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失控的蔑視性社會

讓我們憑良心說話、修補殘缺,並重新燃起民主精神。
  • 28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是塔綠班?他是藍蛆?誰又是4%仔?

當政治越趨對立,不同政治黨派理念的你我開始相互言語攻擊,

這樣激烈且對立的言詞交鋒、羞辱,

真的能夠消除異見,還是創造更極端的分裂?

 

「又在販賣亡國感」、「投給XXX的都是白癡」、「人一X腦就殘」……

類似這樣的言論,在近幾年可說是屢見不鮮,

我們越來越習慣透過激烈的方式、拒絕與「笨蛋」溝通的態度,

來面對與我們政治立場、思維不同的朋友、親人、陌生人,

並將自己支持的一切視為進步價值的展現,並輕視對方視為神聖的一切價值觀。

這種充滿蔑視的優越感,真的能夠帶領我們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嗎?

 

凡是得罪到我們的事,我們也希望其他人都覺得被冒犯。假如他們沒有同樣的感受,我們不會表示認同,反而枉費心機地羞辱他們,想說服他們認同我們的觀點。然而,從社會科學反映的情況來看,朝著雙方的分歧猛力投擲尖酸刻薄的「實話炸彈」,只會使分歧更加嚴重。

 

在《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中,艾瑞卡‧埃特森藉由分析了近代美國社會分裂最嚴重的「川普政權時代」,透過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之間充滿破壞性言論的現象,為我們展示這種充滿蔑視性的話語將如何導致我們最不想看到的衝突結局,以及我們該如何用正確及友善的方式理解他們、與他們對話──

 

羞辱只會讓他們更團結堅定

很多人選擇用尖酸刻薄的話語,試圖讓對方「理解」他們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但讓對方產生的不悅感,反而會加深與其對立意見的仇恨值。

 

非我族類並不都是反對者,有時候他們只是還沒決定好該支持誰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最一開始就作出支持誰的決定,他們可能都有被雙方的意見打動,擅自將支持者分成「我們」與「他們」,反而是讓其它人不再有機會能夠理解與被理解的糟糕決定。

 

劃分階級的言論很危險

「老芋仔、沒讀過書的才會傻傻的支持」、「反正那邊就是XX國不意外」當我們將某些相反意見者打成低下階級者時,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正挑釁了多少比例的人,而這些人將再也不可能支持你的意見。

 

我們的溝通方式具有感染力。當我們互相毀謗時,其他人會注意到。我們的朋友、家人、抵抗運動夥伴也會注意到。就連社群媒體上的沉默潛伏者也會注意到。效果擴及到世界各地。

無論是好是壞,這種感染力是文化改變的一種方式,或許是主要方式。我們有能力使文化變得更仁慈和人道,或變得更不友善和不近人情。超越輕蔑的心態,能啟發我們更仁慈的一面,讓我們憑良心說話、修補殘缺,並重新燃起民主精神。

作者

艾瑞卡‧埃特森

艾瑞卡‧埃特森是作家、社群激進分子及合格的強效溝通法引導者。身為前人權律師,她提倡支持接受社會救濟者、囚犯、原住民、移民及環境保護主義者。她也籌劃社區專屬的清潔能源,做為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二○一六年大選後,埃特森積極參與抵抗運動、紅州與藍州的對話計畫。她的文章刊登於《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聖荷西信使新聞報》(San Jose Mercury News)、《真相大白》(Truthout)、《漸進式民粹主義》(The Progressive Populist)及《變網》(AlterNet)。目前她與丈夫、兒子住在加州的柏克萊市。

書籍網址:ericaetelson.com/beyondcontempt

譯者簡介

外貿協會國際企業經營班英語組結業;英國杜倫大學英語教學碩士肄業;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學士畢業。曾獲英國杜倫大學 Best Final Essay 獎。合著《英語搭配詞隨身祕笈》。譯有《明日飆股》、《黑錢》、《職場上做人很累,不會做人更累》、《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

目錄

目錄

 

謝辭

前言

第一章:輕蔑及引起不滿的原因

第二章:針對階級的輕蔑

第三章:為何不是人人加入自由派

第四章:好奇心:矯正輕蔑的解藥

第五章:和平共處

第六章:保持鎮定

結論:架橋或拆橋?

序/導讀

前言


我讀大一時,參與過核凍結(Nuclear Freeze)運動。某天晚上,我辛苦工作到凌晨,用模板印製令人咋舌的手工小海報,上面寫著:「我們不是共產黨員,也不是同性戀……我們只是想阻止核子武器大屠殺。」

 

不知怎麼回事,這張海報吸引了幾十名學生參加會議。會後,一名研究生私下把我叫到一旁,評論海報上有關恐同症和政治迫害的詞句。我本來不懂這兩個概念,但我不久就了解其中的傷害。那位研究生的說法直截了當,一派輕鬆──不羞辱,不說教,也沒有流露自以為是的憤慨。

 

假如她讓我感到沒面子,也許我會羞愧地離開,或找守舊的校園團體來撫平「政治正確」警方造成的創傷。但多虧她善用技巧指導我,又不會讓我存有戒心,我才能夠領悟並接受教訓。

 

我真希望經過此事之後,我能以她為榜樣,在美國各地播撒智慧的種子,最終發展成進步的民粹主義革命運動。但事實不盡然。

 

就在我大學畢業後的夏季,某天在游泳池邊,我朋友的男友得知我要搬到舊金山後,他表示絕對不會想住在有那麼多「同性戀」的地方。我回答:「如果男人對自己的男子氣概有信心,就不成問題。」若按照一九八○年代的「性別二元論」標準來看,我的回答有十足的把握,對可悲的恐同者而言,無疑是討厭的回擊。我向他表達「沒什麼大不了」的概念,但我實際上傳達了什麼嗎?該怎麼對言詞尖銳的自由主義者表達憤恨?

 

我繼續以類似的格調過日子。直到二○一六年大選,我根據自己的需求收聽喬恩‧史都華(Jon Stewart)的節目,以便提醒自己:像我這種受過教育的人,圈子內多半是支持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白人,我們是多麼聰明、多麼優秀啊。接著,噩夢來襲了。支持虛無主義的煽動家奪走了我們僅存的民主思想,並改造成非常糟糕、粗魯又危險的真人秀。

 

十一月九日,天還沒亮時,我的輕蔑態度漸漸變本加厲,不只是針對川普,也是針對他的支持者。那時,我沉迷在文章、部落格及臉書的筆戰中,不屑程度達到了極點。這些人是誰?就是一群瘋狂、支持種族主義、歧視女性並持槍的蠢蛋,他們把選票投給了自吹自擂、說話冷淡又易怒的有錢騙子。這種騙子顯然會趁著他們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大口喝著非精釀啤酒,一邊接受肖恩‧漢尼提(Sean Hannity)洗腦時,冷不防地放暗箭?

 

其實我完全不認識這些人。但我認為自己只需要知道:他們是很容易被洗腦的愚鈍鄉巴佬,情願袒胸露背也不願穿上套裝;比起史蒂芬‧荷伯(Stephen Colbert)的諷刺才華,他們偏好安‧庫爾特(Ann Coulter)的惡毒種族主義;愛吃肉的鄉下人並不是為了遵循原始人飲食法。他們都該帶著重大的錯誤沉入海底。

 

在我最需要喬恩‧史都華時,他在哪裡?我還記得,他上次感謝川普從喜劇天堂搭金色電扶梯下來,以虛榮候選人的身份參選時,他正在模擬性高潮。

 

我們斥責和嘲笑了一半的人口,但誰又能責怪我們呢?我們怎麼可能不奚落他們?畢竟,我們的敵人早就因為出生地質疑主義、班加西(Benghazi)聽證會、槍械,以及怒斥歐巴馬健保(Obamacare)和跨性別者廁所,而變成不折不扣的瘋子了。他們太愚蠢,又有認知障礙,真可悲。講真的,假如他們不是一群可憐蟲,我們大可同情他們就罷。

 

還記得小布希連「核」(nuclear)的發音都不會嗎?還記得我們怎麼不小心低估他嗎?兩次吧?然後我們又低估茶黨(Tea Party)怪咖。接著,我們又低估了川普。我們確實該承認自己的狂妄,但我們更該理直氣壯──因為「紅州」土包子的愚蠢再度摧殘美國。

 

川普當選,使許多人感到難過、憤怒又害怕。我們每天從震驚和畏怯的情緒回過神來,盡量保護自己不受他的歹毒手段影響。通常,我們的防衛心理是以鄙視的形式呈現,融合著怒氣、憎惡及優越感。

 

人們面對日益寡頭政治化,並結合著軍事、監控、監獄、金融、產業的心理負擔,而共和黨與民主黨政府的更迭並不會產生多大的變化,因此百姓經常需要對當權者說出真話,以及談論關於權力的真相。然而,我們常常以文學評論家提姆‧帕克斯(Tim Parks)所說的「無效諷刺法」道出事實:

 

評定諷刺的標準相當簡單:只要不是朝著積極改變的目標,或無法鼓勵人更開明地思考,便是失敗的做法。但這不代表諷刺的方式不有趣、觀察力不夠敏銳或不滑稽,因為詼諧地嘲弄政敵可以達到既滑稽又令人滿足的效果,也可以強化我們的道德優越感。不過,若說到諷刺,的確不起作用。最糟糕的情況是,諷刺會使心理狀態受到更大的損害,使偏見兩極化,並激起原本譴責的行為。

 

帕克斯批判法國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對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的嘲諷方式很荒唐,但他也可能是指美國的自由主義者、進步主義者及政治人物如何培養道德與知識方面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已引起保守美國人的反感。

 

我們這些自由主義者、進步主義者不只是強烈反對他們的信仰,也對軍國主義、社團主義、父權制、白人至上主義的殘暴大為光火。我們靠著自以為是的高傲態度表達反對,試圖證明他們的論點有誤,質疑他們的智力,並輕視他們視為神聖的價值觀──秩序、穩定、宗教、忠誠、個人主義。

 

凡是得罪到我們的事,我們也希望其他美國人都覺得被冒犯。假如他們沒有同樣的感受,我們不會表示認同,反而枉費心機地羞辱他們,想說服他們認同我們的觀點。但從我觀察到的事,以及從社會科學反映的情況來看,朝著左派與右派的分歧猛力投擲尖酸刻薄的「實話炸彈」,只會使分歧更加嚴重。

 

喬蒂‧肖克法(Jodie Shokraifard)是支持歐巴馬的勞工階級選民,她沒有參與二○一六年的大選。她講述自己在臉書看到「迷因」 將移民大隊與都市犯罪做對照,令她感到困惑的經歷。當她請臉書朋友解釋迷因時,他們譴責她是「川普腦粉」。沒人願意向她說明迷因的意涵。一個人也沒有。「回答我的疑問,比說我是種族主義者或白目還困難嗎?」喬蒂問。確實如此。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名女子虛心請教,只可惜傲慢的「朋友」自以為了不起。這種態度很常見,導致無數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溜走。喬蒂被自由派朋友排擠後,她該請教誰呢?

 

有一名年輕人告訴我──暫且叫他陶德(Todd)──他向來很尊敬的阿姨得知他是偏向右派的無黨派者後,就開始在臉書攻擊他。她發布長篇大論抨擊共和主義,找他的臉書朋友吵架,並要求他回應是否支持歐巴馬。他表示不支持歐巴馬,原因在於他對醫療保健及其他議題的立場,但阿姨堅持認為他的理由站不住腳,想必是個種族主義者。於是他們的關係變得疏遠,再也無法挽回,這個轉折讓他非常傷心。

 

美國的政治文化變得愈來愈分裂、惡毒、粗魯、殘忍又可恨。「主流媒體,」柏克萊新聞研究所的所長愛德華‧瓦瑟曼(Edward Wasserman)說:「從誤導大眾溝通的方式,賺了不少錢。」政治對話成了盲目偏袒、刻薄的嗜血娛樂,對媒體界極為有利,卻對社會極為不利。

 

左派分子並不是殘酷和仇恨的主要傳播者,但我們在貶低政治對話文化的價值方面是同謀者。我不認為以下這兩者在道德層面同等:(一)針對弱勢群體的可憎言論與行動。(二)針對助長或默許偏見者的粗鄙、狂妄或有惡意的言辭。然而,我認為前者盛行並不能證明後者盛行的合理性,尤其對象是美國夢在沉睡中化為泡影的低收入白人。

 

即使是參與左派,也會讓人覺得像參與循環砲轟隊。在二○一六年的初選期間,有些憤怒的希拉蕊支持者譏笑「伯尼兄」,而有些惱火的伯尼支持者譴責希拉蕊是「民主黨內的共用蕩婦」。

 

或許進步主義者認為挖苦人和沒耐心合乎情理,畢竟我們失守和平與社會正義的速度,就像大冰原質量減少一樣快。我們的對手怎麼會不明白川普與共和黨(以及某些人認定的新自由主義民主黨人)要逼我們跳下懸崖?

 

《紐約客》諷刺作家安迪‧鮑洛維茲(Andy Borowitz)指出自鳴得意的自由主義者懶得再啟發無知的人:

 

最近的民意調查表明,許多美國人厭倦了為傻瓜釋疑解惑,尤其是談論的問題不言而喻時……根據這項由明尼蘇達大學民意研究所進行的調查,當數百萬人因無法向傻瓜解釋清楚非常基本的資訊,而傷腦筋一段時間時,引起的挫折感已達到了極限。

 

有許多顯而易見的事,體現出人們不願意再試著與蠢人溝通,例如氣候變遷會導致棲息地嚴重破壞及駭人的滅絕事實尤為明顯。多數人表示不想再跟笨蛋浪費口舌。

 

我想,鮑洛維茲是在嘲笑自由主義者的優越感,但我不信我們是他譏諷的對象。川普宣布參選的一週後,這篇文章發表於網路,鮑洛維茲與史都華一樣都乘機利用川普送給諷刺作家的禮物。不過,就像帕克斯批判《查理週刊》的無效嘲諷內容,此文也煽動了原本譴責的行為。

 

羞辱對手是很危險的事。即使羞辱的方式既巧妙又令人滿意,卻不夠明智。蒙羞的感受參雜著羞愧和憤怒。德國社會心理學家伊芙林‧琳德納(Evelin Lindner)形容蒙羞是「情感的核彈」。剝奪別人的尊嚴後,羞辱引起的極大傷害,會使受辱者認為有必要對欺侮者施加更大的痛苦。琳德納指出在德國、索馬利亞、盧安達、塞爾維亞的種族滅絕史中,可怕的蒙羞問題不斷加劇。她學到了索馬利亞諺語:「羞辱比死亡更糟糕;在戰爭時期,言語暴力比子彈更傷人。」

 

大多數川普支持者的觀點與自由主義者格格不入。當我們進一步將觀點轉化成羞辱、詆毀及排斥別人時,麻煩就出現了。這些「可憐蟲」不僅蒙受可鄙的信念體系,也承受著差勁的品味、低智商及輕信。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就像對待呆板又俗氣的典型偏執狂,或被洗腦的福音派教徒──他們沒有抱怨的正當理由。

 

我們否認川普支持者發牢騷的合理性,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信奉民族主義的白人妖言惑眾,強行控制上述的不滿問題。然而,琳德納警告:「為了我們自己著想,也考量到安全,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並關注所有的屈辱感受,因為即使造成的傷害是想像出來的,報復行為卻是血淋淋的事實。」我們剝奪別人的人性時,其實也是在鼓勵別人激發我們的獸性。惡性循環開始運轉時,離心力足以拋棄支撐整個社會的利他主義推動力。

 

川普堪稱「蔑視之王」。他對國家缺乏積極的願景,經常藉著侮辱敵人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左派沒有持續專注在創造與傳達有效的進步議題,反而利用刻薄的推文和YouTube上的攻訐反擊,以期實現自由派英雄「徹底摧毀」或「擁有」保守政黨。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在二○一八年的國情咨文,嘲諷地回擊川普時,露出了得意的微笑,因此被封為「傲慢女王」。此事發生在美墨邊境牆的資金問題形成對峙時,川普的「男子氣概」遭到質疑,並被比喻成臭鼬之後。

 

無論川普有多麼粗魯無禮,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自己的表達風格,也就是選擇通往的途徑──作家查爾斯‧艾森斯坦(Charles Eisenstein)稱之為「內心深處更美好的境界」。每當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妨考慮這幾個問題:尖刻的反擊能減輕我的傷痛和恐懼嗎?效果能持續多久?這樣做可以觸動別人的心,或喚起別人的痛苦,然後把我當成同胞看待?

 

有些人認為務必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把重視禮貌的溝通呼籲當作一種保護壓迫者的語氣管制形式,而這種形式令人反感。其他呼籲行動,包括夢想部隊(Dream Corps)的「愛軍」(#LoveArmy)計畫、革命之愛專案(Revolutionary Love Project)、威廉‧巴伯(William Barber)牧師的裂痕修復運動(Repairers of the Breach),皆主張團結以及尊重所有人的人性是延續社會正義的先決條件。「愛軍」的使命是在不使分歧加劇的情況下獲勝。該計畫要求成員致力於引導一些原則,例如「互相幫助,互不指責」、「團結起來,互不使喚」、「修補分歧」。

 

一九五九年,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為反戰聯盟(War Resisters League)發表演講時,提到公民權利的奮鬥是為了對抗惡勢力,而非惡徒;最終目標是救贖、和解以及創造令人喜愛的社群。「憑著滿腔恨意和怨氣去報復,只會增強宇宙中的仇恨……人要有足夠的理智和道德觀,才能切斷憎恨的鏈條。」他說。

 

經過幾十年的回響,我在二○一九年的排外與歸屬大會(Othering & Belonging Conference)聽到同樣的觀點。牧師班‧麥布萊(Ben McBride)的停戰行動(Operation Ceasefire)計畫,使加州奧克蘭的謀殺率降低了四○%,並呼籲聽眾「嚴以治理,寬以待人」以及禁止排擠對手:「如果你在過程中成了暴君,抵達樂土又有什麼意義呢?」他成立的PICO加州(PICO California)組織致力於消除隔閡,而非決裂。

 

二○一七年,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共同創辦人艾莉西亞‧加爾薩(Alicia Garza),在底特律發表一場有影響力的演講,也引起了類似的共鳴。她省思不僅要壯大權力,還要改造權力的需求,並籌劃一些跨越不同界限的運動,避開復仇的欲望,以期召喚人們回歸人性。儘管她的演講主要與白人女性在社會正義運動中發揮的作用有關,我相信她闡述的原則也適用於保守主義者。

 

凡是抵制解放關係潛力的運動,注定會失敗。凡是認定不可能實現變革的運動,終究徒勞無功。即使有機會,也不是每個人都樂於追求變化。但許多人願意改變,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創造出比現狀更有吸引力的另類選擇。殖民化、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白人至上主義、異性戀本位、父權制──這些體制都會毀壞人際關係的連結。我們發起的運動一定要有所不同:謀求建立許多不同類型的關係,抵制拆散我們的體制,遏制恐懼和仇恨,排斥凌駕一切的權力,支持權力共享……我們要研究如何創造嚮往的世界,同時廢除不嚮往的世界。

 

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偏激的包容理念。有些人認同理論,卻無法或不願意遵守。信念攸關網(Faith Matters Network)創辦人珍妮佛‧貝莉(Jennifer Bailey)牧師憐憫地解釋,有些人承受的痛苦太過沉重,以至於無法豪爽地參與消除鴻溝的行動。付出的過程多多少少需要「被討厭的勇氣」,而這一點對受到白人至上主義、異性戀父權制或階級歧視傷害的人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務。

 

《失控的蔑視性社會》代表我個人決定如何與那些我認為觀念有害、危險或不合理的人溝通。身為體格健全、財務穩健、順性別、異性戀、在本土出生的猶太裔白人女性,我不受川普引起的諸多威脅影響,也不想批評被壓迫者決定如何保護自己或表達悲傷、恐懼及憤怒。因此,我藉著這本書發出邀請,而不是開處方箋。

 

《失控的蔑視性社會》是為了自由主義者和進步主義者而寫。他們希望能夠與數千萬支持川普及其觀點的美國人交流。在這些人當中,也許有你的家人、朋友或鄰居,還有你在二○二○年夏季與秋季拜訪的選民,或觀看你的推文、部落格、臉書貼文、寫給編輯的信、競選廣告的人,以及聽你說話的人。如果你從二○一六年開始,一直在躲避川普的支持者,或帶著怒氣而受宿醉之苦,那麼你很適合讀這本書。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09213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