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1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空降日本亞馬遜書店「通俗西洋美術史」排行榜第1名!
上市後立即引爆搶買熱潮,20天內緊急再刷!


★ 日本最紅火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一彈。
★ 秋原雄史首度以美術館長身分導覽,帶你無痛進入美學世界。
★ 全彩印刷,收錄23件世界名作,完整介紹14~20世紀的美術演進。
★ 讀完這本書,逛畫展時不再只有空洞讚嘆,人人服你專業有品味。

即刻拿得出手的美學素養,正是現代最強商業武器!
培養新時代必備的美術鑑賞能力,讀這本就夠。

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Yahoo!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
Airbnb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
為何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商業知識外,都具備高度的美術素養?
何以全球各大企業陸續在社內研習中,增加「美術鑑賞」相關課程?

不為別的,正因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培養美術鑑賞能力,除了可增加底蘊,更能提升個人氣質與文史知識,
有了豐富的談資,溝通便能活色生香,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
同時也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專案負責人。
他以西洋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精準分析名畫繪製技巧、創作背景,
更以23件世界名作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
深入淺出地介紹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普普藝術的變革。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作者

秋元雄史

195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以及練馬區立美術館長。

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已改制為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集團),兼任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之後因策畫「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聲名大噪,成為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Art Projector)。

2001年,秋元雄史除了孕生出直島的象徵作品:草間彌生《南瓜》「Out of Bounds」展外,更居中斡旋、企畫了舊民宅作品化的「家 Proiect」。2002年,他開始構思「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並參予指導,其靈感來源為莫內的名作《睡蓮》。自2004年開館起,他出任地中美術館長兼公益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常務理事,同時擔任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總監。過去,直島倍樂生一年內的遊客不到三萬名,卻在2005年突破了12萬人次,達到首次的單年度盈餘。

2007年,秋元雄史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年間最多達255萬名參觀民眾的冠軍紀錄。任職10年後退休,並出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及教授。

譯者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擔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迄今已有60多本譯作,包含辦公室應用工具書、商業理財、經營管理、醫療保健、食譜、文學小說等領域。
聯絡信箱:Lo.Yosie@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謝佩霓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第一章 知性的涵養,從讀懂西洋美術史開始

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擺脫上帝──文藝復興
公民社會和故事性的誕生──巴洛克
「藝術=美」的滅亡──現實主義
擺脫絕對權威──印象派
色彩的情感表現──野獸派
型態的革命──立體主義
內心層面的追求──表現主義
從主題獨立,不再有特定描繪對象──抽象繪畫的開端
沒有規則的規則──巴黎畫派
否定既有藝術──達達主義
「無意識」的表現──超現實主義
激情的表現──多變的抽象繪畫
大眾消費社會的批判──普普藝術

第二章 從西洋美術史的演進培育知性涵養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

 文藝復興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 巴洛克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 現實主義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高爾培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 印象派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第三章 從西洋美術史的演進培育知性涵養
——從野獸派到普普藝術

 野獸派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 立體主義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 表現主義
《吶喊》──愛德華.蒙克
 抽象繪畫的開端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 巴黎畫派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 達達主義
《噴泉》──馬歇爾.杜象
 超現實主義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 多變的抽象繪畫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 普普藝術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第四章 西洋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 館長陪讀!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
「憑感覺觀賞就行了」大錯特錯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
大致理解作品當時的歷史背景
事先了解國情與文化差異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以「體驗」為目標即可
觀展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一頭霧水也沒關係

 館長帶逛!強化知性涵養的美術館巡禮
先從畫冊、網路影像開始練習
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以「五件集中」加速參觀
積極參加展覽講座,尋找更多資源與知識
即便是知名畫家,也不見得每件作品都是名畫
別買明信片或周邊商品,要買就買展覽圖錄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

序/導讀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這回有機會在臺灣出版個人的兩本拙作,深感榮幸。

許多臺灣民眾都有留學歐美或日本的經驗,擁有遼闊的國際觀,對世界的動向也十分敏感。藝術是跨越語言和歷史的世界共通語言之一。我衷心期盼,這兩本書能夠加深大家對藝術的知性涵養、對藝術產生興趣、使藝術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共同話題。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日本瀨戶內海地區的熱門話題,而瀨戶內藝術祭的起點,便是我參予創設的一系列直島藝術景點企畫。時至今日,瀨戶內藝術祭因許多來自國外的自由行旅客而熱鬧非凡,同時也被美國的《新聞週刊》(Newsweek)選為世界最值得一遊的百大景點之一。由此可見,海外人士對藝術的關注程度,可說是遠勝於日本吧。

近年來,日本因為藝術教養風潮的關係,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通俗美學養成書,我也藉著這個機會出版了相關書籍。但是,從書籍學習與實際接觸美術作品終究是如隔天壤。

從事商業活動的人,除了必須具備未來性、邏輯性的思考能力外,在工作上也必須更加靈活地運用感性。單靠邏輯無法了解他人感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親近他人的心。由此看來,人們企圖了解他人的方式,就和面對藝術時的態度是極為相近的。光是想像藝術家的心情、想像作品裡的人物或風景,就能與藝術面對面,達到精神的無我境界,這樣的過程相當有意義。千萬不要止步於書籍介紹,請務必親身接觸真實的作品。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遠遠比不上親眼見到真品時的感動。

▍我與臺灣的藝術交流

我和臺灣的關係一直十分深厚。

我第一次造訪臺灣時是九○年代。當時正好是臺灣的現代藝術剛邁入國際化的時候,我偶然和臺灣的美術館館長與策展人有共事機會。不光是在臺灣國內,我們還一同參與了有「美術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國際性舞臺。

在我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時期,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例如在金澤舉辦介紹臺灣現代工藝家的展覽會,或是反過來,到臺灣舉辦介紹現代工藝的交流活動等。另外,我目前任職的東京藝術大學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間,也曾為留日的臺灣畫家舉辦展覽會。就像這樣,我透過各種事業,與美術相關人士所建立的友好關係,至今已經長達二十年以上。

這些業界朋友從當時便已十分活躍,而在累積了更多資歷之後,他們現在已經是各所美術大學的教授或美術館長。另外,我本身也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的身分,持續投入臺灣的美術教育。只要有機會拜訪臺灣,不光是大學參訪,我同時也會在美術館等場合進行演講。

對我來說,臺灣是一塊特別的土地,因為那裡住了我許多朋友,是個令我感覺熟悉的所在;此外,在私人生活方面,臺灣朋友也給了我不少幫助。這次,《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日本美術鑑賞術》能在臺灣出版(編按:後者預計將於近期由方舟文化出版),並被更多讀者看見,我真的相當開心。

衷心期盼各位能以這兩本書為契機,培養更完備的知性涵養及美學素養,成為活躍於全世界的專業人才。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美術鑑賞是許多現代人的興趣之一。

莫內或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巨匠們的展覽會,總是可以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為了入場參觀,就算等上數個小時也不足為奇。另外,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藝術節,每到活動期間,總有大批人潮造訪。不過,問題來了。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稱為名畫、名作?而且價值不斐呢?」

能夠具體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似乎不多。一般的情況是,即便有名的作品就在眼前,當下能夠及時說出口的評論,仍舊相當有限。

「親眼看見才知道,這幅畫的顏色真的很漂亮。」
「這張裸體女人的畫像好逼真喔!就跟照片一樣耶!」
「這件作品的確很出色呢,難怪會被稱為名畫!」

就像這樣,一般人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評論,永遠停留在「觀賞印象」或是「外界評價」。然而,在西洋美術中,如果不了解美術史的沿革,不知道「作品本身是在描繪什麼樣的時代故事」;或者不了解世界史,不知道「這件作品的時空背景為何」,就無法在鑑賞時,真正明白作品背後的主題與寓意。

相較於此,具有知性涵養的知識分子,總能以獨樹一格的鑑賞方式,細細品味西洋美術的深度與廣度;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那些被稱為「名作」的藝術品,世世代代持續被頌揚、流傳下來。

由此看來,面對藝術作品,若只知道以「訴諸感性」的方式鑑賞,可說是相當令人遺憾。

▍鑑賞西洋美術,光有感性還不夠

若想向全球頂尖的商業菁英看齊、培養知性涵養,就必須學習世界級的美術鑑賞能力。

假設,某天你到法國西海岸旅遊,造訪了世界遺產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看到當地那座漂浮在海上的聖米歇爾修道院時,如果你只說得出「好漂亮」,那麼,別說是知性涵養了,恐怕就連曾經親身參訪此地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消失殆盡。

然而,如果你具備相關知識,明白這座修道院混合了各個時代的建築樣式、修道士們曾奉命渡海;法國大革命時,此院還被充作牢獄使用的史實,面對眼前的美景,將會有截然不同的觀賞方式。

欣賞美術作品時也一樣,同樣需要先充分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從西洋美術史、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鑑賞。如果不這麼做,就算看了再多的名作,終究也只能淪為走馬看花、拍照打卡,儘管留下再多旅遊紀錄,也只是虛有其表。

▍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過去,我曾企畫位於日本四國地區的「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並以總策展人的身分,承辦各類作品的創設計畫;後續,我出任了同樣位於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地中美術館(編按:Chichu Art Museum,其建築物由安藤忠雄設計,並埋設於地面下,避免損及瀨戶內海景緻與大自然)館長。

在上述藝術企畫終於上了軌道之後,我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現在則以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身分,持續接觸國內外的各類藝術。

從過往的工作經驗中,我所強烈感受到的是「外國人對於藝術的濃厚興趣與深度教養」。這些所謂的「濃厚」、「深度」,可不光是「有興趣」的程度而已。在歐美國家,藝術十分受到商業市場的矚目,而與藝術領域走得比較近、有美術鑑賞能力的企業家們,在社會上也一直有相當卓越的表現。

Apple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學習文字藝術和繪圖技術。Yahoo!的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則深受畫家母親的影響。就連Airbnb的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也曾在學生時代學習美術。此外,以運動攝影機發跡的GoPro創辦人尼克.伍德曼(Nicholas D. Woodman),也曾學習視覺藝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功人士的藝術涵養,都不是等到發跡之後才起步的。

在紐約社交圈中,若能擁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MoMA)的董事會成員身分,對於商業往來非常有利。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倘若碰上藝術話題就搭不上話,你便無法在紐約的社交圈站穩腳步。

也就是說,人們(特別是歐美商務人士)普遍認為,美術鑑賞能力是氣質高尚者必備的素養。因此,地位、威望、資產高人一等的社交名流或富豪們,都會自主性地聚在一起,參加由MoMA主辦的講習會,為了成為董事會成員努力學習。

我在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時,也曾接待過上述類型的人士。不論是在鑑賞作品時,或是中午的用餐時間,他們總是會因為強烈的好奇心而拋出各種疑問,滿溢的熱情幾乎快令我無法喘息。可見在社交圈中,藝術知識是比重相當高的教養;而藝術也正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藝術儘管不是商業,商業卻與藝術極為相似。」

日本國內也不遑多讓,創立ZOZO(編按:日本最大流行服飾購物網站代理平臺)的前澤友作,是相當知名的收藏家,藏品主要以現代藝術為主。他曾以123億日圓買下前衛畫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引起社會熱議,我對此事至今仍記憶猶新。

另外,由我長年擔任總策展人的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其實是現在倍樂生控股(Benesse Holdings)的名譽顧問福武總一郎所推動的計畫。福武先生和其公司創始人,也就是他的父親哲彥先生,父子二人都是相當知名的藝術收藏家。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不論東方或西方,熱衷於學習藝術的人總是能發起革新、開創出全新的時代呢?因開設Soup Stock Tokyo(編按:日本知名濃湯輕食連鎖店)而聞名的Smiles公司社長,同時也是藝術收藏家的遠山正道,在接受網路雜誌《PLART STORY》(2017年5月15日號)的採訪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藝術儘管不是商業,商業卻與藝術極為相似。」我想這句話或許就是答案。

對遠山先生而言,把世間所沒有或是自己未知的事物轉化成實際的言語,就是所謂的「商業」。而在科技急遽進化、各種領域的發展逐漸趨向無國界的時代裡,遠山先生、前澤先生等人,便是靠著與異界結盟,以全新的價值觀創造出新事物,進而贏得社會性的成功。那樣的創造過程,其實就與藝術創作如出一轍。

這股「藝術與商業無法脫鉤」的潮流,正在日本國內逐漸擴散。POLA化妝品公司自2016年開始,在新進員工的研修課程裡,增設了「名畫鑑賞」課程;全日本航空公司(ANA)也為了培養員工的全球化涵養,開始推動各種以企業人員為對象的研討會;更從2017年度增設「西洋美術鑑賞法」課程。

▍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因此,本書將從14世紀最重要的文藝復興開始,一直介紹到20世紀的普普藝術,帶領大家回顧西洋美術的演變。同時,我也嚴選了23件,各個時期中最具代表與革命性的作品(包含22幅名畫及一件工業製品)。只要看懂這些名作,就能舉一反三,將這套「感性之外」的鑑賞方式,延伸至其他的藝術作品上。

這套「感性之外」的鑑賞術,有以下兩個步驟: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不論何種時期的作品,都可以透過這兩個步驟鑑賞;本書閱讀到最後,各位便會發現,自己已完整爬梳了西洋美術從文藝復興乃至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並能以簡單且快速的方式,將該作品的特點與背景介紹給其他人。從此之後,你對於文藝復興、印象派、甚或各種派別的藝術作品,將會有截然不同的鑑賞角度;就連難解的現代藝術也能輕鬆看懂,可說是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捷徑。如此一來,你便能跳脫出一般訴諸「觀賞印象」或是「外界評價」的鑑賞方式;或是一改從前單純欣賞畫作型態或色彩的做法,重新培養美學素養、打造專業、有品味的形象。

那麼,現在就和我一起透過這些西洋美術名作,通往全球知性涵養的大海吧。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79361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