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遠方,彷彿伸手可及,熱切心繫的青春夢想就在不遠處──
他們各自尋找自己的〈橄欖樹〉,她雖沒去遠方,心情卻早已飛遠……
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鹽田兒女》動人續作
校園的愛戀與民歌,繚繞迴盪不已
知名小說家蔡素芬震撼台灣文壇的經典之作!
榮獲1999年第22屆中興文藝獎
蔡素芬:
16年來的校園生活變化極大,現在的校園網路和手機遍及,學生族群的溝通方式進入E生活型態。生活的型態當然會隨時代隨科技進展改變,但是,情感與夢想的追求古今相同,小說努力想觸動情感的那根弦,讓讀者心裡,有自己的歌,輕輕迴盪。
夢想的遠方、流浪、橄欖樹,藉一曲民歌意象,
同時承載小說人物對遠方或理想的盼望與深情……
1980年代中期,幾位校園學子緬懷民歌蓬勃發展的校園精神,而感嘆校園失去了時代理想,他們在校園裡汲取民歌精神遺緒,一首〈橄欖樹〉作為他們帶著漂浮情感追求理想的象徵。而漂浮之產生與上一輩對他們的影響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小說因而鋪陳了親情間微妙的聯繫。
《橄欖樹》是知名小說家蔡素芬繼長篇小說得獎力作《鹽田兒女》後的第二部作品,
以《鹽田兒女》的祥浩為主軸,對比兩代女性面對感情與命運處境的態度,
延續《鹽田兒女》未竟的人生情懷,但它又超然獨立,
細訴了幾位年輕人情感與理想的偶合、執著、迷亂與癡妄,
開展出小說主角面臨不一樣的時代女性命運與青春學子築夢的另一種旅程。
得獎紀錄
1999年第22屆中興文藝獎獎章
他們各自尋找自己的〈橄欖樹〉,她雖沒去遠方,心情卻早已飛遠……
聯合報小說獎長篇小說獎《鹽田兒女》動人續作
校園的愛戀與民歌,繚繞迴盪不已
知名小說家蔡素芬震撼台灣文壇的經典之作!
榮獲1999年第22屆中興文藝獎
蔡素芬:
16年來的校園生活變化極大,現在的校園網路和手機遍及,學生族群的溝通方式進入E生活型態。生活的型態當然會隨時代隨科技進展改變,但是,情感與夢想的追求古今相同,小說努力想觸動情感的那根弦,讓讀者心裡,有自己的歌,輕輕迴盪。
夢想的遠方、流浪、橄欖樹,藉一曲民歌意象,
同時承載小說人物對遠方或理想的盼望與深情……
1980年代中期,幾位校園學子緬懷民歌蓬勃發展的校園精神,而感嘆校園失去了時代理想,他們在校園裡汲取民歌精神遺緒,一首〈橄欖樹〉作為他們帶著漂浮情感追求理想的象徵。而漂浮之產生與上一輩對他們的影響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小說因而鋪陳了親情間微妙的聯繫。
《橄欖樹》是知名小說家蔡素芬繼長篇小說得獎力作《鹽田兒女》後的第二部作品,
以《鹽田兒女》的祥浩為主軸,對比兩代女性面對感情與命運處境的態度,
延續《鹽田兒女》未竟的人生情懷,但它又超然獨立,
細訴了幾位年輕人情感與理想的偶合、執著、迷亂與癡妄,
開展出小說主角面臨不一樣的時代女性命運與青春學子築夢的另一種旅程。
得獎紀錄
1999年第22屆中興文藝獎獎章
序/導讀
《橄欖樹》十六週年新版自序
我讀大學時,很希望能寫點校園的什麼,但人在其中,反而感到距離過於親近,寫的反而都是與當時生活無關的作品。但寫校園做為心底一個潛伏的願望,沒有忘情。
直到離開校園七八年了,這個潛伏的願望才在一個契機下得以完成。
一九九四年出版《鹽田兒女》後,採訪的記者跟我說,覺得《鹽田兒女》還有後續,我說確實有些後續的想法並沒有來得及寫出,但不影響《鹽田兒女》的完整。因此後續的部分轉化為《橄欖樹》。為何是轉化?當時認為不能複製《鹽田兒女》的模式寫第二部,每部小說都應依它要表達的內容而有形式上的不同。《橄欖樹》應獨立自成一格,因之也藉以實現想寫校園的願望。書中年代背景的校園還沒有如往後幾年的學潮運動發生,往前回溯幾年則有民歌運動的產生。若要為學業以外的青年找到理想精神的話,民歌運動便是校園裡還具有社會理想色彩的聲音,因此便以民歌做為一個切入點,敍述年輕人的夢想與生活。但誘發點卻是這樣的,在學校活動中心舉辦的歌唱比賽裡,確實有〈橄欖樹〉的歌聲迴腸盪氣,與掌聲相擊,當是當時校園民歌的熱情餘音。
小說組構人生,常有借位,在現實與虛構間成就目的。十六年前的作品,記錄的是寫作當時的思考和鋪排手法,任何的不足或難以到位之處就當是一個軌跡,一個寫作的驛站,在到達今日之前必經的昨日。
有位年輕的讀者跟我說,因為看了《橄欖樹》,他想成為一位作家,往後,他真的實踐了他的心願,出了書。不管是因為《橄欖樹》的不足促令他想補足他想完成的,或是因為《橄欖樹》給了他某些感動或啟發而發展了自己寫作的能力,我以為這都是文字給人的慰藉,看到了一種景觀,而想到另一種景觀的存在,人們願意花點心力去到達另一種景觀所在之處。
《橄欖樹》做為《鹽田兒女》第二代年輕歲月的生活與情感表達,自有其與上一代不同的時代性。我無意將鹽田再搬演一遍,讓第二代在她的時代裡發揮她的想法吧。每個人都會有他的青春年少,一本小說無非努力的找到共鳴的可能。
十六年來的校園生活變化極大,現在的校園網路和手機遍及,學生族群的溝通方式進入E生活型態。生活的型態當然會隨時代隨科技進展改變,但是,情感與夢想的追求古今相同,小說努力想觸動情感的那根弦,讓讀者心裡,有自己的歌,輕輕迴盪。
我讀大學時,很希望能寫點校園的什麼,但人在其中,反而感到距離過於親近,寫的反而都是與當時生活無關的作品。但寫校園做為心底一個潛伏的願望,沒有忘情。
直到離開校園七八年了,這個潛伏的願望才在一個契機下得以完成。
一九九四年出版《鹽田兒女》後,採訪的記者跟我說,覺得《鹽田兒女》還有後續,我說確實有些後續的想法並沒有來得及寫出,但不影響《鹽田兒女》的完整。因此後續的部分轉化為《橄欖樹》。為何是轉化?當時認為不能複製《鹽田兒女》的模式寫第二部,每部小說都應依它要表達的內容而有形式上的不同。《橄欖樹》應獨立自成一格,因之也藉以實現想寫校園的願望。書中年代背景的校園還沒有如往後幾年的學潮運動發生,往前回溯幾年則有民歌運動的產生。若要為學業以外的青年找到理想精神的話,民歌運動便是校園裡還具有社會理想色彩的聲音,因此便以民歌做為一個切入點,敍述年輕人的夢想與生活。但誘發點卻是這樣的,在學校活動中心舉辦的歌唱比賽裡,確實有〈橄欖樹〉的歌聲迴腸盪氣,與掌聲相擊,當是當時校園民歌的熱情餘音。
小說組構人生,常有借位,在現實與虛構間成就目的。十六年前的作品,記錄的是寫作當時的思考和鋪排手法,任何的不足或難以到位之處就當是一個軌跡,一個寫作的驛站,在到達今日之前必經的昨日。
有位年輕的讀者跟我說,因為看了《橄欖樹》,他想成為一位作家,往後,他真的實踐了他的心願,出了書。不管是因為《橄欖樹》的不足促令他想補足他想完成的,或是因為《橄欖樹》給了他某些感動或啟發而發展了自己寫作的能力,我以為這都是文字給人的慰藉,看到了一種景觀,而想到另一種景觀的存在,人們願意花點心力去到達另一種景觀所在之處。
《橄欖樹》做為《鹽田兒女》第二代年輕歲月的生活與情感表達,自有其與上一代不同的時代性。我無意將鹽田再搬演一遍,讓第二代在她的時代裡發揮她的想法吧。每個人都會有他的青春年少,一本小說無非努力的找到共鳴的可能。
十六年來的校園生活變化極大,現在的校園網路和手機遍及,學生族群的溝通方式進入E生活型態。生活的型態當然會隨時代隨科技進展改變,但是,情感與夢想的追求古今相同,小說努力想觸動情感的那根弦,讓讀者心裡,有自己的歌,輕輕迴盪。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