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電子書】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毫無止境的絕望、沮喪,我該怎麼活?幫助超過 20,000 人走出谷底的禪僧,總是這樣回答。

沒有人真心想死。他們並不是渴望死亡,只是活得太累了。
固定
版型
Epub
流動版型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週年慶】情緒小夥伴全面9折

  • 7 294
    42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煩惱不見得是壞事。真正拖垮你的,是腦中反覆出現的「可是、可是」。
◎誰說努力沒有用?只要你持續搖架子,放在高處的糰子最終會掉下來。
◎憤怒就像吸毒,會一點一點的折磨你。當怒氣湧現,試著拆解。
◎牆不代表困境。反而意味著,另一頭還有一個世界。

作者根本一徹,是日本岐阜縣大禪寺的第16代住持。
他在24歲遭遇車禍後體悟到生命寶貴,
出院後看到「招募僧侶」廣告便踏上修行路。
5年後還俗至漢堡店打工,發現自己擅長幫工作夥伴解惑,
並為困境中的人指點迷津。

而後,他開始在網路上經營「想死的人」社團(後來改名為「不會消失的人」),
一天回覆50到100則關於絕望的訊息。

他並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心理師,而是一名禪僧。
但許多想走上絕路的人,都特地到偏遠寺廟向他求助,
他至今已陪伴20,000人從絕望中走出來。

◎我已經這麼努力,卻無人肯定:

三個婦人上街買番茄,
第一位婦人家庭和睦,邊挑番茄邊想:「不知道家人會不會喜歡?」
第二位的丈夫很暴躁,孩子又叛逆,她盯著番茄抱怨:「真不想做飯……。」
第三位看著番茄感嘆:「沒有人能和我一起吃飯,好孤單。」

三人中哪一個最幸福?你一定猜第一個,
但禪僧的答案超乎你想像。

◎越是追求,越難如願

一位年輕男子換過無數職場,總逃不過霸凌;
感情一段又一段,仍很快結束,只好來寺廟求助。

禪僧的建議是,別去那些「誰來都無所謂」的場所,
而是找一個「沒有你就不行」的工作。
因為孤獨的人得透過「被需要」獲得療癒。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想太多
有位女性主管壓力大到須靠服藥才能入睡,甚至聽到怪聲、看到幽靈。
跟作者聊完後不僅人生轉了彎,連靈異現象也隨之消失。

事後她卻懇求:「能不能把幽靈再召喚回來?我想向它們道謝。」
禪僧給的回覆是?

沒有人真心想死。他們並不是渴望死亡,只是活得太累了。
只要將「想放棄生命」的心情說出口,
就有可能轉化為活下去的力量。
曾陪伴20,000人哭泣的禪僧告訴你:「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

作者

1972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臨濟宗妙心寺派神宮山大禪寺第16代住持。成長於上班族家庭。
自2004年起,開始投入自殺防治諮詢與自殺遺族支援活動。他以佛教僧侶的身分,藉由獨特的諮詢風格進行自殺防治活動,而受到各大媒體關注。目前經營「一徹庵」,推動鍛鍊身心的課程與體驗,如模擬葬禮、戶外坐禪會等,為容易陷入孤獨的現代人提供心靈依靠。
曾獲「第35屆正力松太郎獎青年獎勵獎」。活動經歷豐富,包括曾接受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專訪(2013年)、主演紀錄片電影《住持的辭世體驗》(The Departure,拉娜.威爾森[Lana Wilson]導演,2017年)等。佛教學博士。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訪問研究員。專長領域為佛教倫理(自殺與自盡)以及東南亞的禪修與文化。曾赴緬甸的國際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學留學3年,並在寺院帕奧禪林以尼僧「蘇南達」之名修行,之後於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
主要著作有《帕奧禪法中的止觀冥想》(2020年)、《巴利經典中描繪的比丘自殺與對話的意義》(2018年)、《K.N.賈亞蒂利基(K. N. Jayatilleke)博士論文集》等。個人網站:https://researchmap.jp/KanaeKawamoto/。

譯者

臺灣大學日文系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課程修畢。譯作有《賺錢生意,八成業績來自回頭客》、《瞬間改變氣氛的對話技術》、《登山教科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 當痛苦到無法承受,請先翻開這本書/李家雯(海蒂)
推薦序二 不僅活著,也要「活得好」/林建德
推薦序三 本書像一束光,為身處陰影的人照亮一條明路/游乾桂

前言 寫給絕望者的陪伴之書
漫畫 作者根本一徹的自我介紹
從痛苦中找出一絲光亮的幾句話

第一章 現在不是想死的時候
我的還俗修行/給想死的人的諮商室/藉由《般若心經》連結的友情/「流落街頭而死,大概最帥吧?」/不是想死,只是活得太累了

第二章 他們真正渴望的,並不是死亡
只要不斷搖架子,糰子總有一天會掉下來/連死都不被允許嗎?/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別的東西吧?/「止掛搭」儀式/主動求助不是丟臉的事

第三章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想太多
不認識的男子出現在家中?/她用理性的語氣說:我想結束生命/當人生碰壁,試著坐禪吧!/放聲大哭不是因為痛,是感動/「我想向它們道謝」

第四章 越是追求,越難如願
想被愛,結果總讓對方想逃/正是自尊把你壓得喘不過氣/找到需要你的地方/從被嫌棄,到成為不可或缺的人/孤獨,透過「被需要」來療癒

第五章 即使是佛陀,也曾掙扎過
明明這麼努力卻無人肯定/憤怒就像持續服毒一樣/番茄的禪宗問答/找到「自己真不錯」的點/當怒氣湧現,試著拆解

第六章 停止「可是、可是」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煩什麼/「我沒想過把兒子養成這樣」/以為自己在愛人,其實是掏空自己/過於親密,容易讓彼此感到壓力/一直煩惱也不是壞事/當「可是」從口頭禪中消失

第七章 在失去摯愛的人之後
活在絕望中的人,也是他人的依靠/「我是因為生病才會這樣想」/車禍讓我失去方向,也讓我找到信仰/讓受傷的生命彼此靠近/看似堅強的人,內心也在動搖/最後的訊息,留給懂的人/每當我披上袈裟,就會想起你

結語 當你覺得撐不下去時/根本一徹
結語 這本書,就像作者的分身一樣/川本佳苗
作者、漫畫家介紹

序/導讀

前言 寫給絕望者的陪伴之書

本書記錄了那些原本想放棄生命的人,如何面對無底的絕望與痛苦,並勇敢踏出改變的一步。
我是禪僧,而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心理師。我所提供的自殺諮詢,既不是建立在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理論上,也不完全源自我所屬的臨濟宗(按:漢傳佛教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甚至有些內容不全是來自佛教的教義本身。
然而,在我進行自殺諮詢的這20年,每當見到打算走上絕路的人,我都以「不希望任何人死」的心情來幫助他們。與將近2萬人對話後,我逐漸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諮詢方式。不過,就算你來找我談,這套方法也不能把你「治好」,因為我無法解決你的問題。
但我會盡全力的接受你,傾盡自己所有的經驗與知識,陪你一起面對、一起煩惱。能從痛苦中找出一絲光亮的,最終還是你自己,我只是站在你身邊的夥伴罷了。
在不斷傾聽的過程中,我面對了各種人們最真實的痛苦。我就坐在他們身邊,與他們一起抱頭糾結、摸索,並尋找答案。每一段相遇對我而言都是一場認真的搏鬥,也為我帶來無可取代的成長。
最終,所有人都能跨出下一步。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快要跌倒,希望這本書成為幫助你站起來的拐杖。你可以把書裡的內容當成反面教材、啟發的線索。只要你能從中抓住什麼,並藉此邁出自己的步伐,那我會感到非常開心。
如果你還是無法踏出那一步,請來大禪寺(按:作者是臨濟宗妙心寺派神宮山大禪寺第16代住持),我會打開大門等著你。

試閱

即使是佛陀,也曾掙扎過
那是一個天氣開始變熱的5月午後,我到車站去接真紀。她的外型與大禪寺一帶常見的民眾截然不同,是一位打扮時髦的女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她那一對顯眼的大型環狀耳環。除此之外,胸針、手環、戒指等飾品都以銀色為主,和她身上穿的藍色夏季針織衫搭配得恰到好處;她的手提包看起來是名牌,推測收入或許不錯;再加上妝容細緻、五官深邃,整體看來相當亮眼。乍看之下,完全不像想自殺的人。
然而,真紀的臉上始終毫無表情。我開車時試著找話題和她聊天,但她的回應總是簡短的「嗯」或「沒有」,讓人無法判斷是否對我有所防備,還是單純的提不起勁。
抵達寺裡後,我引領真紀進入客廳。即使我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也遲遲不願意把想法說出口。我接著說:「妳好不容易來到這裡,想問什麼都可以。」後來我再次追問她:「隨便說點什麼也好,說說看吧!」但她依然沉默不語。

明明這麼努力卻無人肯定
過了5分鐘後,真紀才斷斷續續的開始說話。

真紀:「我討厭我自己……。」
我:「妳為什麼會這麼覺得?」
真紀:「我很容易生氣。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對朋友,我總是很容易動怒。」
我:「妳通常是因為什麼事而生氣?」

話才剛說出口,真紀突然判若兩人,像機關槍一樣劈哩啪啦的說個不停。壓抑的情緒彷彿一下子全爆發出來,這樣的轉變讓我大吃一驚。
真紀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憤怒。她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煩躁,又對處於這種狀態的自己感到厭惡,結果更加焦躁,因而陷入惡性循環。
她尤其對職場上的不滿無法釋懷。身為主管的她,心中累積著「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做事比大主管更有效率,卻得不到肯定」等情緒。更糟的是,她曾無意間聽見同事在背後談論自己,從那以後變得疑神疑鬼,總覺得身邊的人都在偷偷說自己的壞話。

真紀:「明明每天都是我在幫同事收拾爛攤子,為什麼最後倒楣的總是我?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何努力。我甚至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我想以自然的狀態生活,卻不知道『自然』是什麼樣子。但我總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方式很不自然。」

我只是專心接住真紀的憤怒,沒有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只偶爾說:「原來如此。」、「然後呢?」試著引導她,讓她把心中的怒氣全說出來,因為那是理解她的最佳線索。同時,我依據真紀的描述,在筆記本上用不同顏色分類,畫出一張人際關係圖。
真紀從年輕時就曾多次割腕自殺未遂,並長期接受身心科治療。據說,她從小就被父母形容是「傲慢」、「多餘的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內心自然會封閉,甚至對於開心的事也無法真正感到快樂。也許正是這種閉塞感,讓她走上了自我傷害之路。
一邊聽著她的敘述,我一邊感受到,她其實是頭腦很清楚的人。即使我用觸及情緒的語句和她對話,她也不會用情緒化的語氣反擊,而是說:「不,其實我的意思是……。」一邊確認是否有誤解,一邊冷靜的繼續對話。我也感受到她是非常認真的人。但正因為認真,所以不斷的累積壓力,最後變成了憤怒。我逐漸看出這樣的脈絡。
而且,她的怒火不斷向外擴散,甚至延伸到與她沒有直接關係的社會不公上,像是抱怨「政治和經濟的腐敗讓人無法忍受」、「震災後的處理簡直荒唐」、「新冠疫情時政府根本無視弱勢群體」。就像這樣,當這些不滿越積越多後,和她自身的問題糾纏在一起,怒氣也隨之擴大。最後,怒氣的矛頭轉向「只會生氣卻什麼都做不了的自己」,讓她變得更加痛苦。

真紀:「我經歷的辛苦實在太多了,人生中的壞事遠遠多過好事。如果今後也註定如此辛苦,卻無法換來幸福;如果這個世界是努力的人無法獲得回報的話,那我這樣的人不如消失算了。我真的想消失……。」

此刻的真紀,就像踩著憤怒的油門,在負面情緒的迴圈中不斷加速、暴衝。但話說回來,她的痛苦根源,終究還是在人際關係上。被困在一個不適應的環境中產生的不滿,以及「明明這麼努力卻無人肯定」的空虛感,最終都化成了憤怒,一股腦的爆發出來。

憤怒就像持續服毒一樣
在進行自殺諮詢時,我通常會刻意避免突然提及佛教用語。因為多數人對這些詞彙並不熟悉,若一不小心讓人覺得我是在「傳教」,反而會讓對方卻步。真紀看起來也不像對佛教或寺廟特別感興趣,而且她原本就帶著警戒的神情,如果再讓她提高防備,只會讓對話更加困難。
不過,那天我決定賭一把,笑著說出自己對佛教的理解。雖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搞不好還會被正統佛教學者罵。

我:「妳不覺得佛陀的頭腦有點奇特嗎?他捨棄了王族的身分和家人並決定去修行,這根本不是一般人會做的事。但正因為他的做法如此極端,比一般人痛苦好幾倍,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不是嗎?」

就在那一瞬間,真紀快速說話時在耳邊晃動的耳環,突然「啪」的一聲停止了。原本她只是望向空中、自顧自的傾吐著情緒,並沒有真正的對我說話。但就在這一刻,我們的目光第一次交會。
她的表情看起來像在說:「咦?你剛剛說,佛陀的頭腦有點奇怪?真的假的?他不是個能療癒人心的聖人嗎?」她的態度開始出現變化,第一次露出想真正聽我說話的表情,眼神彷彿在問:「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我心想:「或許現在可以再多說一點佛教的話題了。」於是,我決定試著談談佛教對「憤怒」的看法。

我:「因為對方不照自己的期待行動而產生的『憤怒』,在佛教裡被稱為『無我』,意思是:你以為的『自己』,其實並不存在。也就是說,根本沒有『能完全由自己掌控的自我』存在。連我們自己,有時都做不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動,又怎麼可能要求別人完全配合?所以,就算妳因為對方沒照妳的意思而生氣,那又能改變什麼?」

接著,我談到了「貪、瞋(同「嗔」)、痴」這三毒(按:佛法認為「貪、瞋、痴」會毒害人心。「貪」是指渴望更多、不知滿足;「瞋」是指事情不如自己所願而生氣;「痴」是指沒有智慧,活在糊塗的狀態裡)。

我:「生氣就像持續服毒一樣。當憤怒湧上心頭,任誰都不好受。而當你把那股怒氣直接表現在語氣或態度上,事後往往也會對自己感到厭惡。所以憤怒是不僅傷人,也會傷害自己的毒藥。」

通常當我講到這類主題時,有些人會露出困惑的表情。這時我就會用輕鬆的語氣轉換話題,讓氣氛不至於太沉重。但真紀一臉認真的聽著,顯得格外投入。或許正因她曾長期為情緒困擾所苦,甚至反覆割腕自殘,才對「失控的自己」深有體會。她也許在我口中的佛陀中,看見了自己。

番茄的禪宗問答
由於真紀停止了那連珠炮般的傾吐,我便趁勢和她一起展開「拆解憤怒的作業」,也就是搞清楚:憤怒究竟從哪裡來?是什麼觸發了她的怒火?又為何總是一點就燃?

我:「憤怒,是從『不舒服』的感覺開始。任誰都不喜歡置身於不舒服、不愉快的狀況當中吧?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心情是穩定的。很多容易生氣的人,其實非常講求邏輯。正因為他們希望事情保持有序、可控,一旦情況超出預期或失去秩序,他們反而會對這種混亂的狀態感到強烈不適。換句話說,會生氣的人,比一般人更渴望平靜。」

真紀也是過度講求邏輯的人。她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多年,對未來會接手什麼業務、能否升遷等,大致上有個底。但像這樣早已鋪好的人生軌道,表面看似安穩,內心卻讓她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空虛感。
真紀也讀過不少有關情緒管理的書,理性上能理解自己的處境;然而,正因為無法找到真正的出口,那種「明明知道卻無能為力」的感覺,反而令她更加焦慮。久而久之,她開始變得悲觀,覺得:「我的人生,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真正值得高興的事。」
由於很多容易生氣的人,往往講求邏輯,所以我刻意刺激真紀的理性腦,以幫她跳脫情緒困境。這時,我提起了「番茄的禪宗問答」。

我:「假設有三個人來買番茄。第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優秀,家庭也很和睦。她一邊挑著番茄,一邊想著:『今天要煮什麼?家人會不會喜歡?』第二個人則過得不太順利,丈夫沒工作,還有家暴傾向,孩子也正值叛逆。她勉強拿起番茄,心想:『唉!好不想做飯……。』第三個人看著番茄,心中想著:『我沒有家人,沒有人能和我一起吃飯。我好孤單,真羨慕別人有家庭。』妳覺得,這三個人當中,誰最幸福?」
真紀:「這還用說,不是第一個人嗎?」
我:「其實,在禪的世界裡,這三個人都還談不上真正的幸福。第一個人的快樂,是建立在『家人開心』這個外在條件上,是有附加條件的快樂;第二個人對家人充滿了負面情緒;第三個人將自己和他人比較後,得出『自己比較不幸』的結論。
「那麼,禪宗怎麼看待幸福?禪的觀點是:不要被外在條件牽著走,而是回到當下,專注於眼前的『番茄』本身。把手伸進眼前堆積如山的番茄中,專心尋找最美味的那顆;也有可能因為番茄看起來太美味,就在回家的路上把它吃掉;找到一顆剛好熟成、完美可口的番茄的感動,如果能和某個人分享,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在思考幸福時,請想一想:妳追求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回應之上嗎?還是源自你自身的幸福?這個番茄的比喻,或許也能套用到妳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上。」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776226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0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