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恍惚書

  • 224

內容簡介

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的青年女作家鄧小樺,文筆時而瀟灑快意,時而恍惚詩意,十分具個人風格,對文化和社會種種現象、個人生活面向皆有獨到感想。她戀書,也分析書,這個清醒做夢的過程,是愛書人會流連往返的境地。

輯一「書的剩餘」是在《聯合文學》的專欄,兼具感性與知性,記錄了與書息息相關的生活,帶書旅行、為書失眠,因為念及舊情或精美包裝而捨不得丟棄的書們,甚至也寫點關於偷書的幻想或歷史,讓愛書人備覺性命相見,無比契合。

接下來脫離夢幻慵懶氛圍,以文化評論為主,輯二「小看書巿」是在香港經濟日報的專欄,寫當時一些書巿與出版的趨勢。「書展逆行」中的文章則面向兩岸三地媒體,談各種書展和閱讀文化。下一輯「書店存沒」也是極具臨場感,愛讀書,愛泡書店,也經營過書店的鄧小樺寫了不少她對台灣與香港獨立書店的認識,比如香港的長青獨立書店「序言」,也聊聊來台灣參訪「飛頁書餐廳」驚喜感到老派文藝之必要,以及對斗轉星圖的香港書業轉變之觀察。輯五「書的流連」集結其它書評與文化評論,如草叢中散落閃眼珍珠,俯拾皆是驚喜。

全書以閱讀為主軸,兼及文化評論,談書店、書展,也分享個人的閱讀品味和書單,時而抒情,時而犀利精闢,值得愛書人細細品賞。

作者

鄧小樺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主修文學)。大學時開始寫作,後於各大報章及雜誌撰寫專欄、訪問及評論。著有詩集《眾音的反面》、散文集《若無其事》、訪問集《問道於民》等。另編有文學合集及個人著作數種,包括《自由如綠》、《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等。

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坊,後亦到美國維蒙特VERMONTSTUDIO駐場;曾受邀參加台北詩歌節、亞洲詩歌節、台北文學季、澳門藝術節。任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2017年開始,主持港台電視節目「文學放得開」。2018年,任香港文學館「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總監,及文學發表平台「虛詞.無形」總編輯。

2006年與友人共同創辦文學雜誌《字花》,曾任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筆可能」寫作教育計劃高級組教育總監、曾任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藝術總監。2009年加入「香港文學倡議小組」,與作家董啟章、馬家輝、潘國靈等一同倡議建立香港文學館;曾主持電台文化節目、青年意見節目。2013任西九「自由野」文字部分聯合策展人。2014年「香港文學生活館」在富德樓建立,鄧任文學館理事會召集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由2014年開始,策劃大量文學與視覺藝術對話之展覽;2017年,受邀於「油街實現」策劃「只是看書」展覽。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輯一 書的剩餘
光線與塵埃
失眠與書
包裝與舊情
重複的書
重讀
書在人在.文字與肉身
書展與廢墟
偷書那些事兒
帶書旅行
尋書不得
電影是書的剩餘
明亮與憂鬱
女子搬家
 
輯二 小看書市
用不到的書
如果少字是王道
大書的奢侈奇觀
音樂的事
舊書重印奇鋒突出
傘下書情
書店艱難
「賣書不賺錢」或「不賺錢賣書」?
 
輯三 書店存沒
斗轉星圖逆勢行
獨立書店:歷史與浮沙
老派文藝之必要
走過序言書室十年
樂文小事
如何讓他活下去
 
輯四 書展逆行
香港書展,如何又變眾矢之的?
書如城巿的衣冠
時逢書展,值得文學
二○一五書展悲歌
書展夢迴.閱讀記憶
美食博覽與個人口味
片段與絮語
 
輯五 書的流連

迷路的低語
小書節與文藝社群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微寫作.斷章年代
漂書也要巧取豪奪?!
遇上愛情的孩子
獨身女子的愛情書
敗書
書中見本土
回到書本身—來看書籍設計
如果遇見死亡
語言的極限與世界的無窮
百科全書的瑰麗世界
葉輝的迷宮
書,流離失所
街道是我們的立足點

序/導讀


                                     
Please Call her
小樺。——《恍惚書》和她的能量根源                  

馬家輝

《恍惚書》是鄧小樺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書,我覺得有必要好好向台灣讀者介紹鄧小樺。

小樺,小樺。我們在香港都這麼喊喚她。名字裡有個「小」字真好。一路成長,一路行前,卻永遠被呼喊得年輕,而且親切,不管是否夠熟絡,一喊名字馬上拉近了距離。小樺,小樺,佔盡了時間的便宜。

何況小樺確實年輕而且親切。年輕,不一定跟年紀有關,最主要是源自充沛的生命力,時時刻刻往前衝去,在寫作上,在思考上,在行動上,皆有無窮的創意和明亮的理想。日本人常說的「元氣」,想必就是這麼一回事。

從大學時代開始,小樺寫新詩散文,取了好幾回文學獎,是個如假包換的港式文青。其後投入「天星皇后碼頭文化保育」、「保衛菜園村」、「守護喜帖街」等多回社會運動,是個不折不扣的實踐派知識分子。其後她曾在香港誠品工作,亦參與創辦《字花》等文學雜誌,又到電台主持節目,又和董啟章等作家推動成立「香港文學館」,又主編文學刊物《無形》及網站「虛詞」,又負責西九文化區的某些策展,又跟不同的基金會和文化機構合辦講座,又偶爾跟其他在香港或在他城的寫作人打筆戰……小樺的最新「吸睛」行動是替香港電台的電視頻道主持「文學放得開」清談節目,Facebook也有Channel,你上網看看便明白她是如何牙尖嘴利和腦筋明快。

開個玩笑,火力全開的小樺,如果被畫成《紐約時評》上的作家漫畫,或許是一個東方女子,戴眼鏡,笑咪咪,臉容優雅,但左手持一把機關長槍,右手抱一台MacBook,身穿旗袍,左腳高跟鞋,右鞋運動鞋,頭上束著髮髻,畫的最下方或許配句對白:Remember my name. Please call me小樺。

我倒想起羅蘭巴特寫於好多年前的幾句話:「一批新型人物出現在舞台上,我們不再知道(或還不知道)怎樣稱呼他們。是作家?知識分子?還是書寫家?無論如何,文學的統治傳統已經消失,單純的作家已經無法耀武揚威。」小樺想必全無耀武揚威的本意,她只是在屬於她的時代位置裡,用她所能使用的平台和空間,施展她所擁有的本領,創作、創造、創新,讓自己跟世界連結,同時把不同的人從四方八面連結到她的世界。這是她的過人能量,而不管你身處何方,在香港,在台灣,在任何一個華人社會,只要有網絡,你都可能以如此或如彼的方式成為這份文化能量的受惠者。

切勿忘記,小樺的能量以廣泛的閱讀努力打底,有了經由書頁累積的知識座標,她才有辦法精準掌握行動的方向和尺度。「分寸就是力量」,木心說的。小樺是個有分寸的年輕作家,《恍惚書》談的主要是書以及跟書有關的情事,書人,書店,書展,書的偏好和厭惡,書的主張和氣味,她用靈敏的心拆解各類新書舊書的前世今生,而這一切,亦正是她賴以掌握分寸的能量根源。透過此書,小樺把根源的某個側面展露於台灣讀者眼前,而「起手」之後,陸續有來,你必可透過她的其他著作清楚記得她的名字。

Yes, her name is 小樺。香港詩人,香港作家,香港新一代的文學好女子。

自序

恍惚珍愛

「時光中無法摧毀的糊狀物,終於凝固為形狀不一的物質,成為心靈中,易碎的珍愛物。」——鍾玲玲,《玫瑰念珠》

我是不能離開書而生存的,甚至不惜讓它與謀生掛鉤——我是個缺乏耐性的人,如果不是很愛很愛,不能擇為長久之伴。在一次次搬家棄書、考量購入、緊急或無聊翻書的過程中,我一再認知,書是如何構成我的核心部分,並在必要時對我作出拯救。

我的許多糊口文章是在困頓與接近極限的深夜寫就的。書有啟蒙的性質,它讓人清醒,捱過極地;但它有時也與夢接壤——我畢竟是寫詩的,如果句子呈現液態流淌、朦朧與含混,對我而言是極好的。甚至,因為太多工作而不得不長期保持清醒與神經堅韌的歲月,我更加珍惜那些恍惚慵懶的狀態,它從反面證明了何謂自由。如果可以,我其實情願這本書再恍惚一點。

很久之前就想要出版一本關於書的書,大概就是手機逐漸取代書籍的時候,二○一四年?那年我辦「香港文學季」,主題就是「書在人在」,大家喜歡這種清堅決絕。後來,我們目擊了更多的書巿寒冬,書彷彿離我們更遠了——最可怕的,是眼睛和身體逐漸朽壞,每日看書的時間已出現生理限制——那慢慢變成,恍惚有書。

似在而不在,一晃眼,那麼熟悉,好久沒照見過的鏡子裡的自己。

在讀研究院時期,我的分析力與迷路特性都可能同時到達了人生頂端:任何看到的文字,都可以衍生一定量幅的分析,同時在一本一本書之間無盡沉迷流連,像永遠陷於灌木叢林,離論文的完成愈來愈遠。書與分析,其實就是清醒夢。我懷疑那是我最好並最宜人的狀態。

本書中,「書的剩餘」是二○一五年在《聯合文學》連載的專欄,我很珍惜這個小欄可以貯存我的恍惚——它沒能更知性一點,當然我要感到抱歉。「小看書巿」是在香港經濟日報的小欄,寫當時一些書巿與出版的趨勢。「書店存沒」與「書展逆行」中的文章刊發於兩岸三地,記載我像鸚哥一樣四處數說這些我關懷的處所,不避尖銳,而那些疆界似存在又似可超越。「書的流連」所收是較雜的書評與文化評論,但草叢中散落一些愛的珍珠,無人發現,其意義仍待一再改寫。

書中文章未能全部釐清時序——大家可以想見,我在回顧整理這些文章時,常是茫然恍惚,與文字的清醒恰成一對比。然而那或者反而可以成就一種時態不明的流淌性,讓一些浪奔浪流的出版趨勢,一些已消失的書店,一些已逝去的人,可以有一頁之地留存。因為時態不明,它們與當下維持了一種曖昧的連結。

《恍惚書》是我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書,感謝時報出版社的專業處理,執行主編羅珊珊的耐心照顧,以及馬家輝、胡晴舫、駱以軍、梁文道、廖偉棠、楊佳嫻、韓麗珠、黃麗群、言叔夏諸位的集序及推薦。尤其馬家輝先生,早年在香港明報世紀版讓我寫人生第一個專欄,粵語所謂「睇住我大」,讀他的序言,讓我赥顏,感激。也感謝設計師陳恩安,面對一個清醒做夢的文本,來摸索投計。二零一九年,台灣友人對香港的公民運動表示了極大的支持與關懷,而我們的連結早已開始。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37868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