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世界哲學史5 古代篇(III)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新世界的衝擊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日本筑摩書房創社八十週年紀念鉅獻,集結日本哲學界逾百位專家陣容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科學革命
光與暗的思想交錯,展開全球化的傳播
中世紀的晚期迎來大航海時代,推動以全球為範圍的文明交流,哲學因而發展並邁入全新的紀元。各種文明與思想的碰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五冊聚焦於「巴洛克時代」哲學的發展,這是歐洲文明轉向近代的重要時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在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建構出對「新世界」的認識,因推動哲學而逐漸脫離中世紀神學的束縛,進入思想交流與探索的新紀元。
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歷經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洗禮。基督教神祕主義在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地區蓬勃發展,不僅深化市民社會的宗教倫理,也逐步塑造了與理性科學相輔相成的思想體系。同時,印刷術的發明與普及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不僅推動了經院哲學的變革,也奠立現代哲學的基礎。本書深入分析多瑪斯.阿奎那的經院思想如何在此時期得以延續及發展出新的形態,並探討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學家如何挑戰中世紀的思想傳統,進而重新思考個人主義和人類理性。
東亞世界在此時期也展現哲學的繁榮,特別是在朝鮮和日本等地,儒學與佛教從辯證到融合,而發展出獨特的思想體系。本書探討耶穌會士將西方哲學引入東亞的過程,展示朱子學在中國和日本的影響力,尤其是明代時期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重要性。本書藉由分析各文明的交流與衝突,揭開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推動西方理性覺醒的過程,並展現出全球思想多元交織的圖景。
跨越三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哲學史」中探索心靈的力量
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科學革命
光與暗的思想交錯,展開全球化的傳播
中世紀的晚期迎來大航海時代,推動以全球為範圍的文明交流,哲學因而發展並邁入全新的紀元。各種文明與思想的碰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世界哲學史》系列以全九冊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古代至現代的哲學發展,並透過各時代的主題,從同時代的視角探討多元的哲學傳統。其出版的主旨是,在縱向梳理全球哲學思想與實踐的過程中,讓我們理解當下的位置,並指引未來的方向。
本系列致力以嶄新的視野重構人類智慧的發展歷程,從全球視角出發,展示東西方智慧的交流與對話,以突破單一文化視角的侷限。本系列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與現代四個時期,涵蓋哲學的起源、交融、衝突與互動,並匯集日本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嶄新的觀點,進而啟發讀者對哲學發展及未來的思考。
《世界哲學史》第五冊聚焦於「巴洛克時代」哲學的發展,這是歐洲文明轉向近代的重要時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在與異域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建構出對「新世界」的認識,因推動哲學而逐漸脫離中世紀神學的束縛,進入思想交流與探索的新紀元。
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歷經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洗禮。基督教神祕主義在西班牙和其他歐洲地區蓬勃發展,不僅深化市民社會的宗教倫理,也逐步塑造了與理性科學相輔相成的思想體系。同時,印刷術的發明與普及加速了知識的傳播,不僅推動了經院哲學的變革,也奠立現代哲學的基礎。本書深入分析多瑪斯.阿奎那的經院思想如何在此時期得以延續及發展出新的形態,並探討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學家如何挑戰中世紀的思想傳統,進而重新思考個人主義和人類理性。
東亞世界在此時期也展現哲學的繁榮,特別是在朝鮮和日本等地,儒學與佛教從辯證到融合,而發展出獨特的思想體系。本書探討耶穌會士將西方哲學引入東亞的過程,展示朱子學在中國和日本的影響力,尤其是明代時期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重要性。本書藉由分析各文明的交流與衝突,揭開巴洛克時代的哲學推動西方理性覺醒的過程,並展現出全球思想多元交織的圖景。
目錄
前言/山內志朗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山內志朗
第二章 西方近世的神祕主義/渡邊優
第三章 西方中世紀的經濟與倫理/山內志朗
第四章 近世經院哲學/Adam Takahashi(高橋厚)
第五章 耶穌會與吉利支丹/新居洋子
第六章 西方的神學與哲學/大西克智
第七章 「後笛卡兒」的科學論與方法論/池田真治
第八章 近代朝鮮思想與日本/小倉紀藏
第九章 明代的中國哲學/中島隆博
第十章 朱子學與反朱子學/藍弘岳
專欄一 路德與經院學/松浦純
專欄二 路德與喀爾文/金子晴勇
專欄三 活字印刷術與西方哲學/安形麻理
專欄四 文藝復興與神祕學思想/伊藤博明
後記/山內志朗
作者簡介
年表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山內志朗
第二章 西方近世的神祕主義/渡邊優
第三章 西方中世紀的經濟與倫理/山內志朗
第四章 近世經院哲學/Adam Takahashi(高橋厚)
第五章 耶穌會與吉利支丹/新居洋子
第六章 西方的神學與哲學/大西克智
第七章 「後笛卡兒」的科學論與方法論/池田真治
第八章 近代朝鮮思想與日本/小倉紀藏
第九章 明代的中國哲學/中島隆博
第十章 朱子學與反朱子學/藍弘岳
專欄一 路德與經院學/松浦純
專欄二 路德與喀爾文/金子晴勇
專欄三 活字印刷術與西方哲學/安形麻理
專欄四 文藝復興與神祕學思想/伊藤博明
後記/山內志朗
作者簡介
年表
試閱
序
前言
本書探討的是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哲學發展。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劇變的時期,期間發生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如大航海時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等。此外,本書原則上將「近世」一詞用來指稱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藉此與隨後的「近代」加以區分。
在西方,哲學擺脫對神學的從屬地位,成為一門獨立的世俗學問,大致始於十七世紀。當時,大學中的文學院以研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為主要內容,哲學逐漸取得了獨立於神學的地位。兩者的對立與「普遍論爭」(problem of universals)中,唯實論(realism)與唯名論(nominalism)的分歧觀點相互交織,進而塑造了哲學史的框架。即便到了今天,唯實論與唯名論的對立仍深刻影響著哲學史的發展。宗教改革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哲學逐漸走向世俗化,並擺脫了對宗教的依賴。然而,即使在將哲學與宗教視為一體化的趨勢中,我們仍需不斷反思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從世界史的整體視角來看,中世紀與近世的時代劃分是否合理,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西方,「中世紀」這一名稱本身就建立在近世文化復興的前提下,因此古代與近世被視為光明的時期,而中世紀則長期受到「黑暗時代」這種偏見的影響。
在那些將中世紀視為黃金時代的人眼中,近世之後的發展被認為是衰退與沒落的過程,而為近世鋪路的思想家則被視為破壞中世紀秩序的罪魁禍首,因此遭到憎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名論者——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ca.1285-1347)。
在中世紀,許多異端思想都帶有啟示錄式的末世論色彩。即將來臨的末日預示著現有秩序的顛覆與變革,並伴隨著困苦大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中世紀的人們始終渴望著新時代的降臨。(未完)
摘文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
一、西方中世紀與近世
西方中世紀到近世的哲學演進
科學史學家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在《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一書中,描繪了近代科學誕生時期的思想變遷,這正是從封閉的有限世界邁向開放的無限宇宙的過程。中世紀向近世的過渡亦與此相呼應,無論在人類活動還是哲學思想上,皆逐步走向更為開放的狀態。然而,這種近世的開放並非在全球同步發生,而是由西方率先引領了這一變革。
一般認為,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帶來了近世哲學的第一道曙光。那麼,世界哲學史對這一普遍觀點會有何評價呢?我並非想說笛卡兒的言論過於狹隘,而是想探討:意識的審判是否真的構成了哲學的主要舞台?在進入大航海時代,當世界開始以全球為舞台時,哲學家們真的僅僅沉浸在意識的世界中嗎?無論是從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預定和諧說」(pre-established harmony)來看,還是從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1677)的「神即自然」宣言來看,哲學家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困於意識的繭中進行思索,顯然不是他們應有的基本態度。
那麼,十七世紀的近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這個世紀並非徹底擺脫中世黑暗的「理性主義」時代,而是一個光明與黑暗相互交織的「巴洛克」時期。在天主教發起的反宗教改革浪潮中,宗教裁判日益加強,因異端罪被火刑處死的受害者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峰,獵巫行動也達到鼎盛。即便在基督新教的世界,獵巫行動同樣盛行。人類歷史從黑暗走向光明,並非沿著一條直線前進。世界史始終充滿著無法盡述的人性黑暗,即使到了現代,這些黑暗依然存在。
中世與近世的分界點究竟是什麼?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所言,世界與人類的發現標誌著文藝復興(近世)的開端。換句話說,「『中世』加上『世界與人類』等於近世」這樣的公式便能解釋這一轉變。另一方面,吉爾森(Étienne Gilson, 1884-1978)則認為,世界與人類早在中世紀已經被發現,而近世的特徵則在於失去了上帝,因此他提出了「『中世』減去『上帝』等於近世」的歷史圖式。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中世與近世孰優孰劣,而在於近世是否為了強調自身的存在意義,而刻意捏造出一個「中世紀」作為對比。
西方中世紀之秋
讓我們稍微回溯一下。十四世紀是黑死病肆虐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黑暗的時期。從天主教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末期是羅馬教廷走向衰落的黑暗時代。
接下來,如果大致追溯至十七世紀的歷史進程,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十四世紀(黑死病、教宗的亞維儂之囚、天主教會大分裂、英法百年戰爭)、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時期、佛羅倫斯的繁榮)、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大航海時代)、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理性主義)。這樣整理後,歷史似乎顯現出逐漸邁向光明時代的趨勢。
從統一的觀點回顧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尤其是從世界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課題。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包含了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媒體革命、大航海時代以及宗教改革等歷史轉折點。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情況又如何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往往如同「密涅瓦的貓頭鷹」 ,總是在時代的大事件發生後姍姍來遲地登場。
進入近世後,儘管笛卡兒、萊布尼茲等著名哲學家相繼登場,但在十四、十五世紀這段時期,並未出現太多足以稱為大思想家的人物。因此,這一時期往往被視為模糊不清,並在命名上常被歸類為中世紀末期或文藝復興。然而,我們不妨將十七世紀定位為「巴洛克時期」,並將路易斯.德.莫利納(Luis de Molina, 1535-1600)和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 1548-1617)等第二經院哲學家(second scholasticism)納入這一時期的哲學核心。第二經院哲學指的是十六、十七世紀的經院哲學。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看到中世紀與近世之間的連續性。經院哲學並未隨著中世紀的終結而衰退。(未完)
前言
本書探討的是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哲學發展。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劇變的時期,期間發生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如大航海時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等。此外,本書原則上將「近世」一詞用來指稱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藉此與隨後的「近代」加以區分。
在西方,哲學擺脫對神學的從屬地位,成為一門獨立的世俗學問,大致始於十七世紀。當時,大學中的文學院以研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為主要內容,哲學逐漸取得了獨立於神學的地位。兩者的對立與「普遍論爭」(problem of universals)中,唯實論(realism)與唯名論(nominalism)的分歧觀點相互交織,進而塑造了哲學史的框架。即便到了今天,唯實論與唯名論的對立仍深刻影響著哲學史的發展。宗教改革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哲學逐漸走向世俗化,並擺脫了對宗教的依賴。然而,即使在將哲學與宗教視為一體化的趨勢中,我們仍需不斷反思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從世界史的整體視角來看,中世紀與近世的時代劃分是否合理,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西方,「中世紀」這一名稱本身就建立在近世文化復興的前提下,因此古代與近世被視為光明的時期,而中世紀則長期受到「黑暗時代」這種偏見的影響。
在那些將中世紀視為黃金時代的人眼中,近世之後的發展被認為是衰退與沒落的過程,而為近世鋪路的思想家則被視為破壞中世紀秩序的罪魁禍首,因此遭到憎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名論者——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ca.1285-1347)。
在中世紀,許多異端思想都帶有啟示錄式的末世論色彩。即將來臨的末日預示著現有秩序的顛覆與變革,並伴隨著困苦大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中世紀的人們始終渴望著新時代的降臨。(未完)
摘文
第一章 從西方中世紀到近世
一、西方中世紀與近世
西方中世紀到近世的哲學演進
科學史學家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 1892-1964)在《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一書中,描繪了近代科學誕生時期的思想變遷,這正是從封閉的有限世界邁向開放的無限宇宙的過程。中世紀向近世的過渡亦與此相呼應,無論在人類活動還是哲學思想上,皆逐步走向更為開放的狀態。然而,這種近世的開放並非在全球同步發生,而是由西方率先引領了這一變革。
一般認為,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帶來了近世哲學的第一道曙光。那麼,世界哲學史對這一普遍觀點會有何評價呢?我並非想說笛卡兒的言論過於狹隘,而是想探討:意識的審判是否真的構成了哲學的主要舞台?在進入大航海時代,當世界開始以全球為舞台時,哲學家們真的僅僅沉浸在意識的世界中嗎?無論是從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預定和諧說」(pre-established harmony)來看,還是從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1677)的「神即自然」宣言來看,哲學家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困於意識的繭中進行思索,顯然不是他們應有的基本態度。
那麼,十七世紀的近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這個世紀並非徹底擺脫中世黑暗的「理性主義」時代,而是一個光明與黑暗相互交織的「巴洛克」時期。在天主教發起的反宗教改革浪潮中,宗教裁判日益加強,因異端罪被火刑處死的受害者數量達到歷史最高峰,獵巫行動也達到鼎盛。即便在基督新教的世界,獵巫行動同樣盛行。人類歷史從黑暗走向光明,並非沿著一條直線前進。世界史始終充滿著無法盡述的人性黑暗,即使到了現代,這些黑暗依然存在。
中世與近世的分界點究竟是什麼?如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所言,世界與人類的發現標誌著文藝復興(近世)的開端。換句話說,「『中世』加上『世界與人類』等於近世」這樣的公式便能解釋這一轉變。另一方面,吉爾森(Étienne Gilson, 1884-1978)則認為,世界與人類早在中世紀已經被發現,而近世的特徵則在於失去了上帝,因此他提出了「『中世』減去『上帝』等於近世」的歷史圖式。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中世與近世孰優孰劣,而在於近世是否為了強調自身的存在意義,而刻意捏造出一個「中世紀」作為對比。
西方中世紀之秋
讓我們稍微回溯一下。十四世紀是黑死病肆虐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黑暗的時期。從天主教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末期是羅馬教廷走向衰落的黑暗時代。
接下來,如果大致追溯至十七世紀的歷史進程,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十四世紀(黑死病、教宗的亞維儂之囚、天主教會大分裂、英法百年戰爭)、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時期、佛羅倫斯的繁榮)、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大航海時代)、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理性主義)。這樣整理後,歷史似乎顯現出逐漸邁向光明時代的趨勢。
從統一的觀點回顧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尤其是從世界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項極為艱鉅的課題。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包含了以活字印刷術為代表的媒體革命、大航海時代以及宗教改革等歷史轉折點。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情況又如何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往往如同「密涅瓦的貓頭鷹」 ,總是在時代的大事件發生後姍姍來遲地登場。
進入近世後,儘管笛卡兒、萊布尼茲等著名哲學家相繼登場,但在十四、十五世紀這段時期,並未出現太多足以稱為大思想家的人物。因此,這一時期往往被視為模糊不清,並在命名上常被歸類為中世紀末期或文藝復興。然而,我們不妨將十七世紀定位為「巴洛克時期」,並將路易斯.德.莫利納(Luis de Molina, 1535-1600)和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 1548-1617)等第二經院哲學家(second scholasticism)納入這一時期的哲學核心。第二經院哲學指的是十六、十七世紀的經院哲學。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看到中世紀與近世之間的連續性。經院哲學並未隨著中世紀的終結而衰退。(未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