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新舊政權夾縫中的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5-1949)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乃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改制而來,戰後,臺北高校改制為臺北高中,並於1946年6月起,與「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用同一校地,卻在1949年7月決議停辦。
臺北高中僅於歷史上存在的短短五年時間,正面臨新舊政權的交接之際,隨著新政權而來的新學制、語言與文化,改變了臺北高中的命運,而生存於新舊時代的夾縫之間的臺北高中,更可說是在同時期中等學校、甚至全島教育機構中,最能觀察到時代轉換之影響者。
臺北高中僅於歷史上存在的短短五年時間,正面臨新舊政權的交接之際,隨著新政權而來的新學制、語言與文化,改變了臺北高中的命運,而生存於新舊時代的夾縫之間的臺北高中,更可說是在同時期中等學校、甚至全島教育機構中,最能觀察到時代轉換之影響者。
目錄
推薦序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舊制臺北高等學校到新制臺北高級中學
第三章 新舊夾縫中的臺北高中
第四章 青天白日下的陰影:臺北高中的終焉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臺北高級中學緊急父兄會開催謹告(日文)
附錄二:臺北高級中學年表(1945-1949)
附錄三:臺北高級中學學生名冊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舊制臺北高等學校到新制臺北高級中學
第三章 新舊夾縫中的臺北高中
第四章 青天白日下的陰影:臺北高中的終焉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臺北高級中學緊急父兄會開催謹告(日文)
附錄二:臺北高級中學年表(1945-1949)
附錄三:臺北高級中學學生名冊
序/導讀
校長序
在本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的這塊土地上,從 1922 年起到二戰終結以前,曾經存在一所「臺北高等學校」,它是戰前日本 38 所培育菁英中的菁英的舊制高校之一,也是當時臺灣「唯一」的一所「高中」。
戰爭結束的 1945 年,臺北高等學校與在臺灣的日產和各公私立機關,為國民政府所接收,並在同年的 11 月 30 日被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與同一時期從日本時代的「中學」升格為「高中」的學校(如建國高中、成功高中、新竹高中等)並列,成為眾多高中之一,但失去了「唯一高中」的地位。隔年的 1946 年 6 月,在原臺北高校的校址上,又出現了另一所學校——以培育中、高等學校師資為主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兩所學校在同一校地,共同使用教室、建築物、圖書、設備,一直到 1949 年 7 月,臺北高級中學被命令停辦為止。
以上的內容,部分參考自臺灣史研究所賴冠妏同學的碩論著作《新舊政權夾縫中的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5-1949)》。
2018 年 11 月本校校務會議決議,臺灣師範大學的校史,溯自 1922 年創立的臺北高等學校起算,到今年的 2022 年正好是 100 週年。但是臺師大校史的建構,即使已相當程度涵蓋了戰前的臺北高校,以及戰後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到目前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部分的史料收集與研究撰寫,但是在 1945 到1949 年「一校地兩學校」時期的「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部分,還存在相當多未必為人所知的盲點。即使只是短短的四年,到底它的師資、學生來源、數量如何?曾培育出哪些知名人物?畢業生的後續升學狀況又如何?還有這段時期除了需與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享校地設備外,也是遭逢二二八事件、四六事件而動盪不安的時期。這個夾縫中的學校的研究,確實是可以填補建構本校校史拼圖中缺失的一塊。
因此,本人樂意為之作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吳正己
在本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的這塊土地上,從 1922 年起到二戰終結以前,曾經存在一所「臺北高等學校」,它是戰前日本 38 所培育菁英中的菁英的舊制高校之一,也是當時臺灣「唯一」的一所「高中」。
戰爭結束的 1945 年,臺北高等學校與在臺灣的日產和各公私立機關,為國民政府所接收,並在同年的 11 月 30 日被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與同一時期從日本時代的「中學」升格為「高中」的學校(如建國高中、成功高中、新竹高中等)並列,成為眾多高中之一,但失去了「唯一高中」的地位。隔年的 1946 年 6 月,在原臺北高校的校址上,又出現了另一所學校——以培育中、高等學校師資為主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兩所學校在同一校地,共同使用教室、建築物、圖書、設備,一直到 1949 年 7 月,臺北高級中學被命令停辦為止。
以上的內容,部分參考自臺灣史研究所賴冠妏同學的碩論著作《新舊政權夾縫中的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1945-1949)》。
2018 年 11 月本校校務會議決議,臺灣師範大學的校史,溯自 1922 年創立的臺北高等學校起算,到今年的 2022 年正好是 100 週年。但是臺師大校史的建構,即使已相當程度涵蓋了戰前的臺北高校,以及戰後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到目前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部分的史料收集與研究撰寫,但是在 1945 到1949 年「一校地兩學校」時期的「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部分,還存在相當多未必為人所知的盲點。即使只是短短的四年,到底它的師資、學生來源、數量如何?曾培育出哪些知名人物?畢業生的後續升學狀況又如何?還有這段時期除了需與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享校地設備外,也是遭逢二二八事件、四六事件而動盪不安的時期。這個夾縫中的學校的研究,確實是可以填補建構本校校史拼圖中缺失的一塊。
因此,本人樂意為之作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吳正己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