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叢書 書系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巫仁恕  著
聯經  出版
2024/09/12 出版

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希冀打開晚明消費史的多元面向,豐富這一段歷史。全書的兩大主軸,其一是嘗試把近代早期中國的消費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察晚明時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費社會」的現象,以修正英國史學家關於「消費革命」的歷史解釋。本書另一個主軸是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從消費文化的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晚明社會結構的變動,特別是士、商關係的變化;另一方面士大夫也透過消費文化,塑造消費品味與流行時尚,來重新建構他們的身分地位。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

呂妙芬  著
聯經  出版
2023/05/04 出版

孝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徵, 密切關係著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劇烈變革和某種切不斷的歷史延續, 藉著研究近世中國《孝經》思想與相關文化實踐, 呈現這部書與人們生活及思想交會的豐富景象。 本書主要根據中國近世出版的眾多《孝經》文本,研究《孝經》論述與相關政治和文化實踐。在方法論上,配合《孝經》文本的多元性質,從政治、社會、思想、教育、宗教、經典詮釋、性別、儀式實踐等角度進入考察,試圖呈現這部書在不同歷史情境中,與歷史人物之生活及思想交會的豐富圖景。 本書不僅豐富目前學界對《孝經》的研究,也希望透過特定的研究視角來呈現中國豐富孝文化的部分意涵,及其從傳統到現代的變化。

79 特價5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二版)

賴建誠  著
聯經  出版
2019/08/09 出版

邊鎮糧餉是明代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邊防與財政危機可以?是一體的兩面。有人說「明代亡於邊防」,本書的結論基本上支持這個說法。本書所研究的時段,是嘉靖10年(1531)到萬曆30年(1602)這段期間。為什麼選1531-1602年間來研究?因為正好有5項系統性的邊鎮糧餉史料,可用來呈現九邊13鎮的軍馬錢糧數額,說明這70多年間,邊鎮糧餉的結構與變動趨勢。 (1)潘潢〈查核邊鎮主兵錢糧實數疏〉(嘉靖29年,1550),內有嘉靖10年與28年的九邊軍馬錢糧數。(2)魏煥《皇明九邊考》(嘉靖21年,1542),卷2-10有嘉靖18年前後的九邊軍馬糧餉數。(3)《萬曆會計錄》(萬曆10年,1582),卷17-29記載萬曆10年前後13邊鎮的軍馬錢糧。(4)〈楊司農奏疏〉(萬曆22年,1594),記載萬曆21年13邊鎮的軍馬錢糧。(5)茅元儀《武備志》(天啟元年,1621),卷204-8記載萬曆30年前後的13邊鎮軍馬糧餉。這5項史料提供6個時點的數據:嘉靖10、18、28年、萬曆10、21、30年。雖然是單年的數據,但已能呈現結構性的特徵與變動的趨勢。 以《萬曆會計錄》(1582)卷17-29為例,13邊鎮官軍與糧餉的編制,在萬曆初期(1570年代)有官軍人數近70萬,軍費高達8百多萬兩。這8百多萬兩,是萬曆6年太倉(國庫)撥給各邊鎮年例銀總額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倉銀庫收入的2.25倍。邊鎮糧餉對國家財政的耗竭,並不亞於錢穆所指出的3大項:內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間的軍事局勢來說,大約可分成2個階段。(1)明代中後葉北方俺答之大患,始於嘉靖10年(1531),息於萬曆10年(1582,俺答死,張居正逝)。(2) 1582之後的20年間,漢蒙雙方大致維持著均衡的局面。萬曆30年(1602)之後,北患就逐漸轉向遼東地區。 全書14章分3篇。首篇2章,綜述全書的主旨與結構、歲入歲出與邊防經費的比例。次篇10章,解說與邊糧相關的9項議題、綜合比較1531-1602年間的各項統計數據。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應付經費的限制、省思邊糧問題對明朝的關鍵性。書末的10項附錄,呈現4項統計資料、6項與邊鎮相關的背景解說。 這項研究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在審查嘉靖初期至萬曆後期的邊鎮糧餉情事,系統地陳列13邊鎮糧餉的諸項相關數字、解說歷年間的變化趨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報告糧餉的限制與對策,最後提出總結與省思。

79 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二版)

李奭學  著
聯經  出版
2019/08/09 出版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大舉入華,揭開西學東漸的歷史新頁。傳統上認為耶穌會士的貢獻以科技為主,本書則獨排眾議,從人文的角度再審這場運動的文化本質,發現耶穌會士所傳文學性亦強,尤多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證道故事。本書細案此一文類的古典型,亦即源出希臘與羅馬上古的寓言、世說、神話與歷史軼事。這些故事俱為西洋文學入華的先聲,在文學史、翻譯史與宗教史上意義別具。本書論其與修辭學的關係,鉤沉歐洲源流,並副以宗教語境的研究,尤重文本分析,為明末文學與文化的知識領域再開一境。

79 特價5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瞿宛文  著
聯經  出版
2017/01/25 出版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 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 瞿宛文專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 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79 特價5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

聯經  出版
2016/04/27 出版

由於考古材料不斷的出現,傳世文獻所楬櫫的中國上古史不斷地受到新材料的挑戰,舊有的理解框架也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一個新的「古代文明的形成」靜待學者開闢。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的編輯企圖繼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濟先生編輯《中國史待定稿》的精神,以跨學科的宏觀視野,透過學者的綜合,開啟透析東亞大陸古代文明的幾扇窗口,讓我們了解青銅器如何在東亞大陸出現?展現出何種空間分布的特徵。「文明」的關鍵元素:文字書寫系統如何出現?漢字文化圈何時過長江?如何在東亞地區紮下不可動搖的基礎?拋棄傳世文獻的框架,如何了解晚商王朝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西周早期的危機,如何造就西周王朝「人文的國家」的性格?殷墟青銅器的風格如何被社會性地使用?秦如何從一個偏處西隅的小封國,逐步地邁向帝國?考古發現,如何重構此一過程?透過這些窗口,架構起一個新的審視空間,也同時框出未來努力的方向。 梅建軍的〈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是到目前為止關於中國早期銅器研究最有系統最完整的論文,從他所謂「區域特徵」,可以看出中國早期銅器都出現在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帶,其中並沒有容器,而多是工具、兵器與裝身具(如戒指、手環、胸頸飾、耳環等),是草原畜牧族群的物品。 陳昭容的〈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放下無解的新石器時代陶文,聚焦在早商以來在不同材質的書寫載體上的文字,包括在甲骨、陶器與銅器的的文字,明顯與後來殷墟的文字有連結,當時漢字已經形成應無疑問。更重要的她以青銅器銘文的時空分布進行分析,解釋早期漢字如何一步一步擴展領域,成為中國的共同書寫系統。這篇文章,無疑也是到目前為止,此一領域最持平、最重要的論文。 在〈「殷周革命」新論──邁向「人文的」國家〉一文,黃銘崇採取了一個不同的寫作風格來面對此一課題,利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重新將西周早期的歷史,以最符合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了一個新的敘述。本文的意圖是重新界定「殷周革命」,把這場文化的革命,視為一個規模小且文化落後的族群在強大的「帝國」的壓力下,處心積慮的經營,逐漸擴張,意外地在一場大決戰中擊敗一個龐大的「帝國」。為了要穩定政治情勢而在政治與文化戰略上,王朝的決策者採取了部分激進,部分保守的彈性策略,努力經營,終於在超過百年以後,屬於周的新文化內涵成形而一舉改變禮制,完成「殷周革命」。同時,也企圖解釋西周意識形態中的「人文的」特質必須從周族群如何在邊緣地帶結合異文化的「朋友」,建構西土聯盟,接受「天命」傳統,目睹意外的勝仗,面臨崩解的危機,置死地而後生,與眼前的敵人結盟而跨入異域面對未知的敵人,最終化敵為友,建構了八百年的王朝。 陳芳妹的〈青銅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與典型殷墟風格的成立〉論文討論到「社會性使用」(social use)在其他學者的論述中雖然也有涉及,但並未清楚地界定。在此一論文中將社會性使用做了比較完整的論述,這是很重要的貢獻。

79 特價5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史前史專論

聯經  出版
2016/01/27 出版

臺灣本島正式進入文字歷史的時間晚到1620年代,荷蘭人在臺南建立熱蘭遮城(Zeelandia),逐步統治南部臺灣。西班牙人在基隆、淡水建立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與聖特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統治北部臺灣,使得局部區域進入文字紀錄的歷史。臺灣的考古學者,大都將此一階段以前稱為史前時期。 《臺灣史前史專論》代表臺灣考古學界近10年左右部分研究走向,主題包括史前交通與交換體系、文化變遷、遷徙與適應、生業型態、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聚落與氣候變遷、史前社會認同、陶器社會意義等不同研究議題。由於主題是臺灣史前史,因此本書主要圍繞臺灣以及從臺灣出發的東南亞、太平洋區域,可說是廣域的南島民族區域,也可以是臺灣史前史的延伸範圍。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