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幻獸」草鴞、「神獸」穿山甲、隱藏夜色中的鼯鼠,奔馳台灣屋脊的黃喉貂……
一位生態節目主持人現場參與陸、海、空6種台灣精靈的保育與復育
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
在危機中,看見希望的真實故事
精靈,Elves,存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到;「台灣的精靈」,就是我們知道某些物種存在,但是目擊的機率少之少。
2016年,白心儀製播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接續推出《熊的國度》、《貓的消失》系列,2021年最新的《台灣的精靈》系列,再次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分別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最瀕危稀少的特有生物,並參與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包括:
.草原精靈/草鴞:最不像猛禽的「萌」禽,有著一張可愛無害的蘋果臉,但目前數量不超過五百隻,是台灣最稀少的貓頭鷹。機場鳥網是草鴞生存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但是飛安和保育之間的兩難,目前仍然無解……。這次她親身參與了一隻連續誤入鳥網四次的草鴞「阿草」,救援野放再救援再野放的生命歷程。
.淺山精靈/穿山甲:全身長滿鱗片,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是個可愛又羞怯的動物。近幾年來,遊蕩犬隻已經成為台灣穿山甲最致命的威脅。這次她參與了在南投埔里,第一隻裝設發報器追蹤的穿山甲小暨的追蹤過程!
.玉山精靈/黃喉貂:過去在台灣很少有黃喉貂的生態研究,直到近幾年在玉山群峰,才有研究團隊上山調查謎樣的貂民。這次她跟著研究人員上玉山收集相機影像,也用無線電追蹤黃喉貂,並親眼見證了我們人類正在改變黃喉貂的覓食行為。
.城市精靈/大赤鼯鼠:這應該算是有史以來最瘋狂的拍攝計畫了。她與團隊在一戶台北公寓天花板,架設了五台相機,長時間記錄一個飛鼠家族,媽媽、飛寶和弟弟小黑的故事,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近距離觀察。這不僅是台灣第一次,應是全世界第一次,甚至還觀察到一個完全改寫過去野外觀察紀錄,以及動物學家調查結果的重大發現!
.森林精靈/白面鼯鼠:牠們有張雪白的臉孔、圓亮的眼睛和粉紅色的小鼻頭,超大翼膜撐開有如一片四方形的雪白毛毯,千萬年來在森林生態系扮演重要的角色。坐落在阿里山海拔一千公尺的嘉義竹崎鄉光華村,村民放棄打獵,選擇與自然和好,現在是飛鼠樂園。但在一百公里外的台南西拉雅山林,凡有飛鼠棲息的樹木,幾乎都被釘上釘梯,整片山林長滿釘梯樹,這景象讓她不寒而慄。
.海洋精靈/白海豚.鯨豚:白海豚在台灣西岸目前僅存五十隻左右,而且數量還在持續減少。她跟隨調查船出海12小時,幸運看見兩群白海豚,但也曾看見一頭未成年的白海豚,嘴巴長年被漁網繩子勒住變形,無法進食,不幸擱淺在台南安平漁港,讓人感概。
三年來,《台灣的精靈》系列,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每座校園,小朋友瘋狂愛著阿草、小暨和飛寶。觀眾的肯定與回饋,是讓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跟隨白心儀動第一手的觀察與動人的文字,你將深刻感受這些與我們真實共存的台灣精靈們,牠們面臨的危機及生存困境,及希望所在。白心儀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在更多孩子、更多讀者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並且號召更多保護動物與環境的觀念和行動
目錄
推薦序 願心/陳浩
推薦序 為台灣精靈發聲的最佳代言人/胖胖樹王瑞閔
好評推薦
自序 台灣的精靈,是你
CHAPTER 1 草原精靈:草鴞
1.其實是萌禽
2.四次掛網的阿草
3.神隱鄰居
4.會飛的捕鼠器
〔彩蛋篇〕瘋狂鴞郎
CHAPTER 2 淺山精靈:穿山甲
1.我不是哥吉拉
2.在愛裡重生的小暨
3.斷尾危機
4.最後的庇護所
〔彩蛋篇〕聞屎青年
CHAPTER 3 玉山精靈:黃喉貂
1.黃色閃電
2.貂幫男團
3.我不吃你的食物
CHAPTER 4 城市精靈:大赤鼯鼠
1.最狂拍攝計畫
2.飛寶學飛記
3.小黑失蹤記
4.姐姐是哥哥
〔彩蛋篇〕最渣兄弟檔
CHAPTER 5 森林精靈:白面鼯鼠
1.也是雪寶
2.一點都不笨的頂笨仔
3.通往貪婪的釘梯
CHAPTER 6 海洋精靈:白海豚.鯨豚
1.翻滾吧!小白
2.生死相許的瓜頭鯨
3.孤墳裡的抹香鯨寶寶
〔彩蛋篇〕浩克小王
後記
序/導讀
推薦序
願心
陳浩/新聞人.媒體顧問
白心儀傷心的時候來找我,我竟然勸她:「寫一本書吧!」
介紹好朋友余宜芳新辦的出版社:「一個可愛的人,有許多迷人的故事,會是一本好書。」我們都相信。
《我在動物孤兒院,看見愛》書出版了,我跟心儀、宜芳說,「我看見了一個運動,」我說的不只是campaign ,而是movement ;如果讓這本書走進學校,走向兒童和家庭。這本書是麥子,去播種,澆灌,在台灣的土地上讓故事生長,讓保育的善念生根。「這也許會是一本很有力量的書。」
站著說話不腰疼,我不過就只是一個愛出點子的傢伙,怎麼會想到這小妮子竟然發力奮力去做了。
她不斷把書中的長頸鹿、犀牛、棕熊、樹懶、亞洲象、石虎、黑熊的保育故事,帶進一所又一所的學校,一場又一場的不知疲累、歡喜互動的演講分享;同時她拍攝瀕危動物紀錄片仍然一步一腳印的走下去,開創了一個新的節目,《台灣的精靈》,在疫情蔓延的歲月,她深耕本土,走向高山大海,依舊冒險犯難,帶著奮不顧身的攝影隊伍,草鴞、穿山甲、黃喉貂、大赤鼯鼠、白面鼯鼠、白海豚、鯨豚等一個又一個讓人心疼、感動的畫面與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些本土瀕危精靈的存活蹤影的追尋太難,白心儀撒下大網,和台灣本地保育科學專家各種團隊聯繫密切,一有風吹草動,攝影隊伍立即飛奔而去,翻山越嶺,攀岩冒死,等待守望,攝影機從不眨眼。
在這個網路張揚視頻舞爪的時代,觀眾可以不擇時不擇地在各種平台觀看節目,心儀的台灣精靈紀錄片收視的成績相當出色。但我更相信文字的誠懇與感動力會帶我們走得更深更遠,我總忍不住問心儀,下一本書快了吧?
書稿交給我的時候,我是含著淚讀完的。
她筆下不只是精靈們坎坷求存的迷人故事,還有更多願意為瀕危物種的保育研究孤獨奉獻半生不怨無悔的身影。她也寫了不少與孩子和家長老師持續不斷的溫暖對話,都讓人動容。
《擁抱,台灣的精靈》的作者白心儀讓我看到了一群人願心的實踐,這已經不只是一本書,如果讀者都能感應到故事的呼喚,一起為台灣的精靈發願,就會像聖嚴法師說的那樣:「好願能帶來信心與幸福,力量不可思議。」
推薦序
為台灣精靈發聲的最佳代言人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
我相信大家會記得,台灣的野生動物有一位替牠們發聲的重要人物,她的名字叫白心儀。
因為喜歡野生動物,也是個愛吃鬼,我從《地球的孤兒》、《台灣一〇〇一個故事》兩個節目上知道心儀。看她拍攝美洲豹、樹懶、犀牛,還有我們台灣的黑熊、石虎等動物,既羨慕又敬佩。因為自己過去野外調查以及受訪的經驗,可以想像在嚴酷氣候條件下,節目拍攝與製作過程一定相當辛苦。一方面覺得很幸福,台灣拍出這樣精采的生態節目;一方面很敬佩,竟然有如此敬業且不畏艱難的主持人。而我萬萬沒有想到有一天有機會認識心儀。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收到一封來信,是心儀第一本書《我在動物孤兒院,看見愛》即將出版的訊息。之後,不僅收到新書,還有心儀手寫的卡片。我十分意外,為植物發聲竟被自己敬佩的節目製作人暨主持人看到了。而卡片還有書的內容,更令人感動,再次被圈粉。
後來,因為對動植物的喜愛,對生態環境的關心,跟心儀漸漸熟識,常分享彼此到野外觀察動植物的經驗。有一回聊新一季的節目《台灣的精靈》,我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可愛的鼯鼠相關紀錄片不多,科學家對牠們的生態也還有許多不了解之處。於是我推坑心儀去拍鼯鼠,沒想到我們共同好友黃一峯老師一位朋友家中正巧有大赤鼯鼠母子進駐。
我太熟悉這種感覺了。就像我常說的:「不是我選擇了植物,而是植物選擇了我。」相信對心儀而言也是如此,不是她選擇要拍什麼動物,而是動物選擇了她。一次又一次,蘋果臉的阿草(草鴞)也好,當天使的小暨(穿山甲)也罷,還有飛寶(大赤鼯鼠)、雪寶(白面鼯鼠)等動物,都是如此。動物會自己來找心儀,請心儀替牠們發聲。
守在電視前看首播,看心儀用影片述說這些台灣精靈的故事,有歡喜,也有哀愁。不是那種誇張,帶冒險性質或戲劇效果的呈現方式,而是用心儀獨特的關懷視角,帶著觀眾認識這些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卻又不太熟悉的寶貝們。不是抓過來看看放回去,而是在盡量不干擾的情況下去了解牠們的生態,感受牠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
打開新書,字裡行間又讓我想起了電視裡的畫面:全球首次記錄雄性大赤鼯鼠跟母親一起照顧新生幼仔、母系社會的白面鼯鼠、集體擱淺的瓜頭鯨……也看到了一個製作人幕後的思考,為了拍好畫面一次又一次的等待,還有每一種動物小名由來的小插曲。一則又一則,字字句句都是心儀跟這些動物精靈間獨特的故事。
除了拍攝的辛苦,這些年來心儀製作節目還遭受過各種攻擊,令人心疼與不捨。但是,為了這些動物心儀一直堅持著,更令人動容。而且我相信,觀眾的支持,特別是到校園時孩子們的的熱情,都能夠給予心儀力量。當然,我們最開心的莫過於二○二一年《台灣的精靈》獲得第二十六屆亞洲電視大獎「最佳自然節目」的獎項,於次年又獲得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金獎。並且還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國家劇院播放。這不只是心儀的用心被世界肯定,也是我們台灣生態紀錄的驕傲。
記得小時候(一九八○年代後期至一九九○年代),每星期最期待的便是《頑皮家族》節目播出。那時候沒有網路,介紹野生動物的書籍也不多,電視只有三台,這個節目可說是我們這一代認識世界各地動物的最佳管道。有線電視與網路相繼出現後,更容易看到其他國家拍攝的野生動物節目了。然而,卻一直鮮少關於台灣本土動物介紹的節目。老天爺似乎聽到了大朋友小朋友的呼喚,二○二○年心儀開始策劃《台灣的精靈》系列,大家終於如願以償。
如果每個世代喜歡動物、喜歡生態的孩子心目中,都有一個重要的生態節目與節目主持人,那《地球的孤兒》無疑是當下台灣最重要的生態節目,而心儀就是大朋友小朋友心目中,替台灣精靈發聲的最佳代言人。
自序
台灣的精靈,是你
為什麼節目叫做《台灣的精靈》?
二〇二二年三月參加西班牙巴塞隆納影展的決選,主持人提問。
其實,那一夜的線上記者會,我是靠意志力撐過來。當晚拍攝飛鼠拍到半夜兩點,回家斜躺在沙發,妝不敢卸,眼皮也不敢放鬆,因為,時差的緣故,台灣時間凌晨三點半,我得準時上線參加記者會,專訪的時候,上框一定要美美,不能面露疲憊。
知道她一定會問這問題,我有備而來。
精靈,Elves,存在我們身邊,我們卻看不到,《台灣的精靈》就是我們知道某些物種存在,但是目擊的機率少之又少。例如,被稱為「幻獸」的草鴞、被封為「神獸」的穿山甲、只剩不到五十隻的白海豚;以及隱藏夜色的鼯鼠,奔馳台灣屋脊的黃喉貂,這些稀少難見的動物,不正是台灣的精靈,Elves of Taiwan嗎?
我從二〇一六年起,製播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接續推出《熊的國度》、《貓的消失》系列,二〇二〇年策劃《台灣的精靈》系列,分別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最瀕危稀少的特有生物,並且參與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從不同的視角觀點,全方位記錄台灣陸、海、空特有種的保育與復育。《台灣的精靈》亦呈現台灣最多樣的地景環境以及特有生物,包括大草原的野生梅花鹿群、高山冰凍森林的條紋松鼠、台灣最大天然淡水湖的遷徙候鳥……,透過壯麗的自然景觀,帶觀眾探索台灣多元的生態樣貌。這個系列也在國際各大影展屢獲殊榮,包括二〇二一年贏得亞洲電視大獎「最佳自然節目」的肯定,隔年也榮獲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金獎。
這兩年我跑遍各大校園,特別是偏鄉學校,以及動物棲地上的學校,一遍又一遍說著《台灣的精靈》的故事,並且傳達保育觀念。在苗栗石虎的棲地,我會教孩子認識石虎,分辨石虎和貓咪的不同,並且告訴他們這些一起生活的可愛物種,因為路殺犬殺毒殺和棲地破壞,已經漸漸從我們身邊消失。在台南草鴞的棲地,我會談草鴞「阿草」的故事,在穿山甲的棲地我會突顯穿穿的斷尾危機……,保育需要在地化,生活化,更需要向下紮根。我自己沒有孩子,但是我真心想為下一代的生態教育,奉獻心力。
生態節目燒錢燒時間燒人力心力,收視收益獎項的回饋往往不成比例。對我而言,一個節目存在的價值,在於有多少觀眾,因為這個節目改變了想法、作為甚至價值觀。我深信,多年來,《地球的孤兒》已在許多觀眾,特別是小小觀眾的心中,留下了深遠正面的影響。節目中所拍攝的、不同國家的瀕危物種,以及人類傷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已喚起觀眾的保育意識,並反思自己能為地球多做一些什麼。
特別是《台灣的精靈》系列。
台灣的精靈之所以特別引發觀眾共鳴,因為這些都是與我們真實共生的動物啊!
記得二〇二一年疫情最嚴重的三級警戒時期,學校停課改採線上教學,那段期間,全台各地的小朋友都在線上收看《台灣的精靈》。有老師帶著學生看,有家長帶著孩子看,也有安親班的課後輔導,觀看並討論台灣的精靈。孩子們看完,還要交功課,許多小學生的暑假作業是寫觀後心得,以及畫出節目中最喜愛的動物。
我為什麼知道?
因為我收到好多來自老師和家長的訊息,以及雪片般(真沒誇張)傳來的創作作品,有手繪版,有作文版,有注音版,還有親子共同完成的美術勞作。我才知道,原來,台灣的精靈,陪伴多少台灣的孩子,度過了疫情最艱難的那幾個關在家裡的月份。
一年級的小朋友們畫了穿山甲,並且寫下:
「希望穿山甲不要被壞人灌水泥,不要被流浪狗咬傷。」
「希望穿山甲不要被壞人抓走,穿山甲很可憐,我們要保護牠。」
二年級的小女生,用國字和注音寫下她的保護動物宣言:「人類不要再開發土地,害很多動植物死亡,農夫不要放老鼠藥,會害吃老鼠的動物被毒死,也不要放鳥網,因為草鴞可能看不清楚就撞上去。」畫作上,妹妹特別多畫幾隻老鼠給草鴞吃,還有一巢蛋!希望小草鴞都能平安孵化。
一位資源班老師,分享三年級學習障礙的孩子寫下的感想。弟弟說,他從節目當中,認識到鯨豚不只有一個顏色,此外,好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在救鯨豚。在他的畫裡,鯨豚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對!海裡還有魚有水母、水草,生態豐富。老師感動的說,學習障礙不會影響孩子對動物生態的關心,只需要更多引導。
「孩子都會牢牢記住節目內容!謝謝您們為孩子帶來快樂,我們都很愛這些動物。」
「今年暑假,因為你們,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他們因此更愛動物,也學會更多更多保育知識,謝謝你們製作呈現這麼棒的故事,讓我和孩子們重新認識這一切。」
「孩子們看的都很感動,也更想要幫助這些可愛的動物。謝謝你們的好作品,為孩子在心中埋下善的種子!」
每每讀到老師和家長寫的這些話,內心和眼眶,總是溫熱。
「謝謝心儀姐姐送給孩子們這麼好的節目。」
不不不,是我要謝謝你們,謝謝你們讓我的節目,成為這個夏天最美好深刻的影像,謝謝你們讓台灣的精靈牽動你們的心跳。從每幅畫,我看到未來生態保育的希望,已有學生發願,長大以後想當獸醫師!我深信,良善的種子已經萌芽,未來將長成堅實的大樹,開枝散葉。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