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九州四海風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
元代中期以後,蒙古、色目士人與漢族士人交往密切,形成一個多族士人圈為族群融合跨出重大的一步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元朝是中國史上前所罕見的一個多元族群社會,
除了有漢人,還有蒙古、色目人等
多族士人圈的形成,為族群融合跨出重大的一步。
這些家族的後裔,在明代也皆與漢族士人融為一體。
元朝是中國史上前所罕見的一個多元族群社會。
過去在一般印象中,蒙古、色目人高高在上,對漢文化極少接觸,各族菁英可說是相互隔離,欠缺統合。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元代中期以後,一個日益壯大的蒙古、色目士人群體業已出現,而且蒙古、色目士人與漢族士人交往密切,形成一個多族士人圈。
《九州四海風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自四個方面論證此一主旨。第一:蒙古、色目士人群體的出現與成長。第二:由於文化素養相同,各族士人乃能形成同鄉、姻親、師生、座主門生與同年及同僚等關係,而這些關係更進一步成為各族士人間密切交融的一個網絡。第三:集體文化互動之頻繁。第四:士人群體意識之凝聚,顯然各族士人之群體意識己凌駕於族群意識之上。
總之,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雖然對當時的政治與社會影響不大,這些蒙古、色目士人家族也未真正漢化。但是,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已經為族群融合跨出重大的一步,這些家族的後裔在明代都與漢族士人融為一體。
除了有漢人,還有蒙古、色目人等
多族士人圈的形成,為族群融合跨出重大的一步。
這些家族的後裔,在明代也皆與漢族士人融為一體。
元朝是中國史上前所罕見的一個多元族群社會。
過去在一般印象中,蒙古、色目人高高在上,對漢文化極少接觸,各族菁英可說是相互隔離,欠缺統合。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元代中期以後,一個日益壯大的蒙古、色目士人群體業已出現,而且蒙古、色目士人與漢族士人交往密切,形成一個多族士人圈。
《九州四海風雅同: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發展》自四個方面論證此一主旨。第一:蒙古、色目士人群體的出現與成長。第二:由於文化素養相同,各族士人乃能形成同鄉、姻親、師生、座主門生與同年及同僚等關係,而這些關係更進一步成為各族士人間密切交融的一個網絡。第三:集體文化互動之頻繁。第四:士人群體意識之凝聚,顯然各族士人之群體意識己凌駕於族群意識之上。
總之,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雖然對當時的政治與社會影響不大,這些蒙古、色目士人家族也未真正漢化。但是,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已經為族群融合跨出重大的一步,這些家族的後裔在明代都與漢族士人融為一體。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引論
第二章:蒙古、色目士人群體的出現
第一節:蒙古、色目文化背景
第二節:士人群體出現的階段
第三節:漢學者人數與族群分布
第四節:結語
第三章:社會網絡
第一節:同鄉
第二節:姻戚
第三節:師生
第四節:座師門生與同年
第五節:同僚
第四章:文化互動
第一節:詩文唱酬
第二節:雅集
第三節:書畫題跋
第四節:編書贈序
第五章:群體意識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漢法的鼓吹
第三節:斯文的傳承
第四節:綱常的扶持
第五節:中原歷史文化的認同
第六節:結語
第六章:結論
第一章:引論
第二章:蒙古、色目士人群體的出現
第一節:蒙古、色目文化背景
第二節:士人群體出現的階段
第三節:漢學者人數與族群分布
第四節:結語
第三章:社會網絡
第一節:同鄉
第二節:姻戚
第三節:師生
第四節:座師門生與同年
第五節:同僚
第四章:文化互動
第一節:詩文唱酬
第二節:雅集
第三節:書畫題跋
第四節:編書贈序
第五章:群體意識
第一節:引言
第二節:漢法的鼓吹
第三節:斯文的傳承
第四節:綱常的扶持
第五節:中原歷史文化的認同
第六節:結語
第六章:結論
序/導讀
自序
這本書的醞釀、寫作與增補前後長達二十餘年。1980年代在撰寫〈元代蒙古人的漢學〉正續兩篇的過程中,發現蒙古漢學者與漢族士大夫間往往聲氣相通,緊密結合,兩者之間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色目漢學者也是如此,於是萌發出「多族士人圈」這一概念。1996年應中國文化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宋史研究會議之邀,提出〈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論文,粗枝大葉的描繪了這一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運作的概況。一年以後以同一題目向國科會申請了一個計劃,當時寫成了一篇八萬多字的報告。過去十二三年來,又不斷充實、改寫各章節,陸續在兩岸三地的學報及論文集中發表。最近則將些已經修改過的章節加以統合,刪削重覆,成為一部近三十萬字的專著,較一九九七年的報告,己擴充三倍有餘。
史學界前輩陳垣的經典名著《元西域人華化考》及拙著〈元代蒙古人的漢學〉的重點都是在考述個別蒙古和色目人的漢學造詣。本書則顯示各族群士人間的社會文化互動,較上述兩種論著提高了一個層次,應該更能顯示元代多元族群社會中各族群不僅有矛盾與沖突,更有交往與交融,對元代社會,尤其是族群關係應該有更全面的掌握,這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與區區期許。
由於族群等級制度的阻礙,終元一代,蒙古、色目並未與漢族士人融為一體。真正的融合是在明朝取代元朝之後。本書〈結論〉中僅能作一簡單勾稽。至於蒙古、色目人與漢族融合的史實,仍待進一步的探討、恐需明史學者多加注意。
回顧多年來對本書主題的考述,可說是前慢而後快,前疏而後密。一方面是由於環境的變化。1994年前我仍身處新加坡,可說個單幹戶,沒有學生協助資料的蒐求與排比。回台執教清華大學以後,研究工作得力於助理的襄助甚大。另一方面是由於研究工具的改善。近年來由於電腦的廣泛應用、網路資料庫的日益充實,各項史料收集較前容易不啻十倍。由於這兩方面的結合使本書內容更為充實,論述亦益臻完備。
自從研究所時代開始,五十年來我始終從事元史研究,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最近幾年來,則專注於整理舊著。如今《元代進士輯考》將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在即,而這本書的編成遂使我的主要工作告一段落。今後將重新出發,尋覓新課題,退而不休,繼續努力。
這本書的醞釀、寫作與增補前後長達二十餘年。1980年代在撰寫〈元代蒙古人的漢學〉正續兩篇的過程中,發現蒙古漢學者與漢族士大夫間往往聲氣相通,緊密結合,兩者之間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色目漢學者也是如此,於是萌發出「多族士人圈」這一概念。1996年應中國文化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宋史研究會議之邀,提出〈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論文,粗枝大葉的描繪了這一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與運作的概況。一年以後以同一題目向國科會申請了一個計劃,當時寫成了一篇八萬多字的報告。過去十二三年來,又不斷充實、改寫各章節,陸續在兩岸三地的學報及論文集中發表。最近則將些已經修改過的章節加以統合,刪削重覆,成為一部近三十萬字的專著,較一九九七年的報告,己擴充三倍有餘。
史學界前輩陳垣的經典名著《元西域人華化考》及拙著〈元代蒙古人的漢學〉的重點都是在考述個別蒙古和色目人的漢學造詣。本書則顯示各族群士人間的社會文化互動,較上述兩種論著提高了一個層次,應該更能顯示元代多元族群社會中各族群不僅有矛盾與沖突,更有交往與交融,對元代社會,尤其是族群關係應該有更全面的掌握,這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與區區期許。
由於族群等級制度的阻礙,終元一代,蒙古、色目並未與漢族士人融為一體。真正的融合是在明朝取代元朝之後。本書〈結論〉中僅能作一簡單勾稽。至於蒙古、色目人與漢族融合的史實,仍待進一步的探討、恐需明史學者多加注意。
回顧多年來對本書主題的考述,可說是前慢而後快,前疏而後密。一方面是由於環境的變化。1994年前我仍身處新加坡,可說個單幹戶,沒有學生協助資料的蒐求與排比。回台執教清華大學以後,研究工作得力於助理的襄助甚大。另一方面是由於研究工具的改善。近年來由於電腦的廣泛應用、網路資料庫的日益充實,各項史料收集較前容易不啻十倍。由於這兩方面的結合使本書內容更為充實,論述亦益臻完備。
自從研究所時代開始,五十年來我始終從事元史研究,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最近幾年來,則專注於整理舊著。如今《元代進士輯考》將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在即,而這本書的編成遂使我的主要工作告一段落。今後將重新出發,尋覓新課題,退而不休,繼續努力。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