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叢書 書系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

黃寬重  著
聯經  出版
2023/11/02 出版

千年前的宋代人,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一樣,日常種種都和政治脫不了關係,在宋代,國家並非政治運作的唯一中心,不同社會成員因地因時所產生的置宜對策,也在其落實國家政策制度的同時,呈現出傳統中國意料之外的政治生命力。《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透過三章七個主題,探討兩宋政權為掌控局勢訂下的國安規劃,何以催生出此後八百餘年的地方政治型態;政治局勢影響家族起落之餘,個人用行舍藏如何在無形中左右士人價值的發展;國家邊疆政策不僅取決於君主一念,更在朝野對資訊的掌握。作者期待藉本書展現出大人物、大事件之外別有韻味的政治史研究風情。

79 特價59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聯經  出版
2016/02/03 出版

集結國內外十二位跨領域學者最新研究 戰後七十年來第一本日治時期臺灣的哲學專書 日治時期,臺灣在文化上不同於日本,政治上又不歸屬中國 只有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之間的辯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 以存有問題出發,思索早期臺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臺灣當代哲學的誕生,始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當時臺灣正面臨殖民同化的生存危機,早期哲學家所關心的是:若臺灣在文化上不同於日本,政治上又不歸屬中國,那它到底是什麼?他們思想的共通特徵是「存在交涉」——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之間的反覆辯證,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現況。以存有問題出發,正是早期臺灣哲學的時代精神。 然而,哲學始於懷疑,常體現於對既有價值體系的批判。故而早期哲學所遭遇的困挫,多來自當權者的壓迫。除了在日本皇民化與戰時體制下受到壓制,在後來的兩蔣威權統治下更是禁忌,終而造成本土哲學的斷裂。為使先哲思想不致沒於荒蔓,本書的出版正是為了稍微填補這一段思想史上的空白。 本書以專家而非專題的方式編輯,讓讀者了解臺灣早期哲學家的理論之外,也能對其人與所處時代背景有較清楚認識。本書共收錄十一篇文章。除第一章導論,其餘十章則是國內外十二位學者針對臺灣九位哲學家的研究:包括李春生在基督教觀點下的儒家詮釋、林茂生的陽明研究與殖民政策下的教育哲學理想、洪耀勳的實存概念與真理辯證、林秋梧的左翼佛學、張深切的孔學批判、陳紹馨的社會哲學理論、廖文奎從祖國派到臺灣民族獨立的認同轉變、郭明昆以西方人類學方法探討傳統經學與家族稱謂,以及黃金穗從研究數理邏輯到創辦《新新》來思索臺灣文化前途的歷程。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二十世紀末的台灣經驗

陳肇男  著
聯經  出版
2015/01/30 出版

台灣人口從1993年即已進入聯合國界定的老化社會 家庭型態的核心化,促使老人向外尋求支援 老人福祉的議題日趨重要   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是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將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串連在一起,主旨探討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是否會使得家庭型態日益核心化,而減弱家庭的養老的功能?促使老人不得不向遷徙在外的親人以及其他次級關係尋求支持。   如何系統化衡量這種社會支持結構的改變,是《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的核心議題。而社會支持系統建構方法的正當性,則必需透過它對代間支持交換與老人的正負向心理福祉之影響予以檢討。   隨著台灣人口從1993年進入聯合國所界定的老化社會,並開始快速老化,使得上述的議題日趨重要。有鑑於此,《家庭、社會支持與老人心理福祉》乃呈現分析1989年到2006年的多種相關研究調查研究之結果,以增加相關學者與政府機構的了解與重視。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

嚴志雄  著
聯經  出版
2012/05/16 出版

詩歌作為一種美學形式與實踐,是否與牧齋的政治理想、抱負有所交集,可以互動互為?病榻纏綿,隆冬苦寒,賦詩作為一種創作及心靈活動,對行將就木的牧齋而言,有何特別意義?透過詩序及詩作,牧齋希望留下一個怎樣的自我形象?〈病榻消寒〉詩反映出怎樣的精神世界、生命情態?本書研究、箋釋明清之際文壇宗主錢謙益(牧齋,1582-1664)逝世前半年所作之〈病榻消寒雜咏〉組詩。詩共四十六首,老、病、寒乃其基調,總題〈病榻消寒〉,名副其實。抽繹其所思,回憶之詩為大宗,牧齋詠及其生平最耿耿於懷、眷戀,或念念不忘之諸大事。「詩可以群」,亦可藉知詩人之交游狀況。年在桑榆間,出現在〈病榻消寒〉詩中之人物,幾全為文士,如非摯友、文友,即為晚年最親近之門弟子。貫穿全部詩作的另一特色,為首首有我,牧齋以抒情主體或道德主體出現、發聲,老氣橫秋,主體性強烈。〈病榻消寒雜咏〉堪稱牧齋一生詩藝的最後綻放,值得仔細研味。本書上編分四章探論〈病榻消寒雜咏〉組詩及相關議題;本書下編為「箋釋編」,逐一箋解〈病榻消寒雜咏)四十六首〉。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聯經  出版
2010/07/01 出版

本書共收七篇論文,內容涵蓋由地下考古發掘出來的漢畫像與鉛釉陶;古代中國的墓葬空間與圖像;討論傳統中國畫,特別與文人畫有著密切關係的圖像與文字互動表現模式;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及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本書脫離概論式的綜合論述,走入各種主題剖析的專論。七篇論文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目前藝術史學界的多元與深度。讀者將發現更多方法論的反省與思考,典範的追求,價值觀的顛覆,以及新出土考古資料的解讀與新藝術史觀的建立。幾位作者都努力引導讀者深入觀察現象,與研究對象直接對話,耐心分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撲朔迷離,嘗試理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實面貌。

79 特價5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

祝平一  著
聯經  出版
2010/03/25 出版

  本書題為《科技與中國社會》,乃藉目前西方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的研究取逕,作為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借鏡,並圖以此促進科技史和其他歷史研究的對話。本書的目標有五:  1.反對實證論的科學理性與線性進步的史觀。  2.重視研究科技實作(practice)。  3.視科技為社會建構的產物。科技研究者不是獨處於象牙塔中的天才,而是不斷在同僚、體制、儀器和大自然之間穿梭,來往協調,以形成科技知識。  4.討論科技知識和物件如何形塑社會並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待科技知識的生產。從科技知識的形成與擴散,檢討我們目前所身處的科技世界中的種種現象,以及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應對這些科技知識。  5.反省科技本身的價值。不預設科技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極致,並指出科技的研究成果及其體制,不但用以控制自然,亦用以控制人群,成為支配者(國家、階級、種族、性別)形塑特定秩序和常規標準的利器。  本書共收論文十篇,分別討論上古宇宙觀與天文星占、中國醫學與數學的知識形構、宋代科技的實作和文化間的關係、明代的數學與社會及中國和其他文明間的科技交流。雖非未涵蓋中國科技史的全部斷代或議題,卻指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與方法。就議題方面而言,技術史、博物學、數術、帝國主義的擴張與近代中國科技發展等都有待更進一步的挖掘;方法方面,除了一般人已熟知的脈絡化研究外,歷史上的知識論和實作、書的歷史與科技發展、科技知識與實作的跨地網絡、科技知識和科技物與權力支配和反抗的關係等,都是本書試圖拓展新思考方向。  經由複雜的歷史個案,我們盼望讀者與我們分享中國科技史的趣味,而不總是問:「為何中國科技落於西方之後」;並反思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文化與自我,而不只想著:「如何利用科技促進經濟發展與提振國力」。

79 特價5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邱澎生編  著
聯經  出版
2009/04/15 出版

本書9篇論文的作者,由奏摺、題本、州縣檔案、衛選簿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約文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分別討論了明清中國的訟師心態、軍戶充繼、科考假冒名籍、禁民間祠祀,以及犯姦、親屬間的人命案件、買賣妻子,乃至於契約與習慣法問題、船運糾紛等議題;各篇文章試圖這些不同的法律現象放入一個更廣的社會史、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視野做更細緻與宏觀的考察。9篇論文至少涉及以下四項議題:一、澄清那些足以支撐明清司法的核心價值觀;二、說明當時社會經濟與司法體系的互動關係;三、明清中國有關法律的話語(discourse)、修辭(rhetoric)與形象(image)等問題;四、中國法史學作品如何可與西方法律演變做更有效的比較與對話。藉由探究這四大類議題,本書希望對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問題,提供更具體而有用的論證與觀察。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精)

李爽學  著
聯經  出版
2005/06/24 出版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大舉入華,揭開西學東漸的歷史新頁。傳統上認為耶穌會士的貢獻以科技為主,本書則獨排眾議,從人文的角度再審這場運動的文化本質,發現耶穌會士所傳文學性亦強,尤多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證道故事。本書細案此一文類的古典型,亦即源出希臘與羅馬上古的寓言、世說、神話與歷史軼事。這些故事俱為西洋文學入華的先聲,在文學史、翻譯史與宗教史上意義別具。本書論其與修辭學的關係,鉤沉歐洲源流,並副以宗教語境的研究,由重文本分析,為明末文學與文化的知識領域再開一境。

79 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