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唯識學最高成就,玄奘大師親譯,學佛之人不可錯過的經典
◎作者精研佛學義理三十餘年,對於佛理知見、修行生活等頗具心得,以此疏解《唯識三十頌》,於修行者對唯識學之領會,頗有助益。
◎經典原文、譯文及釋義三者並行,方便讀者對照參悟,體會真實法義。
◎原典共120句,簡約而精要,涵蓋廣泛的佛理系統,值得修行者仔細研究。
《唯識三十頌》為大乘佛教重要典籍,由世親撰寫,玄奘翻譯。
世親通習佛教大小二乘思想,著述豐富,《唯識三十論》是世親最後的作品,也是一生智慧的精粹,總結整理了前期各種經論中的唯識思想,是唯識學上的最高成就。
譯者玄奘則是唯識學的權威,宏揚唯識學不遺餘力,創立中土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成唯識論》即為立宗之作。
《唯識三十頌》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句,但含義深廣,能連結各個系統,共有三大主題:唯識相、唯識性、唯識位。前二十四頌是明唯識相,說明世間一切法相,皆不離識,萬法之相歸屬唯識。
第二十五頌是明唯識性,說明萬法的特性,相是事,性是理,有相必有性。最後五頌是明唯識位,說明修學唯識的證果,內容包括由資糧位至究竟位等五位。如此依相、性、位勤修勤習,融會貫通,而能引至境行果。
修學唯識若不修證,便止於幻想;若沒有次第階位,便流於空談戲論,所以必須有證有果才有意義。即此可知,本頌是能實踐力行的佛法,而本書則是您進入唯識的最佳輔助。
序/導讀
者序
唯識二十頌及三十頌皆為世親菩薩所造。唯識二十頌是針對外人執外境為有的邪見加以駁斥,並解說外人對唯識無境的質疑。
唯識三十頌則是將各種有關唯識的義理,作有秩序的敍述。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句,但含義深廣,能連結各個系統。例如依相、性、位而能引至境行果。實在是唯識學不可多得的教材。
本頌文有三大主題:一、唯識相。二、唯識性。三、唯識位。前二十四頌是明唯識相,說明世間一切法相,皆不離識,萬法之相歸屬唯識。
第二十五頌是明唯識性,說明萬法的特性,相是事,性是理,有相必有性。亦即每件事的背後必有其道理存在,相若離性,便無所本了。
最後五頌是明唯識位,說明修學唯識的證果,內容包括由資糧位至究竟位等五位。修學唯識若不修證,便止於幻想;若沒有次第階位,便流於空談戲論。所以必須有證有果才有意義,即此可知本頌是能實踐力行的佛法。
唯識二十頌及三十頌皆是玄奘菩薩所翻譯。玄奘菩薩是唯識學的權威,宏揚唯識學不遺餘力,衆所週知的《成唯識論》即是他所著作。
玄奘菩薩,生於唐初,俗姓陳名禕,原籍河南,十三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後來因為聽聞諸師所講經論,表義各有所不同;經典中亦有隱晦之處,因此決定親往印度求經,以便明白虛實。
於是表請於朝,不蒙許可,乃於貞觀三年,孤身偷渡出國,沿途備受艱苦,遍歷西蕃諸國。至貞觀七年到達印度,入那爛陀寺,拜依戒賢菩薩為師,學習《瑜伽師地論》等唯識學。貞觀十九年回至長安,將所取梵文經文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廷,太宗皇帝勒令其於弘福寺翻譯。主持譯事凡二十年,譯有經論七十五部,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寂,世壽六十五。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