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輪到寂寞出牌
內容簡介
我們幾乎忘了,那也曾熠熠閃亮的獨立時光!
心碎也好,孤單也好,都是令你我深刻入心的真摯絮語。
厭倦成雙成對,厭倦沒有了你,我彷彿也沒有理由存在……
我竟以為這樣叛離自己,可以遮掩孤獨的回音。
時遷事異,只能寫下,與封存記憶。
一雙永遠貌合神離的鞋,彷彿茫茫人海中悄然無影的沉默戀人。
一張華麗的面具,半幅的蝶翅奮力拍動,卻搧起晶亮淚珠。
缺了小角的粗厚大掌,是千帆過盡之後純美的一抹圓。
牆上,一格、一格精心針入的行蹤,那杳然的銀色記憶扎上了心……
寫愛情,她幾乎是掏空自己,聲聲幽怨祈求撞擊我們的心。
寫女人密語,她細膩以對,貼身勁舞著人間悲喜。
寫父母不可逆的老去,痛裂難捨之際,卻也透出無盡釋懷。
她說,創作的前提是得好好過生活,不然就是虛構的渣滓了。她便是如此不顧自己地欺近我們。
於是我們情不自禁地,墜入了她筆下情濃意遠的迷人世界。
她是,薛好薰。
目錄
【推薦序】晃動的光影照攝心底 文◎方梓 009
卷一 來一杯茶色罪愆
小綿羊 018
流動的血球 022
試履記 028
面具 038
走私的眼神 048
一隻耳環去旅行 052
茶色罪愆 058
脆弱的喉嚨 068
悲劇快轉 072
黑色膠卷 077
懺情 088
卷二 想念流光牌戲
門後 092
行事曆 102
想念的滋味 106
粽子 112
巴掌與斷指 116
Skype 120
寂寞牌戲 124
母親的追蹤 135
流光杯盤 139
和Sunny的約定 148
山海經 154
老人心 165
小公園 172
王船祭 183
卷三 漫漶的年輪在滴落
漫漶的郵戳 194
回看山之巔 199
另一種年輪 210
蜿蜒山路 215
三峽瞧橋 219
在廢墟上捉迷藏 227
在雲端 231
疲倦的旅者 238
【後記】寫作是如此貼近又背離生活 248
【附錄】本書得獎記錄 253
〈另一種年輪〉(二○○八年林園文學獎首獎)
〈茶色罪愆〉(二○○九年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評審獎)
〈母親的追蹤〉(二○○九年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
〈回看山之巔〉(二○○九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項優選)
〈面具〉(二○一○年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評審獎)
〈巴掌與斷指〉(二○一○年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
〈門後〉(二○一一年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評審獎)
〈寂寞牌戲〉(二○一一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項優選)
〈行事曆〉(二○一四年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
〈試履記〉(二○一五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獎)
序/導讀
【推薦序】
晃動的光影照攝心底/方梓
薛好薰在前一本書《海田父女》描寫因船員父親而有的海洋生活,這樣的習性似乎也潛伏心裡,所以「工作幾年就順勢定居了下來,像洄游的魚,只在冬季夏季佳節依時序返鄉報到,補給足親情食糧,囤積在人海潛泳的能量……」。而在陸地也仿若一個大魚缸的魚群,在時間的定點來回優游;藉由海洋意象回望童年,捕捉父親的身影。
在《輪到寂寞出牌》,海洋的意象景致完全消失,薛好薰以岸上人家面貌呈現,用極細膩的筆,寫家人、友人、景物與孤獨的感情,藉細緻的女性載述,剖述被隱藏的寂寞荒原。
卷一,寫的是女性特有的纖細思維;以晦澀、隱喻敘說兩人的寂寞與孤獨,寫情人或夫妻日久後彷彿各自帶著冷漠的面具;描寫一個作為妻子或情人常被視而不見與來自另一個男人眼神網羅,兩者冰熾的差異;也用茶水來指涉情感由濃轉淡,由熱變冷,默守茶道最終是一種清寂,情感不是茶道,得掙脫束縛才有自由。
薛好薰善於觀察與跳脫凡俗的印象,剔透翻轉事物的想像;捷運中的人群彷彿「流動的血球」、遺失的一隻耳環宛如流浪在都市叢林;在〈悲劇快轉〉,將古典愛情悲劇的VCD快轉從一.五倍到三倍,原本悲情緩慢的情節與人物,竟成了嬉謔的畫面,而令人痛快!
薛好薰也善於書寫極為幽微的同性之愛,藉曝光沒有成功的照片「黑色膠卷」娓娓細述一段若有似無的同性情愛,在與舊日閨中密友的「幾日的同榻共寢,我需要多大的意志才能克制自己,不讓曾經的夢境成真,怕驚嚇了ㄇ,隳毀我築壘已久的閾閥。」同性情愛如眠火山,逐漸甦醒。
卷二是生活瑣碎事與親人,在細小雜瑣中屢見鮮活樂趣,藉由吃食敘述想母親的心情,在母親包的粽子悄悄揭開母親的年老體弱;更在行事曆標誌著記憶日漸衰退的母親;〈門後〉寫著童年搬家的不安全感,彷彿一開門家具都不見了,同時也伏述歲時消逝的無聲,「門外的我和門後的人事似乎以一種不同的時間刻度在遞嬗著,門後彷彿有我眼見不到的事情在流轉」,以門作為二度或三度空間關鍵,開關都在心裡。
在本書中,父親母親仍占著極重要的篇幅。〈寂寞牌戲〉明寫母親跟父親學會打牌後沉迷的狀況,暗述母親長年的寂寞;〈巴掌與斷指〉寫年輕愛呼巴掌的父親的轉變,退休遠離海洋,那隻巨大的手掌如從特寫逐漸拉遠,顯得瘦小而蒼老,竟讓憎恨巴掌的女兒看清楚那兩節的斷指,也用這斷指的手打開Skype視窗,重視拾回廢棄己久的親情。不管寫父母親或寫阿嬤強烈個人對孫子女的憎愛,薛好薰如持利刀解剖自己的心,凝視受傷的痂痕,再以伶俐的眼神去環顧周遭的人事物,傷痛悠悠流去,情感歛束卻又蠢蠢欲動,只能經由書寫自我療癒鬆放。
卷三,從泛黃的郵件看見歲時走過的影跡,懷友人傷逝,寫景寫地誌、腳下的土地,以及寫旅行的孤單與自在;用「在廢墟上捉迷藏」演繹內心荒廢與隱藏,久了乏了也就沒有動力完全放棄尋索。
本書彷彿是作者手執燭光,緩緩近照歲月的皺紋,親情與愛情拉近與扯遠的縫隙與溝渠,清楚卻也模糊,晃動的光影照攝在心底,也照見人情景物及旅途流轉的樣貌。
試閱
小綿羊
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幾乎忘記曾經獨立的時光。
那時候,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可以騎乘一輛小綿羊到幾十公里外赴約、逛街、看展覽,帶回生活的瓶瓶罐罐。或者在鄰近郊山探險,她常催促小綿羊喘著氣載她爬上三十幾度的陡坡,無畏的青春,有小綿羊陪伴,路彷彿永遠沒有盡頭。
後來有了他,和他的車,出入共乘,於是她不必在酷熱的太陽下,藉著疾速,偷渡一點燥風吹進防曬的長袖衣服內,也不必在朋友聚會後的暗夜,冒著竄進雨衣縫隙、像針刺般的冬雨,孤獨地趕回賃居的住處。她只要等待,車門就會為她開啟,輕鬆在駕駛座旁東指西指沿路的新奇風光,累了便闔上眼,再度睜開眼,目的地已經神奇地出現在面前。
她忘記她的小綿羊,它在陰濕晦暗的地下室裡,寂寞像蜘蛛之絲,牽纏在手把和座墊之間,蛛絲上有幾隻沾黏的幽怨,在拍翅掙扎。她只是偶爾去問候它,喊醒它,它總要不吭聲,裝好一陣子啞,才會悶悶或忿忿地吐出回應。拂去它身上的絲纏之後,還是得留下它繼續枯守,重新覆上寂寞。
他們跑得比她以前的獨行更遠。更遠之後,想要跑遠的念頭逐漸被餵飽,也逐漸消褪了胃口。他的胃口。於是哪裡也不去了。
可是她已經習慣等待,習慣駕駛座旁已經安穩而溫暖凹陷的位置,她甚至失去記憶路途的能力,回家時所經過的每一個街口,總遲疑該往左或往右?終於有一天,他出門時,把一句話跟她,一起關在他的身後。他這樣說的:「妳該嘗試著獨立,不要事事依賴。」之後,便開著車忙自己的事,日與夜。
忘記了夜與日的遞嬗,她在家裡踱著步,不知如何走出家門,以前的朋友,因她的疏遠而疏遠,手機上已許久不再響起任何邀約,朋友不知都哪裡去了?她們是騎著自己的小綿羊,還是坐在另一個駕駛座旁?
於是,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帶它就診,師傅黑著雙手幫它全身體檢,喃喃替它埋怨她的不負責任。是的。她也蹲在一旁,跟著師傅溫柔地撫觸檢視它即將老朽、有些病變的形骸,心虛而懺悔地點點頭。
回到家中,她擦拭它的身體,雖然不復從前的光亮,可是,她彷彿看見昔日一起奔馳的影子倒映在小小的後照鏡裡。
他終於發覺她長期的沉默,以及一些他無法掌握的消失時刻,他到她跟前提議說,一起開車出去晃晃吧。
她說,請讓一讓。比起兩個人在一起的寂寞,她如今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的孤獨。而且,說來也並不那麼孤獨,小綿羊重新恢復飽滿精神,它全心全意屬於她,已經開始載著她飛馳,回到屬於她自己的悠哉自如,獨立年代。
試履記
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穿進淑女鞋,腳拇趾抵住鞋尖,無法舒服地平展,只能微微弓起,像練功時腳趾抓地,只為了減少壓迫。算來,我的確從很久以前便被迫練習一種功法,練習如何在有限的鞋子空間,擠進自己過大的腳。
這條街,我進出一家又一家的鞋店,自動門開開關關,心的溫度也冷冷熱熱,從剛開始歡歡喜喜到後來垂頭敗興。喜歡的鞋款都沒有我的尺寸,退而求其次,勉強接受商家所建議的,我知道那通常是不太好銷售的款式,也許是鮮豔而花俏,像個初次見面便印象極差的流裡流氣的人,但我也只能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委屈自己,誰教我的腳比一般人大?我深感自卑,對造成店員的困擾及負擔也懷著歉意。甚至到最後,我已經放棄自己的好惡,只要有適合尺寸的,我都願意試試,已經退無可退,毫無尊嚴可言了,但仍然落得必須把腳塞進已經沒得挑選,卻依然狹仄的窘困。
熱情已燃盡,變成一堆死灰,我還是摀著這堆死灰不放棄,「死灰復燃」故事讓我存有一絲希望,繼續進出鞋店。直到後來,覺得自己彷彿不是尋找想要的鞋,而是為了向每一家鞋店宣告我擁有一雙大腳、印證我是個大腳婆,又像是故意激怒商家的奧客,倨傲地找麻煩:看吧!你們再怎麼翻箱倒櫃,也找不出任何我可以穿的鞋吧。
其實,看店員進進出出倉庫為我翻尋適合的鞋子,一再地蹲下穿著窄裙的身子遞到跟前讓我試穿,身邊的紙盒堆成了一座座令我尷尬又不安的小城堡,我有時會因不好意思而挑選一雙不那麼折磨腳的鞋。我很清楚,這些勉強帶回的鞋子平均會折磨我兩次:一次是抱著些微希望穿上它。從穿上的那一刻起,便像套上腳的緊箍兒,不待咒語念起,從微微的不適,到腳拇趾壓迫性的疼痛,趾甲抵住鞋尖彷彿一隻蛾掙扎著要鑽破蠶繭,冒出頭來,於是為了減緩痛楚,便悄悄弓著腳趾走路,姿勢怪異,無法平衡,從腳到小腿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等行走或站立過久,超過忍耐的極限,腳掌或小腿便開始抽筋。最後再度證實:它的確不適合我。
等到許久之後,我幾乎忘卻那痛楚,會心軟地再給它一次機會。這其實是多餘的舉動,因為,我的腳不會縮水,鞋子也不會莫名長大,我只是更確定鞋子是用它全部的力量憎恨著我,像電視庸俗的悲劇中,明知對方不喜歡自己,還帶有一絲僥倖,希望日久天長,對方會感動、會接納,但結果都只是一廂情願,那不適合的人用決絕的方式來懲罰、報復你的自以為是。第二次讓我終於死心塌地,便束之鞋櫃深處,和其他同樣遭遇的鞋子作伴。鞋櫃中不能穿的比能穿的鞋子多,因為,在領受多位懶得尋找大尺碼鞋的店員不耐煩臉色之後,一位盡職又鍥而不舍的店員往往讓我感激地做下蠢事。每當提著袋子回家時,我常常不自禁聯想起童話中仙杜瑞拉那醜陋又壞心的姊姊,難道作者就這麼嫌惡和鄙視大腳的人嗎?為何將大腳和壞心腸畫上等號?至少,我因為靦腆,也不忍店員白忙一場卻毫無業績,為自己買了一鞋櫃的緊箍兒,誰說大腳的人心腸很壞?
我周遭的女性都是幸福的人,從未聽過她們在買鞋子時遇到挫折或難堪,她們可以隨著季節、場合、流行、裝扮、心情而任意變換著娃娃鞋、淑女鞋、帆船鞋、涼鞋、尖頭鞋、巫婆鞋、魚口鞋、厚底鞋、羅馬鞋、雪靴、高筒馬靴、裸靴、平底、細跟、寬跟、窄跟、中跟、高跟、小羊皮、牛皮、漆皮、豹紋、鉚釘、水鑽、蝴蝶結、立體花……,是幸福又愜意的蜈蚣族。而我,只有運動鞋,和腳拇趾會露出鞋緣的涼鞋。
這世界是為了大多數人而設想、而存在、而運轉的,為一個可以納入平均值的標準化社會而設計,我顯然不在這個平均值之內,沒有人願意為少數不合群的腳費事。我只能越界到運動鞋店的男鞋部,尋找符合我的尺寸,別人也許為一套光鮮的衣服選一雙款式和顏色相襯的鞋來搭配,而我因為只能穿得下運動鞋,只好搭配牛仔褲、T恤、夾克,無形中為自己營造出不修邊幅的形象,彷彿是為了專注工作而疏於打理自己的外表。
衣著如果真的像《玫瑰的名字》作者安伯托.艾可所說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那麼,我恆常言不由衷,被迫說出一連串違心之論,以謊言來塗抹粉飾真意。所有的真心話都收藏在鞋櫃中。
只是,遇到某些場合需要穿著正式服裝,我還是得拿出被下了詛咒的鞋,蜷縮著腳趾,表面不動聲色,應對酬酢如常,私底下卻咬牙切齒隱忍纏小腳式的痛楚,當忍受到了極點,甚至自暴自棄,想讓腳拇趾當眾破繭而出。但我終究,還是努力地撐過那些對我而言是太辛苦的歡樂喜慶時刻。
這幾乎要變成我體會世界的方式:以苦痛支撐著表面的歡樂。
我以為自己一向痛恨任何形式的壓抑和箝制,但後來發現,並不真的如此,至少對於鞋子而言,我舉雙手完全降伏,拋棄所有尊嚴和堅持,儘管綑縛纏繞我的雙腳,只要苦痛還在忍受範圍內,我就面帶微笑,以別人察覺不出的面貌繼續受苦。不管女性主義者如何撻伐、醫生強烈警告,我還是想在豔夏裡穿上露趾高跟涼鞋,配上合身無袖連身洋裝,展現優雅與自信;或於隆冬中,套上高跟長筒馬靴,搭配窄管牛仔褲、毛衣、長外套加上圍巾,呈現出嫵媚的帥氣,藉此擺脫連續的酷寒與陰鬱……,我所有的衣飾都不缺,只缺腳下的鞋。這令人不禁懊惱,這個社會是怎麼了?廣告不斷蠱惑人們對流行的嚮往,卻不提供足夠的資源,總有人被排擠在外,被犧牲、被忽略,彷彿只要大多數人入其彀中就好,我是他們不屑的小眾,雖然想亦步亦趨跟著潮流的美學走,卻被狠狠踢了一腳。
據說,有些人會特地掛上一件美麗但尺寸略小的衣服,用來惕勵自己,只要堅定意志、抗拒美食誘惑並持續運動,終有一天可以穿上華服,展現婀娜曼妙身材,衣服可以是助自己完成夢想的精神導師及勵志象徵。而我把不適合的鞋子陳列在櫃子中,完全看不出任何意義,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但我仍未放棄尋尋覓覓。明明是為了辦事而出門,但是看見路邊鞋店的明淨櫥窗內,一雙雙陳列齊整、散發一團魅惑光圈的鞋,便彷彿被催眠般,又近似乎一種強迫症,無法自已,直接走進店裡,像個對生活失望的人只好盲目地買彩券,期待生命因此會有所不同。有時候竟然買到大小剛好的鞋子,如同中了機率極低的彩券,有無法對人言喻的狂喜。隔日便興沖沖拿出來穿上,一雙新鞋,終於可以擺脫一貫的運動休閒風,難得換穿裙裝,讓我感覺人生都是簇新的,閃閃發亮的,可以告別過去的灰暗與悲慘。但這樣美麗的飄飄然,才過了半天,彷彿有人不斷在耳邊嚶嚶地說話,見我不理睬,於是逐漸加重力道,最後一記棒喝:「妳看錯彩券號碼了!」我又從雲端墜回地面,原先以為是全世界唯一天造地設的、適合我的鞋,霍然露出猙獰面目,又緊緊束縛著腳,開始對無辜的腳施展酷刑。後來才知道,我在不對的時間選鞋,專家早就說過,下午或天氣熱時,才是最佳選鞋時機。我竟誤以為是上帝的憐憫和恩賜,不辜負有心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腳也有它的脾氣,而脾氣也有漲落脹縮時刻。
在偶然機會,得知有專賣大尺寸的鞋店,店名就叫「大腳之家」,燃起我無窮希望,但這個直白店名讓人進去後沒辦法有任何偽裝及遁詞。一進店裡,我一改之前習慣性要店員拿出最大雙鞋的說法,刺探性地說出自己的尺寸,店員並沒花費多少時間便拿出來,試穿之後果然可以,甚至顯得寬鬆,同樣尺碼但鞋的版型比一般來得大,我終於為自己的腳找到容身之處。而且破天荒地想試試小半號的鞋,店員竟然說:這是最小的尺寸。那神態與語氣彷彿我是誤闖進來的,只差再次強調:「這可是大腳之家。」
我一直以為自己不見容於正常腳形的社會,那一刻才知道,我不是,甚至還稱不上資格,我夾在兩個集團間,是小腳中的大腳,又是大腳中的小腳。屬於那種最悲慘的,偽大腳。但當下,我的確是眉開眼笑的,終於擺脫鞋子對我的折磨。於是,豪邁地帶回明暗色系各一雙的淑女鞋。
終於鞋子不再齧咬著腳,但是腳因為突來的自由空間,反而時時想掙脫,穿起來喀登喀登響,我只能努力調整自己,腳盡量往鞋後撐,深怕一踏步出去,鞋卻留在原地,或飛奔離去,走起路來戰戰兢兢。腳和鞋,不再緊密折磨,反而關係疏遠,貌合神離。我努力補救鞋和腳的關係,拉攏它們,加上厚鞋墊填充空隙,這樣補救不算完美,只是,當掙脫腳受虐的日子,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遂變成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感激。
有一次,參加朋友新居落成聚會,進門前需要脫鞋,那雙放在玄關的鞋子,在眾多鞋子中顯得相當巨大,彷彿停泊輕盈扁舟的港灣中駛進兩艘航空母艦,令過往的人嘖嘖嘆奇,最尷尬的是,鞋內清清楚楚印著店名:「大腳之家」,更是坐實那雙航空母艦不是觀者的錯覺。當初購買時我太快樂了,快樂到完全沒有料想到會有這一天,既尷尬又懊惱不已,但也只能坦承自己就是航空母艦艦長,故作豁達,釋放眾人快憋不住的笑意,先自我調侃:大腳並不是殘疾,也不是故意標新立異,只是天生的大了一點,是珍稀動物,請多多保護。
但也只能這樣說說,我無能為力。因為已經別無選擇。
粽子
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一向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隨著時間遞嬗,粽子的滋味也不同。
每年看著端午將近,工作忙碌的母親總是事先利用假日買齊所需的粽葉、乾栗子、乾魷魚、香菇、鹹鴨蛋、蝦米、糯米。粽葉先刷洗、晾乾備用。等端午節當天一早又去肉攤拿回事先訂好的豬肉,在廚房該浸泡的、該洗該切的,一切就緒後,把所有作料混合著炒,香氣四溢,吸引貪饞的小孩子不住踅進廚房探看,卻被母親喝阻,全部趕出。她嫌我們在一旁礙手礙腳,怕自己一分神,綁得鬆散,或粽形不好看,如果解下再重綁很費時。更何況,粽子還要分送給姑姑和嬸嬸,馬虎不能。
母親綁好一串下鍋水煮,便爭取時間接著綁另一串。一年又一年,她似乎忘了喜歡在廚房鑽竄湊熱鬧的我和姊姊年紀漸大,已經可以分攤工作,甚至也到了必須學習烹煮年節應景食物的時候了,但是她總習慣自己打理,時日一久,我們也視為理所當然。
每次母親看我們吃得香甜,炎炎盛暑,在燠熱廚房汗如雨下包粽子的疲累似乎一掃而空,但她還是會詢問軟硬鹹淡如何?而我們,等不及粽子涼卻,邊吹邊吃,呼呀呼的,在口中燙舌,根本沒時間回答。
從以前使用的大灶,到後來的瓦斯爐、壓力鍋,母親包粽子愈來愈順手,而我也從在家過節,吃現綁、現蒸煮的粽子,到出外就學就業,一到端午便可以收到母親用快遞寄來的冷凍粽子,塞滿整個冰箱冷凍庫,留著慢慢吃,可以吃一兩個月,總吃不厭。
母親上了年紀之後變得怕熱,耐不住盛夏的暑熱和燻蒸的水氣,於是改在冬至包粽子。
也許因為天寒,比起端午節來,吃蒸熟後香氣四溢的粽子,顯得更飽足、更溫暖,是一串讓我捱過冷冽長冬的精神囤糧。
這幾年,收到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糯米時而生硬,時而過於爛熟。我想,應該是母親不復年輕時的手勁,無法紮緊一大串粽子,而味覺也因為年老而退化,口味變得重了些,等綁好下鍋後,又老記不清已經煮了多久。
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只有一次。和母親講電話時心不在焉,不提防便說出來了:「嗯……一解開便散掉,味道有點鹹。」
她聽了之後迭聲問:「太鹹?哪會?散開?……」母親一向以此自豪,而且多年來受到眾親友稱讚,常有人請託幫忙包幾串來應節的。
母親的激烈反應讓我驚覺自己說溜嘴了,趕快補充說明,只有幾顆粽子散掉啦,其他都好的。
沉默了一陣子。最後她說:「會不會是快遞送錯了別人家的粽子,被掉包了?」
……
我也但願是啊。
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幾乎忘記曾經獨立的時光。
那時候,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可以騎乘一輛小綿羊到幾十公里外赴約、逛街、看展覽,帶回生活的瓶瓶罐罐。或者在鄰近郊山探險,她常催促小綿羊喘著氣載她爬上三十幾度的陡坡,無畏的青春,有小綿羊陪伴,路彷彿永遠沒有盡頭。
後來有了他,和他的車,出入共乘,於是她不必在酷熱的太陽下,藉著疾速,偷渡一點燥風吹進防曬的長袖衣服內,也不必在朋友聚會後的暗夜,冒著竄進雨衣縫隙、像針刺般的冬雨,孤獨地趕回賃居的住處。她只要等待,車門就會為她開啟,輕鬆在駕駛座旁東指西指沿路的新奇風光,累了便闔上眼,再度睜開眼,目的地已經神奇地出現在面前。
她忘記她的小綿羊,它在陰濕晦暗的地下室裡,寂寞像蜘蛛之絲,牽纏在手把和座墊之間,蛛絲上有幾隻沾黏的幽怨,在拍翅掙扎。她只是偶爾去問候它,喊醒它,它總要不吭聲,裝好一陣子啞,才會悶悶或忿忿地吐出回應。拂去它身上的絲纏之後,還是得留下它繼續枯守,重新覆上寂寞。
他們跑得比她以前的獨行更遠。更遠之後,想要跑遠的念頭逐漸被餵飽,也逐漸消褪了胃口。他的胃口。於是哪裡也不去了。
可是她已經習慣等待,習慣駕駛座旁已經安穩而溫暖凹陷的位置,她甚至失去記憶路途的能力,回家時所經過的每一個街口,總遲疑該往左或往右?終於有一天,他出門時,把一句話跟她,一起關在他的身後。他這樣說的:「妳該嘗試著獨立,不要事事依賴。」之後,便開著車忙自己的事,日與夜。
忘記了夜與日的遞嬗,她在家裡踱著步,不知如何走出家門,以前的朋友,因她的疏遠而疏遠,手機上已許久不再響起任何邀約,朋友不知都哪裡去了?她們是騎著自己的小綿羊,還是坐在另一個駕駛座旁?
於是,她想起自己的小綿羊,回到地下室找它。它竟顯得有一點蒼老,里程表停格在幾年前她疏遠它的那一刻,走過的路已經那麼久遠而蒙塵,它依然記得。
她帶它就診,師傅黑著雙手幫它全身體檢,喃喃替它埋怨她的不負責任。是的。她也蹲在一旁,跟著師傅溫柔地撫觸檢視它即將老朽、有些病變的形骸,心虛而懺悔地點點頭。
回到家中,她擦拭它的身體,雖然不復從前的光亮,可是,她彷彿看見昔日一起奔馳的影子倒映在小小的後照鏡裡。
他終於發覺她長期的沉默,以及一些他無法掌握的消失時刻,他到她跟前提議說,一起開車出去晃晃吧。
她說,請讓一讓。比起兩個人在一起的寂寞,她如今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的孤獨。而且,說來也並不那麼孤獨,小綿羊重新恢復飽滿精神,它全心全意屬於她,已經開始載著她飛馳,回到屬於她自己的悠哉自如,獨立年代。
試履記
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穿進淑女鞋,腳拇趾抵住鞋尖,無法舒服地平展,只能微微弓起,像練功時腳趾抓地,只為了減少壓迫。算來,我的確從很久以前便被迫練習一種功法,練習如何在有限的鞋子空間,擠進自己過大的腳。
這條街,我進出一家又一家的鞋店,自動門開開關關,心的溫度也冷冷熱熱,從剛開始歡歡喜喜到後來垂頭敗興。喜歡的鞋款都沒有我的尺寸,退而求其次,勉強接受商家所建議的,我知道那通常是不太好銷售的款式,也許是鮮豔而花俏,像個初次見面便印象極差的流裡流氣的人,但我也只能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委屈自己,誰教我的腳比一般人大?我深感自卑,對造成店員的困擾及負擔也懷著歉意。甚至到最後,我已經放棄自己的好惡,只要有適合尺寸的,我都願意試試,已經退無可退,毫無尊嚴可言了,但仍然落得必須把腳塞進已經沒得挑選,卻依然狹仄的窘困。
熱情已燃盡,變成一堆死灰,我還是摀著這堆死灰不放棄,「死灰復燃」故事讓我存有一絲希望,繼續進出鞋店。直到後來,覺得自己彷彿不是尋找想要的鞋,而是為了向每一家鞋店宣告我擁有一雙大腳、印證我是個大腳婆,又像是故意激怒商家的奧客,倨傲地找麻煩:看吧!你們再怎麼翻箱倒櫃,也找不出任何我可以穿的鞋吧。
其實,看店員進進出出倉庫為我翻尋適合的鞋子,一再地蹲下穿著窄裙的身子遞到跟前讓我試穿,身邊的紙盒堆成了一座座令我尷尬又不安的小城堡,我有時會因不好意思而挑選一雙不那麼折磨腳的鞋。我很清楚,這些勉強帶回的鞋子平均會折磨我兩次:一次是抱著些微希望穿上它。從穿上的那一刻起,便像套上腳的緊箍兒,不待咒語念起,從微微的不適,到腳拇趾壓迫性的疼痛,趾甲抵住鞋尖彷彿一隻蛾掙扎著要鑽破蠶繭,冒出頭來,於是為了減緩痛楚,便悄悄弓著腳趾走路,姿勢怪異,無法平衡,從腳到小腿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等行走或站立過久,超過忍耐的極限,腳掌或小腿便開始抽筋。最後再度證實:它的確不適合我。
等到許久之後,我幾乎忘卻那痛楚,會心軟地再給它一次機會。這其實是多餘的舉動,因為,我的腳不會縮水,鞋子也不會莫名長大,我只是更確定鞋子是用它全部的力量憎恨著我,像電視庸俗的悲劇中,明知對方不喜歡自己,還帶有一絲僥倖,希望日久天長,對方會感動、會接納,但結果都只是一廂情願,那不適合的人用決絕的方式來懲罰、報復你的自以為是。第二次讓我終於死心塌地,便束之鞋櫃深處,和其他同樣遭遇的鞋子作伴。鞋櫃中不能穿的比能穿的鞋子多,因為,在領受多位懶得尋找大尺碼鞋的店員不耐煩臉色之後,一位盡職又鍥而不舍的店員往往讓我感激地做下蠢事。每當提著袋子回家時,我常常不自禁聯想起童話中仙杜瑞拉那醜陋又壞心的姊姊,難道作者就這麼嫌惡和鄙視大腳的人嗎?為何將大腳和壞心腸畫上等號?至少,我因為靦腆,也不忍店員白忙一場卻毫無業績,為自己買了一鞋櫃的緊箍兒,誰說大腳的人心腸很壞?
我周遭的女性都是幸福的人,從未聽過她們在買鞋子時遇到挫折或難堪,她們可以隨著季節、場合、流行、裝扮、心情而任意變換著娃娃鞋、淑女鞋、帆船鞋、涼鞋、尖頭鞋、巫婆鞋、魚口鞋、厚底鞋、羅馬鞋、雪靴、高筒馬靴、裸靴、平底、細跟、寬跟、窄跟、中跟、高跟、小羊皮、牛皮、漆皮、豹紋、鉚釘、水鑽、蝴蝶結、立體花……,是幸福又愜意的蜈蚣族。而我,只有運動鞋,和腳拇趾會露出鞋緣的涼鞋。
這世界是為了大多數人而設想、而存在、而運轉的,為一個可以納入平均值的標準化社會而設計,我顯然不在這個平均值之內,沒有人願意為少數不合群的腳費事。我只能越界到運動鞋店的男鞋部,尋找符合我的尺寸,別人也許為一套光鮮的衣服選一雙款式和顏色相襯的鞋來搭配,而我因為只能穿得下運動鞋,只好搭配牛仔褲、T恤、夾克,無形中為自己營造出不修邊幅的形象,彷彿是為了專注工作而疏於打理自己的外表。
衣著如果真的像《玫瑰的名字》作者安伯托.艾可所說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那麼,我恆常言不由衷,被迫說出一連串違心之論,以謊言來塗抹粉飾真意。所有的真心話都收藏在鞋櫃中。
只是,遇到某些場合需要穿著正式服裝,我還是得拿出被下了詛咒的鞋,蜷縮著腳趾,表面不動聲色,應對酬酢如常,私底下卻咬牙切齒隱忍纏小腳式的痛楚,當忍受到了極點,甚至自暴自棄,想讓腳拇趾當眾破繭而出。但我終究,還是努力地撐過那些對我而言是太辛苦的歡樂喜慶時刻。
這幾乎要變成我體會世界的方式:以苦痛支撐著表面的歡樂。
我以為自己一向痛恨任何形式的壓抑和箝制,但後來發現,並不真的如此,至少對於鞋子而言,我舉雙手完全降伏,拋棄所有尊嚴和堅持,儘管綑縛纏繞我的雙腳,只要苦痛還在忍受範圍內,我就面帶微笑,以別人察覺不出的面貌繼續受苦。不管女性主義者如何撻伐、醫生強烈警告,我還是想在豔夏裡穿上露趾高跟涼鞋,配上合身無袖連身洋裝,展現優雅與自信;或於隆冬中,套上高跟長筒馬靴,搭配窄管牛仔褲、毛衣、長外套加上圍巾,呈現出嫵媚的帥氣,藉此擺脫連續的酷寒與陰鬱……,我所有的衣飾都不缺,只缺腳下的鞋。這令人不禁懊惱,這個社會是怎麼了?廣告不斷蠱惑人們對流行的嚮往,卻不提供足夠的資源,總有人被排擠在外,被犧牲、被忽略,彷彿只要大多數人入其彀中就好,我是他們不屑的小眾,雖然想亦步亦趨跟著潮流的美學走,卻被狠狠踢了一腳。
據說,有些人會特地掛上一件美麗但尺寸略小的衣服,用來惕勵自己,只要堅定意志、抗拒美食誘惑並持續運動,終有一天可以穿上華服,展現婀娜曼妙身材,衣服可以是助自己完成夢想的精神導師及勵志象徵。而我把不適合的鞋子陳列在櫃子中,完全看不出任何意義,那鞋盒彷彿一具具微型的棺槨,用來埋葬、憑弔、哀悼完全無法成就的自己,我從未想像過:被人踩踏在腳底的鞋子,眼看著就要反過來踐踏、崩壞我的人生。
但我仍未放棄尋尋覓覓。明明是為了辦事而出門,但是看見路邊鞋店的明淨櫥窗內,一雙雙陳列齊整、散發一團魅惑光圈的鞋,便彷彿被催眠般,又近似乎一種強迫症,無法自已,直接走進店裡,像個對生活失望的人只好盲目地買彩券,期待生命因此會有所不同。有時候竟然買到大小剛好的鞋子,如同中了機率極低的彩券,有無法對人言喻的狂喜。隔日便興沖沖拿出來穿上,一雙新鞋,終於可以擺脫一貫的運動休閒風,難得換穿裙裝,讓我感覺人生都是簇新的,閃閃發亮的,可以告別過去的灰暗與悲慘。但這樣美麗的飄飄然,才過了半天,彷彿有人不斷在耳邊嚶嚶地說話,見我不理睬,於是逐漸加重力道,最後一記棒喝:「妳看錯彩券號碼了!」我又從雲端墜回地面,原先以為是全世界唯一天造地設的、適合我的鞋,霍然露出猙獰面目,又緊緊束縛著腳,開始對無辜的腳施展酷刑。後來才知道,我在不對的時間選鞋,專家早就說過,下午或天氣熱時,才是最佳選鞋時機。我竟誤以為是上帝的憐憫和恩賜,不辜負有心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腳也有它的脾氣,而脾氣也有漲落脹縮時刻。
在偶然機會,得知有專賣大尺寸的鞋店,店名就叫「大腳之家」,燃起我無窮希望,但這個直白店名讓人進去後沒辦法有任何偽裝及遁詞。一進店裡,我一改之前習慣性要店員拿出最大雙鞋的說法,刺探性地說出自己的尺寸,店員並沒花費多少時間便拿出來,試穿之後果然可以,甚至顯得寬鬆,同樣尺碼但鞋的版型比一般來得大,我終於為自己的腳找到容身之處。而且破天荒地想試試小半號的鞋,店員竟然說:這是最小的尺寸。那神態與語氣彷彿我是誤闖進來的,只差再次強調:「這可是大腳之家。」
我一直以為自己不見容於正常腳形的社會,那一刻才知道,我不是,甚至還稱不上資格,我夾在兩個集團間,是小腳中的大腳,又是大腳中的小腳。屬於那種最悲慘的,偽大腳。但當下,我的確是眉開眼笑的,終於擺脫鞋子對我的折磨。於是,豪邁地帶回明暗色系各一雙的淑女鞋。
終於鞋子不再齧咬著腳,但是腳因為突來的自由空間,反而時時想掙脫,穿起來喀登喀登響,我只能努力調整自己,腳盡量往鞋後撐,深怕一踏步出去,鞋卻留在原地,或飛奔離去,走起路來戰戰兢兢。腳和鞋,不再緊密折磨,反而關係疏遠,貌合神離。我努力補救鞋和腳的關係,拉攏它們,加上厚鞋墊填充空隙,這樣補救不算完美,只是,當掙脫腳受虐的日子,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遂變成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感激。
有一次,參加朋友新居落成聚會,進門前需要脫鞋,那雙放在玄關的鞋子,在眾多鞋子中顯得相當巨大,彷彿停泊輕盈扁舟的港灣中駛進兩艘航空母艦,令過往的人嘖嘖嘆奇,最尷尬的是,鞋內清清楚楚印著店名:「大腳之家」,更是坐實那雙航空母艦不是觀者的錯覺。當初購買時我太快樂了,快樂到完全沒有料想到會有這一天,既尷尬又懊惱不已,但也只能坦承自己就是航空母艦艦長,故作豁達,釋放眾人快憋不住的笑意,先自我調侃:大腳並不是殘疾,也不是故意標新立異,只是天生的大了一點,是珍稀動物,請多多保護。
但也只能這樣說說,我無能為力。因為已經別無選擇。
粽子
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一向喜歡吃母親包的粽子,隨著時間遞嬗,粽子的滋味也不同。
每年看著端午將近,工作忙碌的母親總是事先利用假日買齊所需的粽葉、乾栗子、乾魷魚、香菇、鹹鴨蛋、蝦米、糯米。粽葉先刷洗、晾乾備用。等端午節當天一早又去肉攤拿回事先訂好的豬肉,在廚房該浸泡的、該洗該切的,一切就緒後,把所有作料混合著炒,香氣四溢,吸引貪饞的小孩子不住踅進廚房探看,卻被母親喝阻,全部趕出。她嫌我們在一旁礙手礙腳,怕自己一分神,綁得鬆散,或粽形不好看,如果解下再重綁很費時。更何況,粽子還要分送給姑姑和嬸嬸,馬虎不能。
母親綁好一串下鍋水煮,便爭取時間接著綁另一串。一年又一年,她似乎忘了喜歡在廚房鑽竄湊熱鬧的我和姊姊年紀漸大,已經可以分攤工作,甚至也到了必須學習烹煮年節應景食物的時候了,但是她總習慣自己打理,時日一久,我們也視為理所當然。
每次母親看我們吃得香甜,炎炎盛暑,在燠熱廚房汗如雨下包粽子的疲累似乎一掃而空,但她還是會詢問軟硬鹹淡如何?而我們,等不及粽子涼卻,邊吹邊吃,呼呀呼的,在口中燙舌,根本沒時間回答。
從以前使用的大灶,到後來的瓦斯爐、壓力鍋,母親包粽子愈來愈順手,而我也從在家過節,吃現綁、現蒸煮的粽子,到出外就學就業,一到端午便可以收到母親用快遞寄來的冷凍粽子,塞滿整個冰箱冷凍庫,留著慢慢吃,可以吃一兩個月,總吃不厭。
母親上了年紀之後變得怕熱,耐不住盛夏的暑熱和燻蒸的水氣,於是改在冬至包粽子。
也許因為天寒,比起端午節來,吃蒸熟後香氣四溢的粽子,顯得更飽足、更溫暖,是一串讓我捱過冷冽長冬的精神囤糧。
這幾年,收到母親包的粽子,形狀不似從前的飽滿、固定,一解開粽葉,有些甚至會崩解散開,口味也偏鹹,糯米時而生硬,時而過於爛熟。我想,應該是母親不復年輕時的手勁,無法紮緊一大串粽子,而味覺也因為年老而退化,口味變得重了些,等綁好下鍋後,又老記不清已經煮了多久。
但是每次母親打電話來詢問,我還是說好吃。
只有一次。和母親講電話時心不在焉,不提防便說出來了:「嗯……一解開便散掉,味道有點鹹。」
她聽了之後迭聲問:「太鹹?哪會?散開?……」母親一向以此自豪,而且多年來受到眾親友稱讚,常有人請託幫忙包幾串來應節的。
母親的激烈反應讓我驚覺自己說溜嘴了,趕快補充說明,只有幾顆粽子散掉啦,其他都好的。
沉默了一陣子。最後她說:「會不會是快遞送錯了別人家的粽子,被掉包了?」
……
我也但願是啊。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