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
從民運領袖、歷史學者王丹口中陳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一部人民的血淚史,絕對與眾不同,值得細細閱讀!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1989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站了起來的王丹,一直沒有低頭。
23年後,王丹要重說史,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無疑地,六四事件、兩次入獄對王丹的人生經歷鐫下深刻的痕跡,但「民運人士」只是他的身分之一。
王丹還有歷史研究者、詩人等各種面向。如今王丹已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經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訪問研究,並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及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客座研究員等。
王丹身為大陸六四民運的首席領袖,時隔22年,他相信歷史不會消失,真相永遠存在,因為人人有詮釋歷史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除了官方版,更有王丹版!
從民運領袖、歷史學者、詩人作家王丹口中陳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一部人民的血淚史,絕對與眾不同,值得讀者細細閱讀。
‧中共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奪得天下?
‧毛澤東為什麼起初反對,但是後來堅持捲入朝鮮戰爭?
‧為什麼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但是中共政權依然穩定?
‧中共為什麼要用暴力的方式發動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運動?
‧歷史上消逝的一代知識分子菁英:「五七一代」
‧「文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
‧應當重新評價「五七一工程紀要」
‧鄧小平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四封信
‧從西單民主牆到八十年代的新啟蒙運動的回顧
‧胡耀邦,趙紫陽執政下的中國
‧「六四」的爆發原因,大致過程與相關澄清
‧那一夜我在天安門廣場
‧從劉曉波到艾未未: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成長
‧六十年風雨蒼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我對中國未來的展望
1949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太多太多的事情,但是很多都遺失在記憶之外。遠的如「文化大革命」,近的如「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大陸都是禁忌。即使是在海外,因為資料的有限,對大陸的當代歷史認識也大多是霧裡看花。本書希望能提供一些以前不是那麼為外界所知的歷史真相,為那一段歷史勾勒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側面,即給讀者一些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或者不能說的內容。
23年後,王丹要重說史,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無疑地,六四事件、兩次入獄對王丹的人生經歷鐫下深刻的痕跡,但「民運人士」只是他的身分之一。
王丹還有歷史研究者、詩人等各種面向。如今王丹已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經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訪問研究,並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及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客座研究員等。
王丹身為大陸六四民運的首席領袖,時隔22年,他相信歷史不會消失,真相永遠存在,因為人人有詮釋歷史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除了官方版,更有王丹版!
從民運領袖、歷史學者、詩人作家王丹口中陳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一部人民的血淚史,絕對與眾不同,值得讀者細細閱讀。
‧中共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奪得天下?
‧毛澤東為什麼起初反對,但是後來堅持捲入朝鮮戰爭?
‧為什麼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但是中共政權依然穩定?
‧中共為什麼要用暴力的方式發動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運動?
‧歷史上消逝的一代知識分子菁英:「五七一代」
‧「文革」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
‧應當重新評價「五七一工程紀要」
‧鄧小平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四封信
‧從西單民主牆到八十年代的新啟蒙運動的回顧
‧胡耀邦,趙紫陽執政下的中國
‧「六四」的爆發原因,大致過程與相關澄清
‧那一夜我在天安門廣場
‧從劉曉波到艾未未: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成長
‧六十年風雨蒼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我對中國未來的展望
1949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太多太多的事情,但是很多都遺失在記憶之外。遠的如「文化大革命」,近的如「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大陸都是禁忌。即使是在海外,因為資料的有限,對大陸的當代歷史認識也大多是霧裡看花。本書希望能提供一些以前不是那麼為外界所知的歷史真相,為那一段歷史勾勒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側面,即給讀者一些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或者不能說的內容。
目錄
自序
第一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二章:軍事:朝鮮戰爭
第三章:城市:「三反」「五反」運動
第四章:農村:從土改到人民公社
第五章:知識分子:從思想改造到「胡風事件」到「反右」運動
第六章:黨內:廬山會議
第七章:外交:中蘇關系的破裂與中美互動
第八章:「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開展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從林彪事件到天安門事件
第十章:鄧小平時代的開始
第十一章: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從胡耀邦到趙紫陽
第十二章:「六四」事件
第十三章:經濟與文化
第十四章:公民社會的成長
第十五章:六十年的回顧
第一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二章:軍事:朝鮮戰爭
第三章:城市:「三反」「五反」運動
第四章:農村:從土改到人民公社
第五章:知識分子:從思想改造到「胡風事件」到「反右」運動
第六章:黨內:廬山會議
第七章:外交:中蘇關系的破裂與中美互動
第八章:「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和開展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從林彪事件到天安門事件
第十章:鄧小平時代的開始
第十一章: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從胡耀邦到趙紫陽
第十二章:「六四」事件
第十三章:經濟與文化
第十四章:公民社會的成長
第十五章:六十年的回顧
序/導讀
自序
2009年秋季的那個學期,我在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社學院給學士班的學生開了一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課程。開這門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因為兩岸交流越來越多,但是兩岸彼此之間的了解并不充分,對彼此的歷史的掌握更是匱乏,我認為作為大學教育的一環,有必要不足這個方面的缺憾。同時,過去不論是台灣的學生還是大陸來的交換生,對於中國1949年以後的歷史的了解,我覺得是先天不足的,這當然是跟中共方面對很多重大歷史問題進行隱瞞甚至歪曲有關。作為一個老師,我希望學生們能看到更多歷史的真相和不同側面。
然而,如何講這門課,如何讓學生既掌握基本知識,又能從中了解一些與其它同類課程的內容不同的歷史,對我來說,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簡單講,我是希望給學生上一門與眾不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這個不同,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我希望盡量挖掘與過去主流的論述面目不同的歷史。作為已經發生的事情,歷史本身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由於歷史涵蓋了龐雜紛繁的內容,而我們能處理的,只能是其中的小一部分。所以,同樣的歷史,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面向。這正是歷史吸引人的地方。而我們作為教師,只有讓學生盡可能地從最多元的側面去認知周圍的世界,當然也包括歷史,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
以這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例:六十一年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太多太多的事情,但是很多都遺失在了記憶之外。遠的如「文化大革命」,近的如「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大陸都是禁忌。即使是在海外,因為資料的有限,對大陸的當代歷史的認識也大多是霧里看花。我希望能盡量多提供一些以前不是那么為外界所知的事情,為那一段歷史勾勒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側面。或者說,我希望給聽眾和讀者一些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或者不能說的內容。
其次,我將盡量讓這段歷史,更加人性化,更加個人化,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故事性。我們過去的歷史陳述,有時會被認為枯燥,是因為充斥了太多的時間,事件與原因的分析,甚至數據。即使是對人物的呈現,也是依托在事件的基礎之上。在這樣的歷史中,我們其實看不到真正的「個人」。我們看到的人,都是某一個種類的人中間的一個,或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但是,那并不是他/她那個個人本身。而我一向認為,具體的個人性的東西,比如個性,心理狀態,身體狀況,甚至是性生活的部分,都在形塑歷史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我們過去不屑於處理這個部分,因為被過於忽視了。我們要用近乎「八卦」的方式去挖掘和審視這些個體性的東西,歷史才會鮮活,才會有趣。
舉一個小例子:過去我們認識毛澤東,都是從政治出發,從而確立一個政治強人或者領袖的形象。但是從一些接近他的當事人的回憶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另一面的毛澤東:這個明確倡導以「殺人」治理國家,整肅自己的戰友面不改色的暴君,其實對身邊的女人往往無可奈何,晚年在他身邊服侍的張玉鳳,可以對他大喊大叫。長期服侍他的衛士長離開他,他也會不能自已地抱住對方不舍得分手。他晚年最愛讀庾信的《枯樹賦》,反復讀,并能大段背誦。,而每每讀到「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句子便老淚縱橫。這樣復雜的個性和幾乎是凄涼的晚年心境,也許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另外的角度,來理解他做出的影響歷史的政治決策。
那個學期很快就結束了。對於自己的授課是否給學生們帶來很大的收獲我不得而知,但是期末學生的教師評鑒結果出爐,我的得分在學校教師中名列前茅,還得到清華大學教務長來信感謝,這對於剛剛進入大學教書的我來說算是很大的鼓勵。同時我也認識到,不論是台灣的學生,還是在台灣交流的大陸學生,對於中國過去六十多年發生的事情的了解,不僅是相當不夠的,而且是有很大的求知需求的 。這促使我想到,如果把我授課的講義編排整理出來,加以補充和完善,也許會有一些讀者有興趣,更可以在台灣的環境下,促進對中國當代歷史的了解。這樣的想法,得到了聯經出版社林載爵先生的鼓勵,這是本書得以完成的主要原因。
關於本書,我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課程安排和時間,以及本人才學上的限制,雖然內容涵蓋10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但是我無法針對這一段歷史上的每一個議題一一進行深入討論。事實上,考慮到這是一門開給大學部同學的通識課程,我著眼的不是學生的研究深度,而是希望同學們能對一些重大的事件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本書著重的僅僅是大致的介紹,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討論,以及更加學術性的鋪陳的部分,難免會有讓讀者失望的地方。而即使是重大事件,有一些也因為時間的關系,無法全部納入。尤其是1989年以後的歷史發展,因為很多本身還在不點的演變過程中,還無法進行整體呈現,因此就難免暫時擱置不表。這些,都要請讀者給予諒解。我也會勉勵自己在未來的研究中,予以彌補。
2009年秋季的那個學期,我在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社學院給學士班的學生開了一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課程。開這門課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因為兩岸交流越來越多,但是兩岸彼此之間的了解并不充分,對彼此的歷史的掌握更是匱乏,我認為作為大學教育的一環,有必要不足這個方面的缺憾。同時,過去不論是台灣的學生還是大陸來的交換生,對於中國1949年以後的歷史的了解,我覺得是先天不足的,這當然是跟中共方面對很多重大歷史問題進行隱瞞甚至歪曲有關。作為一個老師,我希望學生們能看到更多歷史的真相和不同側面。
然而,如何講這門課,如何讓學生既掌握基本知識,又能從中了解一些與其它同類課程的內容不同的歷史,對我來說,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簡單講,我是希望給學生上一門與眾不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這個不同,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我希望盡量挖掘與過去主流的論述面目不同的歷史。作為已經發生的事情,歷史本身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由於歷史涵蓋了龐雜紛繁的內容,而我們能處理的,只能是其中的小一部分。所以,同樣的歷史,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面向。這正是歷史吸引人的地方。而我們作為教師,只有讓學生盡可能地從最多元的側面去認知周圍的世界,當然也包括歷史,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
以這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例:六十一年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太多太多的事情,但是很多都遺失在了記憶之外。遠的如「文化大革命」,近的如「六四」天安門事件,在大陸都是禁忌。即使是在海外,因為資料的有限,對大陸的當代歷史的認識也大多是霧里看花。我希望能盡量多提供一些以前不是那么為外界所知的事情,為那一段歷史勾勒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側面。或者說,我希望給聽眾和讀者一些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或者不能說的內容。
其次,我將盡量讓這段歷史,更加人性化,更加個人化,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故事性。我們過去的歷史陳述,有時會被認為枯燥,是因為充斥了太多的時間,事件與原因的分析,甚至數據。即使是對人物的呈現,也是依托在事件的基礎之上。在這樣的歷史中,我們其實看不到真正的「個人」。我們看到的人,都是某一個種類的人中間的一個,或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但是,那并不是他/她那個個人本身。而我一向認為,具體的個人性的東西,比如個性,心理狀態,身體狀況,甚至是性生活的部分,都在形塑歷史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我們過去不屑於處理這個部分,因為被過於忽視了。我們要用近乎「八卦」的方式去挖掘和審視這些個體性的東西,歷史才會鮮活,才會有趣。
舉一個小例子:過去我們認識毛澤東,都是從政治出發,從而確立一個政治強人或者領袖的形象。但是從一些接近他的當事人的回憶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另一面的毛澤東:這個明確倡導以「殺人」治理國家,整肅自己的戰友面不改色的暴君,其實對身邊的女人往往無可奈何,晚年在他身邊服侍的張玉鳳,可以對他大喊大叫。長期服侍他的衛士長離開他,他也會不能自已地抱住對方不舍得分手。他晚年最愛讀庾信的《枯樹賦》,反復讀,并能大段背誦。,而每每讀到「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句子便老淚縱橫。這樣復雜的個性和幾乎是凄涼的晚年心境,也許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另外的角度,來理解他做出的影響歷史的政治決策。
那個學期很快就結束了。對於自己的授課是否給學生們帶來很大的收獲我不得而知,但是期末學生的教師評鑒結果出爐,我的得分在學校教師中名列前茅,還得到清華大學教務長來信感謝,這對於剛剛進入大學教書的我來說算是很大的鼓勵。同時我也認識到,不論是台灣的學生,還是在台灣交流的大陸學生,對於中國過去六十多年發生的事情的了解,不僅是相當不夠的,而且是有很大的求知需求的 。這促使我想到,如果把我授課的講義編排整理出來,加以補充和完善,也許會有一些讀者有興趣,更可以在台灣的環境下,促進對中國當代歷史的了解。這樣的想法,得到了聯經出版社林載爵先生的鼓勵,這是本書得以完成的主要原因。
關於本書,我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課程安排和時間,以及本人才學上的限制,雖然內容涵蓋10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但是我無法針對這一段歷史上的每一個議題一一進行深入討論。事實上,考慮到這是一門開給大學部同學的通識課程,我著眼的不是學生的研究深度,而是希望同學們能對一些重大的事件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本書著重的僅僅是大致的介紹,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討論,以及更加學術性的鋪陳的部分,難免會有讓讀者失望的地方。而即使是重大事件,有一些也因為時間的關系,無法全部納入。尤其是1989年以後的歷史發展,因為很多本身還在不點的演變過程中,還無法進行整體呈現,因此就難免暫時擱置不表。這些,都要請讀者給予諒解。我也會勉勵自己在未來的研究中,予以彌補。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