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如果內心不是大腦的產物,如果死亡後仍有某種意識的存在,
那麼,我們到底是誰?在宇宙中是怎樣的存在?又該如何度過此生?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瀕死經驗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他一九八○年代開發的瀕死經驗量表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成為全世界瀕死經驗研究的標準工具。他開辦且編輯的同儕審閱期刊──《瀕死研究期刊》,被譽為「關於這個主題的理性研究的發源地」。
***
五十年前,葛瑞森醫師還只是一名菜鳥精神科醫師時,遇到了一位自殺未遂的女大學生,這段奇妙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的心和大腦的看法,讓他開始質疑:人究竟是什麼?
當時女大學生明明是完全失去意識地躺在病房內,但第二天醒來之後,卻能指證歷歷地說出葛瑞森與另外一位同學在數百公尺外大廳內的談話內容,和葛瑞森領帶上的義大利麵醬汙漬。
這樣的故事或許現在聽來並不特別,但在五十年前卻相當驚世駭俗,而且像這名女大學生這樣的例子不只一個。隧道、光、飄浮、遇到過世親人、聽到不可能聽到的談話內容……這些是許多擁有瀕死經驗的人共同的經歷。
為什麼意識離開了大腦還能運作?如果意識不是大腦運作的產物,那意識是什麼?人,究竟是這個身體,還是意識?
葛瑞森發現,他無法對這些例子視而不見,他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重新思索心和腦之間的關係,探討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超越死亡。
歷經五十年的研究,他寫下《死亡之後》這本書,提出他對此疑問的答覆。
「我希望證明科學和靈性是相容的,對靈性的嚮往不代表需要放棄科學。」葛瑞森說。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瀕死經驗,能讓我們更宏觀地了解世界上無形的種種,科學得以跳脫物質和能量的侷限,更精確地描述現實。而另一方面,體會靈性和無形的事物,也並不代表我們不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經驗,以證據做為信念和理解的基石。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這是葛瑞森提出的第二個答覆。
書中節錄了一個個當事人記憶中的瀕死經驗,以及瀕死經驗如何讓他們提升了自我的靈性和覺察,帶來深刻的改變。而探究這些故事也改變了葛瑞森,改變了他看待科學的角度和他自己,從而變得更寬容、更平靜、不那麼害怕死亡,也更活在當下。
***
瀕死經驗對當事人很重要,因為它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對科學家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但對所有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本書獻給對人類不可思議的心智感到好奇的讀者,和想對生死提出更深層問題的人
目錄
推薦序 唯物論的挑戰──瀕臨死亡經驗──李嗣涔博士
國外好評推薦
前言 進入未知的領域
第一章 用科學解釋那無法解釋的
第二章 跳脫時間
第三章 回顧人生
第四章 了解故事的全貌
第五章 你怎麼知道是真的?
第六章 出竅
第七章 還是,他們發瘋了?
第八章 瀕死經驗是真的嗎?
第九章 生物學角度的死亡過程
第十章 死亡時的大腦
第十一章 人的內心不是大腦
第十二章 意識會持續下去嗎?
第十三章 天堂還是地獄?
第十四章 那神呢?
第十五章 一切都改變了
第十六章 這一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十七章 嶄新的人生
第十八章 艱難的現實
第十九章 新的人生觀
第二十章 死前的人生
謝辭
註釋
序/導讀
推薦序
唯物論的挑戰──瀕臨死亡經驗
李嗣涔博士(前台灣大學校長、《靈界的科學》作者)
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論,物質是這個世界構成的基礎,是第一性的,因此自十七世紀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提出以後,「心」,也就是大腦的意識,便與物質世界的大腦逐漸分開研究。物質的大腦是第一性的,可以用物理、化學的方法來剖析;而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大腦內部複雜神經網路交互運作下所湧現出來的新現象,不具有基本獨立的物理性質。也就是說,如果人死了,大腦不運作了,意識也應該消失了。因此意識的研究在過去兩百年來都屬於哲學、宗教及心理學的範疇,科學家常說:「意識是科學最後的疆界。」說的便是科學發展到了最終極的目標、完全了解物質宇宙以後,才會去碰觸意識的問題。心物真的是二元化嗎?意識可以脫離物質的大腦而獨立存在嗎?過去六十年瀕臨死亡經驗的研究對此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領域的研究發現,意識似乎可以脫離肉體、觀察遠方的人地事物,聽到他們談話的內容,甚至達到彼岸(靈界),見到已經死亡的親友。這些研究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案例,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人物,包含哈佛大學神經科醫師,以及堅定信仰唯物論科學的學者,他們經過瀕臨死亡經驗以後,人生觀為之改變、不畏懼死亡,且開始相信有另外一個世界存在。
本書是探討瀕臨死亡經驗中最近的一本著作,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年輕時擔任實習醫師,一個案例讓他開始對大腦的運作產生疑問,打亂了他的世界觀:一位失去知覺的病人竟然知道遠在走廊盡頭他與送病人來醫院同伴的談話細節,甚至他吃食物不小心領帶沾到的番茄醬也被病人看得清清楚楚,他感到大惑不解。直到事發六年後,他遇到來實習的同事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才發現這個案例一點也不特殊,穆迪的第一本書《死後的世界》是英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提及「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的書,葛瑞森醫師從此開始了瀕死經驗的研究。他花了將近四十五年的時間,才將自己收集到的案例整理別類,著作成書出版,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謹慎。這當然跟當年他被精神科主任警告再研究下去可能不能升等有關,他因此換了另一間能接受瀕死經驗研究的醫學院才能繼續研究下去。
這本書寫得相當嚴謹,作者在每個案例中,除了提供當事人自己的陳述以外,也不斷提供他自己的判斷,以及另外可能的解釋,以避免太快跳入推翻唯物論的結論,使不至於太快斷言「意識可以離開身體獨立存在」。這是一本讓人明白靈魂可能存在的好書,雖然人體特異功能也可以解釋部分瀕死經驗中的遙感遙視經驗,但是死亡後大腦已經不運作了(醫學的定義)卻見到已經死亡親友的經驗,是靈界存在、靈魂存在最大的證據。希望讀者可以享受這些瀕死經驗所帶來靈界的訊息。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