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

《八重山的臺灣人》作者 松田良孝 最新作品
  • 254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歷史的共同生活圈如何被現代政治的國境線撕裂?
《八重山的臺灣人》作者 松田良孝 最新作品
追述台灣東部面對太平洋黑潮,這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你知道在北風捲起的滔天巨浪中追捕旗魚的「突棒船」漁法是與那國人傳入台灣的嗎?

你知道20世紀上半葉的與那國人幾乎都來過台灣討生活嗎?

你知道基隆社寮島、宜蘭南方澳、台東金樽港和成功鎮興盛的漁撈產業是由與那國漁人一手打造起來的嗎?

台灣東部海域上曾經存在的共同生活圈,隨著戰後國境線的劃設而撕裂。

松田良孝的《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講述了台灣東部和與那國島曾經共同擁有的庶民歷史,兩地人群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中葉之間往來密切,交流各自擁有的技術和物產,卻在1945年之後被嚴峻的國境線隔絕了。

台灣東部距離與那國島最近的距離只有111公里,早在清代中葉,兩地之間的人們即有往來。19世紀末年,日本先後將琉球群島及台灣納入日本帝國的疆域,改變了兩地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隸屬於同一個政權之下,此後雙方往來更為密切。

在當時的與那國人眼中,台灣是教他們「日本化」的導師,幾乎所有的「日本要素」都是透過台灣再轉手傳入與那國。若想從東京寫信到與那國,必須先寄到基隆港再轉送;與那國島民在當地讀完小學之後,若想繼續念書,就得到台灣上學;長大之後若不想繼續當漁民,就是去台灣工作。

這個日益密切的共同生活圈在1945年日本戰敗時發生劇烈的變化,日本國與中華民國之間劃定了嚴格的國境線,割裂了台灣東北部和與那國島兩百多年來的共同歷史,整個琉球群島上還有陌生的美軍進駐。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說明了兩地的歷史很難被驟然截斷,雖然昔日正常的物資和人員交流如今被視為走私罪行,但兩地人民依然試著偷偷跨越國境線繼續往來,維持共同的經濟生活。不過台灣的局勢變化太快,社會氣氛日趨緊張,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迫使大多數留在台灣討生活的與那國人返鄉避禍,1949年國府大舉遷台之後,更是幾乎斷絕往來。

但是,過去兩百多年累積起來的歷史記憶不會瞬間消失,曾經發生過的文化交流也處處留下痕跡。近年台琉交往風氣逐漸加溫,也該是時候回頭細細檢視那一段無關政治、屬於庶民生活的共同歷史了。

作者

松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

1969年2月出生於埼玉縣大宮市,1991年3月畢業於北海道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學科,同年4月進入「十勝每日新聞社」(總社在北海道帶廣市)擔任政治經濟部記者,1993年2月開始於《八重山每日新聞》(總社在沖繩縣石垣市)擔任編輯部記者。《八重山的臺灣人》(2004年,石垣市:南山舍)獲得第二十五屆沖繩時報出版文化獎,2009年於《八重山每日新聞》連載「生還—饑饉:八重山難民的見證」,獲得2010年報業工會聯盟第十四屆新聞報導獎,集結成《疏散到臺灣:「琉球難民」的1年11個月》(2010年,石垣市:南山舍)。

譯者

蘆荻

台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野島剛《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野島剛《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峯村健司《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

目錄

序 雖近猶遠/廖鴻基
基隆.和平島
南方澳(蘇澳南方)

前言
序章 刺旗魚
第一章 前往台灣
第二章 蘇澳南方的琉球人
第三章 新港
第四章 基隆
第五章 終戰
第六章 戰後生活
第七章 重返台灣
第八章 走私
後記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章
 
漁船在猛烈吹襲的北風中追逐著獵物。這是一種被稱為「突棒船」的漁船,特色是在船首有一塊細長伸出、可以供人站立其上的甲板;漁夫會站在這塊甲板上,對海裡游的旗魚投下魚叉,給牠們致命一擊。
 
與那國島祖納出身的松川政良(1918年生),過去曾在台灣東部的漁港—蘇澳南方和兄弟一起搭乘突棒船,並擔任投擲魚叉的工作。「我的眼力可是非比尋常喔!在整個與那國島,論起找旗魚的眼力,可沒人能超過我哪!」在台灣追逐旗魚的政良,在被遣返回與那國後依然繼續搭乘突棒船。對於自己能輕易找出海中的旗魚、堪稱島上第一的眼力,政良感到相當自豪;即使在已經年紀超過九十歲的現在,他還是能夠不戴眼鏡看報紙。這敏銳的眼力,究竟是如何尋找旗魚的呢?
 
當波浪捲起、浪頭高漲的時候,(旗魚的)尾巴一定會突出水面。根據波浪起伏的高低,有時候(尾巴)會冒出五寸,有時則會冒出一尺。
 
「五寸」僅僅十五公分,而「一尺」也只有三十公分左右。政良就在這波浪洶湧起伏的海面上,僅僅憑著一點點尾鰭的尖端,用他的眼睛找出旗魚、向海面投出魚叉。「小於五寸的話,就有點難找了哪!」政良又這麼說。簡言之,就算尾鰭只突出海面區區十公分左右,他也能找到旗魚的蹤影。漁夫搭乘的突棒船、海面的波浪,還有在水面正下方游泳的旗魚,一切全都在移動中;在這種狀況下,只憑這樣一點線索去找尋旗魚……
 
這種事,真有可能辦得到嗎?
 
辦得到。大概一百到一百五十公尺就能看見了。當然,普通的門外漢是看不到的;就算對他們說「你看、在那裡唷!(旗魚在那裡游泳唷)」,(那些不習慣的人)還是會問「在哪裡」,怎麼找也找不著。我啊,因為打從二十二、三(歲)起就在幹這行,老早就習慣的緣故,對於「在怎樣的地方、在多高的浪底下,這東西(尾鰭)會冒出來」,已經十分駕輕就熟,所以只要(旗魚)一往這邊過來,一定會馬上看見,然後咻的一下、就把牠給(抓)到手啦!
 
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與台灣之間,最近之處不過距離一百一十一公里。在這黑潮流經的海洋裡,搭乘突棒船的與那國島民並不只有松川兄弟;在台灣還是日本殖民地的時候,人們的往來其實是相當頻繁的。

 

與那國島久部良出身的大城正次(1923年生)在1938年至1938年(昭和13至14年)左右,開始在蘇澳南方的旗魚突棒船上工作;幾乎同一時期,比他年長五歲的政良,也開始了自己捕旗魚的職業人生。在捕旗魚方面,正次跟政良一樣,是用窺探波濤洶湧海面下的旗魚尾鰭來鎖定目標的。「浪來了,對吧?因為牠(旗魚)會乘著波浪游泳,所以總是會以『尾巴、屁股、尾巴』這樣子的節奏現出水面。」
 
正次接著又這麼說:
 
大概是已經習慣了吧,只要我的眼睛一看到鰭,馬上就能判斷出「這條魚大概是一百五十斤吧」、「這條大概有兩百斤左右吧」。
 
「光這樣看就能知道嗎……」面對喃喃自語的筆者,正次接著又這麼說:
 
若是習慣了的話,那結果大概八九不離十喔!當把刺穿的魚拉上來後,我剛剛判斷是兩百斤的魚,實際秤起來就剛好兩百斤,再不然就是兩百零五斤之類的數字。
 
正次因為探尋旗魚的眼光銳利,從船主那裡領到了代替獎金的衣服,同時也得到了特別提供的返鄉費用;不過,他的那雙眼其實不只能看到旗魚的存在,甚至就連重量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推薦序

雖近猶遠海洋文學家
廖鴻基

那是個還只有收音機的年代,聽廣播劇時,收音機頻道轉著轉著,偶爾會跳出帶著喳喳雜音的日語廣播。阿嬤說,是日本電台的放送。當時我以為,電波或許會像光線漫射有時跨海穿越時空,老遠的從遙遠的日本跑進我們家的收音機裡。

小時候,好幾次有琉球來的一對中年夫妻到家裡作客,阿嬤和父母用日語與他們交談,記得那男的特別喜歡吃肥豬肉,每一口都讓他好像很久沒吃到豬肉般的搖頭嘆息,女的喜歡吃阿嬤做的台式醬瓜,而我們都喜歡他們帶來帶著甜味和酒味的日式醬瓜。後來才曉得,男的是阿嬤的遠方親戚,年輕時就到琉球做茶葉生意,娶琉球太太。後來,阿嬤和父母也去了琉球拜訪他們好幾趟,每次都會帶回來又甜又好吃的美國巧克力,以及草綠色的美軍衣物和軍毯。

這些回憶感覺遙遠,就像日本在我印象中那般遙遠。

花蓮高中海崖下,有個鳥踏石漁村,高中時常翹課去村子裡或海邊徘徊,不少縱谷來的同學寄居在村子裡。大約三十年前為了寫「消失的漁村」為主題的雜誌邀稿,再次回到踏石漁村做訪談,記得村民們在訪談時提及,村裡的房舍建築式樣及工法很特別,村人稱「琉球厝」;

他們解釋說,村子最早是宜蘭龜山島藍姓家族遷徙至此,後來幾位琉球漁人在此建屋定居,逐漸發展成漁村。

直到那次做完訪談後,我才曉得,日本雖遠,但琉球好像不遠。

記得三十歲當討海人第一次出海捕魚,搭乘的是我們討海人稱為「鏢船」的漁船,這種漁船最大不同是有座標台突出於船尖外。中秋過後,東北季風逐漸增強,「丁挽」(白肉旗魚),會在這時節來到台灣東部沿海,牠們常在浪牆上衝浪似的露出尾鰭,鏢漁船就在這個季節冒浪出海鏢獵旗魚。這是一種鏢手立於鏢台前緣,手持長鏢,冒浪追獵海上奔游旗魚的「鏢刺漁業」(本書中稱「突棒船」)。鏢手位置四周並無欄杆或繩索防護,大浪下作業,鏢手平衡感要好,更需十分膽識。

「不曾見過這樣直接、勇猛,而且死不干休的挑戰,這是一場滔天巨浪般的演出,沒有劇本,沒有觀眾,一場遠離人群的演出。」這是當年我搭乘鏢漁船對於鏢旗魚作業的一段描寫。

問過不少鏢船老漁人,如此高難度、高風險的鏢刺漁法,如何傳續下來的?

聽過最多的回答是:「琉球人帶進來的漁法,經我們討海人改良而成。」

也聽過不少老討海人談起過去在琉球人船上學討海,曾受過「日本精神式」的嚴格訓練,「想當鏢手,船隻一離港,就被叫上去站鏢台,大浪下鏢台劇烈起伏,往往一站上去就是七、八個鐘頭不准下來。」

經過這些我們老討海人的傳說,這才發現,琉球離台灣真的不遠。

過去,琉球人頻繁來過我們這裡,曾經住在這裡一段長時間,也在我們海域裡捕魚,並將漁撈技術傳教給我們如今已幾乎完全凋零的老討海人。這些琉球人,在這本《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書中記載,大多數來自與台灣距離最近的與那國島。

多年的漁村或漁撈經驗,我曉得,與那國島與台灣的關係應該曾經十分密切。

後來查地圖才確認,就在我時常看海的花蓮海邊,或討海捕魚或尋找鯨豚的海域,往東北東望去,不過大約一百四十公里外,就有一座屬於日本,屬於琉球八重山群島最西緣角落,名為「與那國島」的小島(這座小島離東京二千二百一十二公里遠)。

不僅驚訝還有些震撼,年輕時看海,常想像那海天盡頭是否有座島嶼、有另一片世界存在?那如歷史記憶般滲入的收音機電波、隨漁村消失而如今已完全不見蹤影的琉球厝、琉球來的親戚、鏢漁船、我們老漁人的琉球討海師傅,在這本書中,那麼具體而近切的就隔著一道黑潮海流,仍然存在於不遠前方。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讀完這本書後,有如一幅記憶拼圖終於完成的感嘆。這本書對焦般,原來如此的還原了原本朦朧不清的記憶而豁然開朗的清晰起來。這書完全、完整的回應了上述個人成長背景與琉球相關的記憶。

一如本書「後記」提到的,「本書乃是一部描繪與那國島人們與台灣之間往來歷史的作品。」儘管本書設定的閱讀對象是日本讀者,目的是透過兩島間的田野訪談來重新整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喚起日本重視這段消失中的偏鄉離島,關於琉球群島的生活智慧與文化。

書中場景,隔著黑潮兩岸,與那國島和台灣,一大、一小兩座海島,同屬太平洋西緣,東亞陸棚東緣,無論地理或人文,都算是同個生活圈。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應該算是群島國,由台灣這座大島,這隻母雞,帶領周遭一百多座小島,一百多隻小雞,組合成的以台灣本島為主的群島國。而與那國島,與台灣過去的種種關係,理應是其中一隻小雞,但現實猶如書名「國境斷裂」,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台灣和與那國島間,被劃上了一條國境線。國境,如一把利刃,一刀劃開了兩座島嶼間雖近猶遠的親密或疏離的今昔之別。

戰爭結束國界畫下初時,因地理、歷史時空的慣性,兩邊船隻依舊頻仍往返,一段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84922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