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人口變遷的社會趨勢正在進行,
勞力短缺、貧富不均、高教危機、長期照顧、年金改革,
是未來十年無法迴避的五大人口困境。
少子高齡化是國安議題,是即將攤牌的迫切危機。
面對可能又老又窮的台灣,我們該如何應對?
台灣人口變遷趨勢帶給當下以及未來的衝擊是相當大的,但國家政策仍力猶未逮。二十餘年來,薛承泰教授一直在關注台灣人口現象及相關政策,並不時在報紙撰寫文章,提醒大家人口變遷可能帶來的衝擊。
在重視教育品質和升學方式之外,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除了是經濟發展與分配問題,何嘗不是人口問題?至於「長期照顧」與「年金改革」,近年來不論在媒體乃至於總統大選都受到相當關注。約有一半家庭在未來十年當中會出現年長家人的長照需求。面對此趨勢該怎麼辦?財源在哪裡?個人、家庭、企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又如何來因應人口趨勢與社會特性來調整?
目錄
自序
第1章 台灣人口變、變、變
第2章 搖晃中的婚姻與家庭
第3章 人口政策的今昔
第4章 晚進早出的勞動力
第5章 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
第6章 高教發展與迷思
第7章 長期照顧走過十六年
第8章 世紀年金大戰
第9章 二○二五年的台灣
參考資料
序/導讀
自序
光陰荏苒,退下公職近四年了,工作壓力減輕許多,也比較有機會去反省與回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在公部門既辛苦且笑罵由人,俗話說「人在公門好修行」,我未必同意這句話,但相較在學術界二十餘年,能夠反覆回味的人生片段卻大部分發生在擔任公職期間;比較貼切地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學術界這方面的刺激與學習是比較欠缺的。
學術界擔任教授者大部分擁有博士學位,特別是喝過洋墨水的教授,總覺得自己的知識與智慧高人一等。這些年借調到公部門後我發現,博士頂多是「專士」,不見得有廣博的知識,而是對某些學術領域較為專注;至於智慧,那更應謙虛一點,有多少拿到博士學位者是因為家庭「資本優厚」而不完全是個人「資質優異」。
十幾年前,我在馬英九先生擔任台北市長任內進入社會局,有機會接觸到老、殘、兒少、婦、遊民等處於社會角落的人,讓我有深刻體會,枝草露水皆有甘甜之處。簡言之,學者資質未必過人,他們從政之後總是有想法,有想法絕非壞事,最怕的就是「以為別人都沒想到過」;自以為聰明,把他人(通常是下屬)看扁了,這恐怕是做決策者最大的罩門。看到台北市目前的情形,我更體悟到學者從政後繼續謙卑學習的重要。
2009年2月,正值全球金融海嘯最嚴峻的時刻,劉兆玄先生擔任行政院院長,我第二次被借調擔任政務官,在行政院服務了四年,主要負責督導社會福利與勞政,於2013年2月借調期滿回到學校。「做滿任期」的政務官在近年來的內閣中比例並不高。歷史上有「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這麼一回事,在當前的台灣也不遑多讓,只不過是把「鐵打的衙門」換成「科層體制的牢籠」。要掙脫牢籠、打破鐵門,不僅需要魄力與智慧,在現代社會還需要多元專業與向各界學習的胸懷,同時也要有留下遺憾與傷痕的心理準備。
對我來說主要的遺憾在於,台灣人口變遷趨勢帶給當下以及未來的衝擊是相當大的,但國家政策仍力猶未逮。二十餘年前社會普遍主張「廣設高中大學」時,我即開始著墨於人口與政策的關係;服務公職時,我極力呼籲在政策中注入人口考量,近年來雖已引起較廣泛的注意,但仍有一些重大方案仍在研議,有些在政黨輪替後似乎停頓下來。其實,台灣在2003年已經出現「超低生育率」現象,當時政府並沒有領悟到此趨勢對台灣的特殊性,媒體也靜悄悄,沒有報導就沒有問題。現在知道的人多了,這是我遺憾中的安慰。
黃金十年的人口目標
回想2011年建國百年,政府準備推出「黃金十年」計畫時,負責人口推計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當時還是經建會),鑒於台灣剛經歷全球金融海嘯,以及2010年虎年創下歷史新低的生育量――166,886位新生兒,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0.895人也被聯合國標上世界最低;於是,國發會推計認為2011年至2020年總生育率應在1人至1.1人之間,樂觀一點或許有1.2人的希望。
然而,總生育率1人或1.1人對民眾來說是什麼概念?於是國發會同仁和時任政務委員的我商量,以未來十年總生育率維持1.1人為條件,推計平均每年生育量約為18萬人,而前五年生育量每年應會在18萬以上,後五年每年將低於18萬人。黃金十年計畫最後在2012年7月由行政院核定。
「平均每年18萬生育量」這句話,連馬前總統都念念不忘。他在2010年底首度呼籲「少子化是國安問題」,每到年初,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出前一年出生總數後,他總是會問我,「什麼原因超過了18萬人,研究一下為何某些縣市增加,某些縣市卻是下降……那麼明年會是多少?」巧合的是,從2012年到2015年,每年我回答的數字總是比實際出生數少1萬人,我只好回答:「這1萬人可能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政策帶來的效應。」2014年中,我預估2015年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有20萬嬰兒的機會,沒想到居然有21萬,我仍是低估了1萬個嬰兒,不過仍比國發會2014年高推計2015年19.3萬的出生數要準一些。
2011年國發會的推計,除了受到2010年歷史低點的影響,當時「鼓勵生育」相關措施才準備上路(例如育嬰假留職停薪津貼),沒經過兩、三年的落實效果還看不到。國發會在2015年時,已經打算將今後人口生育量目標改為「平均每年19萬」,就是因為2011年之後幾年的生育量與生育率均比預估要高一些,是不是「鼓勵生育」措施有帶來些效果呢?是值得觀察的,大家拭目以待。
自2010年生育量與生育率雙雙破底之後,2011的建國百年及2012年的龍年生育量均上升,雖符合一般人預期,可是增量比預期高出很多。外界普遍認為是因為「年份」的特殊性,既有「建國百年」效應,也有傳統國人在龍年生育量相對較多的關係;學界則認為是前幾年生育量過低的反彈。台北市政府則提醒,其在2011年推出的「助妳好孕」方案也有關係。這些因素當然有關連,可是外界不知道,2010年在總統府第六次財經會報時,我就已經提出「今年生育量會破底,雖不可能在當下以鼓勵生育來挽回今年生育,但需要積極鼓勵結婚,明後年的『建國百年』與『龍年』的生育才可能有明顯的增量,畢竟國人96%的生育是在婚姻內發生的,所以鼓勵結婚是重要的一步。」問題是,如何在虎年鼓勵年輕人結婚呢?
台灣的人口奇蹟
台灣在1950年代初總生育率達到7人,曾是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沒想到2003年跌至1.23人,突破所謂超低生育率門檻(總生育率為1.3人),此後,台灣就一直在聯合國的最低生育率之列。才經過半個多世紀,生育率從世界最高轉變為最低,台灣應該是地球上的首例,算是另一個「台灣奇蹟」。
最近幾年,人口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少子女化」或簡單地說「少子化」,以及「高齡化」或「人口老化」,人人琅琅上口,然而,這些人口現象會帶給台灣社會什麼衝擊呢?我們把這些概念與定義留在後面來說明,先想像一個普通的家庭,如果家裡是三代同堂,三代的年齡分別為85歲、60歲、30歲。當第一代生第二代時約在1950年代,台灣正值高生育率時期,生5到9人是很普遍的事情,多到家裡兄弟姊妹可以組「籃球隊」(5人)甚至「棒球隊」(9人)。第一代(現在的阿公阿嬤)多數在35歲之前,就完成一組籃球隊或棒球隊的生育了。
第二代成長的過程有好幾個兄弟姊妹陪伴,小時候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不佳,睡覺時一張床總是擠得滿滿,不要說擁有個人房間,連擁有個人書桌都很奢侈,所以家門口、家裡頭到處都可以寫功課。寫完功課,站在家門口吆喝一下,就有十幾個小朋友從別家衝出來一起玩。玩捉迷藏,做鬼的人面朝牆趴著數一、二、三……還沒數到一百,加入遊戲的小朋友就增加到三十人。家門口就是公園,大人坐在長板凳上聊天,巷子就是遊戲間,小孩四處亂竄,沒有玩具即就地取材,撿幾顆石頭就可以玩跳房子,一條橡皮筋也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即便甚麼都沒有,也可以玩殺刀,騎馬打仗!
到第二代當父母時,生小孩的數量以一至三人最普遍,那時應是進入1980年代,對他們的子女(第三代)來說,叔叔、伯伯、阿姨多到數不清;當然,過年時拿紅包也最過癮。第三代從小就可以擁有自己的玩具、書桌,甚至是房間,擁有屬於自己的電腦也並不奢侈。他們比過往任何世代更有機會接受學校教育,不只學齡拉長且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可是學校的影響力卻漸漸不如資訊產品。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手機出現且快速普及,不僅取代了人際互動,也主導了生活的方式與內容。所謂的第三代年紀步入30歲(中國大陸稱之為80後),重點是30歲至34歲人口當中,約五成還沒有結婚,就算結了婚,三年內生小孩的大概只有一半。
想想看,一個家庭中三個世代的家庭生命週期是如此不同。簡單地說,阿嬤35歲時生了至少五個,家中第三代的30歲孫子女則大部分還沒有結婚;中間的第二代看著掛在牆上「阿公」的遺照,穿著粗布衣滿臉皺紋,再看看自己的樣子,回過頭告訴第三代,牆上你「阿祖」那張照片還沒有我現在的年齡,可是他去世時都已經有十幾個孫子了!
少子高齡化趨勢不稀奇,速度才是問題
從國家立場來看,從1950年初到1960年代中葉,每年生育量平均約有40萬,堪稱台灣二戰後的「嬰兒潮世代」;1985年到2000年之間,除了1998年的虎年較低,每年生育量約在於30萬至33萬之間;2000年至2010年只能用「一蹶不振」來形容,從30.5萬一直跌落到不到17萬。莫怪乎,2011年內政部在建國百年時徵求鼓勵生育口號,最終票選第一名為「每個孩子都是傳家寶」。還好2011年後接下來的五年,平均每年超過21萬生育量,但那也不過是「嬰兒潮世代」一半的規模。
1970年代政府推動「家庭計畫」,實施節育措施,當時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口號,就算是今天拿來做為鼓勵生育,也恐怕是奢望了。政府開始擔心勞動力將減少,稅收會受到影響;更重要地,眼看這群「嬰兒潮世代」逐漸退休,每年退休金支出成長驚人,保費收入卻日益減少,這一增那一減,財務危機自然就浮現。
曾幾何時,台灣錢在「嬰兒潮世代」加入勞動力市場後,創造出「淹腳目」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