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博士,繼《書法這麼美》又一品鑑名畫力作!縱觀三千年歷代名作筆墨,鑑賞中國繪畫必收經典! 故宮鎮館之寶北宋大家范寬《谿山行旅圖》,為何精彩?為何感動?為何偉大? 讚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只能用「了不起」形容嗎? 本書作者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以流暢幽默的筆調,帶你一步步打通「筆墨不通」的任督二脈,以敏銳且析論深入的角度,拆解畫作的文獻資料與外在形式,歸納分析出常人不容易察覺到的趣味觀點,讓你豁然開朗,悠遊畫境。 「提取歷代名作中的筆墨系統」是貫穿本書的鑑賞主軸。 作者以其暢銷著作《書法這麼美!縱覽橫跨一千六百年國寶書蹟》為基礎,章節安排邏輯同樣從中鋒談起,接著是偏鋒、提、按、頓、挫等基本用筆,藉歷代名作為例來介紹不同的控筆技巧與觀看方式。全書亦大致按照筆法發生的時間序,先介紹人物畫,接續至山水畫,給予讀者簡明扼要的歷代名畫筆墨發展史。 從筆墨看繪畫,老實說並沒有任何創意,根本就是一個老掉牙的方法。歷經百餘年藝術史亂流後的繪畫史,想想也該是重拾筆墨振作的時候了。過去沒有西方學科救贖的日子裡,靠著筆墨的延續也存活了千餘年,相信只要能回到筆墨的正軌上,絕對能持續發展下去。本書得以完成,實歸功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多年來的數位計畫,透過大量高清圖檔的比對分析,才有機會將歷代名作中最珍貴的筆墨提取出來!──何炎泉
理解故宮就是理解文化,理解兩岸關係,理解臺灣政治 ◤ 1925年故宮於紫禁城誕生 ◤ 1949年文物運抵臺灣 ◤ 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 從中國北京到南京、四川,最後到了臺灣,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故宮,曾有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的美譽,作為文物守護者、臺灣近代史的見證、超強文化IP,它如何在當代與民眾對話?什麼原因造成故宮品牌的弱化?它的展覽如何開創新局? ✦紀念故宮一百周年力作,《故宮九十話》全新增訂版 ✦百篇文物故事、時事議題及人物訪談梳理事件始末、闡釋不同觀點,引發更多辯證與思考! 日本資深媒體人、作家野島剛(Nojima Tsuyoshi)關注兩岸三地華人圈政治、外交及文化等議題,多年來蒐集豐富史料、累積大量訪談紀錄,持續地書寫故宮,本書以《故宮九十話》為基礎,並收錄他近年新觀察與見解,包含故宮的未來發展、觀光行銷策略、十二獸首事件、陳水扁的故宮改革,以及2016年後歷任故宮院長訪談等,全書共分為五個篇章,具體呈現故宮在地的歷史過程,犀利剖析故宮如何在兩岸角力與兩黨政治形態下發展,並在新時代找到下一階段的角色與定位。
開啟台灣廢墟攝影風潮, 姚瑞中再現「廢墟啟蒙」。 繼十餘年前風靡攝影迷和廢墟愛好者圈的《台灣廢墟迷走》之後,攝影藝術家姚瑞中集結30餘年的廢墟地收集與一而再的探訪,在1990年至近期的上萬張黑白底片精選八百餘張作品成冊,包括工業、民生、樂園、軍事、神廟五個場域章節,書名為《廢墟啟蒙》,全書共六百四十頁,書封皮料燙印。精裝裝訂,刷邊,盒裝設計,本書設計裝幀如聖經經典。誠如作者姚瑞中所言:「廢墟啟蒙端視個人機緣而生,心有妄念者,無法見廢墟;心有嗔癡者,無法見廢墟;心有罣礙者,無法見廢墟。所見廢墟已非廢墟便見廢墟乃無廢墟,存乎於『解空』而非『斷滅』矣,乃真廢墟哉。」
第一本當代藝術視覺史 最好讀的當代藝術入門書 溜滑梯也能進美術館? 是藝術還是惡作劇? 藝術一定要「看得懂」嗎? 藝術的邊界在哪裡? 為什麼它這麼貴、這麼難懂、這麼有趣? 面對當代藝術,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困惑:「這真的是藝術嗎?」為什麼一座裝在美術館裡的溜滑梯、一顆吸引蒼蠅的牛頭、一條皺巴巴的床單、一張寫了幾行字的照片、甚至一堆垃圾都能成為藝術品?這些奇妙又陌生的作品,究竟在表達什麼? 英國資深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托尼.戈弗雷以清晰、幽默又兼具批判的語氣,透過238幅具代表性的作品與故事,娓娓道出當代藝術自1980年代以來的發展脈絡與核心議題:藝術不再只是「畫布上的美」,而是對身分、環境、科技、權力與感知經驗的積極回應。無論是繪畫的復興、攝影的崛起、裝置藝術的爆發,還是藝術與社會意義之間的拉鋸,每一段歷程都是關於「藝術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的精彩探問。 本書不僅是圖像豐富的視覺導覽書,更是一本打開當代藝術世界的入門之書。書中觀點深入淺出,打破艱澀的學術門檻,為讀者建構出一條理解當代藝術的思考路徑,以及重新觀看世界的方式。
史作檉探詢里爾克詩境之哲學美學 「玫瑰,啊純粹的矛盾……」摘自里爾克墓誌銘。 天使、玫瑰、死亡、阿波羅、奧菲斯、悲歌、豹等等的字詞,通過里爾克的詩歌,就不再是字詞原本的意義了。如同玫瑰之香氣,聞者各抒以遣意。 思想家史作檉以哲學美學走入里爾克詩境,企圖爬梳詩中語境之自然與真生命、天使之愛和死亡;從中西文化、文明史中對照詩人之生命歷程,史氏直言里爾克語境之神祕難解,而這也是詩人風靡世人之魅力。為此,史氏點滴收集辯證詩人在世界所停留的軌跡,層層剝開字裡行間的信仰與真知,是學問研究之慣習,更是企求親近愛好詩人之筆記。
哪位藝術家啟發了羅丹創作出不朽名作《吻》? 哪位藝術家將柯爾達的雕塑作品命名為「動態雕塑」, 改變了我們對雕塑的理解? 模糊了時尚與藝術的界限,為路易威登設計作品的藝術家又是誰? 從藝術家的關聯中發現無限可能, 揭開創作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本書以肖像插畫形式呈現,作者蘇西.霍奇以其精湛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84位藝術家之間鮮為人知的關聯。從友誼、愛情到創意碰撞,從偶然相遇到長期合作,跨越時間和空間,構成了一張由影響與互動交織而成的網絡,並探索這些關聯如何成為各種風格、技法與創意的源泉,塑造了藝術史的豐富面貌。 視覺藝術家莎拉.帕普沃斯色彩繽紛的插畫,為每個故事賦予生命,讓讀者彷彿進入這些藝術家獨特的世界。無論是家喻戶曉的大師如巴布羅.畢卡索、芙烈達.卡蘿,還是默默無聞卻同樣影響深遠的創作者,每一則故事都挑戰著你對藝術創作的認知。這些動人的故事強調了偉大藝術並非孤立誕生,而是在彼此的靈感火花中,共同創造出不朽的經典。
☆當代法國思想家賈克.洪席耶首本電影文集☆☆資深影迷、電影理論研究者、影像創作者必入☆☆艾森斯坦×穆瑙×佛烈茲.朗×安東尼.曼×尼古拉斯.雷×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八大名導☆☆一部將改變你觀看電影方式的哲學巨作☆高達曾說:「電影是世界上最美的騙局。」(Cinema is the most beautiful fraud in the world)。黑色電影《M就是兇手》裡的小女孩和殺手、《偽君子》中,一抹走下臺階的黑影、《不設防城市》裡朝著車子奔去的女子……。這些由電影大師們所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透過影像訴說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故事。自謙為業餘影迷的洪席耶,於2001年出版探討電影美學的經典著作─《電影寓言》,書中包含十一篇電影專文,論述艾森斯坦、佛列茲.朗、穆瑙、安東尼.曼、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等導演作品。洪席耶將電影理論及歷史系譜納入其學說體系,並提出「寓言」概念,闡述電影做為矛盾受挫的藝術以及機械複製的被動美學等概念。這不只是一本電影理論書,更透過具體的電影作品分析,例如:希區考克如何完美掌控電影語言、艾森斯坦如何運用蒙太奇技巧呈現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羅塞里尼電影場景中的人物姿態與動作背後的深刻意涵,以及高達如何在《電影史》中重構影像與歷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電影如何同時作為藝術形式與歷史見證,既說故事,也記錄時代,並帶讀者探索影像背後更深層的美學與社會意義。
☆當代法國思想家賈克.洪席耶首本電影文集☆☆資深影迷、電影理論研究者、影像創作者必入☆☆艾森斯坦×穆瑙×佛烈茲.朗×安東尼.曼×尼古拉斯.雷×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八大名導☆☆一部將改變你觀看電影方式的哲學巨作☆高達曾說:「電影是世界上最美的騙局。」(Cinema is the most beautiful fraud in the world)。黑色電影《M就是兇手》裡的小女孩和殺手、《偽君子》中,一抹走下臺階的黑影、《不設防城市》裡朝著車子奔去的女子……。這些由電影大師們所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透過影像訴說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故事。自謙為業餘影迷的洪席耶,於2001年出版探討電影美學的經典著作─《電影寓言》,書中包含十一篇電影專文,論述艾森斯坦、佛列茲.朗、穆瑙、安東尼.曼、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等導演作品。洪席耶將電影理論及歷史系譜納入其學說體系,並提出「寓言」概念,闡述電影做為矛盾受挫的藝術以及機械複製的被動美學等概念。這不只是一本電影理論書,更透過具體的電影作品分析,例如:希區考克如何完美掌控電影語言、艾森斯坦如何運用蒙太奇技巧呈現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羅塞里尼電影場景中的人物姿態與動作背後的深刻意涵,以及高達如何在《電影史》中重構影像與歷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電影如何同時作為藝術形式與歷史見證,既說故事,也記錄時代,並帶讀者探索影像背後更深層的美學與社會意義。
從宮崎駿到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他們究竟想留下什麼訊息?「大人」們,該留給孩子怎樣的未來?本書作者杉田俊介繼《宮崎駿論:眾神與孩子們的物語》一書後,再次從宮崎駿(吉卜力)之動畫作品《魔法公主》(折返點)、《風起》(起點)切入,在一幕幕場景和情節中,爬梳釐清宮崎駿和吉卜力在不同階段裡,背負著自身的歷史和當下所處在的社會背景,所想呈現的視角與企圖解決的問題。從懷舊的美好、奇幻大場景接續至近藤喜文導演的《心之谷》,日常的城鎮生活,對應且開展出當時新一代的觀眾孩子們,於失去鄉村路後在混凝土路上的前行身影。而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終》、新海誠的《天氣之子》、細田守的《怪物的孩子》與《未來的未來》等動畫作品中,在表現時下社會議題如歧視、階級社會與氣候環境議題時,是如何無法跳脫出日本戰後「無法成熟」的窠臼;身為大人的這些動畫創作者,要如何在「無法成熟」的窘境中,端出作品獻給後起的孩子們?而我們,也該如何推演成為「新觀眾」?看完這本書,你會更加了解宮崎駿宣布退休後再復出之動畫作品《蒼鷺與少年》,所留下的訊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些藝術家太厲害! 畫什麼像什麼!西方繪畫之父喬托,據說幼年時因為畫羊畫得太傳神,超完美畫技讓義大利大師齊瑪布看見後,立刻收他為徒。 自己當老闆!為藝術史留下《維納斯的誕生》這幅偉大傑作的波提切利,不僅有品味也有生意頭腦,經營的工作室生意興隆,在超效能的團隊運作下訂單應接不暇。 全能型天才!達文西不僅是畫家,還是雕塑家、建築師、軍事家、工程師……套句現代話來說,簡直就是斜槓專家。他的傳世之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畫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張笑臉。 一家之主!拉維尼亞.豐塔納是歐洲第一位女畫家,她與男人競爭,畫作帶銷量又有口碑。丈夫成為她的助手,靠她一人養活了十一個子女。 畫壇巨星是自戀狂?身兼畫家、素描家、版畫家於一身的林布蘭,為許多金主繪製肖像畫,但其實他最愛的模特兒是他自己,一生中共創作了80多幅自畫像。 有夠大膽!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大膽改變傳統繪畫,一個讓人看不懂的野餐場景(裸女出沒?)掀起軒然大波:正式宣告了現代繪畫的誕生。 畫蘋果高手!靜物畫大師塞尚說:「給我一個蘋果,我就能顛覆整個巴黎。」 金光閃閃!愛用金色的克林姆,個人生涯代表作《吻》一推出即大獲成功,畫面中擁抱的金色情侶,成為世人認證的愛情畫典範。 畫壇夢露!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一生舉辦過三次重要回顧展,因為太出名,成為繼瑪麗蓮.夢露之後全美第二位最常被拍攝的女性。 連印象派都愛!葛飾北齋創作的風景版畫,製造了一場大海嘯,不僅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日本浮世繪,也成為印象派大師們的靈感泉源。這才是你該看的藝術書!超過100張插圖、100位藝術家、匯集800年的藝術知識!一幅畫應該怎麼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畫作背後都有不能說的祕密嗎?藝術流派又是怎麼誕生的?畫裡的圖騰符號代表的又是什麼?本書猶如一本藝術知識百科,作者用幽默風趣的文字,將各種藝術基礎知識和概念匯集在一起,不時穿插富有啟發的小故事和令人會心一笑的對比,帶領讀者穿梭800年的藝術長河,從中世紀晚期的義大利畫家喬托到20世紀的街頭藝術大師班克西,重回藝術家的發源地,領略各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這部由藝術家及其作品逐步解碼、娓娓道來的繪畫史,說的不僅是西方藝術,同時還納入了中國、日本、印度、非洲等地的藝術發展,呈現了藝術世界多元豐富的面貌。除此之外,本書更聚焦那些在藝術史上被漠視忽略的女性藝術家,例如:被羅浮宮遺忘200年的朱迪斯.萊斯特、用肖像畫征服歐洲的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以及第一位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女畫家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等,重現她們的藝術身影。透過豐富精彩的插圖、精華滿滿的知識、清楚易懂的畫作解說、詳實的藝術家年表,歡迎推開藝術世界的大門,一起來探索親近藝術。本書特色•一本淺顯易懂、通俗有趣的繪畫史 •具啟發性、可讀性、知識性的藝術史工具書•宛如暢遊一座紙上博物館,重返藝術史現場,親炙百位大師風采•從古到今,按年代先後介紹,畫家則根據藝術運動、畫派和風格分類•聚焦各種藝術流派、識別畫作裡的象徵符號、發現名作背後的故事
日治時期成就最高、現今討論最多的女性前輩藝術家電視劇《茶金》仕女服裝、生活場景美術靈感來源\臺灣藝壇傳奇──陳進/◆ 首位赴日習畫臺灣女留學生◆ 20歲入選「臺展」獲「臺展三少年」美稱,連續3年任臺展審查委員◆ 臺灣東洋畫家入選「帝展」第一人陳進身為新竹名門閨秀,超越當時的性別束縛,踏上留學、追求理想之路,以30歲不到的年紀便在臺灣畫壇佔有一席之地、揚名海外,更被日本人譽為「天才畫家」。+++++「既然去了就不能輸人,要很堅強,不能輸。美術史、日本語都要熟記,認真讀,成績好,別人就不會看輕你。」──陳進在強大壓力中成就自我,創作背後歷經旁人無法知曉的內在拉扯與挑戰置身於當時社會、文化與繪畫技術的脈絡中,陳進不斷精進自己、努力創作,以突破外在環境對來自殖民地女性的箝制,立足於專業領域,背後曾面臨許多挑戰與艱辛。+++++陳進細膩典雅的作品在畫壇中獨樹一格,其藝術實踐之過程亦可窺見國家統治暴力、父權體制、殖民歷史現實、多重權力支配框架等課題。過往對陳進藝術的研究不在少數,大多從閨秀畫家角度切入,建築與文化研究學者殷寶寧回到陳進所處歷史時空,以多元權力支配架構的論域為其藝術實踐建構不同的觀看與詮釋視角。全書以6個篇章探究畫家陳進生命經驗,觀察其創作歷程的軌跡變遷,試著解析其不同階段作品再現的價值與意涵,包含戰前陳進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藝術創作、統治結束時期,再到戰後正統國畫之爭對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衝擊,以及步入家庭後生命的變化。書中亦聚焦博物館、美術館的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策展,探討以機構展覽重新詮釋藝術家與作品,進而促成社會變革、成就公共價值。
日治時期成就最高、現今討論最多的女性前輩藝術家電視劇《茶金》仕女服裝、生活場景美術靈感來源\臺灣藝壇傳奇──陳進/◆ 首位赴日習畫臺灣女留學生◆ 20歲入選「臺展」獲「臺展三少年」美稱,連續3年任臺展審查委員◆ 臺灣東洋畫家入選「帝展」第一人陳進身為新竹名門閨秀,超越當時的性別束縛,踏上留學、追求理想之路,以30歲不到的年紀便在臺灣畫壇佔有一席之地、揚名海外,更被日本人譽為「天才畫家」。+++++「既然去了就不能輸人,要很堅強,不能輸。美術史、日本語都要熟記,認真讀,成績好,別人就不會看輕你。」──陳進在強大壓力中成就自我,創作背後歷經旁人無法知曉的內在拉扯與挑戰置身於當時社會、文化與繪畫技術的脈絡中,陳進不斷精進自己、努力創作,以突破外在環境對來自殖民地女性的箝制,立足於專業領域,背後曾面臨許多挑戰與艱辛。+++++陳進細膩典雅的作品在畫壇中獨樹一格,其藝術實踐之過程亦可窺見國家統治暴力、父權體制、殖民歷史現實、多重權力支配框架等課題。過往對陳進藝術的研究不在少數,大多從閨秀畫家角度切入,建築與文化研究學者殷寶寧回到陳進所處歷史時空,以多元權力支配架構的論域為其藝術實踐建構不同的觀看與詮釋視角。全書以6個篇章探究畫家陳進生命經驗,觀察其創作歷程的軌跡變遷,試著解析其不同階段作品再現的價值與意涵,包含戰前陳進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藝術創作、統治結束時期,再到戰後正統國畫之爭對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衝擊,以及步入家庭後生命的變化。書中亦聚焦博物館、美術館的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策展,探討以機構展覽重新詮釋藝術家與作品,進而促成社會變革、成就公共價值。
了解文創勞動權益義務,用共好互利取代對立衝突!施柏全(影視製作人)——專文推薦 專業律師團隊X藝術傳媒第一品牌文創產業是圍繞著「人」的創意作為核心的產業,需要對於眾多投入的人力資源進行適當的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是文創產業的重要環節,掌握相關法律,本書助你一臂之力!勞動者知道自己的權益有法律上的保護,攜手與資方共同打造理想的文創產業工作環境!本書讓雙方更普遍了解勞動權益的相關知識,讓業主和工作人員都能認識法律所規定的勞動權益,並理解如何透過契約清楚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本書的問世,可以協助影視產業的資方與勞方建立共識,用共好互利取代對立衝突,共同打造理想的影視產業的工作環境。——影視製作人 施柏全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發揮彈性人力的槓桿作用,是文創產業相較於傳統製造業或服務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最為特殊之處。蔡淑娟律師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分析文創產業面臨傳統勞動契約的常見錯誤,且一併介紹實務上透過各種契約進行彈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議題。本書得以協助讀者認識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風險,並預先透過契約的安排降低違法及違約的風險,助你輕鬆熟悉相關人資法律,享受文創成果!
了解文創勞動權益義務,用共好互利取代對立衝突!施柏全(影視製作人)——專文推薦 專業律師團隊X藝術傳媒第一品牌文創產業是圍繞著「人」的創意作為核心的產業,需要對於眾多投入的人力資源進行適當的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是文創產業的重要環節,掌握相關法律,本書助你一臂之力!勞動者知道自己的權益有法律上的保護,攜手與資方共同打造理想的文創產業工作環境!本書讓雙方更普遍了解勞動權益的相關知識,讓業主和工作人員都能認識法律所規定的勞動權益,並理解如何透過契約清楚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本書的問世,可以協助影視產業的資方與勞方建立共識,用共好互利取代對立衝突,共同打造理想的影視產業的工作環境。——影視製作人 施柏全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發揮彈性人力的槓桿作用,是文創產業相較於傳統製造業或服務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最為特殊之處。蔡淑娟律師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分析文創產業面臨傳統勞動契約的常見錯誤,且一併介紹實務上透過各種契約進行彈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議題。本書得以協助讀者認識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風險,並預先透過契約的安排降低違法及違約的風險,助你輕鬆熟悉相關人資法律,享受文創成果!
帶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雄心,闖入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卻意外寫出一本給台灣的情書。《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是第一本法翻中的台灣美術專業書籍,原著為藝術社會學暨藝術史學者蔡潔妮女士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之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 une entreprise politique controversée“,略有增修。 藝術家才擁有的藝術創作感受力與學者才擁有的社會事實洞察力通常只能二選一,本書作者很幸運具備二者:在美國接受藝術家訓練、在法國接受社會學家的訓練,這讓她得以提出一個全然嶄新的角度,帶領我們同時重新觀看台灣美術進展、重新思辯台灣認同問題。書中在引言與歷史脈絡之後,以四大部分共八章來進行論述,四部分各自處理殖民比較、本土化論戰、記憶戰爭、全球化的詮釋,最後增添一篇當年因應預審委員之質疑而撰寫的回應,其間的激烈辯論補充了理解脈絡。 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本書特色1.法翻中的學術著作裏,最容易看到津津有味的一本。2.一種前所未見觀看台灣美術的有趣方法。3.法語人也許就從這本書來認識台灣美術與台灣近代史。4.全書設計別出心裁,加上書名放在書架就很有氣質。5.關心台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必讀的一本書。◆關鍵字:視覺藝術、霸權、國族認同、本土化、美學語言、台灣
策展能幫我們做什麼?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藉一篇篇情節生動的工作回憶,揭示策展如何帶領我們創造全新的未來當代最重要的展覽推手—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在30多年策展生涯裡策劃了上百場展出,其中許多計畫和展覽皆極具創新性且影響深遠。他的策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模式:︱ 會在── 一卡行李箱裡 ︱ 會在── 飯店的展示櫃裡 ︱ 會在── 飛機航班上 ︱ 會在── 一連串的指令中︱ 會在── 連續24小時的對談裡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未來是由過去的碎片組成 —— 潘諾夫斯基「策展過程永遠始於對話,對話是一種保存過往的方式」「策展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沒有被選擇的道路(計畫)其實是藝術概念的藏寶庫」「廣義來說,所有人都在策展,我們都是策展人」奧布里斯特以獨到觀點道出對策展的看法,包含:展覽場地的各種可能性、策展的本質、跨領域的藝術理解等,本書進入他的策展世界、撿拾其經驗碎片,讓所有對策展躍躍欲試或努力在這條路上實踐自我的創意工作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更瞭解這位當代策展人。▍名人推薦✦「《策展之道》是一本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使讀者能夠發現新的策展方法及探索路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是一位充滿熱情的溝通者。」──小野洋子(Yoko Ono)✦「引人入勝、旁徵博引而又理直氣壯的個人經驗談⋯⋯精彩地解釋了為何策展是當今藝術界中最核心的一環。」──伊考.以桑(Ekow Eshun)✦「輕快、不拘一格。」──布賴恩.狄龍(Brian Dillon),《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媒體佳評✦「這個人讓策展成為藝術」──《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年輕一代策展人的導師」──《獨立報》(Independent)✦「當今藝術界最豐富多彩的人物之一。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與其說是一位策展人,不如說是人類旋風」──《衛報》
策展能幫我們做什麼?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藉一篇篇情節生動的工作回憶,揭示策展如何帶領我們創造全新的未來當代最重要的展覽推手—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在30多年策展生涯裡策劃了上百場展出,其中許多計畫和展覽皆極具創新性且影響深遠。他的策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模式:︱ 會在── 一卡行李箱裡 ︱ 會在── 飯店的展示櫃裡 ︱ 會在── 飛機航班上 ︱ 會在── 一連串的指令中︱ 會在── 連續24小時的對談裡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未來是由過去的碎片組成 —— 潘諾夫斯基「策展過程永遠始於對話,對話是一種保存過往的方式」「策展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沒有被選擇的道路(計畫)其實是藝術概念的藏寶庫」「廣義來說,所有人都在策展,我們都是策展人」奧布里斯特以獨到觀點道出對策展的看法,包含:展覽場地的各種可能性、策展的本質、跨領域的藝術理解等,本書進入他的策展世界、撿拾其經驗碎片,讓所有對策展躍躍欲試或努力在這條路上實踐自我的創意工作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更瞭解這位當代策展人。▍名人推薦✦「《策展之道》是一本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使讀者能夠發現新的策展方法及探索路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是一位充滿熱情的溝通者。」──小野洋子(Yoko Ono)✦「引人入勝、旁徵博引而又理直氣壯的個人經驗談⋯⋯精彩地解釋了為何策展是當今藝術界中最核心的一環。」──伊考.以桑(Ekow Eshun)✦「輕快、不拘一格。」──布賴恩.狄龍(Brian Dillon),《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媒體佳評✦「這個人讓策展成為藝術」──《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年輕一代策展人的導師」──《獨立報》(Independent)✦「當今藝術界最豐富多彩的人物之一。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與其說是一位策展人,不如說是人類旋風」──《衛報》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一本為非主流、蛻變者、抗爭者、失敗者、孤獨者、身分不明者、無法被歸類者所寫之書。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從書寫性別史敘的動機出發,透過神話、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圖像與影像,分別描寫了不同抗爭時空下的社會生存與創生模式。從神話到神學,性別的認同與差異,這趟有關個人與群體、現實與想像、生活與藝術間的探索之旅,也如同人類社會文化的縮時與縮影,形成影響世代人際觀的文化脈絡與一段自成體系的藝術史。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一本為非主流、蛻變者、抗爭者、失敗者、孤獨者、身分不明者、無法被歸類者所寫之書。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從書寫性別史敘的動機出發,透過神話、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圖像與影像,分別描寫了不同抗爭時空下的社會生存與創生模式。從神話到神學,性別的認同與差異,這趟有關個人與群體、現實與想像、生活與藝術間的探索之旅,也如同人類社會文化的縮時與縮影,形成影響世代人際觀的文化脈絡與一段自成體系的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