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 377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與宗教經驗有關的心理動力是複雜的,可能作為面對焦慮的因應機制,可能與中介現實的象徵創造有關,也可能來自於尋求意義或是自我超越的動力。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以幾位重要心理學者的著作與理論為基礎,討論人文詮釋取向之宗教心理學的開展,尤其是針對宗教經驗的探討。宗教經驗作為人文經驗的一部分,雖然不是所有人的普遍經驗,但卻指出人性經驗之可能性。與宗教經驗有關的心理動力是複雜的,可能作為面對焦慮的因應機制,可能與中介現實的象徵創造有關,也可能來自於尋求意義或是自我超越的動力。宗教經驗除了作為人文經驗之可能性,也是探索人類經驗各種光譜的重要通道。本書所討論的種種理論對宗教心理學的後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本書也討論了這些理論所延伸的幾個核心議題,包括「宗教經驗是幻覺嗎?」、「宗教與無意識」,「宗教經驗與轉化的關係」,「跨文化議題」,以及「科學理解與宗教理解的對話」。希望藉著對這些理論與議題的討論,能夠為宗教研究的理論取徑以及心理學的跨領域探究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基礎。

作者

蔡怡佳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宗教研究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專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宗教心理學、宗教人類學、宗教與障礙研究。譯注有《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聯經出版,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榮耀之殿:上帝的科學和宇宙》、《宗教經驗之種種》,另有專書論文、期刊論文數十篇。

目錄

序言
緒論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的開展

第一章 宗教經驗的描述、分析與判斷: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經驗之種種》
第二章 宗教的心理起源:精神分析的「太初有為」及其超越
第三章 精神分析、文化與療癒:印度教民間宗教療癒與精神分析的對話
第四章 佛洛依德之後:過渡客體與神的心理意象
第五章 邁向心靈整體的朝聖行: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心靈與宗教
第六章 天心與人心在祈禱中的會遇:動力心理學的觀點
第七章 與佛相應、與神相契:從修行心理學談台灣佛教徒與基督徒的祈禱經驗
結論 回顧、議題與後續發展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言

本書是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的成果,討論人文詮釋取向之宗教心理學的建立、發展以及重要議題。我在宗教研究的系所教授宗教心理學課程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但這些探究宗教現象的心理學理論在宗教學或是心理學知識中的處境,始終頗為尷尬。宗教學以宗教傳統為主的研究主軸常常將心理學理解為「去宗教」的外部科學,認為心理學把宗教化約為單純的心理現象,抹煞了宗教的神聖性。就心理學來說,卻又認為宗教太神祕,難以登科學心理學的大雅之堂。在這樣的背景下,把「宗教」和「心理學」放在一起,其實意味著某種張力與難題。然而,張力與難題往往是知識開展的條件,宗教心理學也因為這些難題而成為充滿趣味的知識領域。宗教心理學不只是單純地將心理學的理論運用於宗教現象的分析,還牽涉到許多議題,例如:「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宗教經驗在人類經驗中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宗教人」與「心理人」可以如何對話?這些議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在本書中,我嘗試從幾位心理學理論開拓者的著作,爬梳可以回應這些議題的思考軌跡。

當我還是心理學的學生時,心理系沒有「宗教心理學」這樣的課程。開始接觸這個知識領域時,我已經是在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念宗教研究的博士生了。Prof. Parsons所開設的Religion and Modern Therapies是引領我進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堂課。此後的學習,則是回來台灣教書之後,透過教學的準備與課堂討論而逐漸累積的認識與思考。宗教心理學是我開過的課程中,教過次數最多的課,但並不會感到厭煩或是疲乏,反而覺得走進一個風景看不盡的森林,時時有新的風光得以學習與領略。前面所提到的尷尬處境,恰恰是它在知識上需要不斷自我提問的動力。

在台灣致力於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並不多,我很幸運有一些可以學習的先驅:帶領我認識人文詮釋取向心理學的余德慧教授,以及在台灣最早教授宗教心理學的宋文里教授與李安德神父。他們對於這個領域的投注,是激勵我前進的重要動力。雖然我在這本書中還沒有討論他們的著作,但希望未來能在另一本書中完成這個心願。

宗教心理學的知識具有跨領域性格,牽涉到不同知識領域的交會與衝撞,這些衝撞常常會碰觸到「宗教學」和「心理學」的「本質」和學科界線的問題。對我來說,跨領域的交會猶如呼吸的流通:我們領受的每一股氣息,都曾經穿越數不清的有機的整體,再從我們的身體傳送出去。我們的身體是獨特的,有固定的界圍與組成、特性,但也是開放的、不斷生成的。跨領域知識的學習不是變成沒有身體、沒有主體性的狀態,而是像呼吸一樣,在一吸一呼之間,學習者成為知識氣息的通道,也成為更完整的人。我很感謝在知識追求的路途上,能夠在這些「邊界」與「對話」的議題上,不斷學習,並透過寫作的過程,成為這些知識氣息的中介。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85407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4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