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刊深入介紹112學年度8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在全球化與學術轉向的當代脈絡中,漢學研究不再是封閉於傳統文本的單一路徑,而是逐步展開與多元領域的對話與碰撞。本書收錄七篇當代青年學者的論文,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政治與文化研究等範疇,體現新一代學人對漢學範疇的再思與拓展,也為未來的漢學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本書不僅是對當代青年學者學術探索的呈現,更是一場跨世代、跨文化的知識交談,提供學界思考漢學的界限與潛能。
西哲史自上古以來,已有知名哲人對準「存有」義而談論其「超越屬性」等事項;時至中世紀之多瑪斯,還把其中之「一、真、善、美」等屬性作條理化的處理。及至當代的郎尼根,作為士林哲學的傳人,除了符應多瑪斯說法外,還把個別屬性作深化論述,涵括西方傳統之指謂:「在己不分之謂一,心物符應之謂真,可欲之謂善,充實之謂美。」其義也吻合了孟子〈盡心下・25〉所言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以致輔仁大學也把二者合併而造就其「真善美聖」之校訓。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Revised English Version) 中國基督宗教史辭典(英語修訂版) 本書是一部中國基督宗教的辭典工具書,當中收錄關於教會人物、教會組織、傳教據點、文化機構、書籍、歷史事件及少數的專題詞條等歷史資料。
Ce livre s’inscrit dans ce que Robert Badinter appelle la paix par le droit. Le XIXe siècle est celui de la fin des empires multiethniques et de l’émancipation des États dits nationaux. L’échec des stratégies politiques laisse place après 1918 à l’émergence du droit international. Les Tribunaux Arbitraux Mixtes, les Tribunaux pénaux internationaux, puis la Cour pénale internationale marqueront la construction de cette justice internationale. Nous avons choisi l’exemple de la Yougoslavie, car c’est le seul pays ayant été amené devant toutes ces juridictions, ce qui permet de voir l’évolution du droit. La Yougoslavie, créée sur les débris des empires régionaux, orchestrée par la France et sans réel programme politique fédérateur des Yougoslaves eux-mêmes, est devenue le laboratoire de ce changement d’époque, du basculement du tout politique vers le politico-juridique. Un autre point qui se trouve en filigrane de cette recherche est l’étude de la nature, la structure et la doctrine de ce nouveau droit international. L’émergence de nouveaux États sur les cendres des empires (les empires européens en 1918 et les empires coloniaux après 1960) laissait entrevoir un gigantesque chantier de construction de droits nationaux, constitutionnels et internationaux dont profite la France. Les mentalités françaises sur le droit international s’exercent à trois niveaux : le droit organique (au service de l’État),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et l’engagement militant des ONG. Les droits de l’homme et le droit des peuples à s’autodéterminer, proviennent directement de concepts français. Ce livre comporte plusieurs étapes. Tout d’abord, nous verrons l’histoire de la Yougoslavie sous l’angle de l’évolution du droit international. Nous verrons ensuite comment le droit international a évolué pour mieux protéger les libertés individuelles et collectives. Dans une dernière étape, nous verrons comment les juridictions internationales se sont imposées dans le débat public.
數位化時代,法語語法教學,無論在台灣甚至在亞洲鄰近國家,如越南,都面臨諸多挑戰。因著網路的發達,學生隨手可取得具體的資訊,因此,面對教師解釋法語文法之理論用法或較為抽象的說明時,難以理解與吸收,致而影響其法語寫作及口語表達能力,但文法教科書中的用法說明,對學習者而言,經常「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時態和語氣的用法呈現方式缺乏概念整合的思維。此外,文法教科書在動詞時態用法說明上另一項不足之處,在於沒有提及aspect(動貌)在時態選擇上的重要性,而動貌之概念在時態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針對這項不足,本書於第一章有詳實的陳述。本書之特色在於突破傳統的語法研究,以認知語言學觀點為基礎,探討法語時態和語氣的認知用法,透過形式上相似語句的剖析,解釋其意義上的差別,把焦點放在學習者腦中的形式結構之建立,旨在建立抽象的時態和語氣用法與具體事實之間的關係,有別於現行文法教科書僅呈現用法之規則,沒有把抽象的時態和語氣用法與真實的世界經驗相結合。我們希望透過活化的文法,讓學習者一學就會,藉此鼓勵他們發展出概念性能力。認知語言學把概念性能力培育當作學習目標,而欲達成此目標,需要學習者主動深入研究概念性之區別。此外,認知語法也強調語法規則用認知方式來描寫,會有更大的可靠性和更高的解釋力。本書不僅適用於文法教學,也適用於自主學習。
輔仁大學遴選105學年度傑出校友,計有「 學術卓越類」、「工商菁英類」、「本校特殊貢獻類」等獎項,共九位校友獲此殊榮。本專刊深入介紹這九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歷程。
本專刊深入介紹這七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歷程。不僅展現輔大人的精神,更具傳承意義。
本專刊深入介紹107學年度八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
今年適逢方杰人神父百齡冥誕,輔仁大學歷史系在臺大歷史系、政大文學院、中研院台史所及香港珠海大學文學院協助下,將舉辦紀念研討會追懷杰人神父的學術貢獻。輔大天主教史研究中心同時出版《方豪晚年論文輯》,嘗試完整保存方神父研究業績,以為學界永久之參考。杰人神父生前對一己研究成果之刊行、傳佈極為注意,然自民國六十七年九月罹患腦血管栓塞症後,數度進出醫院,對一己著作已無力再有所整理與刊行,遂令其晚年著作未能結集出版。此次,以紀念方神父百年誕辰,由輔仁大學歷史系前任系主任兼天主教史研究中心主任雷俊玲博士提出出版計劃,承校方同意補助經費得以將其晚年發表論文匯集成冊,免其失散,實為方神父百年誕辰之最佳紀念。本書所輯之論文為六十三年四月方神父出版《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以後所發表者,時間上起六十三年,下至七十年方師神父世後發表之最後一篇論文止。時序由宋代至今,主題橫貫科學、宗教、東西交通、人物傳記等。書後附錄未收錄之晚年著作表,方便讀者檢索。
作者以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方式闡釋普遍文化主義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議題。普遍人文主義,其探討的目標是以人的種種問題為核心,也關懷人之外的問題或環繞著人的問題。
本書是描述1840年至1862年間,恢復後的耶穌會回到中國傳教的情形,和前兩冊相比,本冊在更大的篇幅中只描述22年的時間,且其描述的範圍僅限江南一地,不像前兩冊是耶穌會視角的整個中國天主教史,因此第三冊對江南天主教在十九世紀中葉的發展,遠較第一、二冊詳實。本冊所述的時代,正是英、法等國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時期,耶穌會在上海得以立足,正與條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本冊從另一視角看,可謂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眼中的中國近代史。在傳教過程中,正逢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又有小刀會佔領上海,不久又有第一次英法聯軍、第二次英法聯軍,江南傳教區的傳教士與教友,都是這些重大事件的共同參與者與歷史見證人。
本書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方法對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群體進行全方位研究,從中探尋天主教傳入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軌跡和各種特點。
本書係高龍鞶《江南傳教史》五大冊的最後一冊,由周士良自法文譯為中文。因篇幅眾多,分為上下兩冊出版。本書記錄耶穌會在1878年至1900年,倪懷綸主教時期,所謂江南(現今上海市、江蘇及安徽)傳教區的傳教情況。其中記載了大量在哥老會及文人反教思想的影響下,對傳教活動的破壞。另一方面,也可在文字、表格及插圖中看出傳教區在各地的詳細發展,可謂日漸茁壯而穩固。本書也描述了眾多江南教會與中國官府、外國使領館甚至與教廷間的互動,雖然高龍鞶法國人的觀察具主觀性,但其親歷或訪聞的角色,可提供中國官方檔案及外國外交文書之外不同的觀點。出版本書並不代表贊同作者帶有帝國主義色彩的論述及觀察,而是留下作者完整的敘述,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本專刊深入介紹108學年度十一位傑出校友在輔大求學、生活與工作經歷,並分享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傑出成就與一步步圓夢的路程。不僅展現輔大人之精神,更具有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