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唐律疏議》,中華法系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典,上稽秦漢魏晉之大成,下立宋元明清之楷模,為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與中南半島等地域所仿效,在東亞法文化中具有極為關鍵的地位。本書將《唐律疏議》置於經學研究的視域之中,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尋繹蘊含於其中的經學思維,考察《唐律疏議》「援經入律」的情形。全書共分八章,從「經」與「律」的關係談起,繼而說明「引經決獄」、「引經解律」、「引經制律」的歷史發展,再論證《唐律疏議》的核心價值根植於儒家經典的義理思想,並分就「婚姻」、「親屬」與「君臣」等主題論述,研究進路由形而上向形而下落實。研究所得成果對經學史、法學史、思想史與東亞法文化的研究者,或具有提供實證資料及開拓跨領域研究的正面助益。
目錄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 車行健 I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 V
董序 董金裕 I
黃序 黃源盛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 1
一 研究的背景 1
二 問題的提出 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7
一 研究的對象 7
二 研究的範圍 9
第三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反思 12
一 研究成果的回顧 12
二 研究成果的反思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的說明 24
一 研究的方法 24
二 研究的進路 28
第二章 經律交會的開端及其發展 31
第一節 「經」、「律」考釋及其關係 31
一 「經」的考釋 31
二 「律」的考釋 33
三 經學與律學的關係 34
第二節 理論基礎的形成 38
一 形成的背景 38
二 理論的提出 59
第三節 實務運作的進程 66
一 儒家經典與司法審判:引經決獄(西漢) 67
二 儒家經典與法律解釋:引經解律(東漢) 79
三 儒家經典與法律制定:引經制律(魏晉至隋) 83
第三章 《唐律疏議》綰合經律的外緣考察 97
第一節 唐代時代氛圍的省察 97
一 唐代對儒家經典的推崇 97
二 唐代對法律制度的重視 102
第二節 《唐律疏議》的編纂者的經學性格 110
一 《唐律疏議》「律條」撰定者 111
二 《唐律疏議》「律條」解釋者 114
第三節 《唐律疏議》綰合經律的方式 119
一 引經制律 120
二 引經解律 128
第四章 《唐律疏議》的終極依據──「天」 135
第一節 《唐律疏議》「天」與「人」的繫聯 135
一 依《周易》立「三才」 136
二 依《禮記》、《尚書》論「性情」 142
第二節 《唐律疏議》「天」與「刑」的繫聯 149
一 援引《周易》說明「聖人取法於天象」 150
二 援引《左傳》說明「順天道而設刑官」 157
三 援引《孝經援神契》說明「五刑法五行」 160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敬天思想 166
一 依《周易》、《尚書》壟斷天文之學 166
二 依《周禮》、《禮記》制定祀天之律 173
第五章 《唐律疏議》的婚姻規範 181
第一節 《唐律疏議》婚姻的締結 181
一 依《詩經》、《孟子》賦予尊長主婚權 182
二 依《左傳》、《禮記》禁止「同姓為婚」 184
三 「婚約認定」參酌《儀禮》、《禮記》 191
第二節 《唐律疏議》的夫妻地位 196
一 「夫妻」釋名:援用《禮記》之詞 196
二 夫妻地位的二種觀點 199
三 法規範面的夫妻地位 207
四 夫妻地位的再釐定 215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伉儷之道 217
一 援引《大戴禮記》、《公羊傳》制定「七出」、「三不去」 218
二 援引《儀禮》、《左傳》說明不得「擅去」 225
第六章 《唐律疏議》的親屬關係 229
第一節 《唐律疏議》的親屬名分 229
一 依《禮記》定義「親屬」 230
二 親屬名分的問題:對《儀禮》的承繼與調整 232
附:《唐律疏議》與《儀禮》親屬名分對照表 267
第二節 《唐律疏議》對親屬倫理的重視 269
一 「惡逆」入「十惡」 269
二 「不孝」入「十惡」 273
三 「不睦」與「內亂」入「十惡」 283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親情與皇權 288
一 同居相隱 288
二 權留養親 293
第七章 《唐律疏議》的君臣分際 299
第一節 君王奉天命而有位 299
一 援引《周易》、《禮記》、《尚書》說明君王之位 300
二 由敬天而敬君 304
第二節 君臣倫理:君以「禮」使臣 318
一 刑不上大夫(上):依《周禮》制定「八議」 319
二 刑不上大夫(下):「請」、「減」、「贖」、「官當」 337
第三節 君臣倫理:臣以「忠」事君 345
一 「謀反」、「謀大逆」 345
二 「謀叛」 354
第八章 結論 361
一 研究成果之說明 361
二 當代意義之呈顯 364
三 本書可能之貢獻 366
四 未來研究之展望 369
《唐律疏議》援引儒家經典一覽表 373
附:《唐律疏議》援引儒家經典統計表 403
參考書目 405
索引 429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 V
董序 董金裕 I
黃序 黃源盛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 1
一 研究的背景 1
二 問題的提出 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7
一 研究的對象 7
二 研究的範圍 9
第三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反思 12
一 研究成果的回顧 12
二 研究成果的反思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的說明 24
一 研究的方法 24
二 研究的進路 28
第二章 經律交會的開端及其發展 31
第一節 「經」、「律」考釋及其關係 31
一 「經」的考釋 31
二 「律」的考釋 33
三 經學與律學的關係 34
第二節 理論基礎的形成 38
一 形成的背景 38
二 理論的提出 59
第三節 實務運作的進程 66
一 儒家經典與司法審判:引經決獄(西漢) 67
二 儒家經典與法律解釋:引經解律(東漢) 79
三 儒家經典與法律制定:引經制律(魏晉至隋) 83
第三章 《唐律疏議》綰合經律的外緣考察 97
第一節 唐代時代氛圍的省察 97
一 唐代對儒家經典的推崇 97
二 唐代對法律制度的重視 102
第二節 《唐律疏議》的編纂者的經學性格 110
一 《唐律疏議》「律條」撰定者 111
二 《唐律疏議》「律條」解釋者 114
第三節 《唐律疏議》綰合經律的方式 119
一 引經制律 120
二 引經解律 128
第四章 《唐律疏議》的終極依據──「天」 135
第一節 《唐律疏議》「天」與「人」的繫聯 135
一 依《周易》立「三才」 136
二 依《禮記》、《尚書》論「性情」 142
第二節 《唐律疏議》「天」與「刑」的繫聯 149
一 援引《周易》說明「聖人取法於天象」 150
二 援引《左傳》說明「順天道而設刑官」 157
三 援引《孝經援神契》說明「五刑法五行」 160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敬天思想 166
一 依《周易》、《尚書》壟斷天文之學 166
二 依《周禮》、《禮記》制定祀天之律 173
第五章 《唐律疏議》的婚姻規範 181
第一節 《唐律疏議》婚姻的締結 181
一 依《詩經》、《孟子》賦予尊長主婚權 182
二 依《左傳》、《禮記》禁止「同姓為婚」 184
三 「婚約認定」參酌《儀禮》、《禮記》 191
第二節 《唐律疏議》的夫妻地位 196
一 「夫妻」釋名:援用《禮記》之詞 196
二 夫妻地位的二種觀點 199
三 法規範面的夫妻地位 207
四 夫妻地位的再釐定 215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伉儷之道 217
一 援引《大戴禮記》、《公羊傳》制定「七出」、「三不去」 218
二 援引《儀禮》、《左傳》說明不得「擅去」 225
第六章 《唐律疏議》的親屬關係 229
第一節 《唐律疏議》的親屬名分 229
一 依《禮記》定義「親屬」 230
二 親屬名分的問題:對《儀禮》的承繼與調整 232
附:《唐律疏議》與《儀禮》親屬名分對照表 267
第二節 《唐律疏議》對親屬倫理的重視 269
一 「惡逆」入「十惡」 269
二 「不孝」入「十惡」 273
三 「不睦」與「內亂」入「十惡」 283
第三節 《唐律疏議》的親情與皇權 288
一 同居相隱 288
二 權留養親 293
第七章 《唐律疏議》的君臣分際 299
第一節 君王奉天命而有位 299
一 援引《周易》、《禮記》、《尚書》說明君王之位 300
二 由敬天而敬君 304
第二節 君臣倫理:君以「禮」使臣 318
一 刑不上大夫(上):依《周禮》制定「八議」 319
二 刑不上大夫(下):「請」、「減」、「贖」、「官當」 337
第三節 君臣倫理:臣以「忠」事君 345
一 「謀反」、「謀大逆」 345
二 「謀叛」 354
第八章 結論 361
一 研究成果之說明 361
二 當代意義之呈顯 364
三 本書可能之貢獻 366
四 未來研究之展望 369
《唐律疏議》援引儒家經典一覽表 373
附:《唐律疏議》援引儒家經典統計表 403
參考書目 405
索引 429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