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簡介】楊宗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臺灣詩學學刊》主編。著有詩集《隱於詩》,論集《有疑:對話當代文學心靈》等七部,主編《穿越時光見到你:36場歷史縫隙的世代對話》等八部,合編《臺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並策畫「世紀典藏.賈平凹」等六種系列出版品。另有與孟樊合著之《臺灣新詩史》。【本書簡介】 本書是創刊於2005年的《當代詩學學刊》轉型為《當代詩學叢刊》的第一冊 ─《閱讀孟樊:在文學原野上奔馳的白袍騎士》,全書共分成「夫子自道」、「研究論文」、「感念師恩」等三輯。輯一「夫子自道」收錄由孟樊撰述〈知識癖之考掘〉詳述其自我的學思歷程,另兩篇分別由譚謀遠與王覓二位學者與孟樊的詩學對談錄。輯二由蔡知臻與吳添楷二位年輕學者撰述研究孟樊散文詩創作之專論;輯三以「感念師恩」為旨邀請簡文志、陳謙、蕭上晏、趙文豪、言錯、楊敏夷、徐磊瑄、李桂媚、楊玲、林纓等九位在孟樊二十五年教職生涯中,曾受教於門下之詩人、作家分別撰文表達對其誨育之恩的感念。【本書特色】 當代詩學轉型首發號以《閱讀孟樊:在文學原野上奔馳的白袍騎士》作為書名的「當代詩學叢刊」標示的也是「當代詩學」轉型再出發的起跑點。 新詩學術研究標竿作為本叢刊首輯所標示的「閱讀孟樊」,探討這樣一位同時兼具詩人與學者雙重身分,並且在當代詩壇曾經豎立不凡的典範;不僅在後現代詩學之研究有其獨到之處,其與楊宗翰共同撰述的《台灣新詩史》,有別於以詩社為骨幹的文學史,改以作品論述作為詩史的研究方法,亦是樹立一個別出心裁的詩學標竿。 主題企劃貢獻史料 本書除了企劃三輯各自不同的主題論述,同時收錄一份珍貴的孟樊寫作年表,詳述他生平主要經歷與包含詩歌、散文、遊記、詩學研究等各式著作之紀錄,對於有志從事現代詩學研究者亦是極其珍貴的史料。【編後記─楊宗翰】撰寫這篇〈編後記〉時,我的感覺有點困惑——我們當時為之努力的「當代詩學」,原來已經過了廿年嗎?我指的是二〇〇五年四月創刊的《當代詩學年刊》,主題是「兩岸詩學專號」,專題論文作者有鄭慧如、朱雙一、楊宗翰、古遠清、陳信元、陳俊榮;一般論文為須文蔚、翁文嫻;書評作者為張梅芳、孫維民。總編輯孟樊親自撰寫〈發刊辭〉,忝任主編的我則以〈期待批評學派〉充任編後記。廿年過去了,古遠清、陳信元兩位作者皆已仙逝,而孟樊/陳俊榮將於二〇二五年一月榮退,我則有幸從淡江改聘至《當代詩學》的家——北教大任教,並且銜命處理《當代詩學》發行至第17期(二〇二三年二月)後的存續或轉型問題。遙想廿年前,《當代詩學年刊》上這樣寫道: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自設所以來,即專注於台灣文學的研究與人才的培育工作,其中若干同仁身兼詩人與詩學研究者的身分,本著為詩壇與學界提昇研究風氣的初衷,創辦一本純詩學的學術刊物,致有《當代詩學》的創刊。本刊為一本專門提供新詩研究發表的期刊,寫作與編輯體例均按學術刊物的標準,主要刊登學術論文與書評文章,且凡來稿皆須接匿名審查,審查通過始可發表。目的無它,如上所述,在使新詩的研究學術化而已。彼時台北教育大學尚未升格、仍是師院,台灣文學研究所亦尚未易名為今日之「台灣文化研究所」。語文教育學系甚至是到二〇〇六年,才因為師範學院升格為教育大學,故更名轉型為「語文與創作學系」。《當代詩學年刊》可謂見證了其中的演變分合,但戮力經營一份「純詩學的學術刊物」之心,卻始終未曾動搖。特別是二〇〇六年九月出版的第二期,孟樊與我策劃了「台灣當代十大詩人專號」,首度以邀請制與記名投票法,經統計後公開「十大詩人」的排行跟票數,並舉辦了一場深度討論十位上榜詩人的學術研討會。紙本刊物加上實體活動,詩學討論翻出學院圍牆,《當代詩學年刊》收到了相當不錯的迴響。可惜之後因我赴菲律賓教書,自第三期出版後便不再參與編務,也完全不知道之後有何更迭發展。一別這份刊物多年,只因今年10月22日的一場會議決議,我又回來了。身分固然還是主編,但我改為主張《當代詩學》應該勇敢跨過當年「純詩學的學術刊物」之自我界定,在廿年後尋找新的發言位置。職是之故,在編輯委員會支持下決定易名為《當代詩學叢刊》,並且不再採取學術期刊形式,改以圖書出版面向更多一般讀者。希冀這份以書籍樣貌問世的「叢刊」,能夠在學術單位(北教大語創系)的企劃製作,與民間公司(小雅文創)的出版發行之下,一部接著一部,攜手向前、持續出版、造成影響。當代詩學叢刊第一部,設定的探討對象正是廿年前的總編輯:孟樊/陳俊榮。為此我們在極短時間內展開多方約稿,最終收穫了三篇「夫子自道」、兩篇「研究論文」、十篇「感念師恩」。詩人自訂的〈孟樊寫作年表〉相當完整,若能配合參看全書首篇〈知識癖之考掘——我的學思歷程〉,當可對其人其文有更深入的了解。至於書名,我借自今年十月仙逝的瘂弦——在替《台灣文學輕批評》寫序時,他形容孟樊是「在文學原野上奔馳的白袍小將」。那一年孟樊35歲。而《閱讀孟樊》這本書在卅年後、孟樊屆齡榮退之刻出版,據此改稱為「在文學原野上奔馳的白袍騎士」,當不為過。
【本書簡介】 《撞到月亮的樹——孟樊的不老歌》是孟樊最新出版的詩集。本詩集分為五個主題輯,分別為「生活照」、「隨想曲」、「圖畫冊」、「短歌行」和「青春篇」,共計71首詩。每輯作品各有側重,展現不同的詩歌形態與情感視角,構築出作者對生命、藝術與時間的完整詩意呈現。這是一部將現代、哲學與感性融為一體的詩歌作品。透過孟樊的文字,讀者將進入一個豐富而深邃的詩意世界,體驗詩歌如何作為一種「不老歌」,跨越時代與文化,持續奏響生命的旋律。【本書特色】 新詩集不老歌《撞到月亮的樹》本身充滿詩意與想像力,喚起讀者對視覺與感官的雙重聯想。月亮與神木呼應孟樊的創作,兼具哲學與感性的詩作永恆不老。 後現代實驗與詩意實踐書中收錄了不少後現代風格作品,被孟樊稱之為「戲作」。然而,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遊戲,更是孟樊長期研究後現代文學理論的具體實踐。 詩集彩蛋 詩集中的彩蛋在三位女詩人,分別為林纓生動的輯名插畫、李桂媚的細膩評述與中華日報副刊主編劉曉頤的剖析撰寫。這些評述不僅深入探討孟樊詩作的風格與思想,也為讀者提供了更深層的詩學視角。
【本書簡介】 ‧華語流行音樂大師的真情告白,這次情歌用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情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林秋離。‧藏在音符裡的愛情故事,可能是浪漫的愛情,也可能是痛苦的失戀,讓歌曲替你說出你的內心故事。‧鉤勒堆砌出劉德華、張惠妹、林俊傑、阿杜、張清芳、范怡文、黃鶯鶯、伍思凱等知名歌手歌唱事業版圖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曾經寫過的歌,整個世界只要有一個人記得,我便不算白來一趟!─林秋離【本書特色】 挑選三十首情歌,說超過三十個精彩的愛情故事。 金曲最佳作詞人,用自己真切的風格書寫,閱讀本書,如同經歷作者創作過程。 十周年紀念典藏版,重現經典絕版內容、飛越時代設計風格、增訂創作年表,表彰作者為台灣文化及流行樂壇的奉獻、定位研究價值。 真情推薦:請熟悉秋離老師的好朋友,以閱讀及推薦的方式來思念他。丁津 ─〈秋離〉作詞人文聞 ─ 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 創辦人邱浩雄─永豐銀行資深協理范俊逸─詞曲作家、小說家荒山亮─詞曲創作人盛翠穎─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許常德─知名作詞人郭繐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陳子鴻─資深音樂製作人愛瑞克─金石堂2021年度星勢力作家(以上依筆畫順序)
下了火車 故鄉和朋友便一一丟下了我 而那銅的重 鈴的索 却依舊依依牽絆著 流浪在外的我 襲加為生於一九六○世代台灣中生代女詩人,曾參加「鳴蛹季刊」、「新陸詩社」、「地平線詩社」、「台灣筆會」等,詩作入選《七十六年年度詩選》、《台灣1960世代詩人詩選集》。作品具有和風色彩,但又能靈巧融入台灣土地風物;除了現代詩創作,同時兼擅手繪插圖與劇場藝術。 《色鉛筆》收錄襲加1986-1996創作共57篇,其中包含5篇中日對譯及5篇日文詩作。全書計分為「隨想」、「詩想」、「青春」、「鳶飛」、「落著」等五部分。「隨想」為中日對譯作品,此外四輯為襲加青春歲月與台灣土地足跡之疊影。在台灣政治解嚴前後,青年詩人駐足於社會動盪氛圍的觀照,同時審視內心對於社會寫實的批判與藝術探索的極致視野,但也不忘從經典中取材,作為詩歌創作之養料。 本書特色 書中部分日文詩作,為襲加首部詩集增添和風色彩。 她的詠物詩最能打動我,令我感覺真的有「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精準調配,且是未能從別處感受過的 ── 詩人/向明 這種詩意我稱之為生命孤獨的喜悅,是從生命靜觀與自得而來的 ── 詩人/張國治
以文字美學觀點,散文敘述筆法讓讀者閱讀起來輕鬆愉悅,藉以瞭解中西方各種文字美感的不同呈現。於此集結作者多年來對文學、藝術、音樂、哲學的美感經驗,以美學角度而抒寫的詩評散文集。 本書共分四輯,從輯一【小詩品嚐】單篇的對詩的語言、意象、趣味、作深刻的分析,到輯二【詩的語言劍術】對名家及一些被詩壇疏忽的重要優秀詩人的詩作,以中西文學、藝術美學訴說文字美感的各種表現;並舉例這些優秀詩人一流的詩句及詩篇。另有輯三【詩言亂語】作者睿智思維的詩想札記及美學觀;以及輯四【藝術評論】對繪畫、藝術作淺顯易懂精彩的欣賞描繪。另外書前附有作者與詩人、畫家平常互動珍貴難得的照片。 本書特色 ●一本在詩林散步欣賞文字美景的詩評散文集。 ●一本讓你更懂得欣賞詩與藝術,誘拐你創作欲望的文集。 ●一些經典的詩集已絕版,在這裡你可看到不容易看到的一流詩句。 ●一本對於文學、藝術、設計…各領域的創作者有所啟發與共鳴的一本書。 ●一本能增加文字美感經驗,讓自己的創作更精彩,更多樣的評論集。 ●一本適合國文老師現代詩教學的最佳課外讀物。
這本書,描述一位青春少年兄,因為一首歌,成為威權下的政治犯,從而毅然投入黨外運動,爭取民主的故事。是邱垂貞的自傳,也是臺灣政治運動歌曲的發展史,更是臺灣民主的一段軌跡。 ─ 蔡英文 《衝破戒嚴時代的民謠歌手》是有「民謠立委」之稱的邱垂貞傳記。以臺灣民謠音樂置身於臺灣1970年代的民主政治運動,這是立委邱垂貞的從政特色。骨子裡充滿感性、浪漫、理想與執著的邱垂貞以音樂參與民主運動,衝破戒嚴時代的桎梏,為臺灣迎來民主政治的新頁。這本書刻畫其從參與「聯大紡織工運」,到「美麗島事件」因為一首歌身陷牢獄,成為臺灣政治史上「美麗島事件受難者」。1992年後進入國會殿堂問政為民喉舌,到愛女輕生辭世的撕心裂肺的辛酸史。 作家林央敏說:「歷史是眾人的事跡,而傳記是個人的歷史。傳記要兼具歷史性與文學性。」《衝破戒嚴時代的民謠歌手》是一本傳記文學,同時也是一本臺灣當代的民主運動史。 ※本書榮獲國家文藝基金會出版補助
她的光陰的故事,是辛勞地一磚一瓦砌成的。 故事裡住著貓,外頭是種種天氣,變幻著世俗冷暖, 而此際,微雨無聲,細潤純情。愛羅的詩,正在雨中發生。─ 李進文 《貓與天氣的幾種啟示》是結集作者近年主要現代詩創作的重要作品,全書52篇作品計分五輯,分別為「走路的人」、「像我這樣的女子」、「詩不詩的時候」、「移動城市」、「關於貓與天氣的幾種啟示」等五個部分。 其中除輯二「像我這樣的女子」試圖從個人生活經驗為出發,以抒情為書寫基調,希冀將婉約的文字美感表現到極致。輯三「詩不詩的時候」則是以詩寫詩的表徵,掏洗生活中那些幽微的心境。 「走路的人」、「移動城市」及「關於貓與天氣的幾種啟示」等三輯則是反省與映襯身在都市中的生活寫照。在這三輯中以抒情為基調,帶著入世之眼觀照都市種種現象與體悟。 本書特色 《貓與天氣的幾種啟示》恍似是以「身在此山中」書寫白雲深處的種種樣貌,都市的景觀秘境與人我之間的親疏,都在筆下活靈活現,這或許與貓或者天氣不全然相關,卻也反襯著如果以貓之眼眸所看到的台北城市,像天氣般變幻的街景與每天上演著各種不同的故事情節,以都市作為這本詩集書寫的主軸,亦是本書想要傳達另一種不同於後現代現象的城市書寫。
我伸手,截去等候 捎信的時光 將星星再拉得更近 從它的家,到我的家 天空為瓦,燈影為床 二分之一是仰望愛的弧線 微酸,微甜 《二分之一星光燦爛》為詩人愛羅最新一冊重磅詩集。 本書共收錄52篇詩作,包含不少獲獎作品,分為〈致福爾摩沙〉、〈槍口與ㄌㄨˋ〉、〈悲傷的獅子〉、〈漂流的思念〉、〈二分之一星光燦爛〉等五輯。創作主題涵蓋詩的桃花源、城市書寫、生態議題、個人生命省思等。 輯一「致福爾摩沙」除闡述對台灣土地的關愛,並在土地與人我之間的冥想,同時也側重在與桃園土地人情的因緣。輯二「槍口與ㄌㄨˋ」以詩藝原創的觀想出發,對生命的省思,也有對生命現實的諷喻。輯三「悲傷的獅子」多以個人情感抒發為基調,但本質仍是如何探索面對困頓的抗拮。輯四「漂流的思念」以獲「漂母杯文學獎」的同名詩作〈漂流的思念〉為輯名,摹寫思親之情。 「二分之一星光燦爛」既是輯五主標也是本書的結尾,二分之一意示著一個叢集的主要意象,是本書書寫中一方示現著追尋詩的桃花源,一方在錘鍊自我生命之深度,如同這一方城市在族群的融合,如何尋求最和諧的徑度。這一切,都因我們生命裡一直懷擁著二分之一燦爛的星光,這正是所有夢想的源頭。
「逐水而居」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擁有豐富地理山貌水系的大桃園,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而孕育諸多人文風采,文學與藝術的創作領域尤其廣袤,為桃園地區人文風氣的開展更添豐富色彩。 《游藝桃花源——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一書乃肇因於這樣的因緣,集桃園地區知名作家古蒙仁、向鴻全、林央敏、張捷明、莊華堂、陳謙、謝鴻文、羅貴月等,以深入口述訪談藝術家張振昌、張淑玲、游忠平、徐文哲、李銘智、林顯峻、陳坤和、葉發原、韓旭東、魏榮明、吳榮賜、粘碧華等,透過本次邀訪並由作家的生花妙筆,向社會大眾呈現這些藝術家在陶藝、雕塑、製傘、皮雕、木器等熟稔的產業與創作領域,各自精采的創作成果與生命歷程,彰顯桃園地區不凡的文學藝術風華。 本書的出版,也期許能提供一個不同的的思考方向,文學與藝術的結合在以全新的思維,提供文學與藝術另個展演的舞台,不同的裝幀與出版規劃則扮演著推波視覺美學的任務。透過本書,期待架構出大桃園獨特的文化風格。
本書為作者首部詩選,集六冊詩集之選粹,《落葉集》、《陪你回高雄》、《江湖》、《人生是電動玩具》、《給世界的筆記》、《風聲》,原作詩集無論華語或台語,形式或內容各自風華、本本均獲文學好書推薦,實屬難能可貴,詩選亦若是! 作者自白:世態裡的寫作者藉悲欣交集的呼吸蒸情餾字,或許這正是有生以來,一股莫名的感懷。這本看似有著精選意味的書,實則是,關於我自己生活日常與生命情狀的一次抽樣,一頁剖析,一種觀看;從《落葉集》到《風聲》,無論華語台語,無論分行體抑或散文詩,無論是否具有圖象意味,我最在乎的,應是詩「詮釋的過程」。以及詮釋過程中,「顯」與「隱」之間的拿捏,與作品本身的氣息,是否契合。寫詩時常必須如此,也已習慣如此;不寫時的閱讀時光,亦是如此。而人生似乎,也同樣如斯。 本詩選收錄詩人自第一本詩集至今的百首創作,並集結多篇詩人、專家學者之賞析評論。新舊讀者亦可同時一覽詩人的初心與歷年創作。本書附錄詳載詩人的著作書目及出版年表,有助於讀者瞭解詩人創作的脈絡與軌跡。 名人推薦 - 推薦序: 解昆樺、凌性傑、黃文成 - 好評專論: 蘇紹連、丁威仁、王慈憶、沈曼菱、崎雲 .詩人將其歷年刊行之詩作,再擇取為選集,無疑正是其詩作精華中之精華,為讀者提供詩人詩作中的名山勝景,亦足以為將來臺灣現代詩史與詩學論述之品取。── 解昆樺 .在時間裡,我們會發現有些事物該捨該留,「攏是人生的條件」。Alone,獨自,一個人,那都是「我」的本來面目。Alone但是又不Alone。我們在語言裡彼此作伴 ─ 凌性傑 .現實情境的生活感裡,總充滿著真實的困境、泥淖與反抗,但卻又挾藏著一些溫暖與甜蜜感。長青詩作裡的語境,就充滿著這種真實的生活感。─黃文成
有一條河穿過這個城市,以及 那個城市。蜿蜒著奇異的夢想 像極那件圍裙,鑲著 青色的碎花圖案。 累的時候,打開身後那扇窗 河裡的魚就游了進來。 不戴上「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的桂冠,作者緩緩地順著河流過日子,以詩餵養夢想之魚。《護城河》想說的是一種家的意象,從生命的源頭出發,以母親的河圈住一整個飽蓄陽光的溫暖,以記憶豢養著不會消逝的青春。 本書共分為四輯,「歷史課」與「護城河」二輯在詩行上仍保有作者擅長的節奏,輯三的〈我以為太陽正要升起〉與〈四季序曲〉則在篇幅上有所增長,但仍努力於繁冗的詩行中制約在自我詩聲音律之下;輯四16篇短章則可視為這冊詩集的餘音。而不論篇幅短長,這本詩集實際上依舊聚焦於土地與歷史情感之中,以原生的土地出發,寫給鄉土、寫給遠行的雙親終究是這冊詩集最鐫刻最深之處。 本書特色 ●穿越城市的河流,馳騁神思,藉由想像力與感發力的召喚,跌宕的聲情,綿密而起伏有致,賦予尋常景象一種特異的美感。── 唐捐 ●緣著抒情的筆觸,作者不斷嘗試將詩、空間設計與出版美學做跨領域的鍛接與融合。期盼匯流設計發想元素之後的詩,能有不同於「寂寞」的聲線與表情。「護城河」也方能真正成為圈護我們心中願想的那道暖流。 ●榮獲國藝會出版補助,重磅支持詩集品質,選擇原生天織呈現如藍色寶石般的信念,流經凡賽斯藍的土地,轉化成金色的護城河,雙重保護雪松紙上的詩句,值得細細品閱與珍藏。 名人推薦 - 小說家 / 巴代 - 詩 人 / 唐捐 - 詩 人 / 羅智成 ﹝真情推薦﹞
你,終究是一匹無法馴養的風,在我的詩中尋找自己。 名詩人蕭蕭專長於現代詩研究與教學,有多部現代詩賞析與教學導讀巨作問世;同時具有豐碩的詩選集編纂經驗,為台灣現代詩發展的重要推手。本書以其1978至1998年所創作的五冊經典詩集,《舉目》1978、《悲涼》1982、《毫末天地》1989、《緣無緣》1996、《雲邊書》1998等五大部分,其中每一輯又細分為若干小輯。作品含括小詩、長詩、組詩等各種類型,如依主題分別,寫景、敘情、寫實批判皆揮灑無礙,充分展現其現代詩優異的表現能力,在《緣無緣》、《雲邊書》兩部作品也以可觀察其專注的「禪詩」的風格脈絡。 作者在〈後記〉中說:「 一九九六年出版《緣無緣》詩集之後,我曾努力重讀自己的四本詩集《舉目》、《悲涼》、《毫末天地》、《緣無緣》。如果我是長期關注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評論者蕭蕭,該如何去看待一個出版了四本詩集的創作者蕭蕭﹖我如何審判自己?」。這是一個身兼創作者與編者的自省,相對來說也是身為詩人必須擁有的天賦。當代詩壇詩人輩出,但身兼寫者、編者、評者於一身,同時長期關注現代詩的推廣與教學的詩人蕭蕭,在眾多詩人中絕對是傑出的少數。以這樣的身份戮力完成一部跨文學世代的新詩全集,絕對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的輯成,代表著作者重新以新世代的詩歌美學,界定這五本創作於1978至1998的詩集。看詩人如何將這些作品重新編定序次,界定出這些作品的歷史位置,這也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同時書後〈附錄〉詳實記錄歷來所出版的詩集、詩評、論述等相關著作書目,可作為研究者至為關切的史料。 本書特色 名詩人蕭蕭的首冊新詩大全,收錄自1978-1998的所有創作。全書涵蓋《舉目》、《悲涼》、《毫末天地》、《緣無緣》、《雲邊書》等五本詩集,共收錄300餘首經典作品,是台灣詩壇近年難得一見的重要新詩全集。 完整收錄蕭蕭二十世紀詩作,內附著作年表及相關評論書目,是現代詩愛好者與研究者不容錯過的經典鉅著。 書名和輯名由名書法家李載一揮毫而成,封面書衣以手感紙彩色精印輔以局部燙黑,優雅的金色煙霧曲線蘊藏水墨流韻,表現「風」無拘的自由意象。是一本值得典藏欣賞與閱讀研究的新詩全集。
手機攝影詩人愛羅2014年以創舉的手機攝影結合現代詩作品,出版《孵夢森林‧愛羅手機攝影詩集》,本書被譽為「華文世界第一本手機攝影詩集」。 2020再度精心策畫推出《在你的瞳孔裡種詩‧愛羅手機詩攝影》一書,本書將其歷年來在手機攝影創作及教學的心得,以45個主題近70禎超乎我們視野想像的手機攝影作品,結合現代詩、專業的攝影語彙、專精的的影像思維匯於一爐,完成這冊宜於欣賞、取法、典藏的好書。 特聘健行科大外文系陳徵蔚教授,為序文與作品題旨英譯,同時由資深名導演、攝影師及視覺藝術設計群─巫少強、黃子明、翁翁、蕭培賢、強振國、劉芊芊等人撰文聯名推薦,並由科技YouTuber 3C Tim哥強力推薦! 這是一冊對於喜愛使用手機拍照以及圖文創作的初階學習者相當具有啟發性的攝影集,內頁照片同時備註簡易教學、短詩、與執鏡者當下的感動,作者並在自序末行言及: 「無論手持何種兵器,設法打一場漂亮的仗。」著實令人格外激賞。 本書特色 一種顛覆想像視野的手機攝影。 一種以自我內心詩化的影像與世代接軌的攝影。 一本結合現代詩,宜於欣賞、取法、典藏的影像之書。
枝頭能不能點上幾點紫色的雨,淡墨就好 像春天偷藏的小小逗點 秘密傾斜著,透明沉澱出透明 彷彿——只有沉靜可以盛上一盤——。 寫詩的時候,我帶著一種與讀者進入文學時空的心情,每一個字都把讀者放在眼前,書寫的意象裡有讀者。 ── 蕓朵 《紫色逗號》收錄中、短型詩作52首,搭配作者精選攝影作品,共分四輯:第一輯「短音──聽誰的心跳」,第二輯「灩光──虛構的光陰」,第三輯「白水──水樣的透明證明你存在」,第四輯「流連──是否以你的步伐計算生命的長度」。 本詩集中,有喜有樂,有靜有動,有對生命的思考,對自我的否定,也有激勵,生活的感觸,以及對小日子的渴望。 作者說:我想寫短短的詩,就在很短很簡單的文字中,表達一種情感或是情境。甚至在這個情境中提煉出人生的哲學思考。我想把詩變成生命的轉化,而不僅僅是文字的美好遊戲。因此,我常覺得詩是輕鬆的文字,是生命的再現,也是心靈的讀本。讀詩的時候,可以一杯咖啡,一個下午茶。隨心而致,隨意而行。 本書特色 ◎今夏最優美最療癒的詩集。陪伴讀者成為心靈的避風港,午後暫歇的輕風,文青慢活的駐足點。一個宇宙的遊子,書寫生活片羽,留與讀者共享。願本書伴著生命緩緩的清流,停頓急匆匆的人生,並舒緩工作壓力與辛苦的生命頓挫。 ◎這是一本充滿禪意、生活隙縫被詩意撐開,處處見機鋒的純樸之書。-(詩人‧顏艾琳) ◎《紫色逗號》以短章居多,但〈十二星座組曲〉的連章,則是全書中篇幅最長也最具有深度與創意的詩作。初讀此詩,難免與楊牧〈十二星象練習曲〉並論,但蕓朵逐章聚焦於星座特色的性格展現,諸篇同中有異,但異中卻又暗藏規律。如此的安排,不但展現有別於前賢的巧思,也是作者軒昂才氣的趣味經營,值得細細品賞。-(詩人‧方群)
《當代詩學》是臺灣大專院校的學術機構,唯一一份以「新詩學」為研究主題的學術期刊。自2005年4月創刊以來歷經十多年的成長,儼然成為「新詩學」或稱「現代詩學」獨特而持續的鮮明旗幟。此學刊歷經國北教育大學臺文研究所與語文創作學系合力經營至今,亦曾以「當代十大詩人」、「兩岸詩學」、「兩岸女詩人」、「新世代詩人」、「台灣詩史」、「向陽詩作研究」、「白萩詩論與詩作專輯」等專號為題,深度剖析當代華文詩作多元面向,留下許多可貴的文獻發現與紀錄。本期特色:本期主題為「臺灣女性詩人詩論專輯」,由當代女性詩人兼學者的清華大學臺文所李癸雲教授執筆論述,以台灣新世代女詩人徐珮芬作為討論對象,透過徐珮芬的「暗黑系」書寫例子,可以發現台灣年輕世代讀者愈是感到現實苦悶,愈是傾向於閱讀厭世派的作品。越苦悶越要讀詩,詩歌在當代盛行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新世代詩作裡的厭世感能與讀者共鳴。以徐珮芬為例,有同理心、探向真實、整理傷痛,以及批判和反思現實等書寫風格深受讀者喜愛。徐珮芬自癒癒人的書寫現象,不僅是表面現象之新世代共同困境的「同溫層」取暖,更深層的心理背景是,年輕世代詩人所呈現出來的無法適應群體價值,導致主體自厭自棄、身心無法統整的負面寫作,以及詩歌走向口語化與日常化,皆反映了年輕世代主體意識可能有的共同認同與美學觀點。
莫蘭迪雙色書衣設計,隨機出貨,體會低調不失奢華的閱讀風情。面對浩瀚詩海,該去哪捕撈一個時代精華之作?「詩選」當是十分合理的答案!世代詩選的必備性:- 精華匯萃俱研究價值- 精選詩作俱超值水準- 世代定位俱文史價值- 品味設計俱典藏意義- 價格平實推廣書香社會本書為《銀河詩刊》世代詩選系列的第三輯,體例調整、編委更替、收錄更為全面,榮獲國藝會出版補助。以1970世代詩人詩選為主題,自王宗仁至德尉等,共選錄了48位世代詩人作品。由詩人陳皓與楊宗翰主編,本書彙為一冊,希冀取樣多元而完備,可一窺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風景。一九七○世代詩人的作品像開啟一扇任意門,在不同的寫作主題取樣與不同的寫作面向,駕馭繁複長篇的行文、涉入歷史縱深的意象、行走於文法句讀的邊緣、飛越地景的書寫或是跨入家庭的親情符徵,每一詩篇都在開啟全新的視野,提供跨越想像的門徑。
一位獲獎無數的傑出教育家,一位思緒幽微的纖纖女詩人 全心為莘莘學子奉獻,同時不忘以詩描繪人生 推動閱讀不遺餘力,幾乎用詩書寫日記 教學卓越典範績優,詩意盎然青春永駐 時間軸上,作者從〈剎那〉詩寫到〈亙〉 時間之外,邀讀者以想像的羽翼飛巡書中的詩河 作者曾為﹝南風詩社﹞與﹝曼陀羅詩社﹞的同仁,現為國文教師,本書收錄近百首詩作,獲多位長官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臺灣文學館館長 廖振富 劉美娜老師在勤於教學之餘,也勤於筆耕,這本詩集《時間之外》就是他近年的豐碩成果。隨意翻閱詩集,發現他擅長在淺白的字句中宕開「詩想」,留給讀者反思的餘味。 ◎詩人 嚴忠政 「時間」如果也和高腳杯一樣,甚至和我們一樣具備著自己的影子,它或許也會存在著自己的宣告。 終於。沒有影子的「時間」終於等到一位詩人來將一切靜置,也因此才發現那些地表上的故事,都有一位目擊者――時間。但時間總是對一切存疑而不語,於是劉美娜以時間的觀測位置(也就是詩人獨特的視角),告訴我們:「快樂是一面玻璃/早在遠古前就被敲碎了/剩下的只是/不連續的/碎音……」,或者「你離開時的春天只剩一半」。 劉美娜已經將最純淨的陽光放在海角的玻璃瓶,等著我們順理成章的、慢慢的,靜置,再讀出自己的過去。 ◎詩人 劉三變 詩人是不會滿足直接描述的,如此藉著事物之間的應合特性讓她的文字呈現出詩的美感。一首好詩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都是耐讀的,劉美娜詩集《時間之外》雖是一本遲到多年的詩集,但詩的語言、詩的意象、詩的趣味仍穿梭其中,依然令人驚嘆不已。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從《剎那》到《亙》,從翻卷到掩卷,劉美娜用獨特的文字語言,豐富、具有溫度的詩人視角,飽含能量地為人生框住每個感動的瞬息,為生活留住熠熠閃亮的釉光。詩集跫音叩響,慧黠的詩心彷彿甦醒──讓性靈行旅於想像的文字旅程,身心頓覺自由自適起來。現實世界或有昏聵陰霾襲來,詩人以文字佐浪漫,編織生活和自然的況味,濃縮時間和生命的禪意。在閱讀的流光裡,舉重若輕地讓讀者陶然抵達愛的彼岸。
一手握相機攝影,一手握筆寫詩的蘇紹連老師 多年來深入人群在街頭從事攝影及書寫 以他敏銳的觀察力,在寫實與批判間 犀利地透析影像裡詩人所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累積許多優質的街頭攝影作品以及街頭詩創作 本書收錄街頭攝影作品60幅,小詩120首, 忠實呈現蘇紹連多年來攝影與詩的創作模式, 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並列,以攝影和詩的合集展現。 「我走在你們看不見的街頭/我自己就是光/留下黑暗微末/往前走」 他親身走出書房,走入雨中,走向街頭 創意在剎那間落入詩人鏡頭裡的影像 視覺所見,攝像入心,心隨筆走,流竄成詩 一次擁有攝影集及詩集, 體驗街頭攝影帶來的衝擊, 體驗詩人在街頭為我們帶來澎湃的感動 蘇紹連用雙腳走過的土地,以鏡頭看透的人文風景, 你未細見的巷弄一角,你輕忽的生活小時光, 全都鉅細靡遺的蒐羅在這冊值得珍藏的詩攝影集中。
或許夢想之所以為夢想,心裡擁有一半害怕、一半狂熱, 然後踏出那一步時讓你悲喜交加,卻心滿意足的事情。 但不論如何,因為現在你的選擇造就了你自己,擁有好和壞、笑和淚。 當回你自己,並且去當那個你喜歡的自己。 你喜歡自己的樣子很美好,不要擔心那樣會錯過誰, 可能要擔心他們可能會錯過正在蛻變美好的你。 這個世界有了光,必擁有黑暗,而我們擁有快樂,必然擁有悲傷。 或許有天,你的心也下起了雨,我願意強大我的心,成為那個護著你的傘。 因為有個曾經,在我站在雨中無法被蒸發時, 我仍記得有個誰為我打起了傘,害怕我被雨淋透。 願未來時日,你一切安好。 活在充滿陽光明媚的時期。 本書特色 創作才女Evita首本筆記散文,以夢想為起點, 跨越友情與愛情的青澀,青春卻略帶悲傷的氛圍, 讓字裡行間充滿哲思的魅力,進入書中, 在人生起伏時與你並肩同行, 帶你看見另一個自己。 ★突破散文格式,以小清心的文筆,觸動讀者的心靈。 ★ㄧ本陪著你笑,陪著你起伏,陪著你害怕,陪著你勇敢做自己的筆記散文書。 ★塵封在傘裡的心事,打開傘打開書,將他們傾出。
《空間筆記──陳皓詩集1½》,為詩人陳皓繼《在那裡遇見寂寞》後第二本詩集,共收錄五十首詩作並由詩人向陽、陳謙,小說家巴代作序推薦。全書貫穿真實與虛幻之詩的語境,空間設計作為詩人的專業領域之一,與詩結合的跨界創作將激盪出怎樣的火花? 詩人向陽在序中說:「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在他的《空間詩學》曾引用法國詩人的詩作,論述詩人如何在詩的意象處理中觸發「創造性的想像」,開啟嶄新的棲居「空間」。……通過他的意象語言和書寫題材,卻看到了陳皓透過想像,選擇意象語言,以詩表現出來的空間感。」 小說家巴代:「詩人以其室內設計的專業,在線條、角度與光線間,揮灑著其流暢、象徵、隱喻的詩語,想像並具象其樓梯間的情感、溫度、光線與浪漫,令人不自覺渴盼黑夜褪去時,在轉折間,邂逅霧凝露珠上折射而入的晨光,因而幸福。這樣的「雙重專業」入詩,也造就這個組詩,既抽象又具體,既浪漫又務實,商業並呈藝術,氛圍兼具意象。但,若要說這是詩人陳皓一個大跨步的風格改變,我寧願相信這是他不安於框架的自我挑戰的穩健呈現,是詩藝基本工的反射,一切是那麼自然,令人驚奇卻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