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梅貽琦先生 (1889-1962),清華大學校長,二十世紀偉大的現代教育家。
他一生盡瘁教育,踐行大師論、通才教育、自由學術、教授治校,主導北京清華大學黃金時代,開創西南聯合大學教育奇蹟,在生命的晚年創辦新竹清華大學,被海內外清華學子譽為「永遠的校長」。
2012年10月26-27日,新竹清華大學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會」,藉在追念一代學人風範之際,冀能激勵華人教育面向未來發展。以陳力俊、鄧昌黎、顧秉林為代表的兩岸及海外二十多位學者,和與會代表們一起緬懷梅先生事蹟行誼,就其辦學理念所契合的主題,包括通識教育、體育教育、全球化、學術自由、民主治校、大學精神等展開研討。學者們將演講內容撰寫成文,凡十六篇,經整理編輯成冊。另外,本書還收錄一篇中央研究院陳守信院士深切感念梅先生德風之演講詞。本書既是致敬梅先生典範長存,又為讀者打開瞭解梅先生與高等教育的一扇視窗。
				他一生盡瘁教育,踐行大師論、通才教育、自由學術、教授治校,主導北京清華大學黃金時代,開創西南聯合大學教育奇蹟,在生命的晚年創辦新竹清華大學,被海內外清華學子譽為「永遠的校長」。
2012年10月26-27日,新竹清華大學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會」,藉在追念一代學人風範之際,冀能激勵華人教育面向未來發展。以陳力俊、鄧昌黎、顧秉林為代表的兩岸及海外二十多位學者,和與會代表們一起緬懷梅先生事蹟行誼,就其辦學理念所契合的主題,包括通識教育、體育教育、全球化、學術自由、民主治校、大學精神等展開研討。學者們將演講內容撰寫成文,凡十六篇,經整理編輯成冊。另外,本書還收錄一篇中央研究院陳守信院士深切感念梅先生德風之演講詞。本書既是致敬梅先生典範長存,又為讀者打開瞭解梅先生與高等教育的一扇視窗。
目錄
						紀念黃延復教授兼為文集序 陳力俊i
梅貽琦校長與清華精神 陳力俊1
紀念梅貽琦校長 鄧昌黎7
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 鍾秀斌11
梅貽琦和清華傳統精神 鍾秀斌 黃延復29
從清華大學的「校訓」論「通識教育」之開展--兼論
梅貽琦校長〈大學一解〉的通識理想及對當前教育的反思
林安梧41
大學之道與通識教育的範型變遷 沈宗瑞73
清華體育的挑戰與展望 林貴福103
清華體育的過去與現在(1956~2012) 謝文偉 盧淑雲119
「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引言 李丁讚139
校園民主,是通往學術自由的道路 李丁讚149
創新空間的守護者 吳泉源177
瀕臨絕種的生物系與生命科學系的誕生 陳恆安187
人文學科在大學中的位置--紀念梅貽琦校長 李卓穎197
紀念梅貽琦--以出版文章做為紀念行動的社會學考察
陳瑞樺207
中華民國原子科學之父--從梅貽琦校長的日記探索清華
與原子科學在臺灣的奠基 潘 欽237
貧與富,私與公--梅貽琦與清華基金 謝小芩 李華夏275
Sow-HsinChen’sRemarksattheCeremonyonNov21,2012
Sow-HsinChen307
				梅貽琦校長與清華精神 陳力俊1
紀念梅貽琦校長 鄧昌黎7
一個時代的斯文:清華校長梅貽琦 鍾秀斌11
梅貽琦和清華傳統精神 鍾秀斌 黃延復29
從清華大學的「校訓」論「通識教育」之開展--兼論
梅貽琦校長〈大學一解〉的通識理想及對當前教育的反思
林安梧41
大學之道與通識教育的範型變遷 沈宗瑞73
清華體育的挑戰與展望 林貴福103
清華體育的過去與現在(1956~2012) 謝文偉 盧淑雲119
「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引言 李丁讚139
校園民主,是通往學術自由的道路 李丁讚149
創新空間的守護者 吳泉源177
瀕臨絕種的生物系與生命科學系的誕生 陳恆安187
人文學科在大學中的位置--紀念梅貽琦校長 李卓穎197
紀念梅貽琦--以出版文章做為紀念行動的社會學考察
陳瑞樺207
中華民國原子科學之父--從梅貽琦校長的日記探索清華
與原子科學在臺灣的奠基 潘 欽237
貧與富,私與公--梅貽琦與清華基金 謝小芩 李華夏275
Sow-HsinChen’sRemarksattheCeremonyonNov21,2012
Sow-HsinChen307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