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50年重版出來經典版)
耗時50年的鉅著,用一本200頁的結論告訴你為什麼。本書英文版在這50年間不斷再版,成為不朽作品。-
85折 156元
184元
-
預計最高可得金幣5點 ? 可100%折抵
活動加倍另計 -
HAPPY GO享100累1點 4點抵1元折抵無上限
-
分類:電子書>人文歷史>世界史地>歷史總論追蹤?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威爾.杜蘭、艾芮兒.杜蘭 追蹤
- 出版社: 大是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6/11/02
- 相關主題: 大是文化、任性出版、星火文化出版之電子書,單本85折,兩本以上82折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歷史?
耗時50年的鉅著,用一本200頁的結論告訴你為什麼。
本書是世界知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用50年時間
周遊世界各國完成的《世界文明史》最終結論 。
他因這部大書獲得普立茲獎,本書英文版在這50年間不斷再版,成為不朽作品。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二十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一套歷史著作,因為淺顯易懂卻又見解深入,被推崇為「二十世紀的《史記》」、「評論人類文明的《離騷》」這部鉅著多達11卷,涵蓋了每個時代、從東方到西方各國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領域。
你當然沒有時間、甚至不可能看完這整套書 (世界文明史目前已沒有繁體中文版),但是你絕對可以很快讀完這套鉅著的最終結論──就是本書。
作者以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在本書一開頭即點出:學歷史的人在完成研究工作後,通常得面對下面這個挑戰:
◎「研究歷史有何用處?只是聊些城邦興亡、理念的消長,並重述些君王崩殂的悲慘故事嗎?」對此,威爾.杜蘭指出:
「比起那些很少看書、光聽街談巷議就自認對人性了解一二的人,你有沒有更透徹的領悟?你能否藉歷史燭照出現今的情勢?藉歷史之見做出更好的判斷及決策?進而預測人類未來的動向或一個國家未來的興衰?」
◎《世界文明史》原本不含本書,本來想寫十三卷,但在這本簡介兼結論寫完之後,威爾.杜蘭就此停筆,原因為何留給後人許多推測。
威爾.杜蘭撰寫這套書的目的已經在這本「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充分表達了嗎?你必須自己來看看,這本書對於我們了解現今的世界,有多大功用:
.地理是歷史之母:地質會影響歷史,但創造文明的是人類,不是地球。
.誰生育率高,誰就寫歷史:知識份子是個別教育、機會與經驗的結果,沒有證據顯示這會經由基因來遺傳。
.人性改變歷史,但歷史並未改變人性:看看叛變者,他們在成功之後,卻仍採取他們先前所譴責勢力的行事風格。
.道德標準一直在變:好鬥、殘酷與貪得無厭,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墮落的汙點。
.宗教是史冊裡的不死力量:只要貧窮存在一天,上帝就存在一天。
.經濟幫我們看清歷史:所有經濟史其實是社會的緩慢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分配是舒張,在關鍵時刻,人們會立法重新分配財富,或來場革命導致均貧。
.戰爭是歷史常態,和平不是:有些衝突根深蒂固,很難用協商解決。世界秩序靠的是某一強國的重大勝利。
本書由幾個主題──地球、生物、種族、人性、道德、宗教、經濟、政治、與戰爭──來探究歷史對人類天性、行為、及未來的看法。
作者認為,面面俱到的觀點並不存在。畢竟我們無法全盤了解歷史,因此我們得有「歷史是片面」的認知,我們必須「暫且安於目前臆測」的態度;對於歷史,也該和科學、政治學、相對論和其他法則一樣, 這是一種必須抱持的人生態度。讀史,可以幫我們做到。
目錄
推薦序 讀史,讓我們知道何謂「進步」/公孫策
推薦序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本書/蕭雄淋
推薦序 讀歷史,培養思考能力/陳惠珠
第一章 讀史,是為了採取行動
對任何將歷史發展硬套入理論模式或邏輯框框的作法,「歷史」總是一笑置之。
第二章 地理,是歷史之母
創造文明的是人類,不是地球。
第三章 誰生育率高、誰就寫歷史
知識分子是個別教育、機會和經驗的結果,沒有證據顯示這會經由基因來遺傳。
第四章 是文明創造種族,而非種族創造文明
歷史教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所有民族都有貢獻。
第五章 人性改變歷史,歷史並未改變人性
抗拒改變的保守者和提倡改變的激進者,一樣重要。
第六章 道德標準在變,歷史總記錄異常
人類的罪惡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人類墮落的汙點。
第七章 宗教是史冊裡的不死力量
只要貧窮存在一天,上帝就存在一天。
第八章 經濟,幫我們看清歷史
所有的經濟史,其實是社會有機體的緩慢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重分配是舒張。
第九章 社會主義的歷史歸宿
東是西,西也是東,這兩者很快就會聚首了。
第十章 史證顯示:好政府不民主
林肯曾說:「你不能愚弄所有人於永遠。」這可能是真的,不過你可以愚弄足夠的人以統治一個大國。
第十一章 戰爭是歷史常態,和平不是
有些衝突根深蒂固,很難用協商解決。
第十二章 誰將發展?誰會沉淪?讀史
我們不能確定未來會重複過去。每一年都是新的冒險。
結 論 人類,真的有進步嗎?
如果教育是文明的傳承,我們無疑在進步中。
序/導讀
推薦序一
讀史,讓我們知道何謂「進步」
本書是知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的經典著作《世界文明史》的最終結論,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完成。
他在本書中毫不留情敲醒了人類的自大:即使現代交通工具時速可達2,000英里,我們還是兩隻腳穿著長褲的猿猴。
我認為,上述這段話是本書,甚或說是全套《世界文明史》的基本出發點。威爾.杜蘭將我們拉回「以生物法則重新檢討人類歷史」,相對於晚近的顯學「大歷史」,又多開啟了一扇讀歷史的窗子,讓歷史不再只是帝王、將相與戰爭。
雖然本書完成至今已三十多年,但是威爾.杜蘭對文明史的獨到見解(中國語言學家季羨林教授對他推崇備至),卻一直被「人是地球的主宰」的主流思想刻意漠視。但可堪告慰的是,威爾.杜蘭並非第一個有此獨到見解,且被刻意漠視的哲學家。中國的先秦哲學書《列子》就有如下一個寓言:
齊國貴族田氏大擺流水席,來了上千食客,珍饈滿桌,有魚有雁,田氏感嘆的說:「老天對人類真是太好了,繁殖五穀,生育魚鳥,以供人享用。」眾食客聞言附和:「是啊!是啊!」
另一貴族鮑氏的小孩年僅12歲,也在席間,他趨前對田氏說:「不是大人講的那樣吧,天地間萬物與人類並存,類無貴賤,完全看智慧高低、力量大小,相制相食(生存競爭、物競天擇),並沒有誰為誰而生。如果食物是為人類而生,那麼蚊蚋吸人血、虎狼食人肉,也是人類為蚊蚋、虎狼而生嗎?」(《列子.說符》)
這一則寓言「埋」在典籍之中兩千多年,也是被「人為萬物之靈」的主流思想刻意漠視,中國的列子對美國的威爾.杜蘭應該有知音之感吧!
人類的災難早有預警
「生物法則」最令人驚嘆於杜氏之先見的,是他在書中寫到:「人類的歷史是浩瀚宇宙的一個小點,它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是『戒慎恐懼』,隨時隨地都可能有顆彗星太靠近地球,……讓居住其中的人和所有物種一起同歸於盡。」
「歷史受地球的地質所影響,日復一日,……有些城市就此沒入水底,沉陷的教堂敲起輓鐘……人類生活在其中,其驚險程度有如伯多祿走向步行海面的基督。」我在寫這篇推薦序時,正好是日本發生世紀大海嘯之刻。而杜氏卻在三十年前就已發出了警語。
回歸到生物法則之後,人類應該更謙卑的對待地球、對待萬物,當然也包括對待周圍的弱勢族群。
貧富差距問題的省思
杜氏也點出了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原來蠻族之所以能入侵羅馬,是因為之前羅馬軍隊的戰士多半為農夫,他們吃苦耐勞願意為保衛土地而戰,但後來廣大的土地為少數人所有,原本吃苦耐勞的農夫成了在土地上無精打采的農奴。看看《莊子》的寓言:
東野稷向魯莊公展示駕馬車的技術,只見馬車進退自如,車輛在地上壓出的軌跡,直得像木匠畫出的墨線;馬匹左旋右轉,輪跡像圓規畫的一樣圓。魯莊公直誇好,認為這已經是駕車技術的極致了。魯國大夫顏闔說:「東野稷的馬車就要翻了」,不一會兒真的翻車了,莊公問顏闔:「何以知之?」顏闔說:「他的馬已經力竭,仍然驅策不停,怎麼可能不翻?」(《莊子.達生》)
對馬尚且不應窮竭其力,何況對人。看看北非、中東發生的「茉莉花革命」,再看看杜氏在書中寫的:「美國……已逐漸拉大了人與人之間財富的距離,目前(1968年)最富者和最貧者之間的差距,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最大的。」美國人大可以慶幸美國並沒有發生如杜蘭所言:「來場革命,導致均貧」。但美國的主政者難道可以不反省:中東發生革命的,大都是親美政權,孰令致之?而相較於1975年的美國,今日中國貧富之懸殊,北京政府難道不應該也有所警惕?
對人類有利才是好
威爾.杜蘭這本書的最大啟發,是將哲學思想灌注於史學之中,在他的觀念裡,「保守是對的,創新也是對的;科技有好的,也有壞的。」重點在於這些造就了文明,文明製造了新種族(而非種族製造文明)。而一個種族的成功或失敗,正在於他們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選擇(或不選擇)某一種科技創新。《墨子》的寓言:
公輸子(即魯班)用竹木削成了一隻鵲,可以飛在天空三天不落下來,公輸子自認為手藝極致高超。
墨子對他說:「你做這隻鵲還不如匠人做車轄(固定車軸的插梢)。他只用3寸木料就能承受50石的重量(1石為120斤,50石為6,000斤),所以做事要對人有利才叫做巧,對人無用就叫做拙。」(《墨子.魯問》)
我不知道目前世上,有沒有不用燃料,就能飛行三天不落地的玩意兒,如果有,那真是太可惜了,因為居然沒能發揚光大。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當時的中國人沒有選擇公輸班的「鵲」,而選擇了每個人都用得上的「車轄」,也就是揚棄創新,而選擇了保守。威爾.杜蘭的史觀同樣也是「對人類有利才是好」,在他眼中,「對環境的控制增加了,才叫做進步」這句話今日聽來確是警世鐘聲,但卻被刻意漠視了三十多年。
所幸時間仍不嫌遲,人類還來得及與地球環境修好,前提則是揚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價值,重新以「生物法則」為思考原點。這應該是本書的最大意義。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推薦序二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本書
從高中時起,我就喜歡讀威爾.杜蘭的著作,當時只讀他的哲學入門書《哲學的趣味》和《哲學的故事》二書。他寫哲學家的生平寫得生動有趣,寫哲學家的思想,淺顯易懂而有條理。讀威爾.杜蘭的著作,是一種愉快的生命享受。
後來我又買了一套幼獅文化公司出版,由威爾.杜蘭寫的《世界文明史》,這是一部包羅萬象的人類思想史。很難想像世間有人學識能夠那麼淵博,又把古今哲人的思想和人類歷史的演變,寫得那麼深入淺出,栩栩如生,有趣而充滿了哲理。
我有空就抽出一冊來讀,大女兒在國外讀書,我也特別買一套送給她。她讀翻譯書不過癮,又花錢買了一套原文版。後來幼獅文化公司因為版權取得原因,無法再繼續發行,十分可惜。
歷史家司馬遷告訴我們,知識分子的最高境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威爾.杜蘭是我們這個時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典型代表。他對人類全部文明史如數家珍,更難得的是,具有像寫《歷史研究》的湯恩比,以及寫《西方的沒落》的史賓格勒一樣,對人類的歷史和文明,有整體的洞察和睿智的觀點。
字裡行間,充滿令人深思的雋語
他有學究般的考據史料功力,卻非學究般的「下筆千言,胸無一策」,他的著作在字裡行間,常常有令人深思的警言雋語,就像法國思想家帕斯卡(BlaisePascal)、文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及群眾運動學家賀佛爾(Eric Hoffer)的著作一樣,處處有思想風格獨特的嘉言。
本書是作者《世界文明史》的最後一冊,也是作者對人類文明智慧和歷史觀察的最後心得結晶。我們如果不能讀完全部的《世界文明史》,至少也應讀這最後一冊,因為這是威爾.杜蘭研究文明史的結論和最終智慧。
在本書中,他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包羅萬象的探討人類的一切事物,包含種族、心理、道德、宗教、政治、經濟、戰爭、人性等。我們常在他綜觀人類歷史後,對文明有著與流俗不同的觀點,而低迴不已。他不盲目讚揚民主政治,他對生育率高可以改變歷史舉證歷歷,他認為和平是不穩定的均勢,只能在弱服強或權力相當之下才能維持,這些觀點,都能對現階段的臺灣帶來極大的反省和啟示。
渴望知音,不是企求信徒
最後,我特別要提醒讀者,跪著的人,無法平等思索,不能真正了解威爾.杜蘭。所以不要以崇拜之心來看這本書,而應以「與朋友對話」的平等態度來讀。你不是來接受觀點的,而是要在他的觀點中,尋求當今的啟示。須知,如果你只是威爾.杜蘭的信徒,你絕對不是威爾.杜蘭的朋友。威爾.杜蘭不是神祇,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只渴望知音,而不是企求信徒。
知名律師/蕭雄淋
推薦序三
讀歷史,培養思考能力
威爾.杜蘭花了50年的時間完成《世界文明史》這本鉅著,而此書則是該鉅著的結論。從書中的章目與內容,可以窺知作者將自身觀察歷史發展的想法,設定了地球、生物、種族、人性、宗教等角度來探討,並以中外歷史的發展來支撐、論述其觀點。
舉凡過去發生的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