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教育史學研究
內容簡介
是「史學方法論」,旨在處理在運用史學及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教育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觀念及方法論上的問題,此部分觸及到歷史研究方法的基本性質、相關概念、歷史解釋、研究者角色、被研究弱勢者的主體性、比較方法及史學理論等課題,總共有7篇文章。下卷「教育史學發展」,是處理各地教育史學發展的狀況,依序探討過去英國、臺灣、美國、大陸等地教育史學的發展情形與特徵,希望從其研究經驗找出對於未來的啟示;此外,因各國「教育史」課程的產生與師資培育課程關係密切,教育史學與整個教育學發展的有關連,我國也不例外,因此對兩課題分別進行探討;最後,對受新史觀影響而產生的校史研究新課題進行分析,共計8篇。
目錄
6序
8原論文出處
9緒論 教育史學研究的起步
17第一章 歷史研究的客觀性、歷史解釋與教育史研究
35第二章 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四個概念性問題
53第三章 輝格史觀與教育史解釋
73第四章 教育史家角色的反省:旁觀者或參與者
85第五章 中國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兒童與婦女探討的檢討
103第六章 檢討中國教育西化成效的新視角:兩岸四地百年西化歷程的比較131第七章 後現代史學與教育史研究
167第八章 英國教育史學的發展(1868 ∼ 1993)
211第九章 我國「教育史」課程與師資培育課程關係(1897 ∼ 1998)
241第十章 臺灣近五十年教育史學發展(1949 ∼ 1998)
267第十一章 美國教育史學的發展(1842 ∼ 1999)
317第十二章 我國教育史學門研究的發展(1949 ∼ 2002)
337第十三章 近二十年大陸教育史學門研究的發展(1978 ∼ 2003)
355第十四章 民國百年教育學的發展
393第十五章 校史研究與學校革新
407結論 教育史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420參考文獻
447後記
453索引
8原論文出處
9緒論 教育史學研究的起步
17第一章 歷史研究的客觀性、歷史解釋與教育史研究
35第二章 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四個概念性問題
53第三章 輝格史觀與教育史解釋
73第四章 教育史家角色的反省:旁觀者或參與者
85第五章 中國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兒童與婦女探討的檢討
103第六章 檢討中國教育西化成效的新視角:兩岸四地百年西化歷程的比較131第七章 後現代史學與教育史研究
167第八章 英國教育史學的發展(1868 ∼ 1993)
211第九章 我國「教育史」課程與師資培育課程關係(1897 ∼ 1998)
241第十章 臺灣近五十年教育史學發展(1949 ∼ 1998)
267第十一章 美國教育史學的發展(1842 ∼ 1999)
317第十二章 我國教育史學門研究的發展(1949 ∼ 2002)
337第十三章 近二十年大陸教育史學門研究的發展(1978 ∼ 2003)
355第十四章 民國百年教育學的發展
393第十五章 校史研究與學校革新
407結論 教育史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420參考文獻
447後記
453索引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