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大秦考

想更深度認識秦始皇與大秦帝國,就讀這一本!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92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從考古現場還原史書上缺失的大秦樣貌
從兵馬俑看兵制布局,從咸陽城看國土規劃,從文物看秦人的技術工藝。


*兵馬俑如何展現了橫掃六合的軍事布局?
*咸陽城是一座融合多元種族的國際都城?
*項羽究竟有沒有用一把大火燒了阿房宮?

 

秦始皇開創了一統中國的宏業,為文明奠基;而嚴格的刑律,也留下暴戾的形象。秦始皇其人、其兵、其城,究竟是什麼模樣?藉由秦皇陵與咸陽城遺址這個龐大的地下帝國,讀者得以結識秦始皇這個人,發現秦國崛起的祕密、超前的節約理念以及對外來文明的兼收並蓄。

 

從廢棄堆與爛土裡挖掘出的陶俑、陶馬、玉器、兵器、造幣模具,甚至是一絲織物與一塊封泥,都鐫刻著秦國獨有的密碼,逐一拼合出秦國的貴族、官吏、匠人、百姓的真實生活場景,秦人的細緻與浪漫,以及秦人創造的絢麗文化。本書是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的考古「尋秦記」,用細緻的棉籤與醫用手術刀,在考古現場,花了數十年的時光,細膩的「剔」出了史書無法說明白的大秦。


中信2020年度好書|2021年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京東文物考古圖書榜第三名

作者

許衛紅


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學系,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現任秦都咸陽城大遺址項目考古領隊。曾參加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發掘二十餘年,在任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領隊期間,用棉籤和醫用手術刀「剔」出諸多精彩。
《百家講壇》「鎮館之寶」主講人、一席演講者。已出版《說說秦俑那些事》。

目錄

推薦序 許 宏
推薦序 馬伯庸
自 序

 

第一章  世界奇蹟兵馬俑
千古一帝的儀式感/兩千多年的三座「營房」/揭祕地下軍陣/秦始皇「模型」的諸多祕密/真相再遇挑戰/考古四十載終獲國際大獎

 

第二章  彩繪兵馬俑的本來面目
別問彩繪俑有多少件/合成顏料的專利屬於誰/刀下留「俑」/這個陶俑有睫毛/因為顏色引發的爭吵

 

第三章  無彩之中更精彩
脆弱的彩繪文物/萬事都有原宗/腐朽織物裡的大發現/女人的故事

 

第四章  尋找秦將軍
我發掘的將軍俑/巧製衣裝伴將軍/秦代雕塑大師/誰在秦國能當將軍/將軍俑名不符實/聊點八卦

 

第五章  秦軍的精銳部隊
小跟班開腦洞/奇怪的綠臉俑/精銳部隊中的特種兵/戰爭警報拉響了/陜西的名馬良駒/弼馬溫與馬上封侯

 

第六章  傳奇寶劍的神話
亮劍/高科技逆天有點玄/秦劍的長途旅行/秦劍的本土內核/長劍差點要了命/我的「差」運氣

 

第七章  地下寶庫秦始皇陵
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最愛/陵園選址並不好/麗山之作有「增」和「減」/世界最貴豪車/帶著兩河文明氣息的銅水禽/秦始皇地宮何時挖

 

第八章  咸陽城迷霧
咸陽城,我來了/為了回家而不停遷都/天境與人間帝宮/項羽沒燒阿房宮/咸陽城建造的「天意」/《阿房宮賦》內容不假

 

第九章  咸陽城裡找人
挖座秦陵行不行/我看到了奇蹟/有漏洞的腦洞/城中普通人/咸陽是座移民城

 

第十章 「爛土」裡的皇宮
夯築技術創造世界奇蹟/田野考古祕籍/複式結構的小高層/宮殿精裝修/壞事變好事/新城與舊都,且行且珍惜

 

第十一章  殘磚也是寶
磚上紋飾與國運/模印磚與印刷術/有字磚與君子修養/混進來的漢代磚/我有三個奢望/小題大做

 

第十二章 「骨」惑人心的一次發現
「萬人坑」帶來的煩惱和快樂/皇家工廠初顯真容/紙上得來終覺淺/大國工匠/官商運營模式/考古人心中的國寶

 

第十三章  國庫發掘‧編磬
新發掘開始了/緣分帶來的小驕傲/磬不只是樂器/秦人講禮嗎/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第十四章  國庫發掘‧封泥
封泥出來嘍/用途大家猜/洛陽鏟發神威/火警長鳴/想點文創

 

第十五章 「中央銀行」的錢版
摟草打兔子/錢模的三重價值/錢「眼」和拜「金」/秦始皇的理想與現實/半兩錢的「打版車間」/工作難度再加大

 

第十六章  渭河岸邊有祕密
心有疑竇再出發/秦宮銀盤長了「腿」/殘缺中欣賞美/交流不只一條路/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第十七章  青銅詔版顯聖意
胡亥的另一面/秦代也有八兩秤/繼承、托古與贗品/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聖意不難測

 

第十八章  一條穿越時空的隧道
笑話不好笑/西魏大墓出了墓誌/還原墓主真人/西安:絲路起點站/留下一份歷史記憶

 

結語

序/導讀

推薦序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作者)

 

我和許老師的緣分,要追溯到二○一九年的夏季。

 

當時因為機緣巧合,我獲准前往秦宮六號宮殿遺址去考察,接待我的,正是許老師和她的學生。許老師極為健談,先在辦公室打開電腦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一番概況,然後又不辭辛苦冒著烈日帶我們去考古現場,親身體驗一把秦宮六號宮殿的壯觀與博大。

 

說是考察,其實更像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許老師一路侃侃而談,講了許多不為公眾熟知的考古細節,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幾乎每一個知識點都讓我浮想聯翩,湧現出想寫篇小說的衝動。她的講解有一個特點:細緻。從不潦草地講講套話,也不動輒上升到高屋建瓴的層次,每一處都扎扎實實地深入到極微小的細節,同時又能從這些極微小的細節出發,推演出一個宏大的場景,使之真切可信。比如我們曾參觀秦宮裡的一處浴池,許老師從鵝卵石的鋪設方向講到陶管下水道的布局,無數細節拼湊在一塊,古代帝王泡澡的日常生活狀態便浮影而出,充滿動感。

 

事實上,考古和推理破案有點像,兩者都是從細枝末節的線索出發,用邏輯與想像力將其串聯在一塊,還原出事情的真相。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很像是一位福爾摩斯或波洛。

 

除了過硬的專業見解之外,許老師給我留下的印象還有一種澎湃的激情。我至今還記得她辦公室前貼的那一副對聯:大秦博望證一統,後趙豐貨顯傳承。橫批:留住文明。因為她們曾經挖到過一件秦代銅飾,上有「」「博望」二字;又在秦宮遺址的溝渠裡挖出過一枚「豐貨」銅錢,乃是後趙時期的產物。兩件文物不大,但都頗有文化價值。以這兩件文物來寫對聯,足見許老師對於考古事業以及傳統文化那種深切的熱愛,以及博大的情懷。考古對她來說,不只是一項工作,更是一個值得花一生去守護的理想。

 

參觀結束之後,許老師送了我一本她寫的《說說秦俑那些事》,說是講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我本以為是考古報告,心想著哪天閒了再看。沒想到就在從西安飛北京的飛機上,我一口氣把它給讀完了。

 

它確實是一本考古現場挖掘報告,但文字處理得相當輕鬆,深入淺出,既保留了報告的嚴謹,同時還摻雜了一些基本的常識普及,再加上許老師個性十足的議論風格,可讀性非常強,乾貨十足。

 

比如為控制環境突變所採取的措施,比如層位甄別發生的錯誤,都是很細緻的工作描述。更有趣的是兵馬俑的許多小彩蛋:彩俑怎麼被一刀刀剔出來?秦軍軍服的徽章是如何被發現的?出土兵器柄上的重英繪彩樣式如何?甚至有些陶俑的胳肢窩裡居然還寫著字,這都是什麼字?幹嗎用的?這些有趣的小細節,是別的書裡所看不到的,非親身經歷者寫不出來。

 

可惜那本書的印數不多,許老師只是偶爾拿出來送朋友。我讀完之後,不免有些遺憾。明珠璀璨,豈該蒙塵,應該讓更多人領略到它的風采。幸虧中信出版社慧眼識珠,與許老師約稿,請她將三十年的考古經歷娓娓道來,出版了這本《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簡體中文版),算是一件大功德了。

 

按許老師的話說:「希望所有人能讀懂挖掘的精髓,與挖掘人一起分享赴約兩千年前的特權。」

是為序。

 

馬伯庸

二○二○年九月

 

推薦序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作者)

 

衛紅女士在繼《說說秦俑那些事》(三秦出版社,二○一五年)之後,又有這本面向公眾的新著問世,可喜可賀。她約我這個本家同行寫幾句話,當然恭敬不如從命啦。

 

其實這位曾主持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發掘的考古領隊、微博圈裡著名的「探方裡的資深美人」,已有相當的知名度,不必由我來贅言。但她後來的舉動與收穫,真的令人敬重有加。

 

我一直自詡是考古界搞「不動產」的,執掌「最早的中國」、最可能的夏都──二里頭遺址二十年,最得意的成果是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井字形大道)、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築群、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築、最早的圍垣官營手工業作坊區……這些搬不走的遺產,其珍罕程度和歷史意義,甚至遠超國寶級文物。但這又往往是令考古人望而生畏的。誰都知道如以此為志業,有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這些在「性價比」上顯見的問題。事倍功半的事兒,沒有點情懷支撐,是很難做下去的,尤其在我們這個偉大而浮躁的時代。

 

如果說本人的決意,還來自而立之年初任領隊時的那股銳氣,那麼,當聽說俺的本家衛紅女士竟然在不惑之年,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又轉戰咸陽城,吃驚之餘是歎服,歎服之餘,也為她捏了一把汗。在本人梳理出的中國上古時代「大都無城」這一文化現象中,秦咸陽城是一個典範,由於沒有大城圈,也是最說不清楚、最不易捋清結構布局的。但後來我們欣喜地看到,衛紅女士接手之後,率其團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探尋,秦咸陽城考古有了如此收穫和突破性的進展,令人刮目相看。功夫不負有心人啊。

 

這本書從秦始皇身後的「兵」說起,而後轉向了秦始皇生前的「城」,向我們展現了一代秦都「不動產」和遺物兩大類文化遺產之美,以及考古人的探索足跡與心路歷程。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她的執著,她的投入,她的摯愛,她的溫度。

 

這樣,我跟衛紅女士就有了進一步的緣分。我在論文、講座中多次提及自己的中國古史觀和文明觀。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史可分三大期,其間有兩大節點。第一個大的節點是二里頭,那是從「滿天星斗」的多元古國(邦國)時代,演變為「月明星稀」的廣域王權國家的時代;第二個大的節點,則是秦王朝,它開啟了「皓月淩空」的一體一統化的帝國時代。而我和衛紅女士就是二里頭和秦咸陽城這兩大歷史節點上的「大都」考古人。惺惺相惜。

 

扯遠了。說到這本新書,你能看到作者這枚考古「女漢子」婉約的一面。她在書中娓娓道來:「我在兵馬俑坑裡,看到皮盾、戰鼓和木車,在咸陽城骨器工廠裡,找到了帶具、圓環。這些考古發現使我看到了別樣的秦人,有不一樣的平和、有序、耐心、細膩,不乏生活的情趣。」是的,機遇屬於有準備者。髹漆繪彩的竹、木、皮器及織物等的清理,在理念和技術層面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是根本無法讓其「復活」,重見天日的。捧讀這本書,你能從考古清理之細、描述之細,感受到學者之細和女性之細,感受到二者相加之後,在書中處處顯現出的細節、細心、細膩之美。

 

「腦洞」,是衛紅女士書中出現頻率特高的一個詞兒,既用作名詞,更是很時尚地活用為動詞:「我發現自己對考古發現的細節真的很喜歡腦洞。」是的,考古需要想像力!這種想像力,的確像作者說的那樣,可以將考古發現「提升到情境研究的高度」。作者在嚴謹求實的基礎上,又經常帶我們走進輕鬆詼諧、時空穿越的「腦洞」世界。「考古其實就是給現實生活找原宗。」這在細膩之外,又讓作品平添了某種宏闊的、貫通古今的大氣。

 

讀衛紅女士的文字,我想起了著名女學者揚之水老師的名物研究。其作品訊息量大,知識點多,旁徵博引,讓人應接不暇,當然受益匪淺啦。讀這本書的感受也一樣。

 

要之,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一本有用的書。

是為序。

 

許宏

二○二○年初秋


自序

 

秦始皇是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秦國是一支逆境中崛起的部族,秦代標誌著一個東方大國的巔峰時刻。

 

作為一名專注於秦漢時期考古研究的田野工作者,認識秦始皇,了解秦國及秦代,此生以考古這個職業與它們相會是幸事,但絕非易事。

 

一九八九年,塵土飛揚的公車在驪山腳下的村口撇下我和同班同學申先生。拎著行李,我倆心不甘,情不願。那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並不十分著名,距離臨潼縣城還有近十公里,荒郊僻壤的,很少有大學生能接受這種組織派遣。我們這些自認「炙手可熱勢絕倫」的天之驕子都覺得至少應該留在省城。

 

那個時候,博物館裡的科學研究氛圍並不濃厚,有些人甚至認為大學生的存在價值不如水工、電工。在這些人看來,學生娃還沒戒除「驕嬌」二氣,又帶著不諳世事的秉性,早已養成的各種習慣與農村生活格格不入。村中的宿舍、不分男女的廁所、每天轆轤吊水的日子和想要而不可得的獨立辦公桌,每一樣都讓我們想削尖了腦袋往大城市裡鑽。不得不說,最終留下來,憾事變幸事,依靠的是「熬」。

 

值得熬,因為這裡是考古工作者的天堂,與「秦」相關的人和事在時間這口鍋裡熬出來的內容太豐富、太精彩、太令人著迷。

 

歲月如白駒過隙。在參加並領銜過一些考古發掘項目之後,兵馬俑這群秦始皇地下王國的「兵」使我們的人生擁有了充實的滿足感。地下自有黃金屋,以此為平台,以「兵」為媒介,我們嘗試結識秦始皇這個人、秦國這支部族和秦這個朝代。

 

這個過程有難有易。初始容易,初生牛犢不怕虎,再膚淺的認識也敢洋洋灑灑寫出來。後面則越來越難,隨著對秦帝國的了解逐漸豐富,我明白了所要探究的物件是聚集的多維體,也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把專業研究進行下去。

 

是時候走了。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工作了二十五年後,在擔任兵馬俑一號坑考古發掘領銜人時,我選擇了離開這裡。

 

離別總是讓人傷感,因為有很多遺憾和不甘。欣慰的是離開之前我寫成兩本書,其一《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發掘報告(二○○九~二○一一年)》是專業的考古發掘報告,為學術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其二《說說秦俑那些事──第三次發掘記事》是科普型的考古讀物,以講述的口吻與公眾分享考古發掘過程。兩本書體裁不同,但說的都是秦始皇的「兵」的那點事,算是「同卵雙生子」,共同的「母體」是二○○九年啟動的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發掘行動。

 

二○一四年,穿過七拐八拐的建築圍擋,我心甘情願地來到了秦都咸陽城。這裡遠不如兵馬俑坑的名氣大,但它才是秦始皇平天下之地。在這裡,秦始皇發出一道又一道的政令;在這裡,秦帝國的大一統機制高速運轉,成為東方文明的一顆巨星;在這裡,楚人一炬三月不絕,短祚時代就此結束。

 

在這裡,我們可以貼近秦始皇、追蹤秦部族、體會秦帝國,如同暢飲一罈老酒,餘味悠長。曾在這裡「漸行漸遠漸無書」的秦帝國,將「西風殘照」留給了「漢家陵闕」,留給了細狗攆兔的「五陵少年」。

 

我又想寫一本書了,關於秦始皇的城。動意一起,深知其難。

 

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渭水考古隊開始對咸陽城進行探查,卻在一九七三—一九八二年發掘三座建築遺址之後漸漸停止了對城的考古工作,轉而為配合經濟建設發掘了數百座墓葬。一堆資料看起來分量很足,實則很散,缺乏串起來的主線。

 

但我想,有些故事不寫可能就來不及了。現在新區的開發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再建一座理想城的熱潮正在衝擊兩千多年的歷史遺存,文物保護迫在眉睫。

 

從秦始皇的「兵」到秦始皇的「城」,這是本書所記錄的第一次逆行,一位普通考古人的工作經歷。第二次逆行,則是分享考古發現,介紹「如何考古」。

 

考古講究透物見人。真正的秦帝國是什麼樣子?真正的秦始皇是怎樣的一位君王?正是因為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文化傳統,正是因為作為偶人的俑「有似於生人」,在考古人眼中,秦始皇的這支「兵」是破譯秦帝國、秦始皇的摩斯密碼。兵馬俑陪葬坑屬於秦始皇陵;陵若都邑,秦始皇陵屬於秦都咸陽城,而秦都咸陽城也只是代表了秦國的巔峰瞬間。層層隸屬關係展開,兵馬俑顯然屬於末端。因而,以兵馬俑為起點破譯「摩斯密碼」猶如逆行。

 

以我個人的學識,沒法以準確的文字寫出破譯結果。到最後,字裡行間只記錄了當時的某些片段,嘗試著梳扒了一些歷史的前因後果。那就只能再透過個人的考古經歷的回顧,看看歷史如何有趣、考古如何燒腦吧。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39426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8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