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探究「所有權心理」(psychology of ownership)的第一本書。
心理學家布魯斯•胡德以科學研究為本,解釋人類這種獨特心理如何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結合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的議題,從買手機到買飛機、從占有物到占有人,帶我們檢視「想要擁有更多」的心態如何讓人走錯了路,以及如何驅除這種不理性的天性。


擁有更多真的能讓你更快樂?
當你的價值取決於物質:
從擴張性消費到炫耀性消費,我們藉此釋放成功的訊息,然而一旦得到想要的東西,「享樂適應」的心理讓人又開始尋找下一個想要的東西,永遠無法滿足。
當自我認同來自於外在肯定:
我們透過擁有的東西向外界發送地位訊號,告訴別人我們是誰,並對物質產生強烈的情感依附,嚴重者會演變至極端的戀物癖與儲物症。
當擁有愈多,造成的失衡愈嚴重:
財富競爭讓到富者恆富、貧者益加悲慘;土地與自然資源爭奪讓全球戰事不斷。多數不理性行為,源自害怕失去自己擁有的東西。

作者

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


加拿大出生的英國實驗心理學家,劍橋大學博士,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實驗心理學系認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學專任教授。曾獲得Alfred Sloan Fellowship神經科學獎金,以及國際青年研究者學會的青年學者獎。美國心理協會、英國心理學會、英國皇家科學研究所成員。著有︰SuperSense,2009、The Self Illusion,2012、The Domesticated Brain,2014。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狗史》、《暗星薩筏旅》、《在遙遠那方的太陽鳥》、《道德抉擇的艱難》等二十多本書。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我們真的擁有任何東西嗎?  
誰找到就歸誰 ╱什麼是財產?╱你是我的╱孩子是父母的財產?╱政治上的所有權心理╱你可以擁有想法嗎?╱只不過是一個概念

第二章不是人類的,但只有人類才能擁有  
先占取得的優勢╱從以物易物到財富累積╱遺產是一種相對價值積╱你打算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嗎?╱公地悲劇

第三章所有權的起源
誰擁有班克斯的作品?╱紅蘿蔔與棍子╱那是你的嗎?╱什麼東西可以被擁有?╱誰可以擁有什麼?╱泰迪熊與毯子╱不僅僅是擁有

第四章這樣才公平  
美國人比較想住在瑞典╱獨裁者賽局╱你給我搔背,我替你抓癢╱誠實的偽君子╱想要公平的心理╱讓我們團結一致╱經濟人掰掰

第五章擁有、財富與幸福  
攀爬成功之梯╱消費擴張的結果╱炫耀性消費╱為悅人而容╱財富為什麼無法帶來快樂?╱選擇正確的池塘╱閃亮亮文化╱綠眼怪物與高大罌粟花╱國家的財富

第六章我們有什麼,我們就是什麼
延伸的自我╱商品崇拜╱WEIRD族群╱自私的我╱失去的可能性╱輸不起的輸家

第七章放手 
一鳥在手╱追求所帶來的刺激╱放不了手╱心之所在,家之所在╱動搖的根基╱擁有讓我們變得更快樂?

序/導讀

專文推薦
極簡人生的追求

資深媒體人范立達

「想要」與「需要」,一直是商業陣營中兩大主流概念。絕大多數的商人提供給消費者的商品或服務,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渴望,亦即屬於「想要」的範疇。這類的商品或服務,可能包裝著酷炫的外觀,不見得實用但保證亮眼。消費者以並不低廉的價格購入後,初期或許覺得滿心歡喜,但只要一過了嘗鮮期或退了流行,這項商品或服務很快就被束之高閣,從此乏人問津。

真正能引領時代潮流的企業家,則會跳脫常人的想望。他們推出的產品或服務往往是劃時代的,能夠改變這個世界,而且是消費者一經使用後就無法釋手的。回想看看,史帝芬.賈伯斯在二○○七年一月向世人宣告iPhone問世時,有誰能夠想到,這一具小小的智慧型手機能為世界帶來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亨利.福特說得好:「如果我們都照著人們的渴望去創造,至今你依然只會看到馬車,而看不到汽車。」

但是,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真的太少,創造性需求也不是隨處俯拾即得,為了要滿足或填補人們的擁有欲,商人就只好不斷推陳出新,拚命產出所謂的垃圾商品,而消費者在過度購買了一大堆可有可無的產品後,除了造成更多的儲物困擾外,自身的生活品質並不見得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至此,有些人便不免自問:「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東西嗎?」

其實,「需要」和「想要」,都是一種心理層次的活動,和購買欲、擁(占)有欲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本書作者從心理學的層面明白地告訴大家:「我們的價值由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定義。」「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會成為我們存在的證據。」「對許多人而言,生活就是義無反顧地追求。」「所有權的界定不再是一種法定狀態、經濟地位、政治武器,甚至也不再是一種權宜之計。更確切地說,它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個重要特質。」

換個角度來說,人類的欲望有如大海一般深,在擁有了「需要」的物品之後,剩下的空間,都填進了「想要」的東西。擁有這麼多的「想要」,才會讓自我感覺更良好,更自我肯定,覺得自己的身分、地位不容質疑。因此,作者才會告訴我們:「心理所有權是一種感情上的投射。」

而這種極欲自我肯定的心理活動,有時候會成為打腫臉充胖子的例證。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收入較低的人們身上。他們其實是在進行社交炫耀,努力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但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高收入份子,已經不再需要靠著奢華商品來獲取他人的肯定,他們追求的是所謂的「低調奢華」,是只有同樣層次的富豪才看得出來的精品。他們擁有的自信與自我肯定,已不再需要靠著他人羡艷的眼光來獲取。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有人汲汲營營追求擁有這些其實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呢?因為對於這群人來說,擁有奢華商品會產生一種幸福的感覺。窮困的人因為在奢華事物上花錢而得到的滿足感,往往要比有錢人高太多了。因此,我們常會看到有些人過度消費,導致成為「月光族」,甚至背負鉅額卡債,究其原因,不是因為自己的需求不滿足,而是因為欲望難以填平。

但從過往的經歷中可以發現,毫無節制地追求財產,不但不能帶來滿足,長遠來看,某些人甚至會因此變得更加悲慘。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是一直要到生命尾聲才有辦法領略。

本書提到一則希臘神話:邁達斯國王因為酒神賜予的神力,讓所有被他觸摸到的東西都變成黃金,國王原本欣喜若狂,但後來他發現這樣的神力讓他連入口的食物也變成黃金,甚至連擁抱女兒時,女兒都被他變成黃金。至此,他才慌亂不已,哀求酒神收回點物成金的能力。

克制,或者說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一件必須終生學習的事。建立更多的自信心,學習不要透過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不隨波逐流,不追求擁有而是欣賞擁有,這些心理層面的訓練都不容易,但在意志動搖時,若想想上述的希臘神話,或許就會發現,過著簡單一點的生活,少些雜亂、少些競爭,才會讓自己的人生更從容、更自在。「富貴於我如浮雲」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話,而是生命的實踐。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77877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