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我值得擁有好生活:運用情緒的智慧與力量,隨心所欲過生活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生活過得很充實,每一天塞滿了待辦事項,日日忙碌不已,有親愛的朋友、同事、家人,甚至也有伴侶,但為什麼總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
美國「鸚鵡螺」銀獎得主、加速體驗式動態心理治療師教你四步驟
幫助你深刻洞察情緒、釋放內在的力量來改變生命,並在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體驗到深刻的意義、目的和歸屬感,最終,「活得如你所願」!
面對情緒,我們經常手足無措
不敢敞開心房,因為恐懼受傷
不敢說出真心話,因為害怕被拋棄
明明不開心,卻只能隱忍
就連面對喜悅興奮,也都小心翼翼
所有人都渴望把生活過得更有活力、更充實,希望與所愛之人更加親近,但為什麼這麼困難?
羅納德・J・費德烈克博士認為這個問題與恐懼有關,當我們害怕自己的情緒,害怕公開與他人分享這些感受,這種恐懼便會讓我們陷入困境,遠離內心的智慧和力量並遠離生活中的所有人。
本書以尖端科學理論為基礎,提供您一本實用指南,不僅可以幫助您打破舊有模式、開啟內心的能量,還能從根本上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讓您覺得生命更加活躍、更有活力,且與您所愛之人更親近。
在這本書中,作者費德烈克簡述了四步驟,這四步驟可以幫助您:
認識恐懼常見的跡象,以及一般人在不知不覺中切斷力量的方式
了解如何馴服恐懼,不要失控
學習如何體驗您的真實情緒並利用情緒的資源
開發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並分享情緒緒
這本書出色地描述了人們為何如此害怕自己的情緒,以及這種恐懼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各種問題。
雖然這些問題各不相同,但背後的問題往往是相同的,這些苦惱的核心就是所謂的情緒恐懼。
無論是愛、快樂、憤怒、悲傷還是驚喜的體驗,我們與生俱來成為一個完全有感覺的人的能力已經被恐懼所劫持,而正是恐懼,使我們無法獲得更好的生活。
本書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始,幫助讀者誠實地審視自己,認識到我們是否以及如何害怕自己的感受。
接著,書中探討了害怕感覺的根源,並介紹了克服恐懼的四步驟:(1)意識到並學會識別感覺──危險、悲傷、快樂、愛、恐懼、內疚/羞愧、驚訝、厭惡。(2) 掌握馴服恐懼的技巧。(3) 讓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它逐漸平復下來。(4) 敞開心扉,將這些感受轉化為文字,自信地與人進行交流。
本書帶著智慧、幽默和同情心,用故事和實例幫助讀者看到並克服情緒恐懼,而這正是獲得充實生活及美好關係的關鍵。
一旦您學會這個簡單的過程,就可以釋放內在的力量來改變生命,讓焦慮程度降低並感到精力充沛和充滿力量,您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心念,並用更真實的方式過生活,在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體驗到深刻的意義、目的和歸屬感。您的生命會更精彩,不再退縮,最終「如您所願過生活」!
目錄
各界讚譽
致謝
引言
第一部分:準備工作
第一章 接納或拒絕情緒──To Feel or Not to Feel
第二章 我是如何成為這樣的人?──How the Heck Did I Get This Way?
第二部分:採取行動
第三章 第一步驟:培養自覺──STEP ONE:Becoming Aware of Your Feelings
第四章 繼續第一步驟:意識自己的防禦機制──STEP ONE,CONTINUED:Becoming Aware of Your Defenses
第五章 第二步驟:馴服恐懼──STEP TWO:Taming the Fear
第六章 第三步驟:透徹感受──STEP THREE:Feeling It Through
第七章 第四步驟:敞開心房──STEP FOUR:Opening Up
第八章 融會貫通──Putting It All Together
結語 做出選擇──Conclusion:Makinga Choice
附錄
註釋
序/導讀
引言
有鑒於你已經拿起這本書且正在閱讀,所以我足以確定在某程度上,你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但當你仔細審視自己的生活,卻又不覺得有所匱乏。你的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有朋友、同事、家人,甚至可能有伴侶或配偶,但總覺得不太對勁,似乎少了些什麼。
許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我們渴望生活能過得更有活力和存在感,渴望連結自我,渴望更加親近我們所愛之人,但無論怎麼做似乎都無法實現。我們想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關係無法盡如人意?為什麼生活沒辦法過得順心如意?我們想知道自己人生就這樣了嗎?
有些人認為不快樂應歸咎於生活太過忙碌。工作壓力很大,工時很長,還要忍受勞累通勤,面臨日益增長的時間壓力、家庭責任和家庭需求,壓力大到無法放慢腳步,無法把心思放在生活上,沒時間與朋友和家人團聚,沒時間在這些關係中投入時間與精力,因為我們的精力已經消耗殆盡,無法用更有意義的方式走進自己的生命。
上述說法看似有理,但我相信,在忙碌之餘還有其他問題。
根據我在心理治療和輔導案例上的經驗,還有職業和個人生活中結識的對象,以及在自己生活中的體會,我開始相信讓我們感到脫節的主要原因與恐懼有關。我們在害怕什麼?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我們害怕的是自己的情緒。感受情緒能讓我們覺得自己還活著、感覺到生命的活力,也能激勵我們迎接並應對人生中的挑戰,同時指引人生的方向,最終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情緒能彌合與他人之間的鴻溝,活化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並幫助自身感受到親密感。畏懼自己的情緒是一種情緒恐懼症,代表對自己的情緒感到不自在,也無法與他人分享這些感受。
這種恐懼使我們遠離內心的智慧和力量,也與他人漸行漸遠。這種恐懼其實很常見,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害怕自己的情緒。害怕感受全部的情緒,害怕情感豐富,害怕顯露自己的感受,害怕自己變得脆弱,害怕引起他人的注意,害怕自己看起來像個笨蛋,害怕自己不知所措,害怕自己失去控制,害怕失控的感覺,害怕被人看見真實的自我。
我們都如何應對這種狀況?逃避自己的情緒,盡可能繞道而行,掩飾自己的感受,故意讓自己分心,把感受擱置一旁,把情緒塞回去,希望這些情緒會自動消失。
無論好與壞
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會讓情緒消失,而是讓情緒在內心潰爛,內耗生命能量,最終會以如下的形式重新浮現。
焦慮恐懼 過動
易怒 拖延
失眠 腸胃問題
磨牙 人際關係問題
低自尊 憂慮不安
憂鬱且缺乏動力 慢性疲勞
高血壓 頭痛
憤怒爆發 性功能障礙
空虛
但情緒不會自動消失,這些情緒會一直試圖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希望我們能傾聽、能有所回應,這正是情緒的本質。當上述這些情緒重新浮現,我們會感覺有點不尋常、有點奇怪或不太對勁,例如感覺到擔憂、易怒、煩躁、焦慮或憂鬱。
此時我們會選擇傾聽情緒的聲音嗎?不會,我們會更努力逃避,會全心投入工作,或者逛街、喝酒、吃飯、用藥、做愛或瘋狂運動,會用手機聊天、用黑莓機傳訊息、上網、打電玩、邊看電視邊恍神,只要能讓自己保持忙碌分心都好。接近自己的真實情緒時,只要能讓自己變得麻木不仁都好。
我們沒有按自己想要的方式過生活,而是仰賴自動駕駛前進,半夢半醒地過生活,但依稀能意識到內心仍有什麼在蠢蠢欲動。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阻撓自我,我們想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為什麼生活沒有辦法盡如人意?與他人的關係為什麼令人不甚滿意?為什麼會感到如此孤獨?
除非有勇氣面對情緒並分享感受,否則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