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 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
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愈來愈覺得這個世界冷漠、自私、甚至可怕?
社會不公、假新聞、詐騙橫行,讓我們愈來愈難相信他人,也愈來愈懷疑,人性是否早已腐敗?
其實你並不孤單。1972年,有一半的美國人相信「大多數人值得信任」,而到了2018 年,只剩下三分之一。
這正是「憤世嫉俗」在蔓延,這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己、卻讓自己更孤立的防衛心態。
但人們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具善意、慷慨與開明!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深入剖析憤世嫉俗如何侵蝕個人心理健康,破壞職場與家庭文化,甚至動搖民主與社會共識的根基,他用科學證據證明:當我們選擇不信任,世界就真的變得冷漠;但當我們選擇相信善意,它也會被喚醒。
重建人際信任與善意,才能化解當代社會及個人困局
這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而是一場「選擇信任」的人性革命。這本書不是要你盲目樂觀,而是邀請你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抱持希望的懷疑主義,這是一種批判性思考,讓你既能看見人性與社會的問題,同時尊重與激發我們的優點。這是更準確理解他人的方式,能幫助我們重新平衡對人性的看法,並一同打造出我們真正渴望的世界。
在這個破碎的時代,信任不是軟弱,反而是一種力量。
讓我們一起找回對人、對世界、對自己的信任感。
重磅推薦
憤世嫉俗正在讓我們生病,薩奇教授為我們開出解方。如果你認為「懷抱希望」是過度天真,「憤世嫉俗」才是智慧表現,請準備好顛覆你的想法!
——《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本書精準切中當前社會氛圍!融合引人入勝的科學研究與個人洞見,搭配實用的思考工具與建議,帶領讀者走出憤世嫉俗的陷阱。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身處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渴望懷抱希望、保持樂觀。本書帶來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社會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兩極化、冷漠或充滿憤怒,真正需要被正視的,是尖酸的憤世嫉俗!
──《行為》作者,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作者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動人故事,駁斥「人性是自私的」信念,倡導用新的思維方式,打造人人互信互助的社會,邁向樂觀與希望的未來!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本書以深刻、睿智且富有啟發的文字,結合嚴謹的科學研究,為當代社會的困局開出一帖及時的解方。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
在這個敵意與猜疑似乎更勝於以往的時代,本書有如一場及時雨,提醒我們:憤世嫉俗只會招致更多憤世嫉俗。唯有播下信任與善意的種子,人類才可能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科學》期刊書評
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愈來愈覺得這個世界冷漠、自私、甚至可怕?
社會不公、假新聞、詐騙橫行,讓我們愈來愈難相信他人,也愈來愈懷疑,人性是否早已腐敗?
其實你並不孤單。1972年,有一半的美國人相信「大多數人值得信任」,而到了2018 年,只剩下三分之一。
這正是「憤世嫉俗」在蔓延,這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己、卻讓自己更孤立的防衛心態。
但人們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具善意、慷慨與開明!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賈米爾.薩奇深入剖析憤世嫉俗如何侵蝕個人心理健康,破壞職場與家庭文化,甚至動搖民主與社會共識的根基,他用科學證據證明:當我們選擇不信任,世界就真的變得冷漠;但當我們選擇相信善意,它也會被喚醒。
重建人際信任與善意,才能化解當代社會及個人困局
這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而是一場「選擇信任」的人性革命。這本書不是要你盲目樂觀,而是邀請你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抱持希望的懷疑主義,這是一種批判性思考,讓你既能看見人性與社會的問題,同時尊重與激發我們的優點。這是更準確理解他人的方式,能幫助我們重新平衡對人性的看法,並一同打造出我們真正渴望的世界。
在這個破碎的時代,信任不是軟弱,反而是一種力量。
讓我們一起找回對人、對世界、對自己的信任感。
重磅推薦
憤世嫉俗正在讓我們生病,薩奇教授為我們開出解方。如果你認為「懷抱希望」是過度天真,「憤世嫉俗」才是智慧表現,請準備好顛覆你的想法!
——《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本書精準切中當前社會氛圍!融合引人入勝的科學研究與個人洞見,搭配實用的思考工具與建議,帶領讀者走出憤世嫉俗的陷阱。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身處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渴望懷抱希望、保持樂觀。本書帶來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社會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兩極化、冷漠或充滿憤怒,真正需要被正視的,是尖酸的憤世嫉俗!
──《行為》作者,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作者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動人故事,駁斥「人性是自私的」信念,倡導用新的思維方式,打造人人互信互助的社會,邁向樂觀與希望的未來!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本書以深刻、睿智且富有啟發的文字,結合嚴謹的科學研究,為當代社會的困局開出一帖及時的解方。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
在這個敵意與猜疑似乎更勝於以往的時代,本書有如一場及時雨,提醒我們:憤世嫉俗只會招致更多憤世嫉俗。唯有播下信任與善意的種子,人類才可能通往更美好的未來。
──《科學》期刊書評
目錄
前 言 建構一張通往人類善意的地圖
第一部 告別憤世嫉俗
第一章 憤世嫉俗者的症狀
第二章 憤世嫉俗不會讓你更有智慧
第三章 信任危機的社會根源
第四章 他人非地獄
第五章 擺脫憤世嫉俗的陷阱
第二部 重新發掘彼此
第六章 社交也許沒那麼可怕
第七章 構築信任的文化
第八章 衝突壓力造成的誤判
第三部 用希望打造未來
第九章 創造我們期盼的世界
第十章 因希望而凝聚的集體行動
第十一章 我們共有的命運
結 語
致 謝
附錄一 反憤世嫉俗實用指南
附錄二 評估證據
注釋
第一部 告別憤世嫉俗
第一章 憤世嫉俗者的症狀
第二章 憤世嫉俗不會讓你更有智慧
第三章 信任危機的社會根源
第四章 他人非地獄
第五章 擺脫憤世嫉俗的陷阱
第二部 重新發掘彼此
第六章 社交也許沒那麼可怕
第七章 構築信任的文化
第八章 衝突壓力造成的誤判
第三部 用希望打造未來
第九章 創造我們期盼的世界
第十章 因希望而凝聚的集體行動
第十一章 我們共有的命運
結 語
致 謝
附錄一 反憤世嫉俗實用指南
附錄二 評估證據
注釋
試閱
前言 建構一張通往人類善意的地圖
我一直都很羨慕艾米爾.布魯諾(Emile Bruneau)。我們都是心理學教授,都運用腦科學研究人際連結,並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幫助人們建立人際關係。我們經常在同一個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偶爾還會中途一起溜去飯店酒吧享用馬丁尼,因而快速培養出深厚的友誼。
相信很多人也對布魯諾抱持同樣的感受。他是一名擁有剛毅下巴線條的前英式橄欖球員,無論走到哪裡都很引人注目。他幾乎走遍世界各地,曾投身北愛爾蘭和平運動、騎單車穿越南非,還在蒙古與角力冠軍同場競技。在家裡,他自行組裝古董福特A型車、養蜜蜂,還為孩子打造一座比紐約豪華公寓還精緻的樹屋。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同樣令人驚嘆,不僅是賓州大學「和平與衝突神經科學實驗室」(Peace and Conflict Neuroscience Lab)創辦人,還是開發科學工具來消弭種族仇恨的先驅。
布魯諾是個充滿魅力的人,但最讓我感到欽佩的,是他總能對一切抱持希望。很多人聽我這麼說多半會感到奇怪,畢竟這二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人類的善意與同理心,並向世界各地的人們講述這些美德的重要性。我的研究讓我彷彿成為宣揚人性光明面的非官方代言人,經常受邀各種場合,幫助人們重新燃起對於彼此的信任。
但這些年來,我心中一直藏著一個祕密。私底下的我,其實是個悲觀的憤世嫉俗者,總是容易挖掘人性的黑暗面。這種傾向早在我年幼時就已成形,失序的家庭生活讓我很難信任他人。後來隨著年齡漸長,我在新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更穩固的情感支持,並在學術研究中發現一些希望。例如,我和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大多會對他人有同理心而非自私自利;當我們樂捐時,大腦活躍的區域與品嘗巧克力時非常相似;幫助他人緩解壓力,反而會舒緩自身焦慮。這些研究成果莫不傳達出一個簡單的訊息:每個人都擁有美善的本性,同時我們也受益於這種良善的本性。
可惜,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實際感受到卻是另一回事。我曾遇過內心痛苦不堪的幸福學專家,以及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的冥想研究者;有時候,能夠吸引這些科學家全心投入的事物,正是他們生命中最渴望獲得的事物。同樣的,我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努力建構一張通往人類善意本性的地圖,或許也是迫切希望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
然而近年來,我似乎愈來愈難在他人身上找到善意。我和布魯諾相識於二○一○年,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從族群撕裂與社會不平等程度、憂鬱症人口比例到海平面上升速度,全都在不斷攀升。所謂的「美國夢」早已不再,我認識一些勤奮且才華洋溢的朋友,為了找份謀生的工作,每天汲汲營營。為了關注其他科學家,我註冊推特(Twitter)帳號,卻發現自己被大量充滿憤怒、詐騙和個人品牌行銷的訊息所淹沒。過去我和太太舉辦婚禮的葡萄園,已經被加州大火所吞噬,當我們在結婚紀念日特地開車經過那片焦黑的廢墟,我不禁想著:世上還有多少地方將會變成這副模樣?而這一天,又會多快到來?
在學術研究上,我可以輕鬆列舉關於人類善意的各種科學研究證據,但當這個世界似乎變得愈來愈貪婪與對立,我卻開始萌生懷疑這些證據的念頭。布魯諾是我傾訴這種矛盾心情的少數對象之一,在一次次交談中,他試圖重新燃起我的希望,告訴我:「我們所做的科學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內心的善意,以及如烏雲蔽日般掩蓋這份善意的恐懼。我們可以引領人們走向社群和正義,實現他們內心真正的價值。」
布魯諾總是滔滔不絕的這麼說,有時甚至讓我懷疑:我們之間是否存在這麼多共同點?他曾親眼目睹全球不同地區的仇恨衝突事件,憑什麼如此樂觀?這種樂觀看起來像是一廂情願的天真幻想,或是涉世未深的無知表現。
直到有天,我們聊起他的童年,我才意識到自己根本錯得離譜!布魯諾剛出生不久,他的母親開始罹患一種精神疾病,會不時聽見充滿惡意的嘲諷話語,但這些始終揮之不去的聲音,旁人卻完全聽不見。她被診斷為重度思覺失調,後半輩子都在與自己的心靈奮戰,因此無法親自養育布魯諾。
即使如此,每當母子倆相聚時,布魯諾的母親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布魯諾,不讓他受到太大的影響。布魯諾回憶起母親,這麼說道:「即使身處絕望深淵,她給予我的依然只有光明。」
聽他訴說這段往事,我才明白,布魯諾一點也不天真無知。他曾親眼見證,當人即使面臨極大的苦楚,依舊能讓內心的愛燦爛綻放。他之所以為人性良善的一面奮鬥,並非因為他不知道人性具有醜惡的一面,而是他選擇懷抱希望,就像他的母親選擇用堅定不移的愛守護著他一樣。
二○一八年,這份希望再次受到考驗。布魯諾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時,視野愈變愈暗,接著開始出現劇烈頭痛。他是神經科學家,立即意識到這些警訊非比尋常,並在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自己罹患腦癌(兩年後,腦癌奪走他的性命,那年他才四十七歲)。
這個消息對布魯諾和他的家人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他年幼的孩子(分別是四歲和六歲)將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長大,妻子史黛芬妮將失去自己深愛的伴侶,他數十年來累積的研究心血將付諸流水,而世界也將失去一名優秀科學家的智慧與洞見。
但布魯諾的內心深處,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他在寫給我的信中,說疾病讓他「心中充滿對世上各種美好事物的覺察」。他說所有人有一天終須離別,只是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他決定要跟時間賽跑,用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致力去促進人類幸福。
在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後不久,布魯諾在家裡召集一群研究者,並向他們發出一項挑戰:「我們的目標應該要為人們帶來力量,而不是『單純做好科學研究』。」他希望研究者和他一樣,親身踏上被戰亂蹂躪的土地,與飽受痛苦的人們對話,讓科學成為促進和平的力量。正如他所說的:「我們可以穿越黑暗,散播光明。」
布魯諾在二○二○年九月三十日離開人世。我和許多朋友一同哀悼這位總是鼓舞人心的父親、科學家與朋友,同時懷想他所擁抱的世界觀。布魯諾始終相信,希望就像一道光芒,能夠照亮我們前方的道路。然而,當時隨著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世界似乎正步入黑暗,就像落日餘暉的時刻,讓我們愈來愈難看清眼前的一切。
那一年,在我的「陽光外表」與「幽暗內心」之間的那條裂縫,彷彿已經擴大成一道峽谷。許多學校、醫院、企業邀請我演講,期待我的研究成果能幫助他們重新找到希望,可是我的希望卻早已消失。在視訊會議上,我坐在自家客廳,向世界各地的人們頌揚人性的良善,然而只要一登出會議,我又會開始不斷刷著與疫情相關的負面消息。
但我的工作是對人類心靈保持好奇,所以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憤世嫉俗心態。這種世界觀非常誘人,既黑暗又簡單。然而事實上,它過於簡單到幾乎無法解釋任何事情。憤世嫉俗讓我對人性抱有最壞的預期,但我憑什麼這樣覺得?憤世嫉俗告訴我未來會很糟糕,但結果又有誰能知道?憤世嫉俗的心態又會對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很快就意識到,憤世嫉俗會侵蝕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心理連結。信任的本質是相信別人會做出正確的事,基於這種信念,我們願意向他人敞開心扉、展現自己的脆弱,這正是我們之所以能對未來懷有希望的關鍵所在。如果任由信任被侵蝕,憤世嫉俗心態不僅會剝奪我們當下的連結,還可能會摧毀我們共同想像的未來。
我經常會想,布魯諾是如何在得知生命即將終結之際,仍然保持如此驚人的正向態度?當我們面臨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否也能夠像他一樣懷抱勇氣與希望?這些疑惑引領我踏上一段科學探索旅程,這段旅程最終不僅改變我的心態,也徹底改變我的人生。回顧數十年來的研究後,我發現憤世嫉俗不僅有害,而且往往過於幼稚。相較而言,善意及信任則比多數人所認知得更為明智,而且它們是可以透過內在思考及外在行動培養出來的一種技能。我多希望自己能夠早一點知道這些做法,更感激現在的我能夠擁有它們,並相信值得將它們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想講述的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像過去的我那樣看待世界,以及為何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像布魯諾那樣思考。
我一直都很羨慕艾米爾.布魯諾(Emile Bruneau)。我們都是心理學教授,都運用腦科學研究人際連結,並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幫助人們建立人際關係。我們經常在同一個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偶爾還會中途一起溜去飯店酒吧享用馬丁尼,因而快速培養出深厚的友誼。
相信很多人也對布魯諾抱持同樣的感受。他是一名擁有剛毅下巴線條的前英式橄欖球員,無論走到哪裡都很引人注目。他幾乎走遍世界各地,曾投身北愛爾蘭和平運動、騎單車穿越南非,還在蒙古與角力冠軍同場競技。在家裡,他自行組裝古董福特A型車、養蜜蜂,還為孩子打造一座比紐約豪華公寓還精緻的樹屋。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同樣令人驚嘆,不僅是賓州大學「和平與衝突神經科學實驗室」(Peace and Conflict Neuroscience Lab)創辦人,還是開發科學工具來消弭種族仇恨的先驅。
布魯諾是個充滿魅力的人,但最讓我感到欽佩的,是他總能對一切抱持希望。很多人聽我這麼說多半會感到奇怪,畢竟這二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人類的善意與同理心,並向世界各地的人們講述這些美德的重要性。我的研究讓我彷彿成為宣揚人性光明面的非官方代言人,經常受邀各種場合,幫助人們重新燃起對於彼此的信任。
但這些年來,我心中一直藏著一個祕密。私底下的我,其實是個悲觀的憤世嫉俗者,總是容易挖掘人性的黑暗面。這種傾向早在我年幼時就已成形,失序的家庭生活讓我很難信任他人。後來隨著年齡漸長,我在新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更穩固的情感支持,並在學術研究中發現一些希望。例如,我和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大多會對他人有同理心而非自私自利;當我們樂捐時,大腦活躍的區域與品嘗巧克力時非常相似;幫助他人緩解壓力,反而會舒緩自身焦慮。這些研究成果莫不傳達出一個簡單的訊息:每個人都擁有美善的本性,同時我們也受益於這種良善的本性。
可惜,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實際感受到卻是另一回事。我曾遇過內心痛苦不堪的幸福學專家,以及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的冥想研究者;有時候,能夠吸引這些科學家全心投入的事物,正是他們生命中最渴望獲得的事物。同樣的,我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努力建構一張通往人類善意本性的地圖,或許也是迫切希望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
然而近年來,我似乎愈來愈難在他人身上找到善意。我和布魯諾相識於二○一○年,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從族群撕裂與社會不平等程度、憂鬱症人口比例到海平面上升速度,全都在不斷攀升。所謂的「美國夢」早已不再,我認識一些勤奮且才華洋溢的朋友,為了找份謀生的工作,每天汲汲營營。為了關注其他科學家,我註冊推特(Twitter)帳號,卻發現自己被大量充滿憤怒、詐騙和個人品牌行銷的訊息所淹沒。過去我和太太舉辦婚禮的葡萄園,已經被加州大火所吞噬,當我們在結婚紀念日特地開車經過那片焦黑的廢墟,我不禁想著:世上還有多少地方將會變成這副模樣?而這一天,又會多快到來?
在學術研究上,我可以輕鬆列舉關於人類善意的各種科學研究證據,但當這個世界似乎變得愈來愈貪婪與對立,我卻開始萌生懷疑這些證據的念頭。布魯諾是我傾訴這種矛盾心情的少數對象之一,在一次次交談中,他試圖重新燃起我的希望,告訴我:「我們所做的科學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內心的善意,以及如烏雲蔽日般掩蓋這份善意的恐懼。我們可以引領人們走向社群和正義,實現他們內心真正的價值。」
布魯諾總是滔滔不絕的這麼說,有時甚至讓我懷疑:我們之間是否存在這麼多共同點?他曾親眼目睹全球不同地區的仇恨衝突事件,憑什麼如此樂觀?這種樂觀看起來像是一廂情願的天真幻想,或是涉世未深的無知表現。
直到有天,我們聊起他的童年,我才意識到自己根本錯得離譜!布魯諾剛出生不久,他的母親開始罹患一種精神疾病,會不時聽見充滿惡意的嘲諷話語,但這些始終揮之不去的聲音,旁人卻完全聽不見。她被診斷為重度思覺失調,後半輩子都在與自己的心靈奮戰,因此無法親自養育布魯諾。
即使如此,每當母子倆相聚時,布魯諾的母親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布魯諾,不讓他受到太大的影響。布魯諾回憶起母親,這麼說道:「即使身處絕望深淵,她給予我的依然只有光明。」
聽他訴說這段往事,我才明白,布魯諾一點也不天真無知。他曾親眼見證,當人即使面臨極大的苦楚,依舊能讓內心的愛燦爛綻放。他之所以為人性良善的一面奮鬥,並非因為他不知道人性具有醜惡的一面,而是他選擇懷抱希望,就像他的母親選擇用堅定不移的愛守護著他一樣。
二○一八年,這份希望再次受到考驗。布魯諾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時,視野愈變愈暗,接著開始出現劇烈頭痛。他是神經科學家,立即意識到這些警訊非比尋常,並在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自己罹患腦癌(兩年後,腦癌奪走他的性命,那年他才四十七歲)。
這個消息對布魯諾和他的家人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他年幼的孩子(分別是四歲和六歲)將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長大,妻子史黛芬妮將失去自己深愛的伴侶,他數十年來累積的研究心血將付諸流水,而世界也將失去一名優秀科學家的智慧與洞見。
但布魯諾的內心深處,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他在寫給我的信中,說疾病讓他「心中充滿對世上各種美好事物的覺察」。他說所有人有一天終須離別,只是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他決定要跟時間賽跑,用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致力去促進人類幸福。
在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後不久,布魯諾在家裡召集一群研究者,並向他們發出一項挑戰:「我們的目標應該要為人們帶來力量,而不是『單純做好科學研究』。」他希望研究者和他一樣,親身踏上被戰亂蹂躪的土地,與飽受痛苦的人們對話,讓科學成為促進和平的力量。正如他所說的:「我們可以穿越黑暗,散播光明。」
布魯諾在二○二○年九月三十日離開人世。我和許多朋友一同哀悼這位總是鼓舞人心的父親、科學家與朋友,同時懷想他所擁抱的世界觀。布魯諾始終相信,希望就像一道光芒,能夠照亮我們前方的道路。然而,當時隨著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世界似乎正步入黑暗,就像落日餘暉的時刻,讓我們愈來愈難看清眼前的一切。
那一年,在我的「陽光外表」與「幽暗內心」之間的那條裂縫,彷彿已經擴大成一道峽谷。許多學校、醫院、企業邀請我演講,期待我的研究成果能幫助他們重新找到希望,可是我的希望卻早已消失。在視訊會議上,我坐在自家客廳,向世界各地的人們頌揚人性的良善,然而只要一登出會議,我又會開始不斷刷著與疫情相關的負面消息。
但我的工作是對人類心靈保持好奇,所以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憤世嫉俗心態。這種世界觀非常誘人,既黑暗又簡單。然而事實上,它過於簡單到幾乎無法解釋任何事情。憤世嫉俗讓我對人性抱有最壞的預期,但我憑什麼這樣覺得?憤世嫉俗告訴我未來會很糟糕,但結果又有誰能知道?憤世嫉俗的心態又會對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很快就意識到,憤世嫉俗會侵蝕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心理連結。信任的本質是相信別人會做出正確的事,基於這種信念,我們願意向他人敞開心扉、展現自己的脆弱,這正是我們之所以能對未來懷有希望的關鍵所在。如果任由信任被侵蝕,憤世嫉俗心態不僅會剝奪我們當下的連結,還可能會摧毀我們共同想像的未來。
我經常會想,布魯諾是如何在得知生命即將終結之際,仍然保持如此驚人的正向態度?當我們面臨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否也能夠像他一樣懷抱勇氣與希望?這些疑惑引領我踏上一段科學探索旅程,這段旅程最終不僅改變我的心態,也徹底改變我的人生。回顧數十年來的研究後,我發現憤世嫉俗不僅有害,而且往往過於幼稚。相較而言,善意及信任則比多數人所認知得更為明智,而且它們是可以透過內在思考及外在行動培養出來的一種技能。我多希望自己能夠早一點知道這些做法,更感激現在的我能夠擁有它們,並相信值得將它們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想講述的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像過去的我那樣看待世界,以及為何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像布魯諾那樣思考。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