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如果你認為「中世紀」是倒退的同義詞,你就暴露自己的無知。
因為這個年代給了我們大學、國會,和某些歐洲最精緻的建築。
今日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大部分是十一至十六世紀之間社會發展的結果。許多當前的概念、價值、優先順序其實源自中世紀。我們許多文化與社會慣例也是,從發現其他大陸和種族,到使用姓氏、依賴金錢和書寫文字。簡而言之,不知道中世紀發生的變化,代表不懂塑造現代世界特色的諸多革命,也代表不懂我們自己。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將帶領我們見識中世紀的精華。我們往往視中世紀為黑暗、落後、不變的時期,充斥暴力、無知與迷信。相較之下,我們相信進步來自科學和技術創新,也就是說,現代世界來自近幾世紀的發明。這樣的觀點其實大錯特錯。誠如伊恩?莫蒂默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人們的眼界--他們對世界的知識、經驗、理解--是在中世紀大大擴展。
西元一千年至一六○○年之間,生活徹底轉變,從武士主導的社會過渡到莎士比亞的時代。就像《漫遊中古英格蘭》揭示十四世紀的生活,《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整個中世紀提供完美的入門指南。其中概述巨大的文化變革--從讀寫能力到生活水準、不平等,甚至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而糾正世間的誤解,中世紀之於西方世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時代。
★印刷術的誕生是如此重要,以致我們不會想到這是中世紀的發明。
★如果莎士比亞聽人背誦一首十一世紀的英格蘭詩,他大概完全聽不懂。即使他弄懂那些詞,內心也不會感動。
★時間標準化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在眾多中世紀的成就之間,重要性並不亞於主教座堂的建築、世界環航、發明印刷術。
★我們對於戰爭的厭惡,以及認為戰爭僅在極端必要的情況始為合理的認知,是中世紀諸多發展的結果。
★威廉.廷代爾翻譯的《新約》,雖然今天只有三本倖存,然而,卻有資格說,這是英文出版品中,有史以來影響最深的一本。
★關於人們的自我意識,鏡子的重要性不容低估。當男人和女人最初看著鏡中自己的臉,他們看到的自己,或多或少是別人看到的他們。
因為這個年代給了我們大學、國會,和某些歐洲最精緻的建築。
今日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大部分是十一至十六世紀之間社會發展的結果。許多當前的概念、價值、優先順序其實源自中世紀。我們許多文化與社會慣例也是,從發現其他大陸和種族,到使用姓氏、依賴金錢和書寫文字。簡而言之,不知道中世紀發生的變化,代表不懂塑造現代世界特色的諸多革命,也代表不懂我們自己。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將帶領我們見識中世紀的精華。我們往往視中世紀為黑暗、落後、不變的時期,充斥暴力、無知與迷信。相較之下,我們相信進步來自科學和技術創新,也就是說,現代世界來自近幾世紀的發明。這樣的觀點其實大錯特錯。誠如伊恩?莫蒂默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人們的眼界--他們對世界的知識、經驗、理解--是在中世紀大大擴展。
西元一千年至一六○○年之間,生活徹底轉變,從武士主導的社會過渡到莎士比亞的時代。就像《漫遊中古英格蘭》揭示十四世紀的生活,《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整個中世紀提供完美的入門指南。其中概述巨大的文化變革--從讀寫能力到生活水準、不平等,甚至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而糾正世間的誤解,中世紀之於西方世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時代。
★印刷術的誕生是如此重要,以致我們不會想到這是中世紀的發明。
★如果莎士比亞聽人背誦一首十一世紀的英格蘭詩,他大概完全聽不懂。即使他弄懂那些詞,內心也不會感動。
★時間標準化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在眾多中世紀的成就之間,重要性並不亞於主教座堂的建築、世界環航、發明印刷術。
★我們對於戰爭的厭惡,以及認為戰爭僅在極端必要的情況始為合理的認知,是中世紀諸多發展的結果。
★威廉.廷代爾翻譯的《新約》,雖然今天只有三本倖存,然而,卻有資格說,這是英文出版品中,有史以來影響最深的一本。
★關於人們的自我意識,鏡子的重要性不容低估。當男人和女人最初看著鏡中自己的臉,他們看到的自己,或多或少是別人看到的他們。
目錄
致謝詞
前言
第一章 眼界
第二章 戰爭
第三章 不平等
第四章 舒適
第五章 速度
第六章 讀寫能力
第七章 個人主義
尾聲
注釋
前言
第一章 眼界
第二章 戰爭
第三章 不平等
第四章 舒適
第五章 速度
第六章 讀寫能力
第七章 個人主義
尾聲
注釋
試閱
第一章 眼界
有形的眼界
西元一千年至一六??年,天際線歷經什麼樣的改變?起初,基督教界最高的建築物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從地面到巨大的圓頂尖端是一百八十二英尺。由皇帝查士丁尼在西元五三?年代下令興建。第二大的建築物大概是第十世紀的修道院教堂,位於勃艮第,高度大約一半。當時北歐多數的教堂塔樓不會超過八十英尺高。但是西元一千年後,高樓接二連三出現。一個世紀內,許多教堂塔樓超過一百英尺,某些超過一百五十英尺。現今還在的知名教堂,是義大利的彭波薩修道院(Pomposa Abbey)。到了一一?六年,兩百英尺的門檻已經被位於德國斯派爾(Speyer)的帝國主教座堂尖塔超越。沙特爾主教座堂(Chartres Cathedral)南邊的尖塔在一二二?年完竣,高度三百四十四英尺。事實上,長四百三十英尺的沙特爾大教堂勝過歐洲所有西元一千年之前的建築,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倫敦的舊聖保羅主教座堂(Old St Paul's Cathedral)在一三??年的高度是四百八十九英尺。到了一三一一年,高度五百二十五英尺的林肯主教座堂(Lincoln Cathedral)超越舊聖保羅主教座堂,幾乎和當今世界最高的獨立石造建築--費城市政廳--一樣高。五百四十八英尺的費城市政廳已經差不多是石造建築的物理極限。對照聖索菲亞大教堂,林肯主教座堂簡直是龐然大物,歷經東羅馬帝國留存。我們也能見到短短三百年,建築能力提升五倍之多。不妨想想,西元一千年至一三??年之間,倫敦天際線的最高點變成五倍,而從一三??年之後,二?一?年完工的碎片塔(the Shard)高度只是兩倍。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到處可見建築物拔高與擴張的趨勢。教堂如雨後春筍豎立,因此,到了一六??年,每個教區的中心都有壯觀的石造建築。一三四八年,基督教界的每個王國,最高的建築高度大概都是之前的三倍。修道院數量不知翻了多少倍,一五??年,整個歐洲已經超過一萬兩千座,而且許多都與大教堂相連。世俗的建築也在成長茁壯。哈拉瑞的農夫會怎麼看待中世紀巨大的城堡,以及城堡的城牆與高塔?西元一千年的時候,幾乎沒有防禦的住宅結構可言,所以,像法國洛什在十一世紀初那樣一百二十一英尺高的城堡主樓會把他嚇傻。都會定居的成長趨勢也不遑多讓。他又會怎麼看待一四九二年的時候往四面八方擴張的城市,例如根特、佛羅倫斯、格拉納達、巴黎、里斯本,這些人口已經超過十萬的地方?見到完全由「紅磚」砌成的阿爾比主教座堂(Albi Cathedral),他又會作何感想?鋪滿中世紀教堂窗戶和牆壁的大片玻璃,會帶給他什麼衝擊?他在自己的年代,完全沒有看過這些東西。花窗玻璃最近才在西元一千年發明。事實上,如果他走進沙特爾主教座堂這座驚人的建築,四周是深藍與紅色的光線,而他聆聽詩歌合唱時,正好響起蘋果手機的鈴聲,我不認為他會注意到。
雙眼可見的眼界經歷的變化,對盎格魯-撒克遜農夫而言,不亞於哈拉瑞的西班牙農夫。在西元一千年,他只會看見一層樓的木架房屋,偶而的例外可能是教堂塔樓、莊園鐘樓,或者少見的宮殿。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四九二年,每天與他同在的是成千上萬的教堂、城堡、碩大的主教座堂。城鎮也在成長,尤其倫敦,人口已經增加四倍,從一萬人變成五萬人。鄉村的改變也稱得上戲劇化。他會見到所有可得的農地都有人耕作,完全沒有閒田,否則就是改為公有地;敞田也開始圈圍。如果我們將他沉睡的時期延長到一六??年,我們的農夫睜開雙眼就會看到倫敦的人口膨脹為二十萬人--是西元一千年的二十倍。他會抬頭看著五、六層樓高的房屋,而且注意到空氣之中刺鼻的燃煤味。雖然許多現代的摩天大樓,高度是中世紀最高尖塔的兩倍,而且許多歐洲城市規模是一六??年的二十倍以上,然而,巨大工程與城市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喧囂、噪音、惡臭,是從中世紀時期開始。
個人的眼界
用不著說,人們總是在旅行。只要想想北歐的船隻穿越大西洋,到北美的文蘭(Vinland)--他們竟然在西元一千年就做到了。到處旅行的也不只是盜賊。第十世紀末出生在冰島的居茲麗?索爾比亞德納爾多蒂爾(Gudrid Thorbjarnard?ttir)航行到文蘭、格陵蘭、挪威。她甚至去羅馬朝聖,最後回到冰島成為修女。然而,維京人的世界觀並不代表十一世紀的基督教界整體。其實,居茲麗出生的時候並不信基督,而且她的族人改信基督後,也逐漸不再長途襲擊或貿易。雖然某些冒險犯難的基督信徒--朝聖者、商人、王室使節,在西元一千年的時候確實會長途旅行,但是絕大多數的平民不會。男人被要求待在家裡耕種,女人幫忙務農,而且需要釀酒製乳。多數領主不允許奴隸和農民離開他們居住的莊園。此外,旅行非常危險。人們待在家裡反而比較安全。總之,西元一千年,「不去」旅行的理由比去旅行多太多了。
經歷中世紀後,旅行變得普遍。市場和集市激增。到了一五??年,每個人一生之中,都會在某個時候上市場,許多人經常去。朝聖也是一種擴大的旅行。去羅馬、耶路撒冷、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的人不計其數。十二與十三世紀興建的修道院有上千座,許多此時已經收藏供朝聖者崇拜的聖髑。從十二世紀末開始,光是前往坎特伯里朝聖的人,就使英格蘭東南部的道路人數大幅增加。法律實施的方式也助長旅行次數。巡迴法官為執行國王的法律開始定期前往城鎮。就地方而言,保安官若逮捕重罪嫌犯,必須帶著他們到郡縣的大城審判。在德文郡,從偏遠的地方,例如哈特蘭(Hartland),到埃克塞特,至少距離五十二英里。冬天的時候,保安官和他的囚犯來回要花上五、六天。
被傳喚到教會法院的人,可能還要旅行更遠。十五世紀的制度是這樣:如果某人過世的時候,財產完全屬於一個執事長轄區,他的遺囑就要在當地執事長轄區的法院驗證。但是,如果他的財產分屬兩個執事長轄區,他的遺囑就要到教區的法院驗證。因此,一個持有德文郡與康沃爾郡土地的西康沃爾人過世之後,他的遺囑執行人必須走上一百英里到埃克塞特去履行他的職責。如果那個康沃爾人死的時候在另一個郡縣持有動產,他的遺囑執?人就要走上三百英里去倫敦驗證遺囑。任何人,若為個人法律事務,要去位於西敏的皇家法院,也得長途旅行。被控道德墮落罪的人則要出席執事長轄區的法院,不僅他們要走這一趟路,還需要六個或更多的宣誓助訟人去為他的清白作證。
有形的眼界
西元一千年至一六??年,天際線歷經什麼樣的改變?起初,基督教界最高的建築物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從地面到巨大的圓頂尖端是一百八十二英尺。由皇帝查士丁尼在西元五三?年代下令興建。第二大的建築物大概是第十世紀的修道院教堂,位於勃艮第,高度大約一半。當時北歐多數的教堂塔樓不會超過八十英尺高。但是西元一千年後,高樓接二連三出現。一個世紀內,許多教堂塔樓超過一百英尺,某些超過一百五十英尺。現今還在的知名教堂,是義大利的彭波薩修道院(Pomposa Abbey)。到了一一?六年,兩百英尺的門檻已經被位於德國斯派爾(Speyer)的帝國主教座堂尖塔超越。沙特爾主教座堂(Chartres Cathedral)南邊的尖塔在一二二?年完竣,高度三百四十四英尺。事實上,長四百三十英尺的沙特爾大教堂勝過歐洲所有西元一千年之前的建築,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倫敦的舊聖保羅主教座堂(Old St Paul's Cathedral)在一三??年的高度是四百八十九英尺。到了一三一一年,高度五百二十五英尺的林肯主教座堂(Lincoln Cathedral)超越舊聖保羅主教座堂,幾乎和當今世界最高的獨立石造建築--費城市政廳--一樣高。五百四十八英尺的費城市政廳已經差不多是石造建築的物理極限。對照聖索菲亞大教堂,林肯主教座堂簡直是龐然大物,歷經東羅馬帝國留存。我們也能見到短短三百年,建築能力提升五倍之多。不妨想想,西元一千年至一三??年之間,倫敦天際線的最高點變成五倍,而從一三??年之後,二?一?年完工的碎片塔(the Shard)高度只是兩倍。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到處可見建築物拔高與擴張的趨勢。教堂如雨後春筍豎立,因此,到了一六??年,每個教區的中心都有壯觀的石造建築。一三四八年,基督教界的每個王國,最高的建築高度大概都是之前的三倍。修道院數量不知翻了多少倍,一五??年,整個歐洲已經超過一萬兩千座,而且許多都與大教堂相連。世俗的建築也在成長茁壯。哈拉瑞的農夫會怎麼看待中世紀巨大的城堡,以及城堡的城牆與高塔?西元一千年的時候,幾乎沒有防禦的住宅結構可言,所以,像法國洛什在十一世紀初那樣一百二十一英尺高的城堡主樓會把他嚇傻。都會定居的成長趨勢也不遑多讓。他又會怎麼看待一四九二年的時候往四面八方擴張的城市,例如根特、佛羅倫斯、格拉納達、巴黎、里斯本,這些人口已經超過十萬的地方?見到完全由「紅磚」砌成的阿爾比主教座堂(Albi Cathedral),他又會作何感想?鋪滿中世紀教堂窗戶和牆壁的大片玻璃,會帶給他什麼衝擊?他在自己的年代,完全沒有看過這些東西。花窗玻璃最近才在西元一千年發明。事實上,如果他走進沙特爾主教座堂這座驚人的建築,四周是深藍與紅色的光線,而他聆聽詩歌合唱時,正好響起蘋果手機的鈴聲,我不認為他會注意到。
雙眼可見的眼界經歷的變化,對盎格魯-撒克遜農夫而言,不亞於哈拉瑞的西班牙農夫。在西元一千年,他只會看見一層樓的木架房屋,偶而的例外可能是教堂塔樓、莊園鐘樓,或者少見的宮殿。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四九二年,每天與他同在的是成千上萬的教堂、城堡、碩大的主教座堂。城鎮也在成長,尤其倫敦,人口已經增加四倍,從一萬人變成五萬人。鄉村的改變也稱得上戲劇化。他會見到所有可得的農地都有人耕作,完全沒有閒田,否則就是改為公有地;敞田也開始圈圍。如果我們將他沉睡的時期延長到一六??年,我們的農夫睜開雙眼就會看到倫敦的人口膨脹為二十萬人--是西元一千年的二十倍。他會抬頭看著五、六層樓高的房屋,而且注意到空氣之中刺鼻的燃煤味。雖然許多現代的摩天大樓,高度是中世紀最高尖塔的兩倍,而且許多歐洲城市規模是一六??年的二十倍以上,然而,巨大工程與城市擴張,以及隨之而來的喧囂、噪音、惡臭,是從中世紀時期開始。
個人的眼界
用不著說,人們總是在旅行。只要想想北歐的船隻穿越大西洋,到北美的文蘭(Vinland)--他們竟然在西元一千年就做到了。到處旅行的也不只是盜賊。第十世紀末出生在冰島的居茲麗?索爾比亞德納爾多蒂爾(Gudrid Thorbjarnard?ttir)航行到文蘭、格陵蘭、挪威。她甚至去羅馬朝聖,最後回到冰島成為修女。然而,維京人的世界觀並不代表十一世紀的基督教界整體。其實,居茲麗出生的時候並不信基督,而且她的族人改信基督後,也逐漸不再長途襲擊或貿易。雖然某些冒險犯難的基督信徒--朝聖者、商人、王室使節,在西元一千年的時候確實會長途旅行,但是絕大多數的平民不會。男人被要求待在家裡耕種,女人幫忙務農,而且需要釀酒製乳。多數領主不允許奴隸和農民離開他們居住的莊園。此外,旅行非常危險。人們待在家裡反而比較安全。總之,西元一千年,「不去」旅行的理由比去旅行多太多了。
經歷中世紀後,旅行變得普遍。市場和集市激增。到了一五??年,每個人一生之中,都會在某個時候上市場,許多人經常去。朝聖也是一種擴大的旅行。去羅馬、耶路撒冷、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的人不計其數。十二與十三世紀興建的修道院有上千座,許多此時已經收藏供朝聖者崇拜的聖髑。從十二世紀末開始,光是前往坎特伯里朝聖的人,就使英格蘭東南部的道路人數大幅增加。法律實施的方式也助長旅行次數。巡迴法官為執行國王的法律開始定期前往城鎮。就地方而言,保安官若逮捕重罪嫌犯,必須帶著他們到郡縣的大城審判。在德文郡,從偏遠的地方,例如哈特蘭(Hartland),到埃克塞特,至少距離五十二英里。冬天的時候,保安官和他的囚犯來回要花上五、六天。
被傳喚到教會法院的人,可能還要旅行更遠。十五世紀的制度是這樣:如果某人過世的時候,財產完全屬於一個執事長轄區,他的遺囑就要在當地執事長轄區的法院驗證。但是,如果他的財產分屬兩個執事長轄區,他的遺囑就要到教區的法院驗證。因此,一個持有德文郡與康沃爾郡土地的西康沃爾人過世之後,他的遺囑執行人必須走上一百英里到埃克塞特去履行他的職責。如果那個康沃爾人死的時候在另一個郡縣持有動產,他的遺囑執?人就要走上三百英里去倫敦驗證遺囑。任何人,若為個人法律事務,要去位於西敏的皇家法院,也得長途旅行。被控道德墮落罪的人則要出席執事長轄區的法院,不僅他們要走這一趟路,還需要六個或更多的宣誓助訟人去為他的清白作證。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