台灣光復當時的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面貌?當中華民國政府還未來臨前,誰來維持社會秩序?在政權輪替之際的無政府狀態下,台灣人從日本

 

推薦序】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張作錦

──《島嶼的另一種凝視》給人的「溫度」

 

在中學歷史課綱微調的抗爭聲中,九月廿二日,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明珂在中研院演講「我們為什麼在意歷史?」座無虛席。

 

一位從台東轉了幾趟車趕來的聽眾,只想問一個問題:他招待大陸東北來的客人吃飯,佐以日本麒麟啤酒。客人拒喝,要求換台灣啤酒。他說,抗戰勝利都七十年了,東北人還這麼恨日本人。讀歷史好像只為了讓人不要忘記仇恨,這樣的歷史有何意義?還不如把歷史廢掉的好。

 

歷史書裡常有很多仇恨,但咎不在歷史,仇恨在人心裡。因此,解恨在人。

 

怎樣解恨?楊渡以台灣為例,力陳以大歷史的悲憫回望過往,益以寬容與理解,歷史本身就會有感動人的力量。所以他在自己的新書《島嶼的另一種凝視》伊始便說這是〈有溫度感的台灣史〉。正像錢穆民國廿九年在他《國史大綱》首頁要求讀者的,應對其本國歷史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

 

必須有錢穆所要求的「溫情」,才能探知楊渡的「溫度感」。

 

台灣史難寫,因為它的發展軌跡鋪滿了驚險,也伴隨了苦難。自十六世紀第一波全球化的大航海時代,荷蘭和西班牙人就覬覦和掠奪台灣的資源。台灣的生態改變了,原住民的生存環境也改變了。再經明鄭、清朝收入版圖、甲午後日本殖民五十年,中國抗日勝利光復台灣,一個因久戰而百孔千瘡的國民政府,來接收一個相對初步現代化了的台灣,再加上大批新移民追隨而來,於是衍生了許多政治、文化、社會的扞格與衝突的台灣,終於走到舊貌換新顏的今天。

 

要想解決問題,先要找出問題,不避諱問題。國者人之積,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被分化了,這是台灣當前最根本和危險的困難所在。

 

很多人自認他們是「本土」,那麼「非本土」即有「非我族類」之嫌。但楊渡問:什麼是本土?

 

楊渡把台灣移民史劃分成七大波段,這些大量的移民構成今天「台灣人」的主體。如果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撤退移民來台的人,已經在台灣生下第四代兒孫,都不能稱為台灣人,那什麼叫「台灣人」?

 

早自荷蘭、西班牙以及後來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民進黨,全部都是「外來政權」。如果「外來政權」應該退出台灣,這樣的台灣還剩下什麼?

 

楊渡認為,劃分這些界限的人,多只為從中攫取政治利益。

 

台灣族群形成隔閡,「二二八」是個主要分界線。歷年來,有人想把它弭平;另有人則把它做為一個發酵桶,不時搬起來搖晃一下,讓它不得安息。所以在書中,楊渡對這個問題討論得最直接,最坦誠,也最徹底。八篇文章,有三篇討論「二二八」。這樁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因緝私賣菸而引發的不幸事件,女主角林江邁的女兒林明珠當時在媽媽身邊。她明確還原了當時的現場景況,那是一連串巧合造成的悲劇。但悲劇中也有十分「戲劇性」的「喜劇」,林明珠後來嫁給了陳誠的侍衛隊長,兩人生兒育女,恩恩愛愛的過了一輩子。

 

這故事具體代表了「和解」與「寬容」,正是楊渡全書的主調。「我們將因為包容,所以開創;因為開創,所以壯大;因為壯大,所以本土才有生命力。」

 

楊渡這本書,是集結他過去發表過的八篇長文而成的,最早寫於二○○五年,但八篇文章脈絡一貫,表裡如一,且十年後讀來,依然理仍在,氣仍在,對討論台灣病理核心問題所謂「本土意識」,依然是有用的參考處方。而且,可去胸中「寒氣」,使人有「溫度感」。

 

在台灣這些年來的政治氛圍裡,楊渡寫這些文章,出這本書,是要有些道德勇氣的。在有些人的眼裡,他是「本土人」,應有「本土意識」,他的言論,或可目為離經叛道的政治不正確。

 

楊渡寫的是「台灣歷史」,這叫我想起一則「歷史」故事:林則徐奉命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關山萬里,國脈民命,前途多艱。當時中國最有頭腦的知識分子之一龔自珍,給林則徐提供建言,指出困難所在,並一一試為解答。林則徐途中復謝,譽之為「非謀識宏遠者所不能言,而非關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謀識宏遠屬知識層面,關注深切則是道德層面。後者尤為難得,此楊渡之書所以使人有「溫度感」也。

(本文作者曾任《聯合報》總編輯和社長)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320852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