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我不見得多了解自己的書,但我懂吉卜林的作品……對我來說,它們永不顯得蒼白,而是多采多姿,永遠鮮活。」 喬治•歐威爾:「我十三歲的時候崇拜吉卜林,十七歲時討厭他,二十歲喜歡他,二十五歲鄙視他,如今則再度佩服他。」 百年紀念版中文世界全新譯本 英國首位暨史上最年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獲獎作品《基姆》 與《印度之旅》、《緬甸歲之》齊名,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三,東方主義研究經典文本 Modern Library二十世紀百大文學經典 BBC舉辦The Big Read「最愛的小說」 主角基姆自小在當時隸屬於印度的拉合爾長大,他是英國人,但晒得很黑,就跟印度人沒兩樣,他講起英語劈里啪啦,但他偏愛講本地話。照顧基姆的那個女人堅持他得穿歐洲人的服裝,不過基姆發現做某些事時,換上印度服裝或穆斯林的服裝比較方便。 基姆的綽號是「世界之友」,他有結交各界人馬的能力:他在夜裡為光鮮亮麗的時髦年輕人辦事;在屋頂上偷看婦女的居家生活,他與苦行僧也很熟。當然,基姆很清楚,那些都是不能曝光的祕密,因為他從會講話開始,就見識了世間的各種邪惡。 儘管他與市集上的孩子完全平等相處,但他依舊是白人,最窮的那種白人。他深信父親交代的那個魔法:有一天一切都將好轉──率領世上最精銳軍團的上校、奉綠野紅牛為神的九百名一流傢伙會前來迎接基姆,小基姆一定比父親好命。有一天,當一名喇嘛來到拉合爾這裡尋求協助,準備出發尋找心中的聖河,基姆認為這是他圓夢的契機,自告奮勇成為喇嘛的弟子:「我在神奇之屋聽見你講起山裡那些新奇的地方,如果那麼瘦小、那麼習慣說真話的老人為了一條小小的河而出遠門,我覺得自己似乎也該遊歷一番。如果我們命中注定要尋找那些東西,我們就必須找到。」 基姆與喇嘛上路了,他們為了心中懷抱的理想而走,即將遭遇世間的種種不平。出發搭火車時,有人介意一起搭車的是否同一階級:「他來自什麼國家?什麼種族?什麼村子?他是穆斯林?錫克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他的種姓階級是高是低?」而行走的大道上,各個種姓的人熙來攘往,有婆羅門、銀行家、銲鍋匠、店主、理髮匠、朝聖者、陶工……芸芸眾生從來不絕,在這條生命之河,世上沒有一條這樣的大路。 吉卜林的《基姆》生動呈現了印度種姓制度、稠密的人口宗教、市集的紛擾多彩。其中「世界之友」(little friend of all the world)、基姆玩的遊戲「大博弈」(The Great Game)皆隱含了吉卜林融世界局勢與殖民主義於一爐的想法。19世紀,蘇聯與英國一直在中南亞地區對抗,爭奪勢力範圍,「大博弈」即指兩大帝國的對抗,因吉卜林寫於本書而廣為人知。 有人認為《基姆》是成長小說,也有人認為此書表露吉卜林局限於殖民帝國主義的視野;《基姆》是文學作品,也書寫了歷史:一次男孩的冒險、一部旅行成長故事,更是一次神祕心靈的探索之旅,亦是殖民主義不可抹滅的歷史切面。影集與小說多次改編引用本書,其富含豐富語彙與殖民帝國主義的經典文本地位,顯現出吉卜林的文學之筆值得仔細品讀。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名列Modern Library二十世紀百大文學經典 名列BBC舉辦The Big Read「最愛的小說」
★現代主義小說先驅康拉德逝世一百週年紀念版★專研康拉德的翻譯名家鄧鴻樹文學博士傾力譯注與導讀★名列20世紀百大英語經典小說電光火石間抓住他的是求生本能,縱身一躍卻墜入無盡深淵,從此,榮耀、夢想、自我和尊嚴,該如何一一尋回……船員吉姆從小就嚮往冒險故事的英雄榮耀,渴望在面對危險時展現勇氣和擔當。可是,當他受雇的老舊蒸汽輪船在深夜裡撞上不明物體而破裂進水時,船長和船員們慌亂逃生,內心掙扎的吉姆最終也在狂烈風暴的威脅下跟著跳船。然而,令他震驚的是,船隻並未沉沒、乘客獲救,他卻成為無恥的逃跑者之一,一生背負懦夫的罵名!恥辱事件成為吉姆的夢魘,讓他從英雄夢碎到失去尊嚴,淪為「被大海放逐的船員」。深陷痛苦的他該如何擺脫內心煎熬,重新尋回榮譽?在敘事者馬羅的描述中,吉姆踏上了一段艱難的贖罪之旅,試圖在這場無情的試煉中重拾尊嚴與自我,可是當他終於被人尊稱為「爺」的同時,過去的罪與罰還是找上了門來……英語文學大師康拉德巔峰代表作《吉姆爺》,以非線性敘事手法通過多層次時間跳躍和旁觀者視角,揭示吉姆複雜的心理變化,細膩真實地呈現出面對恥辱與救贖的矛盾與無力感。書中對人類本質與道德困境的透澈反思,具有普世的寓言價值;暗含的殖民文化和權力衝突,更賦予小說深刻的象徵意義。
在這片廣袤天空底下,除了尊敬,我們只希望得到平等雖然,他既不屬於英國人也不屬於印度人,他只屬於他自己……師大譯研所賴慈芸教授專文推薦最新、完整全譯!出版逾90年,經典文學桂冠英國偉大作家E. M. 佛斯特生前最後一部長篇巨著《印度之旅》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獲獎之作改編電影由大師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執導美國奧斯卡獎11項提名,榮獲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原創配樂獎被譽為英國偉大作家E. M. 佛斯特的經典著作《印度之旅》,場景設立於印度的尚卓拉波城,故事主軸環繞著英國殖民官員與當地知識分子之間暗潮洶湧的角力與衝突,充分展現兩者深刻而矛盾的互動。帝國高高在上的心態,以及被殖民者日漸覺醒、高漲的自尊,在佛斯特筆下真實而細膩地被呈現出來。英國官員朗尼的母親摩爾夫人與未婚妻奎斯特小姐到印度遊覽。不同於其他白人對殖民地疏離的態度,她們對於英國人例行的交際宴會反而更加厭倦,因為她們期待看見「真正的印度」,而不只是坐著馬車穿越市集:「她只需要坐在馬車裡,就可以輕易看見這一切,然而形成這些色彩與脈動的力量,將會離她越來越遙遠。到時候她只能看見印度的表象,看不見印度的精神。」想要了解印度的摩爾夫人與奎斯特小姐,接受當地醫生阿吉茲的邀請,一同出外遊玩,卻在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印度人阿吉茲被追究責任,成為英國人指責的對象,然而奎斯特小姐最終卻選擇支持阿吉茲。究竟,阿吉茲犯了什麼錯呢?從英國人、印度人的聚會寫起,佛斯特精湛的文筆功力描繪了生動的場景、繽紛的想像,以及人情之間的冷暖險惡。「……印度人喜歡以大眾化的觀點去欣賞詩句,不像英國人總喜歡從個人化的角度去鑽研。……印度人──許多印度人──喜歡在室外的月光下輕聲讀詩,因為只有在這種寧靜的時刻,印度人才能活得像自己,而且他們只有在聆聽哀悼詩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以往的榮耀時刻,並提醒自己年輕的一代應該勇敢往前飛。」除了突顯英國人之間不同的殖民心態,佛斯特也寫出了階級之間的差異,以及人們複雜的心理狀態,如英印混血兒哈里斯對於身分認同的困惑:「每當有英國人和印度人同時在場,他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屬於英國人還是印度人。他因為自己體內的兩種血液而感到困惑」。越想要「成為自己」,就帶來越激烈的衝突與痛苦。可能融合,也可能隔閡愈深。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痛楚,在佛斯特筆下展露無遺。摩爾夫人說:「我認為英國人到這片土地,就應該與印度人好好相處!」這正是《印度之旅》的故事核心:殖民/被殖民,西方/東方,男/女……也是這部小說劃時代的意義:在每個人的天空之上,一定還有超越國境與民族的蒼穹,「天空的上方一定還有更高且更公正的事物包覆住天空,然後再上面一定也還有……」。本書初版於2017年09月出版。
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 睽違六十年,翻譯名家陳榮彬全新譯本《白鯨記》,見證亞哈船長與大白鯨莫比敵的海上傳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英國知名小說家暨評論家毛姆認為《白鯨記》是美國文學代表作,它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的作品! 曾經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激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創作靈魂! 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得名於《白鯨記》中,愛喝咖啡的大副! 《白鯨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巨作;它是不朽,是文學史上的傳奇! 從今天起,你再也沒有理由不讀《白鯨記》!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史詩般的海洋文學鉅著,擁有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開場白,它不但是星巴克咖啡、《星艦迷航記》與《海賊王》等品牌及無數影視藝文創作的命名及取材靈感來源,梅爾維爾還被譽為美國「莎士比亞」! 「叫我伊什梅爾吧。」 故事以捕鯨船水手伊什梅爾這句舉世聞名的開場白作為開頭,接著開始重現「皮廓號」捕鯨船船長亞哈追捕大白鯨「莫比敵」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個聰明而意志堅定的船長,四十年的航海與捕鯨經驗讓他對各大洋的海況及鯨群分布熟悉無比。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敵的抹香鯨咬斷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敵。 主角伊什梅爾厭煩了陸地上的枯燥生活,決定到海上冒險,他在旅店中認識了來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島、當過捕鯨船魚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號。 滿心怨念的亞哈船長一心要向莫比敵復仇,他對水手承諾,最先發現那隻白鯨的人就賞一枚金幣。他的執念使他不顧大副星巴克的勸導,也無視拉結號船長驟失愛子的傷痛。 執意在滔滔巨浪中與莫比敵一決生死的亞哈,終於將一整船人帶往地獄。最終,只有伊什梅爾能夠告訴我們,這個漫長而驚險的故事:一個關於大海的故事,一個關乎人性的故事,呈現出人類以己身的力量去對抗大自然的過程。小說中的白鯨莫比敵就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大自然的生態。它呈現悲觀和神祕的情感色彩,轟動歐美文壇。 《白鯨記》結合了虛構與寫實兩種寫作手法,梅爾維爾用敏銳和感性的視角社會,通過小說來表達自己對整個社會生活和人類心靈的思考與評價。
英國偉大作家E. M. 佛斯特半自傳經典小說傳世之作 一段無法見容於社會的愛情,最後只能成為這輩子的遺憾嗎? 小說中禁忌的愛情使得E. M. 佛斯特無法一完成後立刻發表,直至他逝世後隔年才得見天日。小說改編電影由休葛蘭與詹姆斯‧威比主演,榮獲第4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最佳男演員(雙影帝)、最佳電影音樂,與《窗外有藍天》、《此情可問天》並列文學電影上知名的「E. M. 佛斯特三部曲」。 喚醒封印的心,聆聽滲入骨髓的愛情。 在黑夜相擁,在白天一同追逐陽光和微風。 兩個不完美的靈魂,因為愛情而得以觸及完美的境界。 二十世紀初的英國,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墨利斯,與來自貴族家庭的克萊夫在劍橋大學相遇。直至克萊夫終於鼓起勇氣對墨利斯說「我愛你」,兩人跨越同性的藩籬,墜入愛河。儘管在當時的英國,同性戀是一個禁忌,兩人的愛情見不得光,他們依然在濃情密意中陪伴彼此多年。 然而在生了一場病之後,克萊夫發現自己對墨利斯的愛已然消失。他獨自前往希臘旅行,最終相當確定自己的心意,寫了一封信給墨利斯:「雖然非我所願,但是我已經變正常了。我沒有辦法不改變。」他最後選擇了仕途,與富家小姐結婚走入傳統婚姻的道路。 兩人轉變為朋友關係後,墨利斯萬念俱灰,甚至尋求醫生的幫助,試圖利用催眠術來「治癒」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企圖忘記對克萊夫的愛並且改變自己的性向,克萊夫也急切地希望盡其所能幫助墨利斯。這個時候,工人階級的艾力克走入了墨利斯的生活……某夜裡,艾力克爬進了墨利斯的房間。墨利斯再度打開心房,重新找回對愛情的渴望。但由於兩人來自不同的階層,艾力克的父親要他辭去工作,回到阿根廷定居…… 名人推薦 專家學者專文推薦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文壇作家一致推薦 宇文正、吳曉樂、阿潑、凌明玉、張亦絢、莊慧秋、陳又津、陳雪、楊佳嫻、葉佳怡、瞿欣怡、顏訥(姓氏排列依筆畫順序)
國際知名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 在許多閱讀經驗中,有些書就是得等到讀者準備好了,一切才會水到渠成! 這需要運氣,而我很幸運地讀了《燈塔行》! 文學史上的傳奇作家,塑造文學史的經典之作 現代主義小說開創性之經典作品,談婚姻、藝術,談人生、死亡…… 出版91周年,雙面海報燙銀書衣典藏紀念版,偉大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燈塔行》: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容易隨著歲月迫近人的問題。 偉大的啟示從沒有來到。倒是有每日小小的奇蹟、闡釋,黑暗中火柴突然地劃亮;這兒就有一個。 獨家收錄:名家推薦專文導讀/交大外文系教授馮品佳、譯者宋德明,以及吳爾芙大事年表 ★名列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 ★《時代雜誌》評選百大英文小說(Time’s All Time 100 Novels) ★1927年甫出版便好評不斷,被譽為吳爾芙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影響深遠,具劃時代里程碑意義,女性文學、現代主義之經典 為什麼我會對這故事感到難以置信且無可救藥的浪漫?我想是因為過往的記憶;我看到孩子們在花園裡奔跑……夜晚的海洋……四十年的生活,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這基礎之上,也時常被回憶滲透:太多太多的一切,我永遠無法解釋。──維吉尼亞‧吳爾芙 《燈塔行》可說是吳爾芙自傳色彩極為濃厚的小說,利用獨特的意識流技法,探索了角色的內在思維,並描繪了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社會。旨在探討婚姻、感知,記憶和時間消逝之題。 小說中的雷姆塞先生與雷姆塞太太脫胎於吳爾芙的父母。吳爾芙的父親在聖艾芙斯購置了一棟別墅,每年夏天前往度假,直到她母親過世。所以吳爾芙在十三歲前每年都度過一段歡樂的假期,也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與小說中一樣,別墅旁邊就是海灣,海中小島也真的有一座燈塔。吳爾芙十歲時編過一個故事,就是《燈塔行》的雛形。 小說第一部分〈窗〉精確刻畫日常生活中夫妻婚姻間存在之衝突與心靈和諧的狀態。第二部分〈歲月流逝〉以快速筆調描寫十年之變遷,人事已非。第三部分〈燈塔〉敘述喪偶之雷姆塞先生與其子女完成其妻生前未竟的燈塔之行。全書文辭精鍊,象徵意味濃厚,並充滿吳爾芙揮之不去的女性意識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