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儒禍

帝王統治術、封建護身符、思想的麻藥、倫理緊箍咒、「儒」之為禍,大矣!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80
    4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帝王統治術、封建護身符、思想的麻藥、倫理緊箍咒、「儒」之為禍,大矣!

為什麼中國統治者明明以武力取天下,以高壓統治百姓,卻總愛擺出一副以德服人的聖王姿態?為什麼中國文人號稱溫良恭儉讓,歷來卻好戰喜伐,屠殺起外族更是振振有詞,毫不手軟?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整天四維八德不離嘴,但長期在中國宣教的外國傳教士卻認為,「沒有良心」是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格?簡言之,為什麼中國人滿口仁義道德,做起事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

本書指出,要瞭解中國人在表面與實質之間的巨大落差,就必須從儒教切入。因為儒教美化加工「堯舜禹文武周公」的聖王傳統,將之視為最高典範,所以後來那些不擇手段登基的壞蛋與庸才,為了強調正統與道統,總愛無恥地偽裝成「聖王」的繼承者。因為儒教強調華夷之別,認為中國人才是人,周邊外族只是禽獸,所以禽獸若不服王化,對之使詐殺伐乃天經地義。因為儒教強加在百姓身上的,如君君臣臣、夫婦有別,全是合理化社會不平等的奴才道德,大部分百姓雖無力反抗,也不可能真心接受,因此只要統治者管不到,就不會乖乖遵守,所以看在外國傳教士眼裡,自然是一群被動、缺少反省與良心的「良民」。至於少部分內化儒教道德、自願當奴才的臣民,為了顯示盡忠盡孝,便以忠孝節義之名,上演一齣齣父食子、夫殺妻、割股獻君、切肉餵父、易子而食的荒謬場景,終將中國社會帶領至無以復加的變態、病態、畸形狀態。

不只中國社會如此,歷史上只要與中國有過糾葛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也都同受波及連累。即便是古荒服地的「東番」台灣,當前也拜中國文化渡海「調教」之賜,選出個喜講溫良恭儉讓、選舉時才肯把原住民當人看的「聖王」繼承人。因此,稱之為「儒禍」,一點也不為過。

譯者


蕭志強
先後就讀於台灣大學法律系、東吳大學日研所、法光佛研所。
曾任報社記者、主編、電台節目主持人,現任台南大學社區講師。
日文譯著有《台灣論》、《胡錦濤‧中國的新霸權戰略》、《日本如何締造中華民國?》、《武士道解題》等一百五十餘冊。

目錄

序章 你對儒教了解多少?
◎ 儒教精神基本上就是否定創造性的價值
第一章 儒教的形成及其發展史
1 《論語》是誰寫的?
2 西洋人對東洋聖人孔子的評論
3 被用幻象神格化的孔子
4 王莽的儒教國家為何敗亡?
5 佛教的流入與儒教衰退

第二章 早期各種對儒教思想的批判
1 戰國時代的儒教思想
2 太平天國時代的批孔
3 清末革命派對儒教的批判
4 無政府主義者的儒教革命論

第三章 儒教倫理學的偏頗與災禍
1 「仁」是空想的人間愛
2 提供獨裁者獨裁統治理論依據的「義」
3 有關仁義的詮釋與論爭
4 義只是次要性的道德要求
5 經常得被迫二擇一的「義」
6 日本人如何看待仁義道德
7 「武士文化」所建立「公」的思想論理
8 彼此對立的佛教倫理學與儒教倫理學
9 孝為何是中國倫理學的根本
10 「忠與孝」能通過現代思想劇烈變動的考驗嗎?
11 只知虛偽掩飾的儒教文人
12 「大同思想」無非儒教企圖回歸原始社會的不切實際烏托邦

第四章 儒教道德的失控與歷史悲劇
1 周文王狠食長子伯邑考是紂王給的考驗嗎?
2 狠食親生子的樂羊將軍與周文王歷史評價為何天差地別?
3 介之推割股肉獻給晉文公而成為「食人忠孝」之祖
4 死守睢陽城的張巡何以成為中國「忠義食人」典範
5 歷代王朝「食人忠臣義士」如何吃人肉、飲其血?
6 割股肉獻給刎頸之交有何意義?
7 劉安殺妻招待劉備竟成中國好客典型!?
8 中國歷代都有許多「食人而盡孝盡義」故事
9 元曲《趙禮讓肥》劇本是否取材自《後漢書》?
10 中國忠臣義士的「食人道德觀」與中國史家「食人史觀」真正含義
11 以人作藥的效用及律令變遷

第五章 朱子學與陽明學──其傳統與異端
1 日本向無所謂「萬劫不赦之罪」
2 中國統治者最重視的是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
3 試圖挑戰佛教與道教的宋儒理氣之學與朱子學
4 朝鮮墨守朱子學成規而釀成的悲劇
5 日本與支那的陽明學
6 陽明學乃虐殺之學
7 日本的陽明學神話
8 激烈攻擊江戶儒學的江戶國學

第六章 江戶儒學與支那儒學差異
1 日本的「實學」乃中、韓所無的儒學
2 日本真有仁義道德,中國則無
3 受近代日本儒教批判而消失的江戶儒學
4 儒教倫理觀為何無用?

第七章 西洋人眼中的儒教
1 西洋哲學思考與儒教大不相同
2 利瑪竇的儒教觀
3 萊布尼茲的儒教觀
4 馬克思韋伯的儒教觀
5 西洋人認為儒教無非是「食古不化」

第八章 儒教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因果關連
1 欠缺自由意志的儒家道德
2 持續塑造政治神話的德治主義
3 絕不可能成為有德者的中國皇帝
4 儒教「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政治主張其實是癡人說夢
5 日本戰後實施道德教育的盲點
6 只會製造偽善的儒教倫理學
7 儒教德治論總是虛構政教合一的合理性
8 害中國人喪失良心的儒教

第九章 儒教思想的性格
1 儒家思想就是尊皇攘夷思想
2 儒教文化圈的幻想
3 極端尚古主義的弊害

第十章 儒教倫理學的失控發展
1 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
2 襲捲東西方的善惡論爭
3 「非善亦非惡」之「無記」思想
4 肯定善惡一如的「業」善惡觀
5 日本與西洋人多半抱持善惡一元論思想
6 超越善惡的「空」思想
7 把「空」理解成「無」的《般若心經》
8 闡述印度人「空之哲學」的《般若心經》
9 本居宣長宣揚的日本美好道德
10 日本社會所定義「惡的範圍」

第十一章 重新思考道德教育
1 道德教育的極限與反效果
2 道德教育為何反而剝奪人們的道德心?
3 我對重建日本道德教育的看法
4 用尼采道德觀解釋戰後日本道德崩解現象
5 尋找超越道德的日本文化
6 那個大家都很重視「真善美」的時代
7 美學與道德有何關連?
8 美學可超越道德嗎?
9 佛教明快的善惡判斷基準
10 深入了解古代日本人的〝真心〞
11 日本人以「美」為最高價值,中國人最重視善

第十二章 儒教與佛教所形成「心」的文化
1 在「心」基礎上成立的佛教國家
2 佛教闡述的「心」十界說
3 十界佛心的「佛行」
4 受儒佛思想影響的古代日本人清明之心
5 從講「理與敬」的儒學到重視「誠」的儒學
6 朱子學與陽明學在日本變成市井民眾精神涵養
7 滅私奉公才是真正的清明之心
8 「誠」與「詐」只在轉念之間
9 「漢意唐心」與「和魂和心」
10 為了對抗「唐心」而出現的「和魂」
11 「和魂洋才」與「脫亞入歐」
12 打造「和魂洋才」國度的大日本帝國
13 日本成功融合「洋魂」與「和才」並加以修正
14 日本精神與武士道精神
15 武士道必須有儒教倫理學嗎?
16 文武兩道的走偏鋒
17 武士與武士道
18 文化與文明所誕生的「心」
19 魅力的文明與暴力文明
20 宗教與世俗呈現的「心」
‧ 梅岩有關「心」的解釋
‧ 石田梅岩的商人倫理觀
‧ 日本人的求道心
‧ 儒教的「道」──對「仁」的追求與其侷限
‧ 難以理解的儒家道德仁義主張
第十三章 儒教優勢地位的動搖
1 受質疑的孔子有關禮的學說
2 所謂「有德者受天命」根本是癡人說夢
3 孔孟所憑空想像、建構而成的「空間」
4 尊孔運動自古陰魂不散
5 集中國謊言大成的儒學
6 中國歷代出現的不同儒教面貌與各種批判
7 民族主義與華夷主義
8 中華民族主義與大漢族主義論爭
9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論爭始末
10 科舉制度的扭曲演變
11 科舉制度的禍害

終章 是非了解儒教災禍不可的時候了
墨守尚古主義的儒教與往前看的社會科學差異
補述

序/導讀

自序

人的價值判斷,並非萬人皆同、萬國皆準、萬世不易。自古人類追求真善美,難以兼得。西洋以真,中國人以善,日本人以美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中國人自古重仁義,不但經常滿口仁義道德,以仁、義取名的亦不少。但也有人疑問說:「為何仁義都寫在書上,社會卻找不到?」何以在中國,現實社會裡找不到仁義道德?其理由不少。

何謂「仁義道德」,孔孟都沒有定義,爭論了兩千多年,也得不到結論,頂多是「見仁見智」而已。英國的思想家穆爾指出:「善是無法定義的,如果強行定義,那是最大的錯誤。」仁義是什麼?孔、孟答不出來。仁義在同時代也遭受許多的反擊和反譏,老子甚至主張「絕仁棄義」,莊子則反譏「盜亦有道」。到了近代,梁啟超明白指出中國只有「家族道德」,沒有「社會道德」。

道與德本來不同範疇。道是公的,德是私的。倫理與道德也不相同。按照一般西洋人的倫理道德觀來說,道德是屬於宗教的內涵。沒有宗教教育,何來道德教育。現今的中國人「欲望最高,道德最低」的說法,不但民間學者如此主張,連國家領導人也如此慨嘆。理由是來自近代太平天國的「禁孔」、捻軍的「倒孔」、五四的「打孔」、文革的「批林批孔」的結果嗎?

百餘年前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傳教三十多年,說在中國人身上找不到「良心」。為什麼中國人沒有良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宗教是從內心的信仰出發的。但儒家的道德教育卻是外在的強制,所以教化訓育的結果,僅能得到或塑造偽善者或獨善者。

儒家思想本來就是充滿矛盾又脫離現實,欠乏思想的魅力與競爭力。所以在「百家爭鳴」前夕,孟子就慨嘆「天下非楊即墨」。古代中國有黃河文明所塑成的、以「人為」為主軸的儒家思想,和長江文明所育成的、以「自然」為主體的老莊道家思想。為何自漢武帝獨尊儒家以來二千多年,歷朝皇權一直死抱儒家,改革開放後又不得不祭出孔子學院?最基本的社會背景是,中國的大地「自然」已被吃光,不得不死抱「人為」的儒家。

中國自獨尊儒家以來,六朝時代雖然儒家一度消失,被佛教所取代,可是到了宋代,理氣之學興起,儒家陰魂不散,以朱子學、陽明學陰魂附身,死灰復燃。中國人在儒家教化下,理性和悟性被剝奪,失去良心和良知,成為稻草人。

上述情景,筆者稱之為「儒禍」。被儒家思想荼毒二千多年的中國人,如何取回已喪失的良心呢?懇請一讀本書。
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 黃文雄 識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801719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1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