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穿越中年迷霧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1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榮格心理分析師,85歲最新作品
◆寫給困頓迷惘、在人生轉折點上的你:
你並不孤獨,只是該先停下來,重新聆聽內心,人生的答案就會浮現。


★你正苦苦尋求的答案,其實早就在你內心,等待你回頭探索專屬於你的解方

本書作者霍利斯博士是深具影響力的榮格心理學家,近年經歷病痛和老化等劇烈轉變,更深刻體悟榮格心理分析在人生的艱難時刻上,極具啟發。

霍利斯博士將感悟和畢生所學的精華投注於最新著作中,著重與自己進行深層對話,修復創傷、覺察自己的靈魂。我們內在的靈魂,比我們更了解自己、能指引方向、在不確定中提供慰藉的存在,不只可以給予答案,同時照亮未來方向。

我們的生活經常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以習慣化與反射性的方式應對生活的挑戰,缺乏覺察;或者從小到大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那些過往的壓抑,或內心深處的召喚,往往在中年後成為我們無法前進的障礙,並以各種症狀和夢境的形式出現。當我們與內在指引的源頭失聯時,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唯有展開與自己的深層對話,才可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作者在本書揭示與內在對話的具體工具,能幫助我們洞察來自靈魂深處的訊息、重新找回內在連結,理解生命挑戰的意義,以及培養穿越困境所需的勇氣。他將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課題,踏上屬於自己的個體化之路:
◆幸福:誰能定義幸福?當一切都無法支持你時,是什麼讓你支持下去?
◆夢境:傾聽靈魂想傳達的訊息,我們的內在有修正功能,能給予獨一無二的指引。
◆成癮:每個人都有成癮行為(包括社群媒體成癮),這是反射性的焦慮管理,需要找到源頭。
◆人生方向:你是否正過著別人幫你規劃的劇本?首先要重新掌控人生。
◆孤獨:我們從不曾孤單,內在有個美好的存在會照顧我們,想與我們對話。
◆修復心靈:不是所有傷口都會治癒,接受失落,珍惜我們從失落中得到的。
◆死亡:我們終將死去。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時間裡,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好評推薦
呂旭亞 |心理學博士、榮格心理分析師
丹尼斯.史萊特利博士 | 帕西菲卡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推薦語:
作者的洞察持續吸引我,那是榮格的核心思想:人類心靈具有神話性的特質,以及榮格發展出來的「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本書以優美的筆觸描述這些洞察,促進意識與無意識、自我(ego)與自性(self)之間的對話。因此,這本書可以視為一本指南,讀者不僅要閱讀它,最好還要將洞察加以實踐,在生命中感受它的實質價值。
霍利斯大半生以來身為治療師和引路人,皆是透過這個觀點來生活與教導他人,使人們將這樣的洞見內化成為一座燈塔,在人生旅程的汪洋大海上,晝夜不息的照亮四周。
——帕西菲卡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丹尼斯.史萊特利博士(Dennis Patrick Slattery)

作者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 PhD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榮格心理學家之一,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是將榮格思想現代化、生活化的關鍵推手。
作者畢業於曼徹斯特學院,並於德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多所大學教授人文學科長達26年,之後於1977年至1982年間在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接受訓練,1982年成為榮格分析師。
霍利斯長年關注人生意義、靈性成長、內在召喚與中年等主題,擅長將榮格理論轉化為可實踐、應用於日常的生活智慧。
作者曾是執業分析師,也是資深訓練師,長期投入榮格領域的行政與教育推廣工作,培育新一代的榮格分析師。他曾任德州休士頓榮格教育中心的執行董事,擔任華盛頓榮格協會的執行董事(至 2019 年),目前為該協會董事會成員。另曾為榮格分析師跨區學會(Inter-Regional Society of Jungian Analysts)資深訓練分析師,以及費城榮格學院首任訓練主任。
此外,霍利斯同時擔任致力出版榮格所有作品的腓力門基金會(Philemon Foundation)榮譽副會長,也是賽布魯克大學的榮格研究教授。
作者已出版近二十本著作,並翻譯成十多國語言,包括Living Between Worlds、Living an Examined Life、《中年之路》等。

譯者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外商公司,也曾於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近年譯作有《第二座山》、《孩子的簡單正念》、《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人間值得》、《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等書。

目錄

推薦序 以新的方式思考人生 丹尼斯.派屈克.史萊特利
序 言 與靈魂展開深層的對話
1 幸福:找到你所愛的,使其成為你的全部
2 重新審視人生的劇本:自我對話的必要
3 拿回掌控權才有真自由:成癮和焦慮管理系統的關聯
4 與靈魂對話:積極想像,與內在連結
5 探索夢境:具有修正性和指引性的智慧之源
6 分裂的靈魂與仇恨:面對分歧和仇恨的方法
7 凝視深淵:學習與模糊和矛盾共處
8 創傷的意義:修復心靈的方法
9 行善的力量:了解和處理邪惡
10 與靈魂相會:尋找原始的連結
結語 探索內在,活出真正的自己
附錄 前往伯里奇
注釋 
參考書目

試閱

◆序言 與靈魂展開深層對話
過去五年裡,我自願選擇進行人工膝關節與髖關節置換手術,也接受了非做不可的癌症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與化療,深部靜脈栓塞手術(DVT),還有兩次重大脊椎手術(因為脊椎骨溶解並骨折,可能是癌症治療導致的後果)。此外,我的骨盆現在是靠螺栓固定在脊椎上。因此,委婉的說法是,我近日遭疼痛與各種治療纏身,尤其我在出院之後,依然繼續從事心理分析的工作。由於我的醫療預後充滿變數,最近我和太太搬到退休社區居住。我在這一切的過程中發現,比起不確定的身體狀況,我把更多心思放在心理分析的工作上。這個發現令我感到驚訝,但我只能歸結為,榮格的理論與心理動力學持續賦予靈魂生命力、引導與滋養,至少對我的靈魂而言是如此。若不是這樣,我現在可能每天以集郵或是編織杯墊度日,或者大概早已離世。

雖然分析心理學並非現代心理治療方法的主流,相對來說,從事這個領域的治療師人數非常稀少,我倒是從來不曾為此感到困擾。假如我們為自己和個案做的是正確的事,雖然我們的文化非常看重並聚焦於症狀的緩解,而忽略意義的問題(我認為這是精神病理學的根源),但我相信更深層的工作會給予我們應得的補償。當我們與自己的靈魂有隔閡,會產生一種可怕的苦難,必然會外溢到外在世界、人際關係、下一代,並且擴散至人類社會。

榮格指出,精神官能症是一種尚未找到其意義的痛苦。當然,他並沒有排除痛苦的存在,但他確實提醒我們,去體會受苦過程的意義,能幫助我們度過艱難時期。榮格的治療模式並不輕鬆,但回報也非常巨大。我不只一次對個案說,我們的合作不是為了治療你,因為你並非是一種疾病。我們的合作召喚我們進入一種更深層的對話,這種對話會使你的人生變得更有趣,並且很可能引領你前往你原本沒有預期造訪的靈性風景,但每處風景都會為你的生命旅程帶來更豐富、更深沉的色彩。

★醫治我們的心靈
當我回顧早年職涯,當時我還是人文學科的教授,在那段時間開始教授榮格的觀念,因為我認為他對象徵形成的理解非常有啟發性。當我在中年時因為憂鬱而接受了第一次心理分析時,我的內在某個部分意識到,自己對榮格概念的理解非常淺薄。如果那些概念沒有化為具體,使我們對自己的真實生活進行反思,那就只是英國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稱的「類別的蒼白之舞」。

我曾在州立精神病院從事兼職工作三年,以便完成訓練。由於我在隔離病房工作,院方要求我打領帶,好讓人辨識我是醫院員工,並在下班後可以離開醫院。我在那家醫院體驗到的人類苦難,其程度深重的滲入我生命的各個層面。我從小體弱多病,長大後對醫院既愛且怕。當我在醫院工作時,負責指導我的資深醫生曾帶我去看屍體解剖。接下來好幾天,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具腫脹的屍體,我意識到,我的心靈不知怎地將我重新帶回了那個我年少時曾逃離的世界。我將這個體會分享給蘇黎士的心理分析師,他簡短回應:「當你面對了自己的恐懼之後,其他人的恐懼就不會那麼難以處理了。」

在那之後不久,我協助一位醫師縫合某位病人的臉,他因為遭人拿椅子砸中而受傷。我不禁對心靈的智慧與自主性感到佩服,它悄然將我拉回以前逃離的那個世界,因為我逃進了那具有吸引力的心智避難所之中。儘管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我的心靈藉由把我帶回創傷之處,來尋求醫治。如今的我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承擔創傷,並找到它的意義,這是我童年時的自我無法做到的。我們知道,感到恐懼是一件很自然且正常的事,但受到恐懼宰制的人生則是另一回事。如今我將那段醫院的實習視為一次真正個人的體會,引領我個人進入心靈的醫治意圖。

就和其他接受分析的人一樣,我學會尊重夢境與積極想像的世界,並開始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選擇是服務內在的哪一種需求?」這個問題不難,但它開啟了鑑識性的深層探究。無意識的問題在於,它存在無意識中。

近日我住院時,一位護士問我從事什麼工作。
「那跟一般心理學有什麼不同?」她問。
「嗯,首先,我們試圖與無意識展開對話。」

她思索了一會兒,然後回答,「哦,我懂了。你工作的對象是陷入昏迷的人。」我愈是反思她的話,愈覺得很有道理。因為我們每個人在大多數時候,其實是處於意識的變動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受到恐懼驅使,以慣性與反射性的行為,去回應人生的挑戰,而且對於潛藏在表層之下的龐大心理劇,幾乎毫無覺察。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我致力於透過教學、寫作與私人執業等形式,將分析心理學的洞察、態度與實踐,盡可能傳遞給最多的人。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份工作,不如說是一種「召喚」(calling)。如果我認為某件事對我有益,為什麼不與他人分享呢?因此,我觀察到,許多人渴望探索心靈的生活,並願意面對試煉,也願意迎接改變。即使大眾文化本身就是一套規模龐大多樣的分心機制,使我們遠離心靈的生活,仍然有許多人知道,在光鮮亮麗的喧鬧中,似乎少了某種極其重要的東西。在喧囂與表象之下,我們每個人靈魂深處有某個東西正在吶喊,懷著期待的張力產生共鳴。儘管我們可能因為分心而忽略了這個召喚,或是無法理會它的懇求,靈魂仍然持續要求我們去注意它。這些召喚時刻,會透過我們身體和心理的症狀、夢境,甚至是在輾轉難眠的失眠之夜來到。

◆探索人生的重要課題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檢視與評論,人們為何總是想要從外界尋找「應該做什麼」、「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答案,例如應該如何得到「幸福」。但即使如此,我們內在的某個部分卻更清楚明白,拒絕配合。我希望在接下來的篇章指出一些工具與方法,讓我們能夠與內在靈魂展開更深層的對話。藉由檢視集體文化的狀況如何影響我們(有時是支持我們的旅程,但更常見的是製造更多噪音,使我們聽不見內在的召喚),我們才能開始在各自獨立、偶有交會的生命旅程中成長。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7132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7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