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鉤廓填」,取自古代書畫摹本的技法。「雙鉤」,用細勁墨線鉤勒字形輪廓,「廓填」,以墨填充其內。此一技法強調形式上的描繪與內涵上的填實,其本質即是「結構」與「內容」之間的共構關係。藝術家借用這一古典手法,不只是回應書法技藝的歷史脈絡,更透過此術語轉化為一種當代藝術創作的概念模型。這個模型意味著:對於當代社會各種表象的描摹(鉤勒),以及對其內部空洞、荒謬或重複問題的批判與填補(廓填),從而形成具有批判意識的藝術語言。本展旨在思考書法於當代的語彙與形式,探索其在生活脈絡中的流動與再生,並激發觀眾對「書寫」更開放且具想像力的體驗與認知。This exhibition takes its title from a classical technique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aming” refers to the outlining of character forms using fine, controlled ink lines, while “Filling” reveals the subsequent process of inking within the contours. This method emphasizes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forms and filling of internal content while embodying a co-constru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meaning. By adapting this historical technique, the artist not only engages with the lineage of calligraphy practice, but also reinterprets the term “Framing” and “Filling” a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contemporary art-making. This model implies a dual approach: the framing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ppearances, and the critical filling-in of the vacuums, absurdities, or recursive problems within. Through this, the work constructs a language of art grounded in critique and reflection. The exhibition considers the evolving form and meaning of calligraphy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It investigates how calligraphy circulates and is reactivated within everyday contexts and invites viewers to engage with “writing” as an open-ended and imaginative act.
本次個展聚焦在他近期的跨領域嘗試:劇場界有許多已逝或英年早逝的英才,例如:田啟元(1964-1996)、陳明才(1961-2003)、周逸昌(1948-2016)等。他們對台灣的劇場界都有深遠的影響,都是開拓者的角色,可惜好像有很多應該接下來要完成的作品或事業沒有 辦法完成就離開了。他非常渴望知道這些英年早逝的英才是否有所遺憾,是不是有未完成的作品想要幫忙繼續完成?所以思考是不是經由靈媒或觀落陰的方式可以把他們找出來,問他們有沒有要完成的劇本或故事,讓我們還在現世的後輩可以幫忙完成。一開始是黑白的紀錄片,記錄著探訪靈媒的過程,問這些靈媒他們三位有沒有未完成的作品。並且跟這三位亡靈討論這個作品要如何繼續發展,後面是彩色的影片,依據訪談後結果的一個表演作品。這是跟逝去亡靈的共同合作,最後根據他們所想要做的來完成一個新的電影和裝置。This solo exhibition focuses on his recent cross-disciplinary experiments: Taiwan’s theatre history is marked by the early loss of visionary artists such as Tien Chi-Yuan (1964–1996), Chen Ming-Tsai (1961–2003), and Chou Yi-Chang (1948–2016). Each left a profound legacy, yet their sudden departures left many dreams and works unfinished. This project arises from a longing to ask: Do they have regrets? Were there stories they still hoped to tell? Through spiritual mediums and the traditional ritual of Guan Luo Yin, Peng seek to reconnect with these departed artists. The film begins as a black-and-white documentary, capturing his search for mediums and conversations with the spirits, asking what works remain incomplete and how they might continue. The second half transforms into color—a performance crea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pirits themselves. Based on the messages received, Peng carry out their imagined intentions, crafting a new video piece that blurs the line between memory, imagination, and the afterlife. This is a dialogue across realms—a continuation of art beyond death.
本書為臺北市立美術館「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展覽專輯。展覽由張晴文策劃,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透過「存在與變化」、「真空妙有」、「海洋與仙境」、「社會參與」等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創作、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百餘件作品。展覽專輯完整收錄展出作品圖版,以及策展論述、藝術家自述、藝評家峯村敏明與獨立文字記者吳垠慧所撰寫之專文。
孩童時期的我們都是「物件」大師,一根樹枝就是一個人、一座橋,餐桌上的飯粒可以排成長長的火車,腳踏車可以成為帳篷的支架,棉被是用來搭建魔幻的小屋,客廳的地毯就是海洋。簡單的日常物品,便能讓孩子利用它們發揮想像與創造力,將它們變成玩具、道具、舞台或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形成許多故事、遊戲,甚至是仿如朋友般的存在。藝術家其實也跟孩子們一樣,他們發揮對物件的探索與研究,在不同時期發展出大相逕庭的靜物作品。本次教育計畫以「靜物」為主軸,透過典藏作品及委託互動裝置的展出,期望讓觀眾與作品在展場迸發一場有趣的互動,一同探索藝術家是如何透過「物件」的繪製、製作,在創作上呈現多元觀點的真實上演。透過簡單的「物」,藝術家們就可以創造與溝通,如同孩子般發展出有趣的關係,展覽將以「物與物的關係」、「時光定格」、「物的再創造」等三個子題拆解靜物畫,鼓勵觀眾以新穎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在此,不僅是靜態的藝術品,部分作品還是可以操作、組合的,讓觀眾在體驗的過程中,探索並重新定義這些物件的意義。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簡稱「時代劇場」)展覽關注在科技快速進展下,報導攝影從類比時代專業的攝影技術發展至人手一機的數位攝影時代,從紙媒到數位平台以至數位演算所生產的數位影像,從拍攝者﹑影像生產與影像內涵所產生的變化與反思。美國觀點藝術先驅索爾.勒維特(Solomon "Sol" LeWitt,1928- 2007)在《觀念藝術散敘》中提到「觀念成為製造藝術的機器」的概念,也正是當代紀實攝影的核心價值。展覽以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劇院》系列為隱喻,反思創作者、攝相機功能、攝影與時間、影像生產之間的關係。進入數位影像的時代,當代攝影家基本上採取一種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方式,改變與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或使用中片幅或大片幅相機,試圖以一種設想周全的、沈思的態度,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其主觀的世界。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於《論攝影》(On Photography)指出:「攝影本身無法解釋任何事情,但卻是無窮無盡的演繹、推測和幻想的邀請。」展覽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與涵蓋「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3項子題,從攝影作為一門藝術類型所具有的獨特屬性,透過17位藝術家的攝影、動態影像、影像裝置、攝影劇場、攝影電影等多元化的作品,探討當代紀實影像所反映的現實為何,與再思考之於人類社會的觀點、影響及義意。
在人類世環境危機的背景下,藝術扮演著連結自然、科技與人類之間深層對話的角色。本次巡迴展覽「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不僅是一場感官與思想的探索,更是臺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藝術介入回應當代議題的重要行動。這是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於臺灣的首次大型個展,展覽打造出一個多層次的空間,使藝術得以在體現、經驗、感知、氣候行動與超越人類中心觀點的脈絡中,於自然與人造環境之間擔任媒介角色。我們期盼本展能促進全球與在地觀點之間的連結與關懷。 展覽「你的好奇旅程」集結藝術家生涯中的經典與新作,旨在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同時反映人類對世界持久不衰的好奇心。從《美》(Beauty)的彩虹景象到《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深刻凝視,喚起觀眾對環境共生的思索。《漂流指北針》(Adrift compass)將冰島海岸漂流木與地磁定位,恆指向北;《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以藝術品運輸過程的顛簸記錄,思考全球物流足跡如何成就藝術的旅程。《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Object defined by activity (then))、《生命沿線而生》(Life is lived along lines)、《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將視覺感知與物體或人體的運動敏感地聯動。設置於美術館公共空間的《循環扇》(Ventilator)和《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兩相對照,引人思索複雜系統的恆常變化。此展覽詩意地轉化藝術家對世界的深邃情感,同時細膩且深刻地反映環境變遷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次展覽專輯有賴與藝術家工作室密切討論,試圖拓展藝術所能含納的理想境界,並以「旅程」的概念作為貫穿全文的主軸。專輯副標題「我們的島嶼之海」(our sea of islands)援引太平洋思想家艾培力.郝歐法(Epeli Hauʻofa)之觀點,他主張島嶼並非孤立分散,而是透過海洋彼此連結。這樣的視角呼應本書對跨物種、跨文化與跨地域流動的探索。臺灣社會學家張君玫人類與非人生命之間的深層糾纏,引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揭示跨物種共創在當代藝術與生態思考中的潛能。另一方面,作家徐振輔則透過一位移工與鳥類的相遇,檢視語言與認同之間的交會,呼應臺灣作為太平洋邊陲島嶼的歷史潮流。兩篇文本並置對話,提供多元的觀點與敘事回響,進一步指涉「旅程」一詞在全球遷徙與生態變遷不斷移動的地景中,所蘊含的多重意涵。兩者同時激發觀者的想像開放性,並更新我們對錯綜複雜的生命網絡的意識,深刻呼應本展的核心精神。
「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為親子觀眾策畫之展覽,以「點線成面」為主題,策劃展出多田美波、李元佳、林壽宇、陳曉朋、康雅筑、謝榕蔚等六位現當代藝術家作品,邀請觀眾透過繪畫、雕塑、編織、空間裝置、攝影等各類藝術類型,探索對空間的體驗與思考。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在1926年出版《點、線、面》,具體分析構成藝術的三個基本元素:點、線、面,深入討論它們在視覺藝術中的表現及意涵;「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展場設計靈感來自康丁斯基作品《構成第八號》,觀眾能實際在立體幾何式的展場結構中穿梭。透過本館典藏以及臺灣、日本藝術家的精彩作品,搭配六項互動體驗裝置,邀請觀眾深入展覽,以超越視覺的感官體驗,探索點、線、面所激發的情緒、感受和視覺效果,重新喚醒對空間的敏銳感知。本展覽專輯收錄展出:藝術家作品、謝榕蔚特為本展創作之全新參與式作品、臺北市立美術館等三件建築作品介紹以及六項主題概念延伸設計之互動體驗裝置概念與紀錄,回望展覽意圖作為讀者接觸當代藝術的開端的初衷和目標。
膠彩畫是臺灣美術史發展中意義獨特值得探究的一章,亦是本館長期關注及典藏的方向,2000年舉辦「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及「臺灣東洋畫探源」兩個展覽,聚焦日治時期美術發展的兩大方向及其對臺灣美術發展的影響,其中後者便以「臺灣東洋畫」(今之膠彩畫)為主,本館竭力對1950年代以前「臺灣東洋畫」史料及作品進行蒐羅整理,視其為複雜的時代性藝術產物,透過區域發展的彙整探討,以北中南分區方式照看「臺灣東洋畫」創作中所呈現的地域群體與世代傳承,藉由美術館的資源投入及展覽做為深度關照臺灣美術發展的深耕機會,並藉此機會蒐購作品,為本館典藏品增添能量。20多年後,在較少以媒材為主軸來討論單一繪畫種類的現今趨勢中,我們再次面向膠彩繪畫,舉辦「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嘗試以表現風格上的特質為本,觀看膠彩畫不同時期的發展環境起伏與藝術家的應對方式。時序往前自形塑東洋畫的日本畫之源流回探,審視面對西洋繪畫刺激而重新整合的膠彩畫,在守護習自東方並已建立自身體系之筆墨繪畫前提裡,加入西洋繪畫特質,如:透視、陰影、色彩等,產生融會各種特質的基因,也體現這是一個試圖振興的繪畫發展提案,從這些爬梳重讀膠彩畫的特質,是過往較少被提及的。而延承此東西兼容特質的膠彩畫在臺灣又開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樣貌及留傳脈絡,從第一代畫家的熱切學習,到面臨正統國畫之爭的質疑而嘗試釐清水墨繪畫南北分宗的差異,至發展空間漸狹圖求改變的定名重塑,而後迎來大學專業學制的建立與專業創作者的養成,繼而為膠彩開啟更多方向的反思與探索,以這些脈絡重新檢視20世紀初期至今時間長軸裡,膠彩繪畫在臺灣的內涵特質及可能性。任何一個現象都受多重因素影響而形成,傳統的影響是往復的,往往呈現學習、突破、返回學習的向前又往後的循環。本展基本希望能呈現臺灣膠彩發展尋道過程的擺盪,在媒材技法的探研和取用中,如何兼具對東方與西方的探索。藉由展出作品體現膠彩畫類百年來表現的多種風貌與人文厚度,並展望其未來的開放性。讓觀眾能親身感受此媒材表現中的含蓄,專注體驗它所逸散著特殊的緩慢變化與優雅,相較於其他繪畫,膠彩繪畫的表現似乎更偏向心情的美學,在畫作中,創作者與觀賞者共享各種不同的即物生情。「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空間用具有時代象徵的建築風格默默地為每個發展時期提供展示的背景,展品的陳列也可見展覽團隊在展覽整體規劃上的各項努力與巧思。此次共展出51位藝術家,合計146件作品,展覽能夠圓滿完成,特別要向所有的藝術家、藝術家家屬、借展機構及收藏者致上誠摯的謝意,展品尋訪過程得到各方的熱忱協助,亦在此致予敬謝。更期待這個展覽的整理能為膠彩繪畫帶來新的關注,進而促成更多研究、討論的啟動。
本書為臺北市立美術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展覽專輯。「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回顧許雨仁五十年創作歷程,透過系統性梳理其作品與筆記,展出自1972年起的素描、水墨、油畫、複合媒材繪畫等三百餘件。藉由「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雄山大水,誰知多少?」、「立在石堆裡的自畫像」、「不盡的山山水水石石」、「點,生出了斷點斷線」、「墨墨純純,色色生生」、「慢然鬆生」等七項主題,呈現其創作脈絡與個人精神
本書為「托瑪斯.德曼 歷史的結舌」展覽中文專輯。展覽由攝影展覽基金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劃,2025年1月18日至5月11日於本館展出。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以逼真的紙製模型創作觀念攝影聞名於世。他對媒材特性的探討以及對議題演繹手法的細膩層次,深刻反映出他在視覺傳遞過程中的獨特哲學思考。德曼擅長結合雕塑與建築的空間元素,以及平面攝影的敘事本質,透過歷史與記憶、虛構與現實之間的交錯,挑戰我們對攝影與真實之間的固有聯想。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隨著臺灣政權轉移,身處於各博物館的標本有的四處流落,甚至荒廢,有的失去文件紀錄,然而標本是一種目的性的產物,當其目的性不再存在時,懸宕的意志與欲望讓祂們變成一種很尷尬的存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祂們的身體成為物種的代表,我們該如何觀看這些被佚失的標本並理解祂們?本次展覽試圖在科學與歷史中透過非科學的方式與祂們溝通並共作,讓祂們在科學之外、帝國之外、歷史之外成為自己。 本展為蔡咅璟歷經三年的創作集結,透過日治時期遺留的標本和相關文獻,轉化展出四組件影像裝置作品。展覽專輯收錄作品創作歷程、展出紀錄照、專文,完整呈現一系列作品面貌。
「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聚焦於高齡者照護的議題。展覽第一部分是堆積成山的舊家具、民生用品等雜亂地陳設其中,這些家庭物品介於看似已廢棄損毀,卻又似乎還可以使用的狀態之間。倪祥在與囤積症家人的共同生活中,丟棄與捨不得丟棄的拉扯,創作賦予這些棄之可惜的物品一種新的詮釋,也在與家人相處之間尋找平衡
本專輯為藝術家陳以書2024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之「假山水—陳以書」個展之紀錄,內容收錄德文原文專文兩篇及展出作品及藝術家作品介紹。 陳以書《假山水》系列作品 (2020- 2024),以太湖石造景為動機,並且受到義大利攝影師Luigi Ghirri (1943-1992) 拍攝遊樂園假山之啟發,探討圖像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呈現。 藝術家運用石形的堆疊構圖,將「假山」的概念植入畫景,並凸顯其基座的橫切底線,提示觀者以虛入實的意圖。 2022年,藝術家納入當今烏俄戰爭議題,試圖於畫面中的地景圖像反覆推移抽象的框線與色塊,提供觀者思索關於國界/ 國土、界線/ 定位的問題。
本書為 「小世界2023台北雙年展」之展覽專輯,該展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 24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二樓和地下一樓的展覽室展出。 2023台北雙年展提出「小世界」(Small World)作為主題,這一看似簡單的詞,實則蘊涵複雜交疊的面向 。 它代表希望、承諾,同時也暗藏某種程度的懼怕、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 「小世界」就發生在這樣懸浮、矛盾弔詭的狀態中。
風景畫是藝術家熱愛的主題,它是自然走入畫框的軌跡,亦是人與空間、記憶的連結。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拿著素描簿到戶外郊遊寫生,或是天馬行空的畫圖日記?無論是童話裡的城堡、公園裡的玩耍、散步、觀察的螞蟻路徑,或者是與家人出遊爬山的場景,都是孩子們喜愛紀錄的主題,孩子們經常將這些所見透過畫筆將身體比例、多個場景畫在同一畫面上。每一天他們都在發揮想像與創造力,為日常生活添加不同調味,紀錄、發明了看似是背景,實是則重要的場域及視野,巧妙呈現了小腦袋中的記憶風景。同樣地,藝術家在面對自然時,也不單只是再現眼前景致,而是經過反覆的觀察與思考過後對自然的重新詮釋,以畫表達心中感受,成為一種追憶、再造、神遊之地。本次展出以風景畫為發展主軸,透過館內典藏的風景作品及委託互動裝置的展出,期望讓觀眾與風景作品在展場展開有趣的互動,一同探索藝術家是如何透過「風景」的繪製,在畫布上呈現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演出。展覽以「寫生自然」、「人造風景」、「內在風景」等三個子題,探索各時代作品在「風景」概念中的藝術與環境,感受藝術家在面對風景時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如何透過藝術表現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英文內容大要: Landscape is a favorite subject of painters. They frame views of the natural world that link people with physical space and memories. Do you remember grabbing your sketchbook and going outside to draw as a child? Or doodling some wild picture in your diary? Favorite childhood memories can include a fairytale castle, or activities such as observing ants, playing, just walking around a park, or hiking with family in the mountains, and very often children put these disparate themes together in one drawing. Every day, children bring their imaginations and creativity into play to add distinctive qualities to their lives, and while the scenes that they invent and record in drawings seem to be only backdrops, they are actually very important, as they represent what is going on inside their little heads. Likewise, when artists are faced with nature, they don’t simply represent the scenery before them, but rather, repeatedly observe, consider the scene, interpret nature, and then express what is in their minds. The resulting artworks become places of recollection, re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wandering.This exhibition was developed around the idea of presenting landscape paintings in the Museum collection along with specially commissioned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 Our goal was to prompt meaningful interactions between visitors and these landscape-themed artworks while exploring how artists present the most authentic reality of everyday life with landscapes on canvas. Th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themes: Drawing from Nature, Artificial Environments, and Internal Landscapes, exploring art and nature as it has appeared in works produced under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art over different eras, as well as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of artists as they experience landscapes and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culture through art.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works in the Museum collection from various periods, and includes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works, as well as various art forms, to show how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artists have interpreted nature, diversity,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lens of landscape.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邀請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三位學者進行研究策劃,展覽刻意聚焦觀眾容易親近的生活面向,將臺灣現代建築發展以三十二個建築案例呈現,依建築面貌與社會背景變遷歸納於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與新生活等六個子題。展場中除模型、手繪圖面外,亦穿插藝術作品、家具,援引建築師訪談、資料影像;並承蒙協力單位支持,完成一系列建築攝影紀錄,也帶入大量的窗景,加強建築展的「臨場感」。展覽不僅是對現代建築的關懷,也是臺灣文化發展的故事集,透過多樣的媒介與景觀編排,觸發觀眾對於生活願景的回望。
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是北美館四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期以研究形成展覽開啟不同視野的策展可能,並回顧臺灣八〇年代在文化藝術領域的蓬勃發展。本專輯的出版記錄多元的文化表達形式,期能激發更多對自我史觀和文化意識的討論,並開啟廣泛的研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