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黃昏的餘光漸漸消逝,白日看不見的星星,便佈滿了夜空——朗費羅
什麼樣子叫作老?幾歲的人算是老人?我們都害怕變老,拒絕承認自己老了。老年,卻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而唯有幸運的人,才能在遍覽生命風景,嚐盡人生滋味之後,進入老年。
孔子說自己到了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此,老年的歲月應是一段自主的歲月,生命中最燦爛的一段光陰。那麼,我們該如何預備,才能如此走過老年的歲月呢?
本書作者是一位已走過「行不逾矩」的「新老年人」,他飽經人生的風雨、尋覓、高低、圓缺……,以自身的經歷,從經濟、身體、心靈、思想等方面,提供我們智慧的教導。
老年是青年的延續,自青年時代就開始了,我們都當及早準備。
目錄
林序 靈魂起皺或皮膚起皺/林治平
黃序 智慧的教導/黃子嘉
自序 恩典的歲月
前言
老為何物
如果再年輕一次
問世間老為何物
嫦娥應悔偷靈藥
不死的生物
人生幾何
往事如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472201
智慧的心
生命、宇宙、萬物的終極問題
IKEA 宜家效應的反思
遺憾與茶
一念之間
總裁與小工
弄假成真
就只是這樣子嗎?
喜樂人生
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
上帝與錢財
得與失
喜樂祕訣
恩典的歲月
人生七十歲開始
憶否?憶否?
釣魚
老伴
經驗之旅
智慧與經驗
先利其器
折肱者言
床與書桌
全人智慧
未雨綢繆
1 盎司的預防
動者恆動
搬家與「瘦身」
拿鐵效應
搖籃裡的貓
人生最後的旅程
山上的老人
老人與狗
生命的囑咐
死亡,你不用驕傲
一生牧養我的神
上帝是信實的
若歌教會獻堂有感
展望與祝福
致 謝
跋 長者的風範/麥小瑩
序/導讀
自序
恩典的歲月
老年與青年一般,各有各的機會
只不過是披著一件不同的衣服就是了
當黃昏的餘光漸漸消逝
白日看不見的星星,便佈滿了夜空——朗費羅 (Longfellow, 1807-1882)
人從小就有強烈的自主意識,看看小孩子就知道了:我要做這事(玩玩具),不要做那事(睡覺覺);我要這麼做,不要那麼做;我要同她(媽媽)一起做,不要同他(爸爸)一起做;我要那時候做(等下睡覺),不要這時候做(現在睡覺),這是人都希望有的「四大自主性」:1.當做什麼事?2.怎麼做?3.與誰一起做?4.什麼時候做?慢慢長大了,能自主的事也並沒有增加,反而愈來愈少了。到了可以退休了,你終於可以做你想做的事,照你的方法,按你要的時間,與你選擇的同伴。這可以是何等寫意的時光。
問題是:你有足夠的儲蓄可以退休嗎?你有真正想做的事嗎?你還有力氣去做嗎?你有想要多花些時間一起相處的人嗎?老年的歲月可以是一段自主的歲月,生命中最燦爛的一段光陰,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是有真正的價值,同時我們也及早有所預備。當天色漸漸暗淡,才發覺以前從來沒有注意到夜空中的星星,竟是這麼地可愛。
至終真正能帶給我們深刻滿足的,不是什麼東西,而是人;不是囤積多少寶貴的錢財,而是擁有多少美好的經歷;不是一個「什麼」,而是一位「誰」。我們生命的品質,主要是被我們所建立的關係所定義的,而關係,總是隨著年齡慢慢變得更成熟了。
一個人若想體會自己一生已過歲月中所領受的恩典,就得對自己的經歷有真實的認識,並知道在那些日子中所發生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都是一種「恩典」,而非一些沒有目的的「隨機產生事件」的集合;過去歲月的恩典,其實都是為了將來的日子而預備的。這段要來日子,不再是成長的歲月,求偶的歲月,生子的歲月,立業的歲月,爭競的歲月,收聚的歲月,筆者姑且稱之為「恩典的歲月」。
人很少去想自己年老時的光景,更不用提刻意地去為那段不情願的時光打算(除了儲蓄退休金以外)。那時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倒不是能不能活下去,而是怎麼活下去,和為著什麼活下去。
想要寫這些事情的人,顯然他的年歲不能太輕(如果想要有足夠的材料可以寫的話);同時要能了解過去這些歲月的恩典,是為著將要來到的「恩典的歲月」而預備的話,作者的年齡又不能太老,不然可以寫的事都已經過了(如果還寫得出來的話),而往後的日子沒有太多可以寫的了。更大的問題是知道人在地上的年日,不由得自己決定,明天如何我們尚且不知,等到「夠老」才去做一件事,不是明智之舉。
「老人學 (Gerontology) 家」把老人家分成三類:第一類65 歲至 74 歲的人,稱為「新老」(New Old or Young Old),第二類 75 歲至 84 歲的人,稱為「舊老」(Old Old),而第三類是85 歲以上的人,則稱為「真老」(Oldest Old),這三種是不一樣的老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特質,但是共同點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固然知道要為人生下半場作各種合適的預備(少年預備升學,青年預備工作、家庭,中年預備事業⋯⋯),但少有人真知道如何為老年而預備的。所以退休之後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當如何來過餘下來的這最後的人生階段。
筆者今年 (2013) 已滿 73 歲,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雖然還是不能習慣這個定位或稱呼),但是按以上專家的說法,仍然只是「新老」,不算「舊老」,尚有一些剩餘精力,深感這是動手撰寫此書的好時機。成書以後,若得進入「舊老」之年,屆時發現內容有不當之處(因為現在經驗不足),再增訂修改也還來得及。
一般說來,人生用來預備長大的時間約二十五年,主要是求學習藝,25 歲以後學業有成,預備成家立業,接著的三十年是壯年,是一段為事業奮鬥的日子,日以繼夜忙得不可開交,付上極大的代價(甚至是健康、家庭、友誼⋯⋯);然後事業漸漸進入尾聲,開始預備退休,而這預備的內容,常只重在存積夠用的退休金,而不是預備退休之後的生活方針和模式。到了 65 歲前後,終於退休,才發現以前少有人告訴我們退休後當怎麼過日子,那些日子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是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吧!既然從前引路的老人不多,引路的典籍也少,那麼只好自求多福了。
有些人把老與死看為是一回事,其實不然,「老」並不是一種病,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比方:20 世紀初葉,美國人的平均年齡只有 46 歲,當時一個 45 歲的人,雖然接近死亡,但是並不能算老,死多半是病死的。每個人都會死,而只有一些蒙福的人才會老。人生最後的這二、三十年,可以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歲月、最自由的歲月。就在這階段,我們終於可以去做些宿願已久的事情,不用再受那朝九晚五(還是朝七晚十一)的限制,也不必再擔心孩子放學回家有沒有人帶他們去學琴的問題了。更重要的,現在我們不再需要向別人「證明」我們是個什麼料子的人了,可以去做我們原先想做的那個人(廚師?花匠?畫家?⋯⋯)。
但是要能退休後去追尋這個「起初的夢」,我們在還年輕的時候就應當有所夢想,並當開始適當的預備,要能認識那位創造我們的上帝在我們已過歲月中的帶領,祂所顯明的心意,和祂原先創造的美意。
老年是人整體生命的一部分,老年的日子是自青年起始並展開的。所以年輕人當有系統、有計畫地為自己的老年生活預備,不能等到老年的時候才想辦法。比方說:老年退休後就不再能以「做事」來得工價,那時的養生費用是要年輕時預備的,而且愈早愈有效。重點是在要早作儲備才有效果,遲了來不及利上生利,就成不了氣候。若是到老了還得想法子賺錢過活,那就太辛苦、太可悲了,老年生活不應該那樣過的。美國保誠 (Prudential) 保險公司有一則人壽保險電視廣告:「若是有人出錢請你來做一件你想做的事,你要做什麼?」於是不同的人說出他們不同的願望,有的要畫畫,有的要旅遊⋯⋯等等。廣告接著說:「退休以後,你就是那個出錢讓你去做你想做的事的那個人。」
專家告訴我們,人的滿足,主要來自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故此另一件我們得及早為老年預備的是「關係資金」,比方:我們與子女的關係,是來自他們小時候所得到的我們刻意投入的時間,這樣的事到老的時候才去做就來不及了。老人最大的問題是孤獨,所以親人之間的關係、夫妻的關係、一些朋友的關係,都得刻意培養、投資,這比省錢更重要。
還有就是得為老年的健康預備,身體不能到老才鍛鍊。身體不好的老人是禁不起鍛鍊的(比方膝蓋不好的人是不能跑步的⋯⋯),何況有些病,得了之後是不會好的,第二型糖尿病、骨質疏鬆、心臟腫大⋯⋯就是這類疾病,這些麻煩是可以避免或者趁早控制的。
最後,一個人得學會做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和自己感興趣的事,閱讀、打高爾夫球、繪畫、欣賞音樂⋯⋯,這類的興趣是需要年輕時開始培養的,需要接觸久了,才能享受個中滋味。上述的比較是花在個人身上的時間,但對別人(社會)不見得有很大的貢獻,所以會做些能幫助別人的事,也會為自己帶來更高的生活意義,這樣會使人每日早晨期待這日子的來臨。
我們能為別人做什麼事,取決於每個人在年輕時所受的訓練和經驗如何,先母在世時的老年時期,每天花時間為別人禱告,也常常在電話上關懷別人;岳母生前喜歡做些小菜給人享用,或是織些毛衣、圍巾等東西給孩子們穿戴。有些人去教會做義工,有些人去圖書館做義工,有些人到老人院做義工。
這些人不是做些事打發自己的時間而已,他們都是做了些有益他人的事,也是他們喜歡做的事,教老年所過的日子有了意義。同時實驗心理學家又告訴我們,這些人例常去做些利人的義工,他們自己的心理、生理狀態都比不這樣做的人好得多。老人最大的抱怨就是「我現在沒有什麼用了!」其實老年人有許多可以貢獻的,不但如此,他們有自由去做他們想做的事。
這本書討論一些當我們年輕時應作的預備,以及不再年輕時所出現的新的機會和經驗,我們認識到:老年的歲月,可以是一段「恩典的歲月」。從前年輕時或有時逃學為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大人們不許,怕我們把自己的前途毀了;長大之後,我們職位上的工作也多半是做別人要我們做的事,我們也多身不由己,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多;現在老了,我們終於可以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不再怕「把前途毀了」,所以千萬不要失去這生命中最後的機會,好好做一些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事。
〈傳道書〉12 章 1 節這麼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這就是人為老年歲月預備的原則。
如果我們有適當的預備,根據現代專家的看法,「衰敗的日子」可能只是最後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而已,所以當趁著今日,把握造物主所賜恩典的歲月。
家鶴灘先生有首著名的〈明日歌〉,節錄於下:「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春去秋來老將至⋯⋯百年明日能幾何?」今日就是每個人餘生的第一天。
靈魂起皺或皮膚起皺/林治平
“Years may wrinkle your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your soul.”(歲月可能會讓你的皮膚起皺紋,但是失去熱情一定會讓你的靈魂起皺紋。)
二十多年前不知從哪裡看到這句英文格言,短短少少的幾個字,一下子便深深地刊刻在我心中,陪伴我一路從 50 多歲走進如今 75 歲。歲月悠悠,所謂「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至今日,才能稍稍體會少年時期依樣畫葫蘆常常寫的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形容人生,常常是「生、老、病、死」四個字,簡單明確,切中利害。這四個字除了「生」之外,其他三個字「老、病、死」都不是一般人所喜歡接受的。而「生」之後緊接著追蹤而至的「老」,來得之快,經常在人猝不及防之際,便與它的老搭擋「病」和「死」聯袂前來,頻頻叩門,在大家還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時,「老、病、死」就已經完成它的使命旅程,陪著大家走完了一生的道路。
另外,在摩西的祈禱詩中,對於人的一生也有如下動人的詩句: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
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
……
我們度盡的歲月好像一聲嘆息,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
我們便如飛而去。
如果人的生命只是「老、病、死」,只是「如水沖去」、「勞苦愁煩」、「轉眼成空」、「如飛而去」,難怪人天生便會怕老畏病忌死。在老年化社會快速臨到的今天,老年學忽焉興起,成為當代顯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過去十年,黃小石兄應宇宙光「韓偉紀念講座」之邀,每年專程自美國東岸飛返台灣,巡迴台灣各教會及不同大學,舉辦有關科學、人生及信仰的專題講座。為了配合講座,小石兄並每年推出新書一本,以饗聽眾讀者。小石兄家學淵源,聰穎慧黠,眼光獨具;於古今中西文史哲思,均有浸淫涉獵;大學時期,適逢太空科技飛躍發展,小石兄懷抱無比好奇,投入物理學的研究領域,於上個世紀 60 年代,獲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其後五十餘年,先後任教若歌大學、匹茲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並長期擔任艾克桑石油公司研究員,1996 年獲德國普朗克物理學獎,係一位聞名國際的物理學家。也許正因為他有這樣的成長背景,很自然地使他對生命、對人生充滿了好奇,自幼便展開了他的生命探索之旅,累積經驗,化為他自己的生命內涵,活出璀璨豐盛的人生。如今他再把這些陳年累積的生命精華,用他多年物理學家的科學訓練,再加上深厚人文素養的滋潤,旁徵博引,精彩講述,寫出了本書。筆者有幸,再次獲邀,為這本新書寫序,因得先讀為快,誠為忙碌平凡人生旅程中一大樂事,何其幸也。
囉嗦了半天,其目的不過是勸你快快的打開這本書吧,很快的你就會發現這本書的超級吸引力:
1.這是一位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者,精挑細選寫下的生命經驗,書中所記情節,清晰明白,足資參考應用,是所有人奔走人生旅程的 GPS,指引迷途,直達終點。
2.作者筆觸,輕鬆愉快,引述歷代名人或身邊親歷大小故事,真切感人,易於領會,捧讀之餘,長存心憶,時有「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絕非一般勵志書刊,勵而不能行,僅留無限遺憾嘆息。小石兄的這本書則會讓你不知不覺間心領神會,落實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3.這本書是一本另類的筆記傳記:胡適之曾勸人好好寫傳記,宇宙光也曾一再說服有不同人生經歷的人寫下並出版他們的傳記。小石兄這本書當然不是傳統傳記書的寫法,但是小石兄這本書卻具有讀一本好的傳記所必須具有的「人趣」(human interest),卻省去了連篇累牘編年式的繁瑣記錄。我很高興小石兄這本書以他生命中一些充滿「人趣」的故事,輕描細寫就完成了這本充滿「人趣」的書。他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使命,原因很簡單,因為小石兄本人就是一個充滿「人趣」,享有豐盛生命的基督徒。在他的生命中,除了他的科學家背景與人文素養外,他也同時在教會中擔任牧養長老的工作,在他的心靈中,每一個人的靈魂價值、永恆意義,更是他首要關懷的對象,於是在他的行文走筆之中,充滿「人趣」的可讀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打開這本書,好好的讀吧!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
「老?什麼是老?老?誰怕誰?如果歲月都不一定會使皮膚起皺紋,只要熱情尚在、愛心不減,我們的靈魂是永遠也不會起皺紋的。」
73 歲的小石兄就是一位靈魂不起皺紋的人,寫下這本毫無皺紋的書,讓讀這本書的人,靈魂不起皺紋。
(本文作者為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黃序
智慧的教導/黃子嘉
這是一本論到與老年人有關的寫作。作者本身是一位已過「行不逾矩」的「新老年人」,飽經人生的尋尋覓覓、高高低低、風風雨雨、圓圓缺缺⋯⋯,根據自己一生的經歷,提供年輕客旅們智慧的教導。
由他年少在台灣中、大學求學期間之點點細微趣事講起,到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完成物理學博士之努力過程,讓青年學子們深思「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基本道理。接著進入中壯年期之成家、立業、育子、發展等的經營奮鬥,從任教新澤西州的若歌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 轉到匹茲堡大學(Pittsburgh University),後又回到新澤西州的艾克桑 (Exxon) 石油公司實驗室擔任部門主管,直到 59 歲提早退休,投入他後半生所關愛的若歌教會 (Rutgers Community Christian Church) 擔任全職長老之服事,並兼任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的資深研究員,指導一些博士生的論文。其踏實的一步一腳印,都是就業青年之學習楷模與參考。
本書不同於一般勵志作品的地方是:作者穿插在各篇短文中分享他信仰真神、跟隨基督的靈性經歷。由在美國就讀研究所開始,他就因探索真理而歸信了救主耶穌基督,甚至在不完全明白之情境下,願意獻身事奉主;神也看重如此單純的心願,而使用他及其他同工們開始了康乃爾大學的學生查經班事工。數十年來,許多學子在其中蒙恩信主並成長,更想不到的是,他自己的一個兒子竟也在該查經班中得著靈性的復興與造就。後來,神繼續使用他及另外一些同工開始了若歌大學的學生查經班,並且漸漸擴展,而於 1979 年成立了若歌教會,在恩主的賜福以及同工們之配搭下,教會不斷擴充增長,現有大人小孩 2,000 多人,24 英畝土地,8、9 棟大小建築物,這些成果固然是眾人之集體貢獻,但身為教會創始人之一的作者並兼長老,必然投注了許多的心血和努力。
本書匯集了諸多短篇小品,是作者論到自己之人生體驗、經歷、隨想、雜感、趣事、論點及信仰之規勸,可幫助讀者吸取人生之智慧並預備自己能優雅地進入老年期,明白作「老人家」應有之意義與目的,展現「老人家」高超之風範與灑脫,內心充滿平安與喜樂,沒有遺憾、怨嘆,多是感恩、頌讚,以致老年生涯絕非消沉、頹喪,乃是和樂、安祥。謹此為序,並特推薦。
(本文作者為美國新澤西州若歌教會榮譽牧師)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