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

  • 25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他代表了一個真正、純粹、古老而精神上的德國
他是德國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五五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得主 
 
「本書如赫塞語,須得慢慢咀嚼,才能品其味,辨其意:『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通關密語是『別急』,而此『別急』其實是總體性地呼應了這本語錄的精神——用當代語言來說,其實就是『慢活』——也折射出赫塞身為上承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下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新浪漫主義的典範之精髓所在。」——謝志偉 (本書導讀者)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Württemberg,一九五二年與巴登〔Baden〕合併為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的卡爾夫(Calw),其父為波羅的海裔的德國傳教士,其母為符騰堡的印度學家之女。一九四六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逝世於鄰近瑞士盧加諾城(Lugano)的(Montagnola)。
 
他的文籍、小說、散文、沉思錄、詩歌、政治思想、文學和文化批評論著在全世界再版過將近上億次,他同時也是二十世紀中在美國和日本最多人閱讀的歐洲作家。
 
《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精選了五百五十篇按主題排序的格言,體現出赫塞著作中的思想精隨。這些思想不僅闡明了其立場,更讓赫塞成為最為政治敏感的德國作家,由於他堅決地對抗民族主義、戰爭和沙文主義,讓他從一九一四年起成為備受冷落的小眾德國知識分子。
 
「(本書)如同文學珍品般吸引著我。為何如此?我明白這是唯一的答案:赫曼.赫塞栩栩如生地立於紙上、立於字裡行間。他不作戲、他不故作姿態、他涉險、他『癡迷(töricht)』,他用他的內心思考,他不耍弄空中樓閣。我十分喜愛這本小書,因為其如同伴我言語的朋友。」
 
德國作家曼弗雷德.豪斯曼(Manfred Hausmann, 1898-1986)

譯者

彭菲菲
 
輔大大傳系廣電組畢業,之後前往德國埃森大學(Universität GH Essen)攻讀傳播學、心理學及行銷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職多家台灣上市公司駐歐洲/德國業務行銷協理及總經理。目前旅居德國並從事商業諮詢工作,協助中資/台資企業拓展歐洲市場。暇時從事自由翻譯工作。

目錄

【導讀】讀赫塞,開茅塞,不亦樂乎!◎謝志偉
 
政治
社會與個人
個人的使命
教養、學校、教育
宗教與教會
知識與意識
閱讀與書籍
真實與想像
藝術與藝術家
幽默
喜悅
死亡
青年與老人
編輯室後記
年表
摘文出處

序/導讀

【導讀】
 
讀赫塞,開茅塞,不亦樂乎!
◎謝志偉
 
這本書可說是一九四六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畢生作品的精神濃縮版。從橫亙幾近一甲子的寫作生涯裡之書信,小說,評論,隨筆中所擷取出來的短句或話語,分門別類共十四項,計五五〇條:短的,精緻如格言,字字珠璣;長的,周全如短講,句句真誠,都有叫人驚豔之處。但如書前所引赫塞語,須得慢慢咀嚼,才能品其味,辨其意:「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通關密語是「別急」,而此「別急」其實是總體性地呼應了這本語錄的精神——用當代語言來說,其實就是「慢活」——也折射出赫塞身為上承十五六世紀的文藝復興,下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之新浪漫主義的典範之精髓所在。這點依本人之見,亦隱於本書原文標題之後。該標題 「Lektüre für Minuten」乃出於赫塞生前之手,直譯的話,應為「隨手讀:幾分鐘」。但是我們幾乎可以聽到其後還有一句隱而未顯、但卻呼之欲出的話:「Sinn für ein Leben」,直譯為「賞味期:一輩子。」作此解,須有所本。不急,有的。
 
西元一八九九年,西方工業革命一個世紀後,時年二十二歲、還在出版社當學徒的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以「輕微的喜悅」(Kleine Freuden) ——也許譯為「小確幸」亦可——為題,寫了一篇短文,大意在指出,人們終日為「時間」所驅到難以脫困的地步,不是「沒時間」就是「趕時間」,惶惶終日以致生活毫無樂趣可言,其後遺症就是,連娛樂性質的行為都充斥著「匆忙」(Hast)的緊張氣氛(nervös),這種情形,大人物加小百姓,無一倖免。他在這篇文章裡以修辭學的句型問說:「我們的父祖輩要作什麼事會挪不出時間?」(按:他指的就是文藝復興的時代)蓋無論是旅遊而倘佯在大自然裡,或在居家院子裡觀賞一枝小花,他們都能興致盎然地享受著心情的愉悅!赫塞在此的幾句關鍵話語日後也編進了本書裡:「強調分秒必爭,終日營營擾擾,無疑是快樂的最大敵人。他們的口號是「多多益善,劍及履及」,其結果就是:「娛樂愈來愈多,快樂愈來愈少」。(492條)這些話的原文若予以直譯,就是:「分鐘」(Minute)這個時間單位被賦予極高的評價,以及「急」(Eile)這個概念掌控了我們的生活裡外,此無疑正是扼殺了吾人之「快樂」的最危險敵人。對此,赫塞在該文裡開出的藥方叫(MÜßIGGANG),中文一般都譯為「懶散」或「游手好閒」,然而如此譯法是啟蒙思潮,理性主義和工業革命加資本主義「併發╱病發」後對「勤奮」(industrial──請注意這個字和 「industry」〔工業〕的拉丁文同源關係!)的正面思維及對「賦閒╱失業╱懶惰」(idlness──拉丁文本意有「無用╱沒有價值╱浪費時間」) 的負面評價。若從赫塞的體認來看,「MÜßIGGANG」應有兩種中譯版本:一為古典譯法,即「偷得浮生半日閒」;一為時下譯法,即「慢活」。
 
赫塞所拈出的「急」其實是在點出:歐洲已是個不折不扣「理性掛帥,感性掛彩」的地方,不但完全背棄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其以「時間就是金錢」為表徵的機械文明更是掌控了一個已然形成的貪婪世界。一九一七年,大戰已經打了三年,赫塞發表了一篇題為〈論靈魂〉的短文,文中他寫道:「他們在金錢、機器及充滿猜疑的世界裡失落了他們的靈魂。」 赫塞的體認和與他同時代的社會暨經濟學家宋巴特(Werner Sombart, 1863-1941)為當時資本主義把脈的結果是一致的。宋巴特指出,從早期資本主義者的商人身上即可看出幾個特質,「計算,估算」成本和獲利以及「工作時間」無限制,隨時都在作生意。 這是由於人類的經濟活動在進入早期資本主義後就不再由「需求」(needs,參閱Sombart, 181)而是由「獲利」(profit, 參閱Sombart, 172)來主導。既然「獲利」是最高目標,那「每一天,每年,每個生命的每一分鐘就都獻給工作了……快速,還要快速」(Sombart, 181),「快速移動」成了商人特徵之一(Sombart, 176),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冷淡下來,因為早期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已是由絕對的理性所主控」(Sombart, 182)。早期資本主義的幾個特質和弊端:人情淡薄,追逐利益,凡與生意無關之人與事,都沒時間理會,既要「追逐」,動作就要快,分秒要必爭,哪來時間給別人?傳統的「欲速則不達」(對應之德文諺語:Eile mit Weile)已變成「欲望要速達」,而「凡事都需要時間」(對應之德文諺語:Alles braucht seine Zeit)則變成「凡事都需要節省時間」。現在吾人再翻閱當代德國學者柏夏德教授(Peter Borscheid)於二〇〇四年所寫的那本題為《「速度」這個病毒》的著作,就知道:城市的時間準則是「加速」,鄉村的時間準則是「放慢」。在該書中,柏夏德指出,「手工業者的時間是固定且和緩的」 ,而「商人的時間則是緊湊而機動的」。(Borscheid, 33)柏夏德特別點出,商人的時間之所以是緊湊而機動和遠洋貿易有直接的關係。(參閱Borscheid, 32)鐘錶之發明及普遍化不是為了知道時間,而是控制及縮短時間的:「沒有鐘錶之前,人們有很多時間,如今,人們有了鐘錶,卻沒有了時間」 這句話相當貼切。
 
赫塞作為觸覺極為靈敏之文學家,下筆自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宋巴特書裡的鄉村在赫塞的生命體驗和文學創作裡,其實就是與機械、工業、理性、資本主義相對的大自然,而此大自然之代表於赫塞就是彼時「仍」未與大自然完全脫鉤的阿爾卑斯山,尤其是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須知,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正是十七、十八世紀許多歐洲人體驗「崇高」(sublime)的聖地(「崇」字本身就是「宗」上有「山」的結構!)而啟蒙思潮和工業革命所帶來給歐人「進步」的成就感最終卻演成其「蝦米攏無驚」的高傲。大自然既然不再崇高,那人類在其面前就難心生「敬畏」(德:Ehrfurcht;英:awe)。之前是人類在崇高的山脈面前會心存敬畏而生中文裡類似「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謙卑或戒慎恐懼之念,之後,全面理性化後的機器文明及獲利思維鞏固了「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從而「敬畏自然」逆轉為「睥睨天下」。從此「神話」成了「鬼話」。赫塞發表於一九〇四年的第一部小說《鄉愁》(Peter Camenzind)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天地萬物始於神話」 (Im Anfang war der Mythus),徇非偶然,其用意就在於點出歐人在一整個世紀的「急行軍」之後,已到了應該停下來思索、反省「進步」終將帶領人類伊於胡底的問題;「來,不急」的警示終究是「來不及」。十年後,一次大戰就爆發了。
 
在《鄉愁》的第一章,第一段話中對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描述裡,就出現了「敬畏」這個概念的形容詞(ehrfürchtig),且是用來形容崇山峻嶺之天地玄黃, 如果我們將這一段對大自然,包括崇山峻嶺,湖泊小溪的細膩描述,其湖山之多色與多樣,天籟之賞心悅耳或發聾振聵拿來和歐洲同時期大城市裡有關工廠機器的吵雜噪音及工人污穢蒼白的臉龐對照一下,當知赫塞之苦心也。從而,即便是出處互不隸屬,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敬畏」這個概念在這本語錄裡多次出現(如189,199,223,227,229,258條等),為何?答案就留待讀者自己獨立思索了。總之,有心又有神,才能心領神會。至於何謂「神」?誰的「神」?單數?複數?赫塞在本書也提供了答案。
 
在此要指出的是,身為德語作家的新浪漫主義者赫塞,其對「自然 vs. 機器」的感觸與認知和其前輩英國浪漫主義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於一八四四年的畫作「雨、蒸氣和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是前後呼應的。在該畫中,一列占了幾乎整整半個畫布、黝黑巨大的火車在雨中急行,火車頭上粗大的煙筒所噴出的熱騰騰之蒸氣在空中與雨水匯成漫天霧氣,火車頭本身像極一尊燒著熊熊烈火的魔頭,而畫布的左半面則一座拱橋,一條河流,還有一葉掛著搖櫓的扁舟,上有兩人對坐。由於霧氣及相對極為淺淡的色彩,橋樑、河流連帶扁舟加上人儘管也占了半個篇幅,卻都令觀者有「淪為背景」之感,蓋其雖與當時代表新科技的火車並存於畫,卻不並駕齊驅。火車頭前方不遠處,則另有一隻人眼幾乎難以辨識的野兔逃命似地撒腳狂奔。如果我們說,在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興起之前,「大自然」對人類來說,依舊是「崇高 + 敬畏」(sublime╱德文:Ehrfurcht╱awe-inspiring)的代表,那麼在這幅畫裡,吾人就讀到了「大自然退位而新科技登基」的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272868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19*12.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