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嚮,建築─民歌時代的建築青年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淡江大學建築系邀請了部分傑出系友回來演講,主題自行訂定。由於演講內容多元且頗具時代意涵,略加整理之後,便成為本書的基本雛形。這些講者的就學時期,皆逢校園民歌時代,台灣的社會有著與今日截然不同的氛圍,因而養成這些氣質獨特的建築人。這些當年的建築系學生對未來充滿的各種想像,正好於今日與他們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相互映襯。
為了能夠更為清楚的顯露出講者就學時的時空背景,我們另外安排了兩場精采的對談。對談的內容針對當時在學校求學的生活記憶以及對社會環境理解的回顧。他/她們共同生動的描繪出了當年在建築系求學的時空氛圍與學習狀態,因此跨越時間而立體的呈現出今日站在台上的講者曾經有過的年輕歲月。
目錄
【嚮,建築──民歌時代的建築青年】
傳承五十 04
自由學風下的多元展現 06
時代變遷的印證 08
星期二演講@淡江建築 10
淡江建築系五十年 14
導讀 ─一場關於建築專業養成的紙上展演 32
謝英俊/人民的城市 36
張世儫/一個「創意學習」之條件與探討 60
林洲民/臺灣海洋建築文化的興建歷程 78
魏主榮/臺灣常民生活環境創新加值設計新願景 110
梁銘剛/柯比意的探索與實驗: 繪畫與建築 128
對談一 吳光庭 + 陸金雄×劉綺文×陳珍誠×阮慶岳 142
李學忠/臺灣、中國與美國建築執業環境差異 220
黃宏輝/建築旅人的宴饗 ── 世界設計旅館 234
李清志/臺灣建築龍發堂 ── 臺灣異質空間的超現實探險 264
丁致成/都市更新── 邁向永續發展之路 282
張基義/後五都時代的後山危機與挑戰:
花東發展條例下的臺東縣城鄉風貌改造 304
黃瑞茂/臺灣有「都市更新」嗎? ──從街頭回到機制 320
高文婷/建築人與城市治理346
對談二 賴怡成 + 王俊雄×呂理煌×褚瑞基×黃瑞茂374
序/導讀
【導讀】
一場關於建築專業養成的紙上展演/宋立文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淡江大學建築系邀請了部分傑出系友回來演講,主題自行訂定。由於演講內容多元且頗具時代意涵,略加整理之後,便成為本書的基本雛形。這些講者的就學時期,皆逢校園民歌時代,臺灣的社會有著與今日截然不同的氛圍,因而養成這些氣質獨特的建築人。這些當年的建築系學生對未來充滿的各種想像,正好於今日與他們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相互映襯。為了能夠更為清楚的顯露出講者就學時的時空背景,我們另外安排了兩場精采的對談。對談的內容針對當時在學校求學的生活記憶以及對社會環境理解的回顧,參與對談的建築相關系所的教授們(包含淡江、成大、實踐、銘傳、元智、南藝大等六所學校),皆為這些講者的同學、學長姊或是學弟妹,甚或老師。他\她們共同生動的描繪出了當年在建築系求學的時空氛圍與學習狀態,因此跨越時間而立體的呈現出今日站在臺上的講者曾經有過的年輕歲月,於是對於他們今日提出的專業見解的同時,便能讓人感到它所隱現的豐厚層次,並且無可避免的嗅覺到那一絲濃郁的人情。也由於這樣的呈現方式,對於過去建築教育的技術訓練形式以及建築人的人格養成,也能提供些許的參考價值。
本次收錄的演講內容,皆環繞在建築專業的各個面向,包括建築及空間的創造與探討,對於專業學習的思考與建議,以及對於都市議題的各種看法。由於觀察的角度以及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因此而呈現出的多元論述正好能恰當的反映出建築專業養成的獨立性及多樣性。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保持演講者的風格,並呈現演講時的氣氛,部分口語用字或是英文單字的夾雜,被刻意的保留下來。而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多來自王紀鯤教授的收集及提供,以及編輯群從畢業紀念冊掃描整理而得,而各篇演講所搭配的影像,則由每位講者另行提供,在此特別致上感謝之意。
【內容試閱】
人民的城市
謝英俊主講
我走的路跟一般建築系不一樣。以今年(二〇一二)在中國美院帶的實習課為例,王澍(註:二〇一二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邀請我帶實習課,我密集帶了六週,進行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從最簡單的關於鋼的材料性質,到材料試驗、結構計算、實際加工,最後帶著學生把房子蓋起來,並研究各種建築原型、文化建築,以及比對。
這門課是四年級的實習課,用半個學期讓學生體驗如何把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整個連結起來。這跟一般水平向的分工不太一樣。這門課會這樣安排,和我過去的經驗有關──必須掌握各種施工、細節跟材料,研發各種實驗方法、技術跟設備。
去年(二〇一一)一整年,我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進行「人民的建築」巡迴展。主要是把這十幾年來,我的建築操作經驗、觀念和實驗,跟社會對話。展覽主題關係到七十%人類的居住問題。聽起來很龐大,卻很真實。城市是什麼?城市只占人類生活環境的三十%,很少,而大家對七十%人類居住問題的意識並不強烈,關心的人與專業者好像都只談這三十%,城市以外的部分被忽略掉了。後來,阮慶岳老師邀請我們在臺灣辦這個展覽,同時也把我們關於城市的觀念加入,所以他把這次的展覽命名為「人民的城市」。
今天,我把重點放在城市,但是,基礎是把所謂「人民的建築」、體驗與實踐的概念拿到城市裡頭,探討這會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人民的力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陸對「人民」這個詞的理解跟臺灣不一樣,那邊認為這個詞泛政治化,隱含反抗政府的意味,所以很多人覺得不應該用這個詞。但看看實際的狀況:五一二地震後,農民在兩年之內蓋了將近兩百萬間的房子!先不論房子蓋的好不好,要知道,兩百萬間房子,超過紐約市的居住單元;我上次在波士頓演講時特別指出這點,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而且農民是用很簡單的方式把房蓋出來,這個量不是任何工業化的技術跟方法能生產、達到的。從這個狀況可以知道,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再看一件事情。各位曾經去過大陸的,會對城市建設的速度或是建設的量感到吃驚,但是農村卻是靜悄悄地蓋到城市的四到五倍之多。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平均每戶蓋二到三次的房子。
很多災區重建方案或是所謂的廉價住宅方案,通常沒有把巨大的人民力量納入考慮,都是一堆奇思異想,都是一堆農民們、災民們無法接受的房子。哪怕他們很窮,但很窮並不表示他們沒有能力能把房子蓋得很好,然而很多設計者都用我剛剛講的那種觀念在思考。戰後,世界銀行支持那麼多廉價住宅,基本上沒有幾個成功,這是因為建築專業者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也沒有經驗來面對這樣的事情。簡單來說,七十%人類的居住環境跟我們的專業無關。「人民的建築」展,就是在探討要用什麼方法進到這個領域。
以我們最近在河南遇到的事情為例,可以看到人民的力量是怎麼樣被扭曲掉的。淅川是南水北調的取水口,蓋了丹江口水庫之後,湖水上上下下,淘洗出非常多楚國精美的青銅器。這個銅器叫做「禁」,兩千多年前就可以做出這麼精細的物件。另一個物件(仿製品)放在十字路口,你們可以看見周邊現代的房子非常糟糕。經過兩千多年,現代人類文明努力出來的結果,和地底下的高度文明竟然有這麼大的落差。
在我們基地旁邊,一般民居雖然蓋得很粗糙,但還真是不錯。河南因為戰亂的關係,想看到以前的老房子非常不容易,而這些看起來還可以的房子,大概是在八〇年代蓋的,也就是距今不到二十年。這些民居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還可以。而且二十幾年前,經濟條件多差!但隨便做的東西都還是有水準,隨便搭的倉庫,也很好看。就跟剛才講的文明一樣,究竟發生什麼事情?明明蓋這種房子的人──工匠、農民,都還在你眼前走來走去,但現在卻盡蓋令人無法接受的房子!
再看看設計院(就是我們這種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到農村做的設計,比農民蓋的還要慘,簡直是災難。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人民的力量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消失掉?
其實力量還在,只是觀念消失了。受過訓練的青年人到農村做出這樣的設計,完全不奇怪。像現代建築,現代建築師能設計出來,傳統民居則設計不出來;因為我們的訓練裡面沒有這些觀念。關鍵在於,現代強調專業、個人的思維價值跟觀念,把另外的主體性完全忽略掉。
一千多萬災民、九億農民的力量與勞動力被忽視了,而專業者也沒辦法用他們的力量從事工作。「互為主體」是黑格爾提出來的概念,他看到現代主義的問題,所以提出這種看法。
當我們必須跟歐巴桑、歐吉桑、農民合作的時候,需要用什麼態度來做這些事情?這是「人民的建築」重要的概念:建築專業者不能全部都做,只能做一小部分,這樣,另一個對象──居民、農民的力量才有價值;他們在二十年前所擁有的創造力就不會被專業者給壓掉。
專業者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必須要做到開放系統和簡化工法,非專業者的力量才進得來,才不會造成災難性的開發與建設。而我們做的,只是提供構架,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地用上當地材料。現在的建築,如果沒有經過簡化,基本上居民沒有能力、沒有知識去做,要簡化到他們能夠理解,他們才有能力參與,才能做到協力造屋,才能把農村原有的傳統結合進來。
建築專業者做的是有限的事情,其他的事情要交由他們來做。我們在四川的工作,基本上全部都是農民參與建造。都是相同的架構,但每一棟房子都不一樣。另外,我們在八八風災後做的三合避難屋,一棟才二十五萬。主要的材料由我們協助提供,其他的他們自己想辦法,連撿來的材料都用上。不只是構造,產業也一樣。
另外一個我們探討的重要議題是永續(Sustainable),我們所做所為,所有的思考都在這個架構之下。這是一個巨大到無法迴避的挑戰。基本上,現有人類的食衣住行都不符合永續原則。面對永續,文明幾乎得要重構。與七十%人類有關的思維,都要在這個架構之下。建築要達到綠色環保、節能減碳,這不只是技術問題,還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