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沒搞懂誘因之前,別靠直覺做決策!內容簡介
沒搞懂誘因之前,別靠直覺做決策!
善用現場實驗經濟學,精準決斷事物的因果脈絡。
事情的結果為什麼和你當初想的不一樣?
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 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 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類種瓜得豆的烏龍事件,生活中層出不窮。你在哭笑不得之餘,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也最是千折百轉,如果沒有先參透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成為最大的破壞力量,讓事情荒腔走板,脫軌演出。因果關係並不容易駕御,偏偏人都習慣憑直覺、甚至想像,從事物的表相論斷真相,一腳踩到誘因謬誤的地雷。
人類行為一直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行為的誘因也向來是耐人尋味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家為了確定因果關係,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而本書兩位作者 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 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
想要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精準掌握誘因設計,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精采佳作!
目錄
導讀 人生無處不相關,隨機實驗定因果/林明仁
推薦序 整個世界都是經濟學家的實驗室/王道一
序言 現場實驗:經濟學研究的開拓與創新/史帝文‧李維特
前言 放下預設鏡片看世界──探究行為的表相與真相
第1章 什麼能使鬼推磨?──誘因為何有效或失靈?
第2章 男女為什麼同工不能同酬?──分類廣告、迷宮和投球遊戲透露的事
第3章 誰說女性天生不愛競爭?──母系社會的啟示
第4章 落寞的第二名和歡欣的第三名──用得失框架激勵學習,消弭成就落差
第5章 為貧窮創造平等的教育起跑線──一個大型的幼齡教育現場實驗計畫
第6章 終結現代歧視的關鍵句──我不是真的討厭你,只是想多賺點錢!
第7章 小心選擇,你可能會自食其果!--尋找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
第8章 自己的苦難自己救!--掌握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資訊
第9章 人為何會慷慨解囊?──做善事是因為菩薩心?還是虛榮心?
第10章 滿懷熱情也要冷靜分析──慈善事業突破傳統思維
第11章 誰還在憑想像做企業決策?──善用實驗擬定策略
結語 人生好比實驗室
謝辭
附註
序/導讀
序
有時候,再明顯不過的事情,我們反而常常視而不見。1990年代末,我還是個年輕經濟學者時,就有過這樣的經驗。對經濟學界而言,那是令人振奮的年代,我有幸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度過這段時間,這兩所聲譽崇隆的學府正好是經濟學新浪潮的發展中心。
綜觀歷史,經濟學一直由理論所主導,往往因為某些聰明絕頂的人寫下複雜的數學模型,勾勒出世界運作的抽象定理,而促使經濟學出現大躍進。隨著電腦運算 威力和大數據的大爆發,經濟學專業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開始轉變。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重心愈來愈偏向實證研究,努力分析現實世界的各種數據。像我 這樣的年輕經濟學者,在認清自己的聰明才智還不足以發展出新奇的理論見解後,我開始覺得,辛苦鑽研數據並從中找出一些趣的事實,也是可敬的研究方式。
當時(現在也一樣)我們面對的重要挑戰是,如何釐清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是否真的是因果關係,或只不過相互關聯罷了。這件事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因果關係對公共政策的寓意重大。如果能找到因果關係,我們對於世界究竟如何運作,也會多一分重要的理解。
隨機實驗大不易
不過,要證明因果關係非常不容易,最好的方式是透過隨機實驗來證明。這是為什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新藥在核准通過之前,必須先進行隨機實驗。問題 是,像我這樣的經濟學者探討的問題,不見得適合採取實驗室測試新藥的方式來作實驗。結果,我們耗費不少心力尋找所謂「意外實驗」—在依稀模擬隨機實驗的現 實世界中碰巧發生的怪異事件。比方說,颶風橫掃某個城市,另外一個城市卻毫髮無傷,你或許以為哪個城市會遭受風災或多或少是隨機決定的。
或以美國最高法院在1973年「羅伊對維德案」(Roe v. Wade)中裁定墮胎合法為例,在某些州,墮胎發生的機率從此大幅改變,但在其他州則未必如此。如果我們比較那段時間在不同州出生的嬰兒後來的人生發展, 或許會對政策的衝擊多幾分理解,甚至有助於探討更深層的問題:例如,一個不受歡迎卻來到人世的嬰孩,往後的人生會因此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於是,我和其他許多經濟學家開始花時間尋找「意外實驗」。
有一天,我碰到一個小我幾歲的經濟學家,從此一切都改變了。他的出身背景和我截然不同。他從來不曾進過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他大學念的是威斯康辛大學史蒂芬角分校,後來又拿到懷俄明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第一份教職是在中佛羅里達大學教書—也不是什麼名校。
現場實驗帶來新契機
他的名字是約翰‧李斯特(John List)。李斯特和我及其他著名經濟學家很不一樣,事後看來,他開創的研究方式顯然十分合情合理:在現實世界中操作隨機的經濟學實驗。但不知怎麼的,當 時幾乎沒有人和他採取同樣的做法。受經濟學界的傳統及前輩經濟學家樹立的榜樣所影響,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可以在實際的經濟環境中,以真人為隨機實驗的對象, 而且這些人完全不曉得自己是實驗的一部分。而這位卡車司機的兒子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不妨以偏見為例。如果一個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十分偏頗,大家會假定他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同性戀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人像李斯特和尤瑞‧葛尼奇 (Uri Gneezy)這樣,剖析表面上似乎基於不喜歡、討厭或純粹出於憎恨而展現出來的行為,並找出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他們的實驗(將在本書的第六章與第七章 中討論)顯示,其實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不見得是憎恨,有時候只不過是為了多賺點錢罷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能看出明明顯而易見、但大家都視而不見的事實。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 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本書是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深思熟慮又富於創意的學者如何透過上述實驗方法,解析日光之 下的任何問題。
實地進行的隨機現場實驗是非常有力的工具,而且各位很快會發現,這種實驗方式非常有趣。希望各位像我一樣,從閱讀本書中得到莫大的樂趣。
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導讀
人生無處不相關,隨機實驗定因果
「我用本書將經濟學從學者的象牙塔帶進你家客廳。」--李斯特(本書作者)
世界紛擾,面對海量資訊的轟炸,諸多專家學者的意見,想要獨立思考,做出正確選擇,其實並不容易。一個理想的決策過程似乎應該像這樣:如果做某件事 (A)會導致好的結果(B),我們就說A和B有因果關係;接著,我們評估實行A的成本與B帶來的好處,如果利大於弊,就可以放手去做。這個程序再理性客 觀、簡單明瞭不過。
然而,大部分人的做法卻是,先看A和B是否相關,再揣想其中是否可能有故事,如果有,就如法炮製。舉幾個例子:隔壁那個聰明伶俐的小孩,媽媽懷孕時每 天都聽莫札特:嗯,想必是莫札特的音樂,對小孩的神經元連結產生正面影響,因此花幾萬塊買莫札特全集跟高級音響絕對值得!「天龍國」的「天龍國中」升學率 破表,是因為學區好、同學優,因此花五百萬買學區小套房肯定是好投資!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高於高中生,是因為大學教育提升了學生的人力資本,因此政府應 該花納稅人的錢,廣設大學!村莊來了很多自稱是醫生的人,同時伊波拉病毒在村內肆虐,一定是這些人帶來霉運,因此一定要把穿白袍的人都殺了!總統輔選愈多 次,得票率愈低,候選人即使隨便編個理由,也絕對不可以跟「You-Know-Who」同台!
切記!相關不等於因果
只是,事情從來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相關」(correlation,A的變動與B的變動同時出現)與「因果」(A導致B)的距離,經常比「全世界最遙遠的距離」還遙遠。
基本上,有兩個理由會讓相關與因果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第一個是遺漏變數(omitted variable),亦即其實是有個C同時造成了A與B,但因為我們沒有觀察到C,因此就把A的發生算到B頭上。在前述的例子裡,有可能是孩子的父母由於 社經背景所致,而愛聽古典樂、積極讓小孩擠進好學區,同時注重孩子的能力培育;大學畢業生薪資高,有可能只是因為能考進大學的人,天生的智力與非認知能力 (如工作態度)較佳。也就是說,我們因為遺漏了C,而高估B對A的影響(如果有的話)。第二個理由是反向因果關係(reversed causality):其實是病毒肆虐,WHO的醫生才會出現;就是因為選情艱困,所以黨主席才會常來!
遺漏變數與反向因果關係造成我們誤解世界的運作方式,如果誤解與公共政策有關,犯錯成本肯定會更高。這也就是為什麼《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李維特在 「如何做實證研究」這門課的最後一堂,總會以一句話做結尾:如果你們只能從這門課記得一句話,那我希望是「相關不等於因果」。
經濟學實驗的發展歷程
過去幾十年來,經濟學家發展出了許多有創意但複雜的方法,如工具變數(instrumental variable)、雙重差異(difference-in-difference)、回歸不連續(regression discontinuity),以及自然實驗(如美國越戰時期,被徵召與否是依你的出生日期隨機決定)等方法,希望可以更細緻地分析人們「做完選擇」後的 資料(observed data),找出變數間因果關係的強度。不過這其實非常困難,要找到隨機的自然實驗,機率比天上掉下禮物還低!
這時,有些經濟學家就想:為什麼不仿效科學家,以類似實驗室控制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畢竟早在1882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就曾以五十隻羊進行炭疽病疫苗的隨機對照實驗。但是,儘管「看來不難」,實驗方法在社會現場的運用,直至1990年代還是無法普及,原因 就如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在他暢銷四十年的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生物科學家的實驗是經濟學家的奢侈品,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就是無法控制所有的變因,達到 『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的境界。」另外,實驗方法所需要的資金、協調,還有對突發狀況的反應,以及是否符合研究倫理(不能傷害到受試者是首要原則)等,也都大幅增加 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的困難度*。
一個重要而有趣的例外發生在1974到1982年。當時,美國蘭德智庫想要了解全民健保在財務上的可行性以及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因而實施了知名的RAND實驗。該計畫將人們隨機分派到14個不同自付額的保險計畫,既然是隨機分派,代表大家的健康狀況、所得以及 生活習慣等都是一樣的,也就是符合「其他條件不變」。實驗結果發現,幸運抽中完全免費的群組,相較於負擔比例為95%的群組,看病次數多了50%!這項實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