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國文趣味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22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是否天生的聰敏昏庸就決定了你學習上的優劣成敗,未必盡然,很大程度還看你後天的個人努力;至於能否激發你奮發學習,就取決於“趣味”二字。

半個世紀前的教書先生寫下的《國文趣味》,放在今天的國文教育環境裡竟出奇地發覺並未過時:學生無心學習,因為覺得乏味;老師無奈教授,亦缺熱情,整體國文水平隨之偏低,這現象古今一也,而問題的徵結就在於能否找到國文的「趣味」。

本書是作者結合個人的讀書筆記與教學研習心得而成,分為“漢字”、“文體”、“文人”、“文章”、“讀書”及“作文”六個部份,從基本的漢語知識介紹到系統地指導寫作文章,處處旁徵中外名人的學習情況,博引各項有趣的國文學習統計,處處見趣味,偶有記述古今讀書人的逸聞趣事,更添閱讀時的樂趣。

作者

姜建邦

生卒年不詳。曾在上海緝規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前身)任國文教員。這所學校由曾國藩外孫聶雲台興建,是當時中學的佼佼者。最初幾任校長皆延請外國人,後來又有學者黃仲蘇、教育家顧惠人等擔任此職。姜建邦後來信奉基督教。除此書外,還著有《識字心理》、《聖詩史話》等著作。

目錄

漢字的趣味
你識多少字
漢字的趣味
聯語
字的建築

文體的趣味
幾首奇特的詩
最愛讀的傳記
關於日記
書信的溫情
詞的特點——愁

文人的趣味
文人怪癖
短命詩人
文人的出身
文人興趣的變遷

文章的趣味
三字妙句
山水文學
從《陳情表》說起
文學裡的月亮
一個字的苦心

讀書的趣味
書的可愛
讀書的樂趣
有效的讀書方法
工具書的運用
對於古書的態度

作文的趣味
作文難,難在何處?
材料的搜集
文章之心——情感
思想的泉源
作家的倉庫——經驗
神秘的靈感
題目的趣味
文章的建築圖樣
最難寫的第一句
有意思寫不出來
文章的修改
錯字、別字的分析
寫作的環境
寫作的修養

序/導讀

推薦序

近年來一般中學生底程度,無可諱言地比戰前確實降低了許多,尤其國文科,幾乎要差到一年甚至兩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屆不如一屆”。一個高中畢業生,連普通的一封信都寫不通,哪得不令人嚷著教育破產呢?無怪乎社會群眾蔑視教育,輕視教員了。

課餘和同事們談天,常會不自覺地將話題轉到學生的學業上去,沒有一個教師不搖頭太息,都覺得這種情形太危險了,對於國家民族前途的影響也太大了。每次為學生們批改文卷的時候,更常常引起我的憤恨、憎惡,有時擲筆而起,繞室興歎,那些“妙文妙句”誠有“雖欲潤飾,無從下筆”之感。

我在中學裡教國文,雖然歷史短、經驗淺,但度此粉筆生涯,先後算來,也已整整五年有半。在這斷續的五年半的過程中,我的膽量,越教越小;我的心思,越教越細;見了學生,越教越怕。起初的一年,我在課堂裡講授,並不覺得怎樣費力,學生們也都似乎能夠“心領神會”,近兩年可不同了,有時因為求學生們“懂”,常常一句文句,除掉解釋它底字和辭以及全句的意義以外,不得不像演劇般以表情、動作、假想等種種具體的方法幫助說明。有時一篇文章,不但從頭至尾逐字逐句逐段地詳加解釋,更要應用說書的技術,設種種比喻,而學生們仍似乎不十分“懂”,所以我要膽小心細而害怕了。

再說學生們為讀書而來讀書的,可說絕無僅有,一百個當中,最多不過兩三個而已。他們受教育好像都是“為人”,都是他們的家長迫令他們入學的,或者為著將來噉飯時一張文憑而不得不入學的。因之,大家都抱著敷衍了事混文憑的態度,功課但求“派司”(Pass),懂不懂是另外回事。試看以這樣的態度來求學,怎會有進步?程度怎得不低落?

教師如是教,學生如是學,學期修滿文憑到手,先生學生如釋重負。社會所需要的不是這種學生,學生貢獻給社會的也不是在學校裡所獲得的學問,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我國政府社會各機構,都普遍有這個現象。

誠然,在混亂的時代中,尤其具大破壞性的戰爭過程上,由於政治不安定,社會不寧靜,金融動盪,貨幣貶值,交通阻滯,物價高漲,生活艱苦,流離顛沛等種種原因,文化教育不但不能發展,反會停滯、倒退,歐洲的黑暗時代,就是歷史上最顯著的明證。則近年一般青年學生們的程度低落,當也不能過分苛責。不過無論如何,教師和學生到底不能辭其咎。

然而其咎安在呢?教師因為學生的程度低,感到頭痛而草草了事,更因為生活鞭策著趕鐘點,不能認真地教,管學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學生對於典雅艱深的國文,本來就“趣味索然”,今先生既不頂真,又不善誘,樂得偷懶。於是教者愈教愈無趣,學者愈學愈乏味,互為因果而循環,造成“先生講,學生聽"的勉強現象,每況愈下。

學生的國文程度,本來就低落嗎?國文的確艱澀乏味嗎?這種情形固然有,但不能認為全是如此。一個人的天資固有高低,並不都是白癡。愚如曾參,卻傳了夫子之道。所謂“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後天的教育與自己的努力,才能決定智能的高下。我國的文學,並不都是艱深奧澀,盡多“逸興遄飛”的妙文,如果“心不在焉”,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感到“索然無味”的。所以國文一科,必使與其他各科同樣的趣味化,引起學生學習國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欣賞的能力,指導學生寫作的技巧,鼓勵學生閱讀的情緒。同時學生自己也必須在文章中尋找興趣,多讀多看多寫,隨時注意,隨時研究,尤須認清目的,讀書是為自己讀的,決不是混張文憑就算了事,打起精神,提起興趣。蓋興趣可謂為一切事業成功的要素,凡事有興趣,則事半而功倍。故今日一般中學生底國文程度的低落,雖有前述種種原因,而教者、學者都感無興趣,則是一個最大的癥結。

至於“興趣”兩字說起來很便當,做起來倒不易。摯友姜君建邦,替我們解決了這個困難,以其多年教學的經驗,寫成這本《國文趣味》,稿成後請我校閱,我反覆讀了十幾遍,覺得這本書不啻是著者的現身說法,文筆既清麗有趣,引證尤妙趣環生,把向來認為枯燥的國文說得那麼津津有味,不但打破了青年學生視國文為畏途的難關,而且予國文教師以許多趣味的教材,為今日青年學生低落的國文學習現狀開了一帖對症良方。


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吳倬雲序於市立緝規中學


自序

這本《國文趣味》是我在幾個中學教國文時的補充教材。最初有的曾經油印,有的只是口述,其中有幾篇也曾在幾個期刊裡發表過。現在把它們集聚一起,成了這本書。

中學生對於國文課,常覺枯燥無味。在課室裡,總是先生講,學生聽,兩方面都沒滋味。有的學生乘教員不注意的時候,偷做別的功課,或是打瞌睡。遇著嚴格一點的教師,也是眼在書上,心在外面,不能把教師的話吸收進去。為了補救這些缺點,幾年來我教國文的時候,總是使它趣味化。不過這種趣味化,並不是隨意說笑,而是把一些有趣的資料,插進所學的教材裡面,像鹽調和青菜一樣。有時叫他們聽,有時叫他們做,結果學生都感到極大的興趣。

有的學生在課外閒談時對我說:“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們聽了,很有趣味!”記得有一年在市立模範中學教初三的國文,暑假後回來,學生知道了我不教他們這班,改教高二的一級了,初三學生很不滿意,推派代表向校長請願,結果校長答應了他們,但高二的一級,聽說如此,也不滿意。校長弄得無法,只好兩班國文都給我教了。直到現在,這些學生看見我,還常提起這一件“搶先生”的故事。

還記得在滬江大學滬東公社主辦的職工夜校裡,教一班初中二的國文,起初只有二十幾個人,他們聽得很得意,風聲傳開,學生漸來漸多,從二十幾人增至四十幾人,課室裡空地方都立滿了。後來改在大禮堂上課,不到一個星期,學生從二十幾個人增到一百二十幾人。這種情形使我對國文的教授更感興趣。

這樣一面教,一面搜集材料,幾年來手頭已有活頁分類材料厚厚的好幾冊了。近一年來,抽暇將所有材料略加整理,在自己的課上利用作文時間,比較有規律地講過一遍,學生很感興趣,這本書就是這樣編成的。

作者學識淺陋,錯誤處在所難免,望讀者指正。如本書能引起學生對國文的更大興趣,和補充國文教師一些有趣的教材,作者就引為滿足了。

書成,承友人吳倬雲先生替我仔細校閱一遍,減少許多缺陷,謹致謝意。


三十五年五月上海緝規市中

試閱

壹 漢字的趣味

你識多少字

中國的兒童到學校裡去,不是求學,也不是讀書,乃是識字。大人看到初入學的小孩子總是問他:“你識了幾個字?”小學生從第一天到學校裡,就是識字。從小學升入中學,還是翻字典,問先生,努力識字。即使在大學裡,還免不了有識字的工作。到底我們這樣努力識字,已經識了多少字呢?中國究竟有多少字?識多少才夠用?這都是有趣味的問題。

中國字都是單獨的,所以數目很多。多得一個人讀了半生的書,還有許多不識的字。有的國文教員叫學生背字典,結果也不能把中國字統統認識。

中國字雖然很多,但大部分已經是無用的死字(dead words)了,除了專門研究文字學的人,在這些字裡鑽研以外,我們用不著完全認識它 ── 而且實際上完全認識也是不可能的事。

中國字中,雖然有一部分是死字,已經沒有多少用處,但是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常遇到的,是很有用的,普通稱為“常用字彙”。這些字我們應當首先認識,並且要識得十分正確。這是於閱讀寫作都有很大的利益的。

我們先來談談中國字到底有多少個吧!

中國的字數,歷代不同,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新的字產生。並且現在所有的字典,因為用的人不同,所以編印的字也不同。馬瀛編的《平民字典》裡,只有四千四百三十一個字,王雲五的《小字典》裡有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一個字;《康熙字典》裡有四萬二千一百七十四個字;《中華大字典》裡有四萬四千九百零八個字。從民國九年新文化運動以來,歐美學術輸入,中國的新字增加了許多。有人估計新舊字共總算來,總在四萬六千個單字以上。這個數目恰好是我們全國人口的萬分之一。

何以說,中國字是隨著時代增加的?這情形可以從下面歷代的字典中看出來。

漢《說文解字》(許慎著)九三五三字
魏《聲韻》(李登著)一一五二○字
魏《廣雅》(張揖著)一八一五○字
梁《玉篇》(顧野王著)二二七二六字
唐《唐韻》(孫愐著)二六一九四字
宋《類篇》(王洙、胡宿等著)三一九一三字
明《字彙》(梅膺祚著)三三一七九字
清《康熙字典》(張玉書等著)四二一七四字
民國《中華大字典》(歐陽溥存等著)四四九○八字

從這裡我們知道中國字在魏朝和清朝增加得最多。這大概是因為魏、清兩代和外族接觸特多,吸收了許多外族語的緣故吧!壹 漢字的趣味

你識多少字

中國的兒童到學校裡去,不是求學,也不是讀書,乃是識字。大人看到初入學的小孩子總是問他:“你識了幾個字?”小學生從第一天到學校裡,就是識字。從小學升入中學,還是翻字典,問先生,努力識字。即使在大學裡,還免不了有識字的工作。到底我們這樣努力識字,已經識了多少字呢?中國究竟有多少字?識多少才夠用?這都是有趣味的問題。

中國字都是單獨的,所以數目很多。多得一個人讀了半生的書,還有許多不識的字。有的國文教員叫學生背字典,結果也不能把中國字統統認識。

中國字雖然很多,但大部分已經是無用的死字(dead words)了,除了專門研究文字學的人,在這些字裡鑽研以外,我們用不著完全認識它 ── 而且實際上完全認識也是不可能的事。

中國字中,雖然有一部分是死字,已經沒有多少用處,但是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常遇到的,是很有用的,普通稱為“常用字彙”。這些字我們應當首先認識,並且要識得十分正確。這是於閱讀寫作都有很大的利益的。

我們先來談談中國字到底有多少個吧!

中國的字數,歷代不同,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新的字產生。並且現在所有的字典,因為用的人不同,所以編印的字也不同。馬瀛編的《平民字典》裡,只有四千四百三十一個字,王雲五的《小字典》裡有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一個字;《康熙字典》裡有四萬二千一百七十四個字;《中華大字典》裡有四萬四千九百零八個字。從民國九年新文化運動以來,歐美學術輸入,中國的新字增加了許多。有人估計新舊字共總算來,總在四萬六千個單字以上。這個數目恰好是我們全國人口的萬分之一。

何以說,中國字是隨著時代增加的?這情形可以從下面歷代的字典中看出來。

漢《說文解字》(許慎著)九三五三字
魏《聲韻》(李登著)一一五二○字
魏《廣雅》(張揖著)一八一五○字
梁《玉篇》(顧野王著)二二七二六字
唐《唐韻》(孫愐著)二六一九四字
宋《類篇》(王洙、胡宿等著)三一九一三字
明《字彙》(梅膺祚著)三三一七九字
清《康熙字典》(張玉書等著)四二一七四字
民國《中華大字典》(歐陽溥存等著)四四九○八字

從這裡我們知道中國字在魏朝和清朝增加得最多。這大概是因為魏、清兩代和外族接觸特多,吸收了許多外族語的緣故吧!中國字這樣多,要都認識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經這樣計算一下,如果一個人每天識五個字,不分晴雨,不論假日,不管生病與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要費二十五年以上時間,每日識十個字,也要費十二年半以上的光陰。

為了免除這困難,所以有一些無用的字,我們就不必學了。單把有用的字學會也就夠了。但是,哪些字是最有用的呢?我們要識多少字才夠用呢?這是我們要談的第二個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人花費時間來研究。民國九年陳鶴琴曾經把許多兒童讀物、新聞紙、雜誌、 小學生課外作品、新舊小說、《聖經》等書裡面的字,分析研究,得到語體文應用字彙四千二百六十一個。敖弘德也把國父的《留聲演講》、《中國革命史略》、《諺語選》、《新生活》及時報裡的字分析研究,得常用字彙四千三百三十九個。李智曾估計說“最常用的四千字,得佔普通讀物的百分之九九點八”。可見一個人如果識四千個中國字就可以夠用了。四千字不過佔中國字總數的十分之一。可見中國的“死字”是怎麼的多。

你知道你識多少字嗎?這是我們要談的第三個問題。

也許你以為可以識很多的中國字,絕對不止四千這個數目。我恐怕你估計得太多。不信的話,現在可以試驗試驗。

在下面有一百個字。這是用機會法從一本字典裡抽出來的(原測驗為中國心理學家張耀翔所編)。一百字中的每一個字,代表一百三十五個字。因為字典裡總共一萬三千五百個字。你先把一百個字,一個一個地認識一下,只要知道那個字的讀音和意思,就是識了那個字。看看一百個字裡,你共總識幾個,然後乘一百三十五倍,就是你現在識字的數量。比方,一百個字裡,你識(如果只知道讀音,不知道意思,或是只知道意思,不知道讀音,就算半個字)三十二個,那麼,32×135=4320,你就共識四千三百二十個中國字。足夠閱讀普通的書報了。下面就是測驗用的一百個字:花、和、叩、切、全、居、奔、科、直、台、腓、職、謹、異、璧、 綱、 紂、猖、密、島、邦、朵、僑、俱、俞、助、協、嚕、汁、陭、喋、枯、狂、疆、桔、瘦、羹、蚤、藥、蔭、軸、辯、鯉、策、窩、放、消、漕、時、胐、烝、濫、旗、遙、亄、郯、蘸、錤、墢、增、掛、扦、憍、㤰、揞、桀、樗、櫳、殳、撬、泐、磟、莋、賺、飿、裖、閕、靈、繮、簸、蠱、䗐、瘰、湱、猿、焰、、葰、踅、鴂、眺、訿、獾、鎝、黳、馯、髕、鷵、龤、韽

根據許多人的統計結果,初中一的學生,應當識四二六二個;初中二的學生,應當識四八八七個;初中三的學生應當識五一一四個;高中一的學生應當識五四七三個;高中二的學生應當識五六三二個;高中三的學生應當識五八六二個。你識多少個?誠實地測量一下吧!如果在標準以下,你應當努力識字,否則你的國文程度就有落後的危險!

漢字的趣味

有一個外國人說:“中國字是世界上最有趣味的文字。”

的確,中國字是很有趣的。它除了實用的效能以外,還可以用它做藝術品,做遊戲的工具,甚至做迷信材料。

我們先來談談中國字的藝術性。

在我們的客堂裡、書室中、商店家、辦公處,往往喜歡掛著名人的字,作為點綴。即使鄉下人,在過新年的時候,也喜歡在門上貼幾副紅對子。為甚麼要這樣呢?因為中國字是一種藝術品,像圖畫一樣。你看每一個字都像一座建築物,有它自己的構造和姿態。每一個字像一朵小小的鮮花,耐人尋味,可供欣賞。尤其是加上勁拔的筆鋒,烏黑的松墨和朱紅的印鑒,造成我們特有的東方藝術。

中國字所以這樣的美觀,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字大都是對稱的。對稱的東西常是美麗可愛的。中國人尤其喜歡對稱的東西,你看家庭的佈置,椅子分列兩旁,花瓶總是一對,門是兩扇,楹柱左右各一,石獅東西對列,廂房分為東西,大廳的門也分上下。社會上有許多美麗的符號,都是對稱的,紅十字會的十字,紅卍字會的卍字,基督教的十字架,青年會的三角,都是不偏不倚的圖案。如果你留心著社會的許多地方都含著對稱的成份。再說,我們人體的外形,不是一個對稱的典型嗎?手、足、耳、目都是左右各一,無怪我們人類這樣自負了。中國字正合這個均稱律。我曾統計過一部小字典,一千八百二十九個單字之中,像“燕、雨、朋”等十分均稱的字有五百七十二個之多,佔全體百分之三十。中國文學中有許多美句,字字都是均稱,像“暮春三月”,“萬里無雲”,“霓裳一曲”等都是。我曾經這樣夢想,若是有人能完全用均稱的中國字寫美文一篇,字形的美和內容的美合奏,必能成功一篇空前的佳作。

中國字所以美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字是象形字,字形上能夠表達字意。拼音的文字是以形表聲,中國字是以形表意,有“一字傳神”的功能。例如“赫”字十足地表現出一個大將威武的神氣。一個“嫣”字可以表現出一個美女回眸微笑的姿態。《文心雕龍》裡有這樣的幾句話:“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都是說明這個“一字傳神” 的意思。

有時我們翻閱一篇記敘文,一眼看去,不要細讀,就可以領會所描寫的是山水,是花草。因為字裡行間都呈現著水、石、花、木、園、林、芳草的樣子,好像一幅繪出的圖畫一樣。

其次我們再談談中國字的遊戲性。

文字本來是遊戲的工具之一。像歐美的“迷陣遊戲(Puzzle)”不是文字的遊戲嗎?中國字因為是一個個各自獨立的,像些方木一樣,可以搭成各式各樣的玩意兒。並且中國字多是由幾個字拼攏起來的,所以有一種拆合性,這種拆合性,便產生了一些有趣的遊戲。一個“讀”字,可以拆成“言、土、四、貝”四個字。一個十字和一個口字,可以合成古、叶、田、由、甲等字。有人用這種拆合的方法,編出下面一些有趣的句子:

門口問信, 人言不久便來。
八刀分肉, 內人和議不均。
奴手拏花, 草化為螢飛去。

一個字既然可以拆成幾個字,因此產生了一種拆合對字的遊戲。例如“天”字,可以分成“一大”;“示”字可以分成“二小”。“一大”正對“二小”,所以“天”可以對“示”。這叫“拆合對字”。下面就是—些這樣的對字:

螞 呀 垢 恰 聂 恃 泉 惜 哩 咳
鮮 聒 鍠 吩 品 螳 墨 吟 忖 忸

讀者若是有時間,可以試試看,把下面的十個字用拆合的方法尋出—個對字:

時、蔣、秒、堤、牲、梯、柏、駟、躊、知(答案在本文之後)。

中國社會上有一批人專以測字混飯吃,就是利用中國字的拆合性以應和人意。現在舉個例如下:據說在清乾隆時候,蘇州有一個測字的,名叫范時行,本領很好。一天,有一兵卒拈得一“棋”字,問終生運氣。范時行對他說:“下圍碁的時候,碁子越住越多;下象棋的時候,棋子越住越少。現在你拈的是象‘棋’,不是圍‘碁’,從木不從石,恐怕你家裡的人口—天凋零一天吧?”

那兵卒告訴他是的,並且又問:“日後運道如何?”范時行對他說:“我看你是行伍中人,是棋中的卒。卒在本界止行一步。如果過河,則縱橫皆可行。照此看來,你當遠走,方可得志。”

若是把測字認為可信,就是迷信;若是把測字看為一種遊戲,倒是十分有趣。

《春渚紀聞》裡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有一個成都人,名叫謝石潤夫,專以測字言人禍福。某日,有一朝士隨手寫一“也”字,問日後官運怎樣。謝石對他說:“也字加水則為池,加馬則為馳,今池運則無水,陸運則無馬,所以沒有升官的可能。”接著謝石又對他說:“你的親人都不存在了吧?因為也字加人為他,今只見有也而不見有人。不但如此,你的家產,也都蕩盡了吧?因為也字加土為地,今只有也而不見土,所以你人財兩空啊!”

中國字還給了我們一種遊戲,就是“燈謎”。這種遊戲,不知道在中國的家庭裡、朋友間,造出多少快樂。在《紅樓夢》、《浮生六記》等書裡,都有這樣的記載。下面是幾個很好的字謎:

(一)半放紅梅。 (繁)
(二)半牆斜月十分明。 (將)
(三)半推半就。 (掠)
(四)兩點一直,一直兩點。 (慎)
(五)一夜十天。 (殉)
(六)三人同日去觀花,百友原來是一家,和合二仙對面坐,夕陽之下有雙瓜。 (春夏秋冬)

中國字是象形字,構造複雜,難學難寫。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但是因它含有藝術性、拆合性,所以變化無窮。如果我們用一種輕鬆的眼光看它,便妙趣叢生,耐人尋味了。

拆各對字答案:腑、箱、夥、杯、獅、況、清、伍、撞、弭。

聯語

中國字是個個獨立的,所以可以做對字。記得少時老先生還咕咕嚕嚕講些“天對地”、“月對風”、“大陸對長空”一類的話給學生們聽。雖然現在國文課裡不做這套把戲了,但是楹聯、輓聯、喜聯,仍舊很風行。這自然因為我們中國人還有這種愛好;對聯的本身尚有它的樂趣,否則早就跟女人的小腳一起被淘汰了。中國的對聯應用很廣,在客堂裡有它,在書齋裡有它,在亭榭裡有它,在樓閣上有它,在古跡處有它,在別墅裡有它,在廟宇裡有它,在祠社裡有它,在商店開幕時有它,在鄉村演戲時有它,人家有喜事用它道賀,朋友死了用它輓悼……對聯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裡到處會遇見的。因為它是一種藝術品,是一種很有趣味的點綴,所以至今風行。

對聯的開始,據說是“肇於五代之桃符,孟蜀‘餘慶長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於應用於楹柱,是從宋朝開始。至元、明以後才大大風行,成了文人應酬的妙法。

中國的對聯,有些是富有趣味,相對巧妙。這些作品大都出於“才子”之手,雖然是遊戲的文字,但也可供賞玩。例如金聖歎有副妙對是:“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紀曉嵐和友人同遊西湖在雷峰塔下,遙望雙峰插雲,友人想出一聯,和紀曉嵐為難:“雙峰隱隱,七層四面八方。”紀曉嵐聽了,略加思索,就對上下句:“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

張之洞在八國聯軍一役時做司令。有一個外國人作對侮辱中國說:“琴瑟琵琶,八大王單戈對戰。”張之洞立刻寫出下聯以為報復:“魑魅魍魎,四小鬼合手擒拿。”

四川某銀行開幕,請才子李調元代撰一聯。送到之日,打開一看,寫的是:“長長長長長長長,行行行行行行行。”銀行經理莫名其妙,立刻請李來,設宴請教。李調元就解釋說:“我希望你的銀行有發展,所以上聯是:長長。長長。長長長(原來二四七三個字讀做生長的長,餘字讀長久的長);我又佩服你的才能,各行事業都能行,所以下聯是:行行。行行。行行行。”經理聽了,才恍然大悟,心裡非常快樂。

有少數的對聯,確是十分巧妙。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妙聯:“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又如“冰涼酒,一點二點三點;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等都是。

有人曾作過一副對聯,上聯是:“獨覽梅花掃臘雪,”字音和音樂樂字1234567 相似。下聯是:“細睨山勢舞流溪。”聲音和一二三四五六七相近。音既相近,字是相對,頗為有趣。

有些對聯,不但對字巧妙,並且可以倒讀。例如西湖花神廟對聯和納蘭性德的詞,可做代表:

紫紫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暮暮朝朝年年雨雨風風。

霧窗寒對遙天暮,
花落正啼鴉,
袖羅垂影瘦,
風剪一絲紅。中國從前有個女子,織成—塊回文錦,寄給她的丈夫。該文無論直讀、橫讀、倒讀、斜讀,都能成文。確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觀。

有些對聯,寫意微妙,耐人尋味。例如沈節甫曾作一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詞意俱佳,為不可多得的聯句。

在名勝地方的對聯,大多數是描寫風景的。這種聯句之中往往能一句話寫盡全部景致,例如濟南大明湖上的一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凡遊過大明湖的人,都對劉金門的筆法稱絕。宣武門外永慶寺的僧房,有一對聯,描寫山景,很是逼真:“石壓筍斜出,岩垂花倒生。”最有趣的是龔正謙題熙春山的對聯,上聯完全是寫看見的;下聯完全是寫聽見的:

放開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圓,山雨欲來,淡風初起。

洗淨耳根,聽林鳥爭鳴,寺鐘響達,漁歌遠唱,牛笛橫吹。

大多數的聯語是帶警惕性的,好像格言一樣。一副意思很好的對聯,掛在房裡,天天看見,可以藉以磨煉自己。不過這種聯句,大都陳腐,好的不多。鄭板橋有副對聯說:“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倒還不俗。程梓庭有副對聯說:“無多事,無廢事,庶幾無事;不循情,不驕情,乃能得情。”也很有道理。

中國的對聯,幾乎成了一種專門學問。許多文人喜歡在這上面下工夫。《萬有文庫》裡有一部《楹聯叢話》,搜集各地楹聯極多,可以看看。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8836988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8
    • 商品規格
    • 32開13*19cm
    • 出版地
    • 香港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