癖、窺、愛同性戀認識框架轉變及其歷史關係性本書透過「愛的認識論」這個具多重時空意涵的概念,來表徵「癖」的病理模式、「窺」的道德模式,以及著重探討的「愛」的關係模式等三種模式的同性戀認識論,並探究它們的歷史變化軌跡,以突顯同性戀主體所面對的汙名歧視、生存情境、親密關係形式,以及設想如何共同生活。愛的汙托邦被權力穿透又施用於社會維穩的共生體透過分析華文男同性愛欲文學中,關於性/親密關係與婚姻家庭的想像與辯證——這個面向不僅關乎並構成當代同性戀的各種生命情境,更影響且形塑同性戀認識論轉變的具體社會制度及歷史事件——試圖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本書主張,我們需要不同的同性戀認識論來理解、思考與感受同性戀生命的幸福與苦難,藉以看見同性戀情感與生命的矛盾與麻煩,同時看見交織其中活生生的幸福期盼及想像、血淋淋的苦難歷史及現實,而能夠開展一種融合自我照顧、合作互助及共生求存的倫理想像。 ▍本書特色1.切入百年來中文同性戀典範替代上位與後來風向轉變的整個眩惑場景。2.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3.透過婚姻平權等新發展所引出的不同觀點來回看原先的歷史文本。
癖、窺、愛同性戀認識框架轉變及其歷史關係性本書透過「愛的認識論」這個具多重時空意涵的概念,來表徵「癖」的病理模式、「窺」的道德模式,以及著重探討的「愛」的關係模式等三種模式的同性戀認識論,並探究它們的歷史變化軌跡,以突顯同性戀主體所面對的汙名歧視、生存情境、親密關係形式,以及設想如何共同生活。愛的汙托邦被權力穿透又施用於社會維穩的共生體透過分析華文男同性愛欲文學中,關於性/親密關係與婚姻家庭的想像與辯證——這個面向不僅關乎並構成當代同性戀的各種生命情境,更影響且形塑同性戀認識論轉變的具體社會制度及歷史事件——試圖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本書主張,我們需要不同的同性戀認識論來理解、思考與感受同性戀生命的幸福與苦難,藉以看見同性戀情感與生命的矛盾與麻煩,同時看見交織其中活生生的幸福期盼及想像、血淋淋的苦難歷史及現實,而能夠開展一種融合自我照顧、合作互助及共生求存的倫理想像。 ▍本書特色1.切入百年來中文同性戀典範替代上位與後來風向轉變的整個眩惑場景。2.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3.透過婚姻平權等新發展所引出的不同觀點來回看原先的歷史文本。
情感、性、非人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罔兩」,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本書各篇文章延展了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的諸多歷史、思考的限制,重訪懸宕的命題,指認面目依舊模糊的各種存在;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本書繼續開展罔兩的發問,在「晷景遷馳,分陰不駐」(語出章太炎〔1869-1936〕)與「凡物之非此非彼者」(語出嚴復〔1854-1921〕)罔兩寓言閱讀所提供的難以捕捉的時空位置,重新反思亞洲現代性與其思想的「中間物」軌跡。以「眾罔兩」作為方法,重要的在於「問」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本書試圖把魯迅來自尼采的「中間物」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集結九位作者各自的九篇論文,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各篇文章展開的問題意識,似乎一環扣著一環,而可以「中間物」作為環中,以輻輳知識生產的問題性。而在學術工作日益個人化的當下,期待透過本書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本書特色1.展現時間悖論─遲滯的未來,而非以線性歷史或「邊緣-中心」來理解,進而展現跨時空、跨類別的內涵,以及「中間物」非空間性的過程與過渡性。2.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使得各篇假以不同的概念與能指,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結,進一步相互詰問,產生新的閱讀與情感。3.在「殖民與冷戰的歷史—地緣關節」下,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情感、性、非人在不同類別、不同結構、不同型態下成為「眾罔兩」共同體想像,並與中間物一起作為方法「罔兩」,原本的意涵(影外微陰)即諭示雙重邊緣位置(邊緣的邊緣),是被層層稀釋的(類)主體。其指涉之難,即造就了互為參照之不可能。本書各篇文章延展了十五年前《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的諸多歷史、思考的限制,重訪懸宕的命題,指認面目依舊模糊的各種存在;因為「罔兩」的影外微陰之義,已不在狹義的性少數,而是擴及到更多無以名狀之物——與人為主體的妖、妾同行的,還有物質的罔兩(道路、核廢料、斷指、科幻文體),情感的罔兩(負面性、控白、古老鬼魂)。本書繼續開展罔兩的發問,在「晷景遷馳,分陰不駐」(語出章太炎〔1869-1936〕)與「凡物之非此非彼者」(語出嚴復〔1854-1921〕)罔兩寓言閱讀所提供的難以捕捉的時空位置,重新反思亞洲現代性與其思想的「中間物」軌跡。以「眾罔兩」作為方法,重要的在於「問」即思考、叩問邊緣的能量形式本書試圖把魯迅來自尼采的「中間物」概念喻說放在殖民-歷史-地理的認識向度中,作為一個啟導性與中介性的概念,集結九位作者各自的九篇論文,共同探索亞洲當下批判性知識生產的可能性。各篇文章展開的問題意識,似乎一環扣著一環,而可以「中間物」作為環中,以輻輳知識生產的問題性。而在學術工作日益個人化的當下,期待透過本書探索一種在集體「中/之間」共同工作的可能。▍本書特色1.展現時間悖論─遲滯的未來,而非以線性歷史或「邊緣-中心」來理解,進而展現跨時空、跨類別的內涵,以及「中間物」非空間性的過程與過渡性。2.透過「中間物」的概念喻說,使得各篇假以不同的概念與能指,產生彼此之間相互的連結,進一步相互詰問,產生新的閱讀與情感。3.在「殖民與冷戰的歷史—地緣關節」下,提供讀者進一步思索中間物的起點,成為亞際知識情感解殖工作之「未-來」的中間橋梁。
中國社會改革的縮影──勞資矛盾、工人抗議、階級力量凝聚挑戰著中國社會看似「和諧」社會的根基新工人階級是中國社會生產關係和制度變革的產物和主角,它又如一個縮影一般,揭示了三十年改革所造成的全部社會衝突和矛盾。在「世界工廠」和「大工地」上,我們儼然看到了一個以地產和工業資本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到來和迅速膨脹,它們一面世,就成為新時代社會關係的中心和主導;另一方面,我們也見證了新工人在艱難掙扎求生存的苦難,以及一個新興工人階級孕育的艱難歷程。本書作者們大多受在前線運動者的經驗啟發,他們在近年來的田野看見的是,不斷興起的大小起工資、罷工等運動,在在說明了階級矛盾激發團結抗爭的可能性。作者們以這些觀察與既有階級理論進行對話,他們亦認為能夠「落地」觀察工人或其他底層階級的生命以及勞動過程,或能有更批判、有機的研究成果!收入這本文集的文章有十七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改革以來中國新工人階級形成的過程。我們再將這些文章分為上篇──縱論:新工人階級的形成辯論;中篇──從半無產階級到無產階級的辯證歷程;下篇──工人階級的力量:實證與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