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二○二五年,中國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八十年週年。
「長江一號」主角之一出生高雄的張錫鈞,
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壯闊璀璨!
在波濤壯闊的大時代裡,有許多可歌可泣卻不為人知的英勇事跡。
「長江一號」主角之一出生高雄的張錫鈞,抗戰期間行醫於上海。
他主持的情報網,對於二次大戰多次重要戰局,起著關鍵性的影響……
過盡一幕又一幕狂飆的悲劇,歷經一次又一次痛徹心肺的洗滌,
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壯闊璀璨!
>>張錫鈞的一生,代表了曾經有過的,一整個世代反殖民、反法西斯的理想
長江一號,中國對日抗戰的傳奇。張錫鈞是傳說中「長江一號」三位中的一位。
日治時代,張錫鈞兄弟,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回大陸。
張錫祺行醫兼教學,張邦傑在戴笠麾下。
張錫鈞藉行醫以掩護諜報工作,曾傳遞多件重大情報,對歐亞戰局頗有影響。
>>張錫鈞一九三○年代活躍於廈門、上海,以醫生身份作掩護,蒐集情報
張錫鈞身處硝煙四起的動盪,一介匹夫,以打敗寇讎恢復故土為職志,
一九四○年代,張錫鈞到了十里洋場的上海,以光華醫院為掩護,發揮他縱橫情報系統的能力,掌握敵人動向,通過組織的研判,做出政治判斷與行動策略。
以無畏的堅毅從事諜報的鬥爭,其志業,述說多少悲情與昂揚。
>>張錫鈞一生曲折,抗日勝利之後,緊接著國共內戰激烈化
他複雜而又必須機靈應變工作方法,解放之後,又因受到潘漢年事件的牽連,面臨政治審判的問題。
強者的一生傳奇,實乃體現對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
更值得尊敬的是,隱姓埋名,不求回報。
本書由張錫鈞的事跡發展而成。
〡誠摯推薦〡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〡辜懷群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院〡鍾秀梅教授
中華日報副總編輯〡楊淑芳
「長江一號」主角之一出生高雄的張錫鈞,
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壯闊璀璨!
在波濤壯闊的大時代裡,有許多可歌可泣卻不為人知的英勇事跡。
「長江一號」主角之一出生高雄的張錫鈞,抗戰期間行醫於上海。
他主持的情報網,對於二次大戰多次重要戰局,起著關鍵性的影響……
過盡一幕又一幕狂飆的悲劇,歷經一次又一次痛徹心肺的洗滌,
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壯闊璀璨!
>>張錫鈞的一生,代表了曾經有過的,一整個世代反殖民、反法西斯的理想
長江一號,中國對日抗戰的傳奇。張錫鈞是傳說中「長江一號」三位中的一位。
日治時代,張錫鈞兄弟,因不願接受日本統治而回大陸。
張錫祺行醫兼教學,張邦傑在戴笠麾下。
張錫鈞藉行醫以掩護諜報工作,曾傳遞多件重大情報,對歐亞戰局頗有影響。
>>張錫鈞一九三○年代活躍於廈門、上海,以醫生身份作掩護,蒐集情報
張錫鈞身處硝煙四起的動盪,一介匹夫,以打敗寇讎恢復故土為職志,
一九四○年代,張錫鈞到了十里洋場的上海,以光華醫院為掩護,發揮他縱橫情報系統的能力,掌握敵人動向,通過組織的研判,做出政治判斷與行動策略。
以無畏的堅毅從事諜報的鬥爭,其志業,述說多少悲情與昂揚。
>>張錫鈞一生曲折,抗日勝利之後,緊接著國共內戰激烈化
他複雜而又必須機靈應變工作方法,解放之後,又因受到潘漢年事件的牽連,面臨政治審判的問題。
強者的一生傳奇,實乃體現對斯土斯民的悲憫情懷。
更值得尊敬的是,隱姓埋名,不求回報。
本書由張錫鈞的事跡發展而成。
〡誠摯推薦〡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〡辜懷群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院〡鍾秀梅教授
中華日報副總編輯〡楊淑芳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一時多少豪傑──讀《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辜懷群教授
遺落在歷史邊緣的紅色傳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院 鍾秀梅教授
在諜海與歷史之間,尋找一顆不願沉淪的靈魂/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楊淑芳
自序
我會乘軍艦回來
國仇家恨記乙未
入門電報收發室
學成返鄉張錫祺
獻身祖國三兄弟
人事淬鍊廈門港
再婚定情篔簹湖
張錫祺涉案被捕
政治陰影罩閩南
投身烽火上海灘
砲彈鋪墊新路徑
幻化諜海通譯多
黃浦江水匯諜海
諜海波瀾有交通
酒色渲染諜報網
南進北進乾坤轉
東瀛鴛鴦寫史詩
共產黨員庇護所
諜海浮沉有險灘
醫院收容電報機
長江一號潛空門
諜報網一日站長
疾風暴雨返故鄉
料峭春風掠鐵翼
壯闊歌謠萬古傳
幕漸下
推薦序
一時多少豪傑──讀《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辜懷群教授
遺落在歷史邊緣的紅色傳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院 鍾秀梅教授
在諜海與歷史之間,尋找一顆不願沉淪的靈魂/中華日報副總編輯 楊淑芳
自序
我會乘軍艦回來
國仇家恨記乙未
入門電報收發室
學成返鄉張錫祺
獻身祖國三兄弟
人事淬鍊廈門港
再婚定情篔簹湖
張錫祺涉案被捕
政治陰影罩閩南
投身烽火上海灘
砲彈鋪墊新路徑
幻化諜海通譯多
黃浦江水匯諜海
諜海波瀾有交通
酒色渲染諜報網
南進北進乾坤轉
東瀛鴛鴦寫史詩
共產黨員庇護所
諜海浮沉有險灘
醫院收容電報機
長江一號潛空門
諜報網一日站長
疾風暴雨返故鄉
料峭春風掠鐵翼
壯闊歌謠萬古傳
幕漸下
試閱
幕起
我會乘軍艦回來
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一日傍晚,停靠在高雄碼頭,開往廈門的輪船上,張錫鈞昂首,迴轉身子,張望環抱港區的旗後山、打鼓山,對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科長渡佐藤與高雄市警察局特高科長三木,傲然地高聲說:
「我會乘軍艦回來!」
張錫鈞為報乙未之仇,光復父祖立身之地;為民族,為國家,為一口不能吞忍的俠氣,空身赤拳,獨自回大陸,深入龍潭虎穴。
國仇家恨記乙未
「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故事,緣起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歲次甲午,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七月,日本藉著朝鮮東學黨事件挑起戰爭,中日交戰九個月。清朝軍隊在水、陸多場戰役一再潰敗,只有求和一途。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朝,與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在日本九州北端馬關的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影響最大的是,臺灣與附屬各島,以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孫中山獲悉簽訂如此喪權辱國的和約,覺悟清廷的無能已經到了無可藥救的境地,於是決定武力革命,推翻滿清。
日本甲午之戰的勝利,誘發侵略者更大野心。因著眼於爭奪中國東北、朝鮮半島的利益,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海軍突襲駐紮旅順的俄國軍艦,引爆日俄戰爭。一九○五年五月對馬海峽之戰,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被摧毀,戰爭結束後,日俄兩國瓜分東北,更囂張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狂妄的氣焰。如此情勢下,日本遂肆意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之後四個月,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一二八事變,日本意圖占領上海,三月三日國際聯盟決議中日雙方停戰,暫時中止日本遂行侵略中國的企圖。一二八事變之後五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七七蘆溝橋事件,中日開戰。七月十七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蘆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宣佈抗戰到底。一個月之後,日本在上海挑起「八一三淞滬會戰」,甚至妄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一九四一年,竟偷襲珍珠港,導致原本採取孤立主義的美國被迫參戰,竟而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促使日本的覆亡。
話說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日本,攻臺日軍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登陸臺灣東北部,從三貂角附近的澳底,開啟系列戰役。歲次乙未,史稱乙未之役。
日本攻占臺灣時,從南到北的交戰過程,《攻台戰紀》乙書,即日本參謀本部編著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有詳實的記載,並附系列戰役,兩軍交戰的「戰鬥地圖集」,描繪清晰。試舉新竹之役為例,從六月十一日開始,日軍與臺灣抗日義勇軍,一直僵持到八月三日,接觸戰的時間長達五十三天。從新竹一役,不難體會當時的臺灣人不但英勇抵抗,而交戰時間之長,亦可見戰力不容輕侮。且看,義軍統領,吳湯興有詩云:
聞道神龍片甲殘,
海天北望淚潸潸。
書生殺敵渾無事,
再與倭兒戰一番。
書生殺敵的干雲豪情,與悲壯英氣,實乃當時臺灣人挺身抗日的英勇寫照。
攻臺戰役,由於戰爭膠著、慘烈,戰爭之後,日人開始殘酷地「清莊」以報復。例如桃園大嵙崁三角湧,彰化、雲林、大林等等地方,許多無辜民眾慘遭毒手。光是一八九六年雲林一地的殺戮,僅「六月十九日~二十一日,四日間,即有四千九百拾七戶」,數以萬計的無辜民眾遭日軍慘殺。
抗日之役,遍地鮮血譜寫而出的是,許多描寫抗日戰役的寫實詩,也是刻畫侵略者殘暴行徑,最真實的顯像,且摘錄鹿港洪繻(一八六六~一八二八)幾段詩句以印證,〈聞斗六一帶被燬有感〉:「旁近幾十村,村村焚成黝」。另一首,〈老婦哀〉的一段詩句所陳述現的景象,更是對強虜最沈痛、最具體的控訴:「刀槍交股下,大者死階墀。回頭視幼子,身首已分肌」,呈現的是幾十個村落被焚毀,村民被刀槍凌虐而死,甚至身首分離的歷歷場景。而田園荒蕪,鹿麋入住家宅,類此以生命、鮮血鋪陳,「清莊」、「屠城」的慘劇,實乃日軍泯滅人性的一貫作為,從東北到臺灣,及於大陸各地,一再重複類似慘酷屠殺的行徑。
其時,高雄哨船頭商人,前清秀才張汝東,妻子林銀出生打狗仁武望族,林銀的大弟林有、二弟林長,於乃木師團登陸枋寮之役戰死。三弟林茂,是管帶林少貓屬下,一八九七一八九七年與日軍交戰重傷,傷未痊癒即襲擊鳳山警察署,事敗被活埋。至親抗日犧牲,張汝東一家,因國破家毀之痛而萌生驅逐侵略者,光復先人之地的信念,不但深深埋藏在內心裡,更將此一信念,轉移,教育下一代。
日人攻占臺灣之後,張汝東與新婚妻子,一度隨父親返回原鄉,福建泉州惠安秀塗村。秀塗村是抱守泉州灣北部的深水港區,鄭成功渡臺之前曾在此練兵,可見其優越的形勢與天然港埠的功能早已登臨歷史臺。秀塗村往北走五公里之譜有著名的洛陽橋,北宋知名書法家蔡襄於泉州知州任內興建,早年,村民多從秀塗村過洛陽橋到泉州城區。張家先人因明末之亂,從秀塗村移居臺南府城,有部份族人遷徙到打狗。張汝東返鄉短暫居住之後,迫於家計的需求,不得不返回哨船頭,繼續營商。
乙未之役過後十年,一九○五年臺灣人抗日的血跡未乾,九月二十一日,張錫鈞出生於哨船頭,同族兄弟排行第五。張錫鈞在對日抗戰時,長期提供珍貴情報給國民政府與共產黨,遊走國、共兩黨之間,並未加入政黨。胞兄張錫鈴字邦傑,因「錫鈴」,錫製作的鈴,聲音不響亮,而以字行。張邦傑在家族中排行第三,是最早回大陸從政的臺籍人士之一,一直追隨國民黨。張邦傑、張錫鈞兩位同胞兄弟,都有明顯的三角眉,印證日後大膽行事,與友朋爽朗交往的特質。張邦傑臉頰瘦削,顴骨突出,神情堅毅;張錫鈞談笑時經常不經意地露出牙齦,豪邁寫在臉上。兄弟兩人天庭飽滿,伏犀骨明顯,是面相學的富貴之相。堂兄張錫祺,家族排行第二,長得一臉豐?,顴骨飽滿,時常流露微笑、和善的神情,是留學日本的眼科醫生,回臺灣時,指導張錫鈞等人習醫,多位學生因此取得中國眼科醫師執照。張錫祺在臺灣時就與中共地下黨員成為摯友,在臺灣行醫幾年後轉往上海,行醫也辦學校,且長期支持中共地下黨的工作。兄弟中排行老大的張錫奎,從商,追隨國民黨。張錫奎的長子張榮玉,隨二叔張錫祺習醫,之後,在上海行醫,是張錫鈞傳送情報的得力助手。
我會乘軍艦回來
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一日傍晚,停靠在高雄碼頭,開往廈門的輪船上,張錫鈞昂首,迴轉身子,張望環抱港區的旗後山、打鼓山,對高雄州特別高等警察科長渡佐藤與高雄市警察局特高科長三木,傲然地高聲說:
「我會乘軍艦回來!」
張錫鈞為報乙未之仇,光復父祖立身之地;為民族,為國家,為一口不能吞忍的俠氣,空身赤拳,獨自回大陸,深入龍潭虎穴。
國仇家恨記乙未
「長江一號──張錫鈞傳奇」,故事,緣起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歲次甲午,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四年七月,日本藉著朝鮮東學黨事件挑起戰爭,中日交戰九個月。清朝軍隊在水、陸多場戰役一再潰敗,只有求和一途。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朝,與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在日本九州北端馬關的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條約中影響最大的是,臺灣與附屬各島,以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孫中山獲悉簽訂如此喪權辱國的和約,覺悟清廷的無能已經到了無可藥救的境地,於是決定武力革命,推翻滿清。
日本甲午之戰的勝利,誘發侵略者更大野心。因著眼於爭奪中國東北、朝鮮半島的利益,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海軍突襲駐紮旅順的俄國軍艦,引爆日俄戰爭。一九○五年五月對馬海峽之戰,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幾乎全被摧毀,戰爭結束後,日俄兩國瓜分東北,更囂張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狂妄的氣焰。如此情勢下,日本遂肆意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之後四個月,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一二八事變,日本意圖占領上海,三月三日國際聯盟決議中日雙方停戰,暫時中止日本遂行侵略中國的企圖。一二八事變之後五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七七蘆溝橋事件,中日開戰。七月十七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蘆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宣佈抗戰到底。一個月之後,日本在上海挑起「八一三淞滬會戰」,甚至妄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一九四一年,竟偷襲珍珠港,導致原本採取孤立主義的美國被迫參戰,竟而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促使日本的覆亡。
話說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日本,攻臺日軍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登陸臺灣東北部,從三貂角附近的澳底,開啟系列戰役。歲次乙未,史稱乙未之役。
日本攻占臺灣時,從南到北的交戰過程,《攻台戰紀》乙書,即日本參謀本部編著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有詳實的記載,並附系列戰役,兩軍交戰的「戰鬥地圖集」,描繪清晰。試舉新竹之役為例,從六月十一日開始,日軍與臺灣抗日義勇軍,一直僵持到八月三日,接觸戰的時間長達五十三天。從新竹一役,不難體會當時的臺灣人不但英勇抵抗,而交戰時間之長,亦可見戰力不容輕侮。且看,義軍統領,吳湯興有詩云:
聞道神龍片甲殘,
海天北望淚潸潸。
書生殺敵渾無事,
再與倭兒戰一番。
書生殺敵的干雲豪情,與悲壯英氣,實乃當時臺灣人挺身抗日的英勇寫照。
攻臺戰役,由於戰爭膠著、慘烈,戰爭之後,日人開始殘酷地「清莊」以報復。例如桃園大嵙崁三角湧,彰化、雲林、大林等等地方,許多無辜民眾慘遭毒手。光是一八九六年雲林一地的殺戮,僅「六月十九日~二十一日,四日間,即有四千九百拾七戶」,數以萬計的無辜民眾遭日軍慘殺。
抗日之役,遍地鮮血譜寫而出的是,許多描寫抗日戰役的寫實詩,也是刻畫侵略者殘暴行徑,最真實的顯像,且摘錄鹿港洪繻(一八六六~一八二八)幾段詩句以印證,〈聞斗六一帶被燬有感〉:「旁近幾十村,村村焚成黝」。另一首,〈老婦哀〉的一段詩句所陳述現的景象,更是對強虜最沈痛、最具體的控訴:「刀槍交股下,大者死階墀。回頭視幼子,身首已分肌」,呈現的是幾十個村落被焚毀,村民被刀槍凌虐而死,甚至身首分離的歷歷場景。而田園荒蕪,鹿麋入住家宅,類此以生命、鮮血鋪陳,「清莊」、「屠城」的慘劇,實乃日軍泯滅人性的一貫作為,從東北到臺灣,及於大陸各地,一再重複類似慘酷屠殺的行徑。
其時,高雄哨船頭商人,前清秀才張汝東,妻子林銀出生打狗仁武望族,林銀的大弟林有、二弟林長,於乃木師團登陸枋寮之役戰死。三弟林茂,是管帶林少貓屬下,一八九七一八九七年與日軍交戰重傷,傷未痊癒即襲擊鳳山警察署,事敗被活埋。至親抗日犧牲,張汝東一家,因國破家毀之痛而萌生驅逐侵略者,光復先人之地的信念,不但深深埋藏在內心裡,更將此一信念,轉移,教育下一代。
日人攻占臺灣之後,張汝東與新婚妻子,一度隨父親返回原鄉,福建泉州惠安秀塗村。秀塗村是抱守泉州灣北部的深水港區,鄭成功渡臺之前曾在此練兵,可見其優越的形勢與天然港埠的功能早已登臨歷史臺。秀塗村往北走五公里之譜有著名的洛陽橋,北宋知名書法家蔡襄於泉州知州任內興建,早年,村民多從秀塗村過洛陽橋到泉州城區。張家先人因明末之亂,從秀塗村移居臺南府城,有部份族人遷徙到打狗。張汝東返鄉短暫居住之後,迫於家計的需求,不得不返回哨船頭,繼續營商。
乙未之役過後十年,一九○五年臺灣人抗日的血跡未乾,九月二十一日,張錫鈞出生於哨船頭,同族兄弟排行第五。張錫鈞在對日抗戰時,長期提供珍貴情報給國民政府與共產黨,遊走國、共兩黨之間,並未加入政黨。胞兄張錫鈴字邦傑,因「錫鈴」,錫製作的鈴,聲音不響亮,而以字行。張邦傑在家族中排行第三,是最早回大陸從政的臺籍人士之一,一直追隨國民黨。張邦傑、張錫鈞兩位同胞兄弟,都有明顯的三角眉,印證日後大膽行事,與友朋爽朗交往的特質。張邦傑臉頰瘦削,顴骨突出,神情堅毅;張錫鈞談笑時經常不經意地露出牙齦,豪邁寫在臉上。兄弟兩人天庭飽滿,伏犀骨明顯,是面相學的富貴之相。堂兄張錫祺,家族排行第二,長得一臉豐?,顴骨飽滿,時常流露微笑、和善的神情,是留學日本的眼科醫生,回臺灣時,指導張錫鈞等人習醫,多位學生因此取得中國眼科醫師執照。張錫祺在臺灣時就與中共地下黨員成為摯友,在臺灣行醫幾年後轉往上海,行醫也辦學校,且長期支持中共地下黨的工作。兄弟中排行老大的張錫奎,從商,追隨國民黨。張錫奎的長子張榮玉,隨二叔張錫祺習醫,之後,在上海行醫,是張錫鈞傳送情報的得力助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