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那些「不遵醫囑」的現象背後
體現的是脆弱族群的無助處境
★美國國家書評獎、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獎等多項書獎得主
★出版二十餘年,影響力至今不輟
◇◇◇◇◇◇◇◇◇◇◇◇◇◇◇◇
最知名的醫療人類學大眾讀物
北美各大醫學院醫學人文課程常用指定教材
探討醫病關係與文化衝突的報導文學經典
※本書為《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新版※
人人都愛黎亞,卻都救不了黎亞
當行醫所仰賴的科學精神,成為阻礙溝通的高牆
醫病之間,是否有互相理解的可能?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夜裡,罹患癲癇的苗族難民女兒李黎亞被母親抱在懷中,來到加州美熹德郡的醫療中心求診。不通苗語的急診醫生將黎亞誤診為「初期支氣管肺炎」,開立抗生素後便請黎亞父母離去。接續這場烏龍而來的,是一連串的醫病衝突與文化誤解。黎亞儘管擁有天下最慈愛的父母,與醫術高明且最認真盡責的主治醫生,但雙方愈是竭力付出,彼此的撞擊與誤解卻也越快將黎亞推往無可挽回的悲劇。
作者安.法第曼為了解這樁奇異的醫病衝突始末,實地走訪醫院與社福機構,更深入苗族社群,與李家建立深厚友誼。在她的細膩觀察下,各方觀點逐漸交織成複雜而立體的現實。原來擁有泛靈宇宙觀的苗人無法完全信任「醫身不醫心」的西方醫學,語言隔閡既讓黎亞父母在目睹女兒所受的各種侵入式治療及服藥副作用時茫然心痛,也讓兩人難以遵照醫囑給黎亞服藥。主治醫生始終不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平白為家屬不願配合而焦頭爛額,護士與社工協助李家適應西方醫學的努力,也一次次淪為徒勞。
作者在本書中不斷探究,如果病人理解身體乃至世界的角度與西方的科學觀點截然不同,醫生該如何調整療法與溝通策略?出身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究竟有無可能找到共同的語言?她一面爬梳黎亞的求醫史,一面細述苗族固守傳統及信仰,一次次抵抗強權、傲然定居高地的強悍民族性,以及二戰時如何成為美國傭兵又被美國犧牲的血淚史,少數幸運者得以移民美國,但失去土地叢林也形同失去了謀生能力及生命尊嚴。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驕傲,及累積了幾千年的民族苦難,最終在黎亞這具小小的身軀中爆發,作者既指出枉顧文化脈絡的難民安置政策如何造成傷害,也試圖為西方人眼中的「非我族類」者卸下歧視與偏見的標靶。
黎亞的棘手病例,同時牽連到世上最強悍的民族傳統,以及世上最訓練有素的醫界精英,擦撞的結果,不僅無法挽回黎亞的生命,所有人也都體無完膚,代價不可謂不慘重,卻也就此樹立了一堂值得所有人謹記的人類學及醫學人文課程。本書出版後也果然獲得眾多醫師與政府衛生部門官員,乃至外交官員的推薦。隨著跨文化醫學日漸受到重視,本書更榮獲英美多所知名大學指定為閱讀材料,說明了作者藉本書所提出的問題,終於得到西方醫界與社會大眾的正視、思考。
醫病間的溝通障礙猶如薛西弗斯神話中的巨石,一次次由山頂滾落,輾壓醫護人員的熱誠,也擊垮病患、家屬對醫療體系的信任。黎亞的家人與醫生最終以悲劇方式卸下巨石,卻因為本書作者的努力而成為重要的借鑒。放眼當下的台灣,醫療糾紛與訴訟不斷,醫病關係日益緊張,這部人文醫學經典必定也將為我們帶來啟示。
重要事件
★出版至今26年,英美仍有超過50所大學、學院之文、法、醫學院列為指定閱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醫學院、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賓州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狄克大學法學院、西北大學、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麻省藥科與健康科學大學、新澤西州立醫科大學、新澤西州立大學、佛蒙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韋斯特菲爾德州立大學、貝爾蒙特大學、聖塔克拉拉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三一大學、密西西比大學、杜瑞大學、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阿拉斯加大學安格拉治分校、阿拉斯加太平洋大學、鮑登學院、史密斯學院、惠特曼學院、曼荷蓮學院、戴爾波羅谷社區大學、南衛理公會大學、聖歐勒夫學院、夏威夷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州德堡大學、陶森大學、印地安納大學、印地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聯合分校、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加州州立大學聖馬克斯分校、阿勒格尼學院、猶他大學、華盛頓大學、杜蘭大學、萊斯大學、俄亥俄大學骨科醫學傳統學院、亞利桑那大學、新罕布夏大學、Medscape 醫學新聞網站、肯尼索州立大學、布蘭迪斯大學、田納西大學、奧克拉荷馬大學、休士頓大學等。
得獎紀錄
◆ 美國國家書評獎
◆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獎
◆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 波士頓書評黎亞獎
◆ 美國沙龍圖書獎
◆ 美國筆會Martha Albrand獎決選
目錄
第一章 嬰兒的誕生
第二章 魚湯
第三章 神靈抓住你,你就倒下
第四章 醫生吃人腦嗎?
第五章 請依指示服藥
第六章 高速皮質鉛療法
第七章 歸政府所有
第八章 弗雅與納高
第九章 半西醫半巫醫
第十章 戰爭
第十一章 生死關頭
第十二章 逃亡
第十三章 代號X
第十四章 民族大鎔爐
第十五章 黃金與爐渣
第十六章 為什麼要挑上美熹德?
第十七章 八大問
第十八章 要命還是要靈魂?
第十九章 獻祭
後記
序/導讀
作者序
我在書桌底下收藏了一大箱錄音帶。雖然內容都已經轉錄為文字,我還是樂於不時拿出來聽聽。
有些錄音平靜、容易聽懂,內容都是美籍醫生的談話,以及不時插入的咖啡杯碰撞聲或傳呼機嗶嗶聲。剩下的錄音帶有半數以上都非常嘈雜,錄的都是在李家的聲音,李家是苗族難民,一九八○年由寮國移民到美國。在嬰兒的哭聲、孩童的嬉戲聲、關門聲、碗盤碰撞聲、電視聲、空調有氣無力的轟轟聲等背景噪音間,我聽到了母親的聲音,不時夾帶著喘息聲、鼻息及吸唾聲,或在苗語的八個音調間上揚或下滑時發出類似蜂嗚的嗡嗡聲。父親的聲音則更宏亮、更慢,情緒也更激烈。我的口譯員在苗語及英語間切換,音量較低,語氣恭謹。這些嘈雜聲喚醒了一波波感官記憶,包括紅色金屬摺疊椅的冰冷感,這張椅子是客人專用的,我一踏入李家公寓,就擺好等著我入座;還有避邪物投出的影子,那塊物件用麻繩綁著,由天花板垂下,在微風中搖擺;以及苗族菜肴的味道,從最美味的「瓜泥刷」(quav ntsuas,類似甘蔗,帶有甜味的植物莖部),到最恐怖的「泥殺調」(ntshav ciaj,生的豬血凍)。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九日,我第一次坐上這張紅色摺疊椅。同年春季稍早時,我來到李家人所居住的加州美熹德郡(Merced),因為我聽說這裡的州立醫院中,苗族病人與醫療人員之間有些不尋常的誤會。有個醫生稱這些誤會為「碰撞」,聽起來就像兩組不同的人馬砰地迎面猛撞上對方,還伴隨著刺耳煞車聲與玻璃破碎聲。然而,衝突的過程卻常是一團混亂,很少正面相對。雙方都受到傷害,卻沒有一方知道碰撞是由什麼造成,也不知該如何避免下一次撞擊。
我一直認為,最值得觀察的活動並非發生在中心,而是在交界的邊緣。我喜歡海岸線、鋒面以及國界,因為在這些地方總能看到耐人尋味的摩擦與矛盾。比起站在任何一方的中心,處在交界點上更能看清楚雙方。尤其當你站在兩種文化中間,更是如此。當我初次來到美熹德時,我對美國的醫療文化只有淺薄的認識,對苗族文化則是一無所知,我想,若自己能站在兩方之間且設法不捲入紛爭,或許便能讓兩者照亮對方。
九年前,這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在我聽聞李氏夫婦之女黎亞的病例在美熹德醫院引發該院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衝突,在我認識她的家庭和醫師之後,我發現我對雙方同樣喜愛,也發現很難將衝突歸咎於哪一方(天知道我還真的試過),於是我不再用單一面向的觀點來分析情況。換句話說,我的思考方式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不再那麼像美國人,稍微像苗族人。湊巧的是,在寫作本書的幾年中,我的丈夫、父親、女兒和我自己也都經歷了大病。一如李家,我也在醫院待上很長時間。在候診室的漫長等待中,我常常苦思,怎樣才算是好醫生?我的兩個孩子在這九年間相繼出生,我發現我也常常問自己一個和李家故事密切相關的問題:怎樣才算是好父母?
我成年後的大多數人生都已認識書中人物。我相信,若我和黎亞的醫師素不相識,我不會是現在這樣的病人。我也相信,如果我不曾認識黎亞一家人,我將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母親。當我從書桌下拿出錄音帶,隨意播放其中片段時,便陷入回憶的洶湧波濤中,同時,我也想起至今我仍能從書中這兩種文化中學到東西。有時我在夜闌人靜時播放錄音帶,我會想像,如果將兩種錄音黏接起來,就能在一捲錄音帶中聽見苗族人與美籍醫生的談話,雙方將說著共同的語言,而那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