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失落的痛苦
第一章 黑暗中獨行
第二章 追尋親密關係
第三章 信念的神奇力量
第四章 跨越時間 適應現狀
第五章 悲傷的併發症
第六章 思念最深愛的人
第七章 擁有分辨差異的智慧
第二部 修復的展望
第八章 為過往花點時間
第九章 活在當下
第十章 找到未來的定位
第十一章 傳承人生經驗
謝詞
附註
【電子書】悲傷的大腦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
汪勁安|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推薦
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幾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目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