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台灣公宅100年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國內唯一一本介紹台灣社會住宅演進史的圖文書
完整記錄台灣公共住宅從1920年開始的發展背景、演進及轉換過程
住宅是集體消費商品?還是確保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物品?
真的住者有其屋嗎?
房地產商炒作土地、墊高地價,都市裡仍一屋難求,
老人化讓居住偏好發生變化,
新二代宅追求一碗湯的距離、比鄰而居?
公共住宅是由國家興建的住宅,在不同歷史時段裡有不同的別名,例如公營住宅、國民住宅、社會住宅等,在大眾眼光中,它不夠精巧、沒有名人居住過,且與官舍、眷村長得很像……因找不到理由認同它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而不受矚目與關愛,同時也反映出台灣人對於自己公共住宅歷史的無知。
從一九一○年至二○○○年近百年台灣公共住宅史,橫跨了日本殖民、戰後威權,以及一九八○年代開啟的形式民主三個政權時期。但若正視當時社會情境與公共住宅的新類型出現,可將公共住宅的理想住宅範型與文化想像,細分為五個歷史時期。殖民時期的公營住宅和營團住宅;一九三七年理想的住宅為節約住宅,戰後為美援國宅與集中興建國宅兩類型。一九六四至一九七五年為拆除有礙觀瞻違章住宅、發展新社區建設,改採取集中興建國宅政策,理想住宅為經濟住宅;一九八○年代政治解嚴與經濟狂飆,政府興建室內商品住宅。
經過百年來的歷史實踐,住居治理仍然擺盪於平價、合宜、社會、貧民住宅之間,而缺乏明確台灣公共住宅定義,就是民眾需要怎樣的住屋,政府和建築師得設計出什麼形式的住宅與社區,政府和建商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看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呢。
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建築圖面史料作為博物學研究基礎的可能性
推薦序:
推薦序:走入台灣公共住宅的時空隧道
序言:現代住居的一片風景
導論:為民建屋--住居現代性的切面
壹 公營住宅:衛生的移住天地
經濟保護事業下公營住宅(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
維持健康的容器
居所成為文明競技場
貳 營團住宅:節約的戰役前線
戰時節約資源的營團住宅(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九年)
生存限度小屋
帝國的前線南進的玄關
參 美援國宅:自強的示範櫥窗
軍事威權體制下中美合作國民住宅(一九五○至一九六四年)
促進勞動的基地
中式民主之窗裡西式生活
肆 經建國宅:效率生產的實驗場
發展型國家體制下經建國宅(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
效率生產實驗場
富國強民效率生產的表徵
伍 樂透國宅:追逐獲利的投注所
形式民主與經濟狂飆下直接興建國宅(一九七五至二○○○年)
追逐獲利的商品
競逐治理績效的好商品
陸 明日的宜居住所?國家與日常生活規劃過去與未來
未抵達的現代性住居旅程
朝向未來的明日居所
台灣公共住宅發展大事紀
附錄
參考文獻
序/導讀
推薦序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住宅建築史的寫作,從來都不容易,因為它總是幽微地隱身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無所不在卻也難以捉摸。然而,住宅建築史卻是掌握臺灣建築現代性的一扇極為重要的門,它敞開了現代性如何藉由對於私人生活的滲透與改變—它具體呈現在公宅的設計、建造和居住,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從飲食、睡眠、如廁到祭祀,如何與現代碰撞、矛盾、衝突和融合的具體實踐。沈孟穎的這本《台灣公宅100年──圖說從日治時期至今的公共住宅建築史》,正提供了一把打開這道門的鑰匙,讓臺灣私人生活的現代性圖景,得以開始向我們展開。
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發起的「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是當年最有創意的社會運動,形塑了我們這一代人重要的集體記憶,幾萬人躺睡在全臺地價最昂貴的忠孝東路柏油路上,在嘉年華會式的輕鬆氣氛裡,大家卻掩不住激動地相互擁抱,住宅作為基本人權而非自由市場下的商品,第一次成為全民共識。然而,就如沈孟穎在書中陳述的,公宅作為臺灣住宅商品化的救贖,早在無殼蝸牛運動之前70於年即已發生,而在無殼蝸牛運動發生後30餘年的今日,臺灣住宅問題的沉痾,也未見減輕。這使得《台灣公宅100年》的出版益發顯得其積極意義。也就是說,雖然沈孟穎自己並未言明,但義大利建築史家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1935-94)所提倡的「操作式批評」(operative criticism),構成了《台灣公宅100年》的論述主軸。在書中,歷史敘述並非僅是過去史實的敘述,它們同時也對現今我們正經歷的時勢,進行了一針見血的評論。在這裡,過去從未消逝,而是正在當下!
對於建築專業在臺灣的本土化發展,本書的觀點、縝密寫作和高密度資料分析,也能提供相當多的助益。我們今日所稱的「建築專業」(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ism),是有別於前現代的建築實踐,而是現代性組成的一部分;也就是對於臺灣來說,建築專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外來之物。這個建築專業具體的呈現之一,就是建築圖說,而繪圖人即是建築專業者。《台灣公宅100年》書中的圖說,呈現的其實是專業者(他們常常是本地人)對於公宅作為現代性介入本地傳統日常生活改造的詮釋。公宅是負有政策任務的公共住宅營建,就如沈孟穎在書中所述:「正是由國家所中介或主導一連串推展衛生、經濟、效率、標準等現代價值,以實踐達至理想現代住居的場域」;而建築專業正是協助政府達成該項公宅政策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建築專業也有其自己的發展過程和脈絡,專業之間代代延續,既傳承也相互批判,形成了建築專業的本土化。從日治時期的公宅圖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日建築專業在臺灣的累成;而在二次戰後日人建築師離台後,臺灣本地的建築師如何在公宅這個特殊的政治社會脈絡,進行建築專業的本土化。
本書的出版,呈現了沈孟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她的優秀才華和恆心為為數不多的臺灣建築史寫作增添了光芒,也鞭策了大家要持續努力。最後,還要特別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慨然出面承擔出版重責,而城邦出版社的協助亦是要素之一,沒有他們本書是不可能問世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