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議之名,起於漢代。自此以後,奏議漸多,擇優編集,至三國而有名臣奏議之名。隋、唐、宋、明諸志,著錄奏議雖多,但傳至今日,彙編之奏議,僅以宋趙汝愚之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及明黃淮、楊士奇之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為最著。趙書限於宋代,黃楊之書則上起商周,下迄蒙古,蓋據諸臣奏議而增廣者也。 歷代名臣奏議計有兩本:一為明永樂十四年内府刊本,一為明崇禎八年張溥節錄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永樂本歷代名臣奏議有五部之多,一全而兩為鈔補,兩為殘帙,可云富矣。據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永樂本核對,則卷二百十五為慎刑,卷二百六十一為漕運,與四庫提要言無漕運者不符。張溥本則確有漕運而無慎刑,如提要所言也。然則永樂本之佳善,可以知矣。四庫提要以為此書「自漢以後,收羅大備:凡歷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實,可與通鑑三通互相考證。」吳相湘則言,奏議固可與四通相比,而有利於史學者,則古代禁網太密,牽於忌諱,於是史策所記,非失諸諱飾,即忽於簡略,史實沈埋,不知凡幾。但自古明君以求言為治道,賢臣以極諫為忠節,故凡史官所不敢記者,皆見於奏議,奏議實代表正確之輿論,最可信之史實也。歷代名臣之奏議皆忠言讜論,直抒胸臆,千古至文,非矯揉造作者所可比擬。 《歷代名臣奏議》是由明朝翰林學士黃淮、楊士奇等人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奉敕編纂的奏疏彙編文獻。全書共350卷,收錄商周至宋元時期八千餘篇名臣奏議,分成君德、聖學、孝親、敬天、郊廟、治道、法祖、儲嗣、內治、宗室、經國、守成、都邑、封建、仁民、務農、田制、學校、風俗、禮樂、用人、求賢、知人、建官、選舉、考課、去邪、賞罰、勤政、節儉、戒佚欲、慎微、謹名器、求言、聽言、法令、慎刑、赦宥、兵制、宿衛、征伐、任將、馬政、荒政、水利、賦役、屯田、漕運、理財、崇儒、經籍圖讖、國史、律曆、謚號、褒贈、禮臣下、巡幸、外戚、寵倖、近習、封禪、灾祥、營繕、弭盗、禦邊、夷狄共66門類。
杭世駿,浙江仁和縣人,乾隆元年以舉人召試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編修。清代以博學鴻儒科網羅遺逸,康熙乾隆間先後舉行二次,此書專記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第二次開科徵選之情形,自膺薦諸人之出身仕履旁及薦主姓名及詩文作品,收錄頗稱詳贍。「餘話」則錄載辭薦及因故未與試諸人,兼及其遺聞逸事,已屬掌故性質矣。本書據清道古堂刊本影印。
《天學初函》為明末李之藻所編輯,1628年刊刻。李之藻生於1565年,少徐光啟3歲,與徐光啟隨利瑪竇研究西學,又同篤信天主教;晚年,輯集利瑪竇、徐光啟、龐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陽瑪諾,以及自己譯著,合成兩編:一為理編,收書10種:西學發凡、唐景教碑附、畸人十篇、交友論、二十五言、天學實義、辯學遺牘、七克、靈言蠡勺、職方外紀,全是討論天主教理的書;另一為器編,收書10種:泰西水法、渾蓋通憲圖說、幾何原本、表度說、天問略、簡平儀、同文算指前編通編、圜容較義、測量法義、句股義,全為論數學天文水利各科的譯書,是中國近代翻譯西洋科學書籍的最早記錄。每編收書10種,共20種,題名「天學初函」。本書為金陵大學寄存羅馬藏本,明刊本,羅光主教序,方豪神父考證,毛子水教授導言。
在中國古籍史乘之中,關於南海諸群島之記載,斑斑可考,不勝枚舉,其中最著者:明代永樂年間(1403-1435),鄭和、馬歡、費信諸人七下西洋,遍歷南海諸島,歸後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分誌其事。清代陳海倫,遊覽南海,於1730年著《海國聞見錄》,卷首列載海國全圖。光緒三十三年(1907),兩廣總督張人駿,派水師提督李準率艦巡視西沙各島,登岸鳴砲升旗,著有《巡海記》問世,迨至民國十七年(1928),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決議組織調查西沙群島委員會,由中山大學農林科教授會議主席沈鵬飛主持其事,歸後各委員各本調查所得,造具報告,編成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將該群島地理、氣候、物產諸端,逐一披露于國人。 近年以來,越南及菲律賓兩國,意圖對中國南海之南沙、西沙、中沙、東沙諸群島染指,引起國際間重大糾紛,因此中國南海諸群島的誰屬問題,乃為舉世所關切。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為了使世人瞭解南海諸群島屬于中國,特于民國63年5月10日在臺北主辦「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資料展覽」,受到中外人士的廣大注意。本書局特將此次展出的珍貴古籍,彙編成為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彙編第一輯,影印出版,以供考證研究,則有助于鞏固中國領土主權者,實非淺鮮。
《湘鄉曾氏文獻》原稿係由曾寶蓀、曾約農兩氏所珍藏,其中包括曾國藩父子兄弟的親筆信札,以及曾國藩論人才及收支款項的機密記載等原始文件,曾國藩的緜緜穆穆之室日記,起自咸豐元年七月,訖咸豐二年六月十二日。曾國藩的題奏摘由,起自咸豐元年二月,訖咸豐元年二月六日。另附曾國荃、曾國葆、曾紀澤等人的家書原稿。
能靜居日記,全書54卷,從咸豐八年(1858)五月四日起,迄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二十日,記錄趙烈文27歲至58歲這段從幕日記,對曾國藩與清廷的矛盾,披露曾國藩國荃的公私生活言行,保存頗多曾國藩和趙烈文評論宮廷人物及其舉措的言論,趙烈文是曾國藩的重要幕賓,主要負責辦理有關「夷務」事宜。同治二年五月經曾國荃的要求和曾國藩的容易,趙氏親蒞南京城外曾國荃軍營,協助策劃攻取南京。在南京克復後,趙氏重回曾國藩幕,在同治六七年時,是與曾國藩每日見面不拘形跡無所不談的主要幕賓。這部日記保存很多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之役的直接史料,尤多有關湘軍克復南京、李秀成被擒及其伏法的史實,具有珍貴的史料貢獻。本書係就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手寫本影印。
曾文正公手寫日記,劇湘鄉曾八本堂家藏手寫本景印。始於道光十九年己亥,時公年廿九,為入翰苑之次年。自廿五年乙巳三月至咸豐八年戊午五月皆缺。是年六月初七日起,連續十五年從未間斷,而終止於同治十一年壬申二月初三日,即公逝世之前一日也。 公之日記除少數楷書外全為行書,勁美清晰,足資法式。其紀事,略爲三類:一曰注起居,如作息時間,眠食情況;二曰記公務,如清理文件,核稿寫信,接見賓客,點名看操,巡視考驗;三曰修德性,如消遣則圍棋散步,養性則靜坐習字,治學則讀書著作;而尤要者,為本「求闕」精神,時時警惕、時時反省、以期改過遷善,日新又新。王闓運、黎庶昌兩先生均言公之日記多痛自刻責之言,確為事實,蓋公之日記,純屬「為己」之作,所以供切實之反省也。 此書於清宣統元年曾由中國圖書公司發行石印本,共四十冊,約八十萬言,惟其中漏印道光十九、二十兩年之日記,書既不全,且久已絕版矣。曾文正公之曾孫寶蓀與約農,特將搶救來臺之全部真跡原稿,交學生書局景印發行。
湘鄉曾氏文獻補 前言 吾曾氏自衡陽遷湘鄉三百餘年,凡我族眾咸遵宗聖曾子遺訓,孝友傳家,詩書裕後,蔚成風教。至前清中葉,先曾祖文正公昆仲,為扶持名教,振刷綱常,出而治兵,身經百戰,卒平太平天國之亂,致清室中興。其勛業彪炳,載在史冊,而其個人修養,基於家人祖孫父子叔姪兄弟間心神相通、精誠感召者,則散見於家藏之文獻。 文正公及忠襄公之平生著作及一部分家書、家訓,早有專集及選刻本,至今尚流行坊間。其未經刊布之遺稿,庋存故里。近歲以來,屢經喪亂,一部分已經散失,幸尚有一部分間關轉運來臺,珍藏二十餘年。民國五十四年曾就其中則先曾祖文正公之家書、家訓及手稿,先叔曾祖兄弟澄侯(諱國潢)、忠襄(諱國荃)、靖毅(諱國葆)三公,先祖兄弟惠敏(諱紀澤)、中憲(諱紀鴻)二公及先祖姑崇德老人(諱紀芬)之家書,都為一篇,交臺灣學生書局就原件影印,名曰湘鄉曾氏文獻,以供歷史學者之參考。 茲續將餘一部分未刊遺稿整理成篇,名曰湘鄉曾氏文獻補,仍交臺灣學生書局就原件影印,以存其真。此篇內含先高祖竹亭公(諱麟書),叔高祖高軒公(諱驥雲),叔曾祖澄侯、愍烈(諱國華)、忠襄及靖毅四公之家書,其中頗有全係家庭瑣務,甚至偶有不愉快之事、不足為外人道者。惟以治平之道,首重修齊。欲領會文正公一生修齊治平之績者,宜先瞭解其家世及祖傳孝友禮讓之風,方知其由來有自。故以此遺稿公諸於世,當代史學家幸有以教之。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一日湘鄉曾約農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