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引爆韓國社會話題,「有病沒病都該讀」!
☆ 獨立媒體《時事IN》2021年度圖書,各大日報好評推薦 ☆
☆ 阿拉丁書城2021年度圖書入圍 ☆
☆ Yes24網路書店2021年度圖書讀者提名 ☆
這是個人們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的世界,
這是個只有你與你的病攜手同行的世界,
即使如此,我們也從未放棄做為這社會的一員……
➣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值得信賴的精神科醫師?
➣該告訴周遭的人我有精神疾病嗎?
➣我該如何幫助患有憂鬱症/躁鬱症的人?
▎當思想與感官遭無形之物扭曲,如何逃脫貧窮與失序的命運?
上學、上班、吃飯甚至睡覺,這些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對他們而言卻都伴隨著恐慌、憂鬱和狂躁。想跟戀人與愛貓好好過日子,再日常不過的願望,卻如此遙不可及。為維持「正常」生活,她每日得服用20顆藥,付出數倍於常人的精神氣力,從家裡到戶外每項行動都要先仔細規劃,步步為營,只為了不讓病情在不自覺中惡化,或在一瞬間爆發。
身為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暨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以創作為業的理端,在獲得妥善診斷與治療前也曾有過荒唐歲月。她最終明白「心病」的關鍵不僅是心,更多時候是「病」,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病識感,周遭沒有能接住他們的安全網,那被疾病扭曲的思想與感官,只會把患者帶往貧窮與失序的深淵。
▎走過10年躁鬱歲月,獻給與病同行者的生存指南
本書並不提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樣不負責任的安慰,也沒有「為什麼壞事只發生在我身上」的自憐,有的只是理端對疾病最平實的認知,最具體的生活實踐。
全書從個人經驗出發,旁及病友訪問故事,並經專業精神科醫師審訂,提供了醫病溝通、用藥與日常規劃等可行建議。對病人康復來說最重要的,是不放棄努力生活的心態,並和社會保持連結。而為此,我們需要一個對精神疾病更加了解、且不帶歧視與偏見的社會,唯有我們不再忌諱談論,唯有我們敢於大方承認,汙名化的標籤才得以去除,失速墜落的心才得以被接住。
▍寫給病中的你:請別輕言放棄,你的努力總有人記在心裡
從某個時刻開始,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與疾病共享這具肉身,意識到自己可能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不如預期的未來。儘管前路漫漫,但我們並不孤單,親友、社群、醫師、藥物,甚至疾病本身,在這條路上,我們依舊有許多夥伴,依舊能活出不一樣的光彩。
▍寫給陪病的你:伸出援手前,別忘先照顧好自己
或許你常感到疲憊與不知所措,但能做到以下四點,你就是他們出色的夥伴了:
★關心病患的治療過程和病識感
★鼓勵他們接受治療,多了解他們的近況
★邀請他們參加聚會,讓他們產生歸屬感
★經常與他們聯繫並表達問候
我們不需要抱持著「我要把這個人從深淵拯救出來」的偉大目標,重要的是,我們自始至終都陪伴在彼此身旁。
▍寫給關心社會的你: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誰沒有行差踏錯或遭遇失敗的時候?但我們始終是社會的一分子,各自用著他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頂著頭上的滂沱冒雨前行。如果你願意摘掉有色眼鏡,正視疾病問題,傾聽他們的故事並適時給予反應,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並無不同,我們都有著一顆渴望被認同、被理解的心。
【適讀對象】
✓仍在與自身的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與人格障礙等找尋相處方式的讀者。
✓家人或親友患有精神疾病,迫切希望伸出援手卻不知從何幫起的讀者。
✓關注性別、同志、心理健康等社會議題的讀者。
目錄
序言
本書使用的特殊用語
PART 1 人們不知道也覺得無所謂的精神病世界
第1章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守到最後
第2章 獻給第一次踏入精神病世界的你
第3章 幫助病患的事:病識感、疾病認同,以及自助聚會
第4章 像貓一樣:憂鬱症患者若想維持正常生活
第5章 誠實者的地獄,躁症
第6章 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悲傷
第7章 思覺失調症:調節音律的人
PART 2 帶著精神病一起活下去
第8章 無法治癒的人們
第9章 藥物的理解:基礎篇
第10章 與精神科醫師對話的方法:制定治療計畫
第11章 憂鬱症的復原行動指南
第12章 管理躁鬱症
第13章 興趣:排遣時光的模仿者
第14章 精神病和貧窮
第15章 適應職場和學校
第16章 藥物的理解:進階篇
第17章 閉鎖見聞錄
第18章 記憶的人,記錄的人
第19章 自殘的人們
第20章 寫給想自殺者的探討書
第21章 島嶼之戀:無法離開的島,永不結束的戀愛
第22章 父母和醫師:什麼都不知道,卻又什麼都知道
第23章 如何支持精神疾病患者
結語
序/導讀
【序言】
當我第一次因躁鬱症的混合發作(Mixed episodes),陷入嚴重憂鬱而有了自殺意念時,周遭的人沒有一個能幫助我,連我自己也不知該吃什麼藥才好。朋友們雖然很擔心我,卻也無法助我減緩病情,他們往往只看過我異常行為的其中一面,自然無從得知該予我什麼樣的幫助。我的父母亦然,甚至連某些醫師也束手無策。我獨自身處於精神疾病的孤獨中,於是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何與疾病攜手前行。
本書是為了幫助處於精神疾病中的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而寫的,當我們的關係和一舉一動都受到疾病的束縛時,希望藉由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我想,人們一定會問我,為什麼要用「精神病」做為書名的主軸、為何要頻繁地使用「精神病」一詞等等。因為我認為,若是想消除大家對這疾病的蔑視,讓「精神病患」一詞不再有鄙夷之意,那麼,唯有到了身為患者的自己也敢於認同「沒錯,我的確是精神病患」的時候,才能達到對疾病不再有偏見的超然境界。身為精神病患的我們,生活在無數的錯誤觀念和偏見、親朋好友的誤會與社會刻板印象的框架下,甚至認為我們無法像一般「善良百姓」一樣好好過日子,所以我才寫了這本書。當然,本書的內容大致是以「精神病患者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好好生活下去」為主,前述提及的,只不過是次要的補充說明罷了。
書中收錄超過二十個單元的文章,從初次發作的疾病早期開始,到明白這是一種需要終生管理的疾病為止,關於精神疾病患者會面臨到的問題,全部囊括在內。正在閱讀本書的你需要先知道的是,寫這本書的人,是個每天需要服用二十顆處方藥的精神病患;而書的內容會著重在「疾病管理」以及「不放棄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因此,我會同時運用兩種不同的敘述方式,舉例來說,在描述封閉病房的章節裡,我不僅會提及病房裡的心情故事,也會講述重返社會的方法過程。
本書是以調查和分析多位精神疾病患者的狀態為基礎而完成的作品。對於本書描述的各種生活和故事,你應該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或許會發現其中有神奇的共同點,又或者覺得與你本人的情況完全相反。這是因為每一位病患的人生都是獨特的,除了自身之外,我們更需要去了解其他病患們是如何走過他們的人生。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請試著思考一下,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所描繪的未來藍圖又是如何、對於看似不可能的事要如何應對,請試著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吧。
最後,如果你不是精神疾病患者,當你在閱讀本書時,還請不要認為這只是精神病患的胡言亂語。為了能和其他人融洽相處,我們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經歷了多少次的失敗,我們無法要求你感同身受,只希望你能從中明白我們承受過的絕望和痛苦,然後將這份理解,移轉到現實生活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身上。若能如此,我願足矣。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