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京畿》(下)為京夫子歷史寫實系列【京華風雲錄(卷一)《北京宰相》、京華風雲錄(卷二)《西苑風月》、京華風雲錄(卷三)《夏都誌異》、京華風雲錄(卷四)《血色京畿》(上)】之壓卷傑作。歷史大劇,濃墨重彩,氣勢磅薄。中共文化大革命後半期之中蘇、中美角逐,劉少奇、賀龍慘死,廬山會議軍人聚嘯,江青、葉群淫穢黨政中樞,毛澤東、林彪反目成仇,林家兵八百里追殺事敗,鄧小平重返權力舞台,周恩來死不瞑目,毛澤東神話破滅等等,丹書鐵券,鼙鼓鐃鈸,一路讀來驚心動魄,拍案稱絕。 京夫子的現代歷史寫實系列,以史家小說筆法,再現毛澤東王朝音容笑貌,興衰成敗,避免因檔案消失、歲月淡化而失去歷史本真,多年來深受海內外讀者喜好。酒後茶餘,一卷在手,故國神游,中原逐鹿,刀光劍影,一詠三嘆也,不亦樂乎?
《京華風雲錄﹝卷三﹞:夏都誌異》是京夫子繼《西苑風月》後又一力作。京夫子以豐富的史料為底,融合了熟練的文學筆法,為當年的歷史刻畫存證,描繪出當代歷史長卷的縮影。 盧山素有夏都之稱,原為歷朝皇帝和文人居士的避暑及清修之地。山中晨午晚間的景色迥異,雲纏霧繞,美景險絕。故事原自1956年的大躍進開始鋪陳,由毛澤東首領中共黨中央眾多官員上廬山遊憩,未料卻引發一場暗潮洶湧的權力鬥爭。以彭德懷為首,一群為「百姓肚皮」請命的官員被鬥爭下臺,為後來全國性大饑荒的慘況埋下了伏筆。 京夫子以深刻的筆觸,完整概述了當年「大躍進、公社化」的來龍去脈,在山煙裊裊的「夏都」中,一場為百姓、或為權力的角逐戲碼,於焉開展,更加深了本書的可讀性,叫人不忍釋卷。